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庸不平庸 > 第 7 章
    和而不流(2)

    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可称得上是“嫉恶如仇”。不管这事跟自己有没有关系,也不问青红皂白,马上“义愤填膺”,声称与之“不共戴天”,好像自己对天下都负有义务,丑恶的现象都归自己来扫除。网上把这种人称为“愤怒青年”,简称“愤青”,实在是很形象。

    中庸者不是“愤青”。清代金兰生所编《格言联壁》中讲到如何对待小人时说:“小人固宜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对小人不亲近,但是也不公开结为仇敌,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菜根谭》还谈到,在对待小人的时候,难得的是做到“不恶”,因为对这样的人,恶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互相谩骂攻击解决不了问题,再说你恶也恶不过他,反倒自降身价,白费气力。

    离开小人,揭露小人,祛除小人,需要等待时机,需要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合适的执行者。如果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就与小人公开决裂,反而容易受到攻击,事情做不成,自身却遭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待小人,就要在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前提下,保持表面上的和气。

    有一个“阳货yù见孔子”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对付小人甚至是敌人的办法。

    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也是实际掌握鲁国政权的人物,气焰熏天而且图谋不轨。当时,孔子在鲁国的名声很大,各派政治力量都想把孔子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阳货也不例外,可是孔子却不为所动,专心在家研究学问。

    有一天,阳货到孔子家里去,孔子提前得知了消息,躲开了,可是阳货送了一只烤rǔ猪给孔子家。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而不往非礼也”, 孔子也必须到阳货家里去回拜。

    孔子虽然得罪不起阳货,却也不甘心和他发生什么往来,背上和乱臣贼子jiāo往的恶名,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他想了一个主意,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这样既不缺礼,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不料,半路上却和阳货撞上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你这么有本事却不施展,听任国家混乱,这难道是仁吗?”

    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敷衍说:“不是。”

    阳货又说:“你这么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难道是智吗?”

    孔子说:“不是。”

    阳货紧逼:“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啊。”

    孔子说:“好好,我会去做官的。”

    从孔子的内心来说,对阳货是深恶痛绝的,可是他没有力量去遏止,所以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直接的冲突,维持表面上的正常关系。虽然孔子口头上说要去做官,实际上在阳货把持朝政的时局下,他始终是独善其身的态度。

    在现代,和而不流的典范是周恩来总理。

    文革期间,一批批功勋卓著的老干部被接连打倒,全国一片混乱,林彪、四人帮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周总理本人。如果周恩来总理锋芒毕露,以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的方式解决问题,肯定会落得跟彭德怀、刘少奇等人一样的结果,那样中央就失去了激进政策的缓冲带,将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灾难。

    周总理没有那样做。他用尽浑身解数,与林彪、四人帮相周旋,在表面上对林彪和中央文革小组都比较尊重。在中共九大的会场上,他甚至亲自为林彪引座。要知道,在井冈山时期,林彪只不过是一个小连长,而那时的周恩来已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了。

    在一团和气的背后,是极其坚定的原则xìng。周总理由于首先保护了自己,所以才能保护数不清的老干部和普通群众,才能使千疮百孔的中国度过劫难,给后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条件。

    可见,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和而不流不仅是自我保护之道,也是强者之道。

    话又说回来,君子也好,小人也罢,都不过是一时的判断,并不见得完全准确。即使确实是小人,也未必没有他的好处。保持基本的和谐,也可以防止以偏概全,一棍子把人打死。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君子”和绝对的“小人”,所以趋炎附势和愤世嫉俗都是没有必要的,和而不流才是中庸之道。

    中立才能自立(1)

    非正式组织

    《中庸》谈到强者的标准,第一条是“和而不流”,我们上一章已经谈到,第二条叫做“中立而不倚”。所谓“中”,我们一再强调过,不仅是“中间”的意思,而且还有恰好、合乎正道的意思。这里的“中立”,就是站稳立场,不随风而倒的意思。但是,这样的态度,要么被看成“好好先生”,是懦弱的表现;要么被看成不知变通,是迂腐的象征,这都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相传当年孔子到洛阳向老子请教,老子张开嘴,问孔子:“你能看见我的牙齿吗?”孔子说:“您的牙齿全都掉光了。”老子又问:“那我的舌头呢?”孔子说:“完好无损”。老子说:“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早早就下岗了,可是舌头很柔软,肯定可以跟随我一生啊!”老子说的是以柔克刚、刚不胜柔的道理。中庸之道强调的“中立而不倚”,虽然不完全是柔道,但在不参与争斗、善保本分上则与老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机关里,人们都会面对“小集团”或者利益派别的问题。这在过去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传统的管理者也往往会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拉帮结伙”。但是管理学告诉我们,这样的小团体的出现和活动其实是很正常的,也不一定起负面作用,管理学称之为非正式组织。

    怎样应对和控制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管理者的问题,管理学对此也有很多研究,我们不去管他。可是作为一个员工,特别是新员工,在面对这些利益团体的时候,如何选择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团体有很多种,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它们互相之间除了排斥和冲突之外,也有合作、jiāo叉和重合。有些时候,你归属于哪个小团体是先天注定的,比如老乡、校友等等,这些都是不能选择的;也有些时候,从属于某个小团体可以出于自愿,比如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或者别人的介绍。对于那些注定从属的小团体而言,不论你自己认可与否,其他人,特别是这个小团体的敌人,都会自动地把你划入对方阵营中去。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产生误解,认为“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其实,非正式组织的紧密还是松散,并无一定之规。优秀的管理者不仅懂得防止非正式组织结成牢不可破的利益联盟,而且还能善加调控,为我所用。对于正式组织而言,非正式组织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可以起到正式组织难以起到的增强员工凝聚力、谐和人际关系等正面作用;对于个人而言,非正式组织则可以使员工获得承认和归属感,予员工以保护和促进。所以,属于或不属于某个非正式组织,与员工本人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无关,管理者和员工本人都无须回避。

    那么,既然承认非正式组织的合理xìng,又怎么能做到“中立不倚”呢?

    君子之朋党

    宋代的欧阳修有一篇控制人口的名文《朋党论》,谈的就是政府中的非正式组织问题。他说:“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所谓朋党,是自古有之,只是希望做皇帝的要善于分清君子之朋党与小人之朋党而已。君子与君子,是由于拥有共同的原则和理想,所以成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为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才结为朋党。

    欧阳修接着说: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jiāo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中立才能自立(2)

    欧阳修正确指出,朋党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看为什么结成朋党。如果纯粹为了利益,那么不但起不到什么好作用,朋党本身也不可能牢固。而君子为了干好事业共同努力,这样的朋党才是值得提倡的。

    所以,我们讲的“中立而不倚”,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所有的小团体,不是说离群索居、跟谁都不亲近就算是中立了,而是说在从属于非正式组织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原则。应该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权力的斗争,不是为了利益的抢夺,而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必要时候的自我保护。

    当然,欧阳修出于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而把“君子之朋党”给理想化了。事实上,极少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存在完全为了道义和忠信而结成的非正式组织,因为道德和忠诚本身就是正式组织所追求的品质,人们如果为了这样的目的,在正式组织的框架中就完全可以做到,何必再成立什么小团体呢?比如,机关中不可能出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小团体,公司中也不可能出现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非正式组织,因为机关本来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而降低成本则毫无疑问是一切公司追求的目标。

    因此,绝对的“君子之朋党”是不可能的,小团体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要求一定会存在偏差。要想做到“中立而不倚”,最好的办法不是无视这种偏差,而是在适度参与的前提下,头脑清醒,坚守大是大非。

    大事不糊涂

    老子有句话,叫做“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不要光芒毕露,不要故作清高,同样,“中立而不倚”的意思也不是“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凡事都拿出一副正气凛然、不偏不向的样子。

    大家都知道,在许多地方和单位流行着所谓“潜规则”。这些不成文的规矩虽然从不明言,却往往发挥着正式规章制度所难以发挥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着正式制度的规定。非正式组织也是潜规则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对潜规则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影响了人们选择正确的处世方法。事实上,潜规则和非正式组织一样,本身无所谓好或者坏,关键在于身处其中的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以什么样的途径运作。最起码,以个人之力来对抗全社会流行的潜规则肯定会得不偿失,一败涂地,但完全按照别人划定的轨道走,一点主见没有,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弹xìng掌握的,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越过的雷池,也一定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的甚至可能与之偕亡,同归于尽。

    中立,是在大事上坚守原则,小事上遵守规则。在一些细枝末节上面,无所谓中立不中立,只要按照一般的人情世故,灵活处理即可。但在事关法律、政治等大事发生的时候,一定得把握住方向。

    毛主席曾经称赞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就是小事糊涂,大事中立的典型。

    吕端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宰相,平时不爱出风头。有些皇亲国戚、亲近大臣找他办点私事,一般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以至落了个“为人糊涂”的名声。但是太宗信任他,让他做寇准的副手。

    后来,太宗驾崩,临死之前立三子赵恒为太子。太监王继恩害怕赵恒继位后于己不利,密谋立太宗的长子楚王赵元佐为太子,皇后也赞同。太宗死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吕端预感到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在自己的住所,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皇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按说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皇后的意思,却毫不退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怎么能再讨论重立太子的事呢?”皇后才无话可说。

    到太子赵恒举行登基典礼的时候,新皇帝和群臣之间隔了一道帘子。吕端不下拜,走到台阶上卷起帘子,确认新皇帝确实是赵恒,这才下来,率群臣拜呼万岁。

    中立才能自立(3)

    吕端平时“糊涂”,确实谈不上什么“中立”,但在新皇帝即位的紧要关头,有主见、有魄力,不为强权和势力所压倒,维持了政权的平稳jiāo接,这才是真正的“中立而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强大在于坚持(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的《象传》在谈到君子的标准的时候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之所以能够化育万物,生生不已,乃是因为它刚健生动、充满生机、从不停止。日月星辰,东升西落;风雨雷电,奔腾激dàng;潺潺细流,汇为江河;草木花卉,枯而复绿。天的运行始终保持固定的节奏,不因为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停止,这就叫做“天行健”。君子应该效仿天的这种品德,不断创造,不断奋进,自强不息。

    《中庸》也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