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我听了他的事情,很是感动,自己打工赚钱供自己读书,有志气!小任说因为前一年的学费还欠着学校的,现在学校不给办休学手续,说是要等钱还清了才能办休学。

    我当即就说:“这没有道理。本来休学就是为了打工赚钱还清欠款,反而因为欠钱不给办休学。这种规定完全不合理,我去找财务说说。”我找了人,说了事。财务说有规定,除非我愿意担保。我说可以,就找来小任一起办了担保手续。事情办得很成功,小任似乎也赚到了他应该赚到的钱,因为他一年以后复学了。

    那是刚开学的一天,我正在教务处找人谈事,进来一位同学,说要办复学手续,来的正是小任。一年的打工生活,使他看起来更壮了更高了也更黑了,有些沧桑感。我认出是他,和他打招呼;他却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到末了,他还是想不起我这位冒冒失失和他打招呼的老师是谁,带着很疑惑的表情走了。

    同事问起缘由,我说了。他笑着说:“从心理学上讲,人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选择xìng失忆。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应该是真的想不起你是谁了。”

    我说,看来我也是个俗人,帮了人,还记着,还希望别人记着。

    说笑归说笑,如果事情就此结束,其结局对我来说倒也算是可以接受的。事情的发展还远没有结束。

    一天,小浩又来了,是和小任一起来的。两人也快毕业了,小任说他想进政府部门,比较安定,收入应该也可以。我说不管在哪里工作,关键是要适合自己,收入要考虑,将来的发展也要考虑。然后是一些闲聊,小浩这孩子也能聊了,不像当初,开口说话都有点脸红。不过,自始至终,小任都没有提我帮他担保办休学的事情。也许是真的忘了,因为这的确不是那种令人愉快得值得一辈子记住的事情。我想着将来碰到心理学老师,这倒是一例值得探讨的典型案例。

    新学年开学不久,小任一个人上门来了,小浩已经毕业离开学校了。小任高兴地告诉我说他已经在本市一个区级政府机关工作。我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嘱咐他要好好干,总之是些诸如“要虚心学习,一切从头做起”之类的话。

    他问了我关于党员如何开证明的事,我都尽我所知,告诉他应该到相关部门办手续。看他yù言又止的神情,我猜他来肯定有所请托。这年头年轻人在外面都不易,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有些不忍,末了问他“有什么事情没有”。他告诉我说只是来聊聊天,没有什么要办的事,便告辞了。

    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记得他还上门过两次。我也乐于和他聊聊天,了解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关于政府机关的一些事情;想是他刚去工作不久,也谈不出个所以然来。光说些什么从小浩那里,他知道我是一位非常热心肠的人,像母亲一样对待每一位上门的同学;还说我是一位非常能干有才华的老师等等之类的话。我比较不善这一套说辞,应付几句。照例问他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情,他依然说没有什么事。

    我清楚地记得:后来的那一次,他在临走时,拿出一张10元美钞,说很多人有收集世界各地钞票的爱好,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如果我儿子喜欢的话就把这张美钞送给他。学生上门,我从来都不许他们带什么东西,更不允许这样赤luǒluǒ地、哪怕以任何名义送钱送物。于是,我断然地拒绝了。

    一个月以后,算起来是小任最后一次上我家门了吧。这次他拿来一份简历,是一位女生的,说是他的女朋友,在附近一所重点大学读书,快毕业了,想到高校当老师,希望我在本校帮帮忙。

    说老实话,当时我很是不快,终于搞明白了他最近几次来找我甚至那10美钞的真正意图。别看我是女同志,xìng情直爽,办事不喜欢拐弯抹角。考虑到毕竟是熟人了,再说学校也是要进人的,如果条件合适又不违背原则,就算是公事公办了吧。我便接下了那份简历。之后,他还来过几次电话,似有催办的意思;我也向有关的部门和学院介绍过这份简历,但人家都不接受,自然不可强求。事情很自然地拖过了学生就业的时间,小任也再没有来电话了,想必他女朋友已经找到了单位,来电话当然是多余的。

    第三部分:寻道篇欠账不还的冒牌党员      可是,此时我却非常希望他能来一次电话,因为我有事情急着要找到他。事情的起因还是那件涉及“选择xìng失忆”的担保事件。

    原来,大约两年半以前由我担保的那笔学费欠款他根本就没有还,他打工赚来的钱只是应缴了后面一年的学费。从财务处转给我的有关材料看,他在毕业时曾向学校签了一份还款保证书,言明半年内还清;学校鉴于他已经在本市政府部门找到了工作,在他仍然欠款的情况下,也就同意让他领走了毕业证,让他按新的计划还款。

    如今半年过去了,财务处没有收到他还来的欠款,便找到了我。我担心地问:我是不是要负担保责任?财务处的同志特地向我解释:这笔钱虽说当初我担保过,但我担保的只是允许他办理休学;如果他休学一年后没有回到学校,可能这笔钱与我有担保关系。如今这笔钱经他毕业时以还款保证书确认过了,也就不会与我有任何关系了。他们之所以来找我,是想请我和他联系一下,希望他按约回来结清这笔陈年老账。

    我想,既然人在政府机关工作就好办,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打个电话召他回来就是了。于是打了手机,听到“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好不容易查到他单位的电话,拨通了;对方说:是曾经有这么个人,但现在已经离开单位了。问去了哪里,对方说不知道。问为什么好好的机关工作不做,跳槽了;对方说:准确地说,是被他们辞退了。他们机关在进人时就明确讲了要求是中共党员,小任的所有应聘材料也都反映他是一名党员。等人进来之后,问他为什么没转组织关系;他说学校刚好放假,等开学后就可以转了。后来应该到了开学时间了,提醒他该去办理迁转证了;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有些理由,一直拖着没有办。最后,被逼得没有办法,他终于承认自己并非党员,是自己欺骗了组织。这是一起xìng质非常严重的错误事件,政府机关当然是绝不能留他了。

    既然不是党员,他为什么要谎称自己是党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是他太想实现自己要进机关工作这么个愿望了。但我实在弄不懂的是,他将以什么方式来圆这个弥天大谎?他必须要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弄一个“党员”身份,然而,这可不是通过满街的“办证”广告,办来一个“党员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到学校相关部门办组织关系迁转手续,而如果你本来不是共产党员,那是任谁都是无法办到的。最终露馅便是必然的了。他怎么这么糊涂,还去耍这种小聪明!这不由得令我想起小任那一次在我家里的那种“yù言又止”的表情。

    这位在我面前玩过“选择xìng失忆”的小任,他又玩了一次“诚信”方面的问题。毕业生们像这样的“诚信”问题,已不仅仅是一种个别现象,应该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xìng。

    这两年,在我们大学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时,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诚信教育。前些年,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工程;学生在学期间贷款上学,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补贴给银行,学生毕业后按贷款协议按时逐步还清本金以及毕业后所生出的利息。现在经统计发现,贷款学生毕业之后拖欠贷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由于有超过20%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按计划偿还贷款,以至于一些银行已经在很多高校终止了向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有少数毕业生是因为没有及时找到工作,本来就没有收入,不得不拖欠贷款;而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不是没钱还贷,而是缺乏建立个人信用的意识,还贷积极xìng不高。说白了,他们以为反正是国家的钱,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混淆了,抱着一种“能拖则拖,能欠则欠”的态度。

    欠债还钱,这是谁都懂得的做人基本道理,本不应该要人教的。你想想看,现在每年临毕业的时候学校还要召开声势浩大的大会,要那些领导面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动员大家到时可要“记得还钱啦”,想来的确叫人凉透了心。我不敢说这是教育的失误,但我能深切地感觉到社会信用的普遍缺乏。那些不愿按期偿还贷款的毕业生,不光是欠下了银行的钱,由于银行从助学贷款工程的纷纷退出,这些人还向后来更多更需要帮助的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欠下了一份债,也向整个社会欠下了一份道义。

    大学毕业了,走向了社会,是社会的精英。我们常常说,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代表着民族的未来,他们将是引领我们这个社会不断前行的一个群体。左拉曾经说过“失信就是失败。”现在这样的大学生怎么去引领社会前进?!面对这些需要加强诚信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们,作为大学老师,我们自己的那一点点自信与自尊因为他们而正在一点点地消失。

    第三部分:寻道篇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      对现在的大学生,社会上评价普遍较低,大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有令人失望的地方。

    早些年,校园流行“三点一线”,学生生活清纯而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从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后来开始流行“60分万岁”,你知道现在校园流行什么? 现在流行“挂科”和“小抄”。“挂科”就是不及格,先挂在那儿,再补考。“小抄”就是作弊。现在作弊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灾难,每到考试学校就像防贼似的防学生作弊。记得有一位校长给学生做报告,有学生送上去一个字条,上面写道:“校长,我如果告诉你说现在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一种普遍现在,你相信吗?”这位校长当众念完字条后说:“我不相信。”结果会场上的所有学生都笑了,他们在笑这位“天真可爱”的校长。

    学习不上心,只有补考和作弊。做人不地道,怎么办呢?记得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我遇到一位认识的女同学,她和男友坐在一起说笑。当然,见到我之后还是很客气地和我打了招呼。车上不算挤,但还是满员,我没有找到座位,只好站着。车过几站之后,我听那位同学对我说“老师,那边有个空位”,是有人刚刚下车,叫我赶快过去坐了。我能说什么呢?我还是说了声“谢谢”。我不单单是他们没给我让座就心有不快,关键是我觉得他们缺乏一种做人的姿态,对礼貌、社会美德的漠视。这种冷漠有可能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dú瘤。

    再说个最近发生的事吧。那天去一个高校的BBS上转悠,看到一个很热门的帖子,题目是《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是一个应届生写的。说前几天看到一条消息,摔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他当时没有惊讶,没有痛惜,而是长吐一口气,心头一爽又多了50个职位。帖子上“摔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指的是“11.21包头空难”。怎么看这个帖子?震惊?悲叹?指责?发帖人用了“变态”来形容自己的心理,显然他自己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扭曲。但这种心理的真实存在让谁也没法去回避。是沉重的就业压力“逼”出了这种不健康心理,还是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一直都暗藏了各种心理问题?

    前面我提到过的,今年年初,放完寒假开学,我们学校一个大四女生返校当晚从宿舍跳楼身亡。悲剧的起因在于“处女情结”。这个女生小的时候糊里糊涂地曾失过身。等懂事了,这件事就成了始终纠缠着她的心理yīn影。她曾经和朋友聊过,也咨询过学校的心理医生,却始终没有得到淡化或者消解,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完全扼住了年轻的心,使她选择了轻生来实现彻底的解脱。我跟外地一个也是在高校工作的朋友jiāo流起这事情,他告诉我说,就在前几天他们学校一个女生也跳楼了,也是大四的,求职失败了好几次,估计是受不了屡屡的打击就干脆从四楼跳了下来。

    在大学里工作了这么多年,面对这些问题,真应该好好自我检讨: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大学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的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会那么奇怪,那么脆弱?以这样的状态今后怎么踏上社会?而他们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就业的。

    采访后记听了吴老师的这些故事,其实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近来社会上普遍对应届生存在一些看法,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知识结构、社会化程度、道德素质等方面。我有意和吴老师探讨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学校!”吴老师说得十分肯定,“高校扩招,学校压力增加,教学工作不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各层次管理人员忙于应付具体事务,老师忙于应付教学和科研,没有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思想工作水平上。一部分老师忙于兼职赚钱,没有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学生自然而然就顺坡放羊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浮躁在高校校园的一种反映。”

    那天聊到末了,朋友说他的两个学生想到新闻单位见习,大三,文笔不错。问我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说可以先看一下。第二天下午,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就到我办公室来了,很活跃的两个学生,落落大方的,挺招人喜欢。聊到最后,女孩子问,老师你哪里人啊?我说是大连。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