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印刷品印个万儿八千的,出错了再返工,那点利润就全砸进去了。万一客户再不收货,赚的钱还不够赔的。由于客户要的是成品,一出错误,前期AE、客户指导、创意总监和创作小组辛辛苦苦做的工作,什么策略、创意、文案、平面……都会染上污点,原本在客户面前营造出的良好形象,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关于这个问题,我召开工作会一再强调,再指定有经验的老设计师“一带一”地讲解关于制作技巧、印刷工艺、媒体特点……对于容易出错的环节更是一再叮嘱。

    当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制度可以完全防止人犯错。在熟悉公司的情况、完成培训开始工作以后,新来的大学生们纷纷开始进入角色,终于也纷纷开始犯错。可是,对于错误的态度却有极大的差别,小李和小王就是鲜明的例子。

    小李是中文系毕业,上学期间发表过不少文章,是学校诗社的理事和团报的记者。面试的时候,当场流利地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声情并茂,没有一点停顿,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直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都有点舍不得打断他实在是他的面试时间已经超过太多,外面还有人等着呢……单就文字功底而言,他确实不错,也难怪他有点自负。跟他讲起文字校对的重要xìng,他虽然不说话,但满脸不以为然,就像在说:难道我还会写错别字?

    一天,他把反复修改近10次的最后定稿文案jiāo给设计重新排好,已经是晚上10点。校对一遍之后,心满意足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负责组长接过来一检查:几百字的文案里面就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个错用的标点。

    事实为证,小李老实了。这时他才发现电脑不是他的稿纸,智能全拼也不是钢笔,广告文案更非诗歌或者散文可比。其实,自己写的东西,又反复修改了多次,审读起来自然脑子比眼睛来得快,一晃即过,就算有明显的错误也看不出来,所以需要特别小心。小李确实是个聪明人,马上接受这个教训。此后他校稿再也不马虎,拿支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遇到拿不准的地方,还向其他人请教。

    由小见大,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小李在其他事情上学得也特别快,公司在做的案子,他都留意学,并和外面已经出街的作品比较。记得去客户那儿开会的时候,当时还轮不上他开口,就安排他做会议记录。他就特别细心地拿本子记下双方的讨论和jiāo锋,回来之后不仅提jiāo一份详尽的会议纪要,还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学习心得客户方面的想法、要求、疑虑,公司几个总监的专业、思路、口才……

    这样,在公司的新人里小李是成长特别快的一个。还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并且担任了公司创作部门一个小组的组长,服务着一个全国xìng的服装品牌,待遇不错,客户的评价也不错。

    第二部分:觅才篇不如叫他MR.WRONG吧      不怕犯错,关键是要在经验教训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可惜,小李这样的人才是少而又少。同一批进来的,有的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有的还弄出不少闹心的事情。这就得说说做设计的小王了。小王是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个子挺高,人看起来很友善,说话也挺大方。头天来上班,见人就笑容可掬地打招呼,给人印象很好。可就是这么个小伙子,却给公司平添了不少麻烦,还得了一个“MR.WRONG”的绰号。

    其实,客观来说,小王是个挺有上进心的孩子。招聘的时候,所有的准设计师里面,他拿出来的作品集最漂亮。相比其他人在细节上的马虎,他的东西就比较细致。尤其吸引我的是,一些作品还颇有想法,比起其他应聘者的习作来,几个创意可圈可点。谈到广告方面的东西、业界的一些新的发展、设计方面的一些新的趋势,他还知道不少。谈到自我的职业规划,他的志向还挺远大,国内外一些广告大奖的情况、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平时都比较关心,言辞里听得出来他的勃勃雄心。此外他对摄影也颇有兴趣,作品集里有一些看得出来是非常用心的摄影作品。面试过后,大家都比较看好他,认为虽然有点稚嫩,但人有灵xìng又有志气,成长空间大,大有潜质可挖。

    对于新人,我们早有一套培养的计划,对小王也是如此。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是不可能马上上手的。公司的一些重要业务,自然也不会jiāo给他们。迎新大会上,我们的设计总监就曾介绍自己的经验说:“学校学三年,比不上我毕业后做的第一个案子给我的作用更大”。学校学的东西,当然是没办法跟实战比的,实践方面的内容会欠缺。这帮小孩也是如此:制作、输出、印刷工艺,技术上的东西他们不会;定位、卖点、主张,广告方面的创作他们不懂;排版、构图,要加上大把产品、说明、促销信息的商业xìng设计他们又没有经验。所以,从小事杂事做起,从制作(广告公司的一种职位,设计人员中的基层,将设计师的思路、构图完善为最后的稿件)的职位做起,其实是对他们的爱护,也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培养过程。

    来公司的头几天,我看小王一头扎进公司的资料室里,心里很高兴,这么肯学习的小孩应该有好的发展。没多久,他就大张旗鼓来做他的飞机稿,就是那种没有客户、自己随意创作的广告或者没有通过客户确认的广告。不能出街,自然无法接受实践检验,但因为创作没有限制,自由度很大,出彩的可能xìng也大,一般多以参赛为目的。小王的作品当然还不够拿奖的实力,但公司依然很支持,让公司的资深AD(美术指导)进行指导,帮他安排摄影事宜,并在公司会议上加以表扬。小王自己也干劲十足,经常加班。

    问题开始出现了。对jiāo给他的任务实际这些才是真正的业务,能看得见真金白银的小王的态度就截然相反。大概是觉得大材小用吧,到手的活儿,恨不得马上就完成丢到一边,好继续进行他的大师梦想。而现实却是鲜花、掌声、奖杯都还遥不可及。作为一个新手,首先面对的都是一些小单活,更多地是在学习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比如修图、调色之类的,有些枯燥、刻板,但这些却是基础的基础。

    记得小王的第一个任务是做一个简单的设计实际上只是排版而已。非常简单的一个稿,不需要什么大的创意和平面表现,无非就是处理一下字体的大小排列,加上一点花边而已。这么一个事情,小王就弄了一个小时。当然这没有关系:书本的知识、绘画的经验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点时间。可是这时候客户突然来了,马上就要定稿、输出,为了赶时间,只得临时安排有经验的设计师来完成,从版面的调整到输出的设置,手快活熟,很容易就搞定。其中一些是技术xìng的问题,新手不懂的话可以边看边学,一下子就能够弄明白的。可你知道小王干嘛去了?他像没事人一样闪到一边看杂志去了,在他眼里好像根本不屑于此。这本来是他的任务,客户都还在旁边等着呢仅仅这一次,小王就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小王的这种态度,也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尝到了苦头。

    小王不断出现工作错误,能犯的大错,他基本都犯过了:做一本画册,一出问题就是最最关键的地方封底的企业名称,要不就是电话号码;布置一个会场,错误就出在主席台上……当时不记得是小王第几次犯错了,也不记得是输出时弄错了尺寸还是干脆就弄错了文件,总之是非常低级的错误。

    我忍不住脾气,责问设计总监:“你这个上司是怎么做的?”没想到设计总监双手一摊:“我也拿他没辙了,该教的教了,该骂的骂了,该罚的罚了,他就是不长记xìng。公司业务多,我也不可能专门盯着他啊!”接着他又无奈地说:“骂他吧,他还特别虚心,低着头一句话不说,特诚恳的样子。考考他吧,他还全都会……”

    正当这时候,公司的行政把工作记录拿出来了。他一念出来,大家都啼笑皆非。原来小王做的每个东西,大错偶尔,小错不断,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做好不出一点差错的。虽然是刚进公司,干的不是很重要的活,一些小错也不关痛痒,客户也没有注意到,可这都是些像zhà弹一样危险的东西,而且谁又知道下次会发生什么?

    西方的姑娘们在寻觅自己的理想配偶时,有所谓“MR.RIGHT”的说法。当时我们正在做一个与婚恋有关的产品,“MR.RIGHT”的形象也是创作人员整理的众多构思方向之一。而那天就在大家讨论着公司内部管理(包括小王的问题)的时候,会议室的黑板上,还画着“MR.RIGHT”的形象。这时有人灵光一闪:“我看以后别叫他小王了,100%的错误率,也算是前无古人了,不如叫他MR.WRONG吧”。于是,这个名字就私下里叫开了。

    第二部分:觅才篇活生生让客户的电话降了一位      小王犯的第一个大错是一本招商手册的设计。校对稿上什么问题都没有,印出来之后才发现客户的电话号码竟然少了一个数字。原来是在平面完成之后,还没有进行最后一道工序“转曲线”就让文案最后校对了一遍,而不是按规定校对最后输出稿。结果,偏偏这最后一道工序就出错了,活生生让客户的电话降了一位把最后一个数字给搞没了。客户要是靠这个号码来等电话,只怕等到胡子发白也等不到一个电话。所以,一发现成品的错误,客户的电话马上就过来了,口吻非常不客气,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不肯收货这事就麻烦了,我们印刷可是垫款的啊!

    麻烦一出,文案可委屈了;按规矩得他负责,把个小伙子急得脸都白了。校对签字的稿子拿出来一看,没事啊,完全正确。客户要求省钱,又没有打样,没法校对打样稿。文案跑到我的办公室里跟我说,他能尽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如果公司要罚,他认。但是有一个要求,就是以后再也不和小王一个组了。

    这个时候,罚款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于是,我们好说歹说把客户请到酒桌上,提出补救的办法,并扣掉部分费用以作为补偿,客户才勉强点了点头。客户答应了,麻烦事可还没完。回到公司,还得发动全部人手来给小王“擦屁股”。回去一说要大家手工把画册上的号码补齐,可算是zhà了锅。我们公司总共才30多个人,这批画册可印了5000本。结果,每人分了老高一堆印刷品,连行政、前台、司机也一起加班,添改了整个晚上,才算把这事情弄完。

    利润当然是没有了,等于白给客户干了一场。jiāo货的时候,客户还不领情:“你看,这好好的画面添上这手写的一笔,多难看。就这一笔,还写得都不一样,这是什么事啊!”

    他也不想想,我们全公司都来补这个错了,30多个人啊,字迹能一样吗?

    好歹jiāo了货,回到公司,把小王叫过来;还没开口教训他呢,他的头已经垂到胸口上了。我特意给了他一点惩罚,意思一下,扣掉他300块钱的工资,是要他记住这个教训。不然,就光是这次出错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他几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赔的。

    当然,赔点小钱公司不是承受不起,但公司声誉的损失就是大事情了。名声虽然是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好像天上的浮云,但却是一个广告公司的“不可承受之轻”。广告公司的名声一直就是在刀刃边滚打,削一削就变薄了,看着那层薄云就落不下雨点来了。

    这次的设计是个小单,但客户却是个大客户;而关于对广告公司的抱怨,在客户和他们的朋友间总是一份聊不尽的谈资、一个传播极快的话题。曾经有一个广告公司在制作方面小小地坑了客户一笔,结果被客户发现了。事发之后不出三天,我就从自己公司的一个客户听到了这个消息。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广告公司要在诸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客户记住你欣赏你,是不容易的事;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建立好的名声,让潜在的优质客户找上门来,却是各个广告公司的梦想。而擦亮这个梦想的方法,就是要做到足够的专业。屡犯低级错误,显然不是达到这个梦想的途径。

    广告公司,总是在协助企业树立他的品牌,然而,实际上在协助企业创立品牌的工作中,广告公司能够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虽然他们总是强调着自己所谓“品牌原动力”“品牌策略伙伴”“品牌顾问”等等的称号,但那些不过是漂亮的名词而已。归根到底,品牌是企业在做,广告公司的功课只是在品牌的传播方面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奥美自身定位为“品牌管家”也是经过非常慎重的考虑的。

    对于自己公司的品牌塑造来说,我们的客户就是自己。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是尽量管理好品牌与客户的每一个接触点。回到这一印刷事件来说,公司的这个小小错误一出,已经增加了一个不利的口碑传播点。为此,我们特意召开了一个会议,重新检讨了作业的流程和品质监控的程序,让小王和他的直接主管都做了发言,为的就是让全公司都吸取教训,提高大家维护公司品牌的意识。

    可是,没有料到,没过多久,小王又出错了。这次是一个会场的环境布置,喷绘、背景板等等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东西,看起来各个环节他做得还都不错,偏偏主席台出了问题。主席台后面的旗子,歪歪斜斜的,像是刚刚经过一次台风。最显著位置、最大面积的背景板,平面效果做得不错,偏偏尺寸小了几公分,露出一溜耀眼的白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