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政治、外jiāo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

    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

    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

    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

    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xìng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jiāo斗争赢

    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jiāo斗争,三

    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jiāo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

    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jiāo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

    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

    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

    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

    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

    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

    ① 《máo zé dōng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6 月第2 版,第173 页。

    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

    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

    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

    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

    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máo zé dōng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

    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

    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

    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

    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jiāo通不便,

    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

    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 米,主要山峰在6000 米以上,地表luǒ露,终年

    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

    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

    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

    技术xìng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

    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

    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

    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

    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

    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

    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jiāo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

    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xìng,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

    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

    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主席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

    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

    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

    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

    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

    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

    光辉篇章。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历史上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在青

    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区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

    它融军事、政治和外jiāo斗争为一体,各种矛盾错综jiāo织,斗争极其艰巨复杂。

    其胜利和影响远不止于军事方面。

    自卫反击战挫败了印军的猖狂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尼赫鲁政府的地

    区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大扬国威,大振军威,保卫了祖国西部边防,缓和

    了中印边境紧张局势。

    自卫反击战揭露了印度政府奉行强权政治的本质,撕掉了尼赫鲁“不

    结盟”的面纱,打破了其当“盟主”的梦幻,伸张了正义,使谁要战争谁要

    和平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同时团结了世界进步力量,打击了国际上的反华逆

    流和国内分裂主义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全国各族

    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教育和鼓舞了人民群众,尤其是西藏、新疆地区的人

    民群众,增强了克服与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自卫反击作战,锻炼和考验了

    部队,锻炼和考验了西部边疆人民,进一步取得了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

    区作战以及军民并肩战斗、共保边疆的宝贵经验,为máo zé dōng军事思想增添了

    新的内容。

    中国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和中国政府主动停火后撤、释放印

    军被俘人员以及jiāo还战缴物资的非凡举措,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

    民的赞扬及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

    就连西方舆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取得了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西

    德世界报称赞道:中国“派军队翻越了在不久前连登山队也很难爬上去的高

    山,使汉尼拔登上阿尔卑斯山都相形见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载文评

    论说:“中国人的推进就象用小刀切软和的黄油一样”,迅速击败了印军。

    世界进步舆论普遍谴责印度政府挑起边境冲突的行径。巴西周报发

    表文章说:“印度负有发动同人民中国的武装冲突、从而破坏现状的责任。”

    美国进步劳工报发表社论指出:“印度政府的行动是由那些控制着印度的执

    政党国大党的大工业资本家和地主们的国内外政策需要所决定的。”新西兰

    人民之声报发表评论指出:尼赫鲁凭借武力来寻求发展,并乐于遵循美国的

    国内外fǎn gòng路线,暴露了他装作一个“不结盟的和平人士”的所有真相。

    世界舆论还高度赞扬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外jiāo政策和所采取的明智

    举动。加纳广播电台广播说:中国主动停火和后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高

    兴的意外的事情”。香港明报发表评论说:“中共的声明,宽宏大量之至,

    历史上的jiāo战双方从来没有如此大方的。”“突然停火退兵,要求和谈。这

    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滞洒之极”。印方被俘人员也心悦诚服地说:“我们将

    被全部释放和遣返这件事,再一次显示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的诚意,应当载入史册”,表示不再“拿起武器对中国朋友shè击”。

    对于这场自卫反击作战,máo zé dōng主席在不同场合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

    果jiāo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 年的稳定。中央军委

    也在给边防部队的贺电中嘉勉:你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

    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传统战斗作风,把入侵印军打得

    丧魂落魄。你们创造了我军在高原地区作战的光辉范例。你们的英雄业绩,

    将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一样,永垂千古。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距今30 余年了,虽然战后国际风云变幻,世界

    战略格局,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两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军政素质和武

    器装备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边防建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历史是

    现实的镜子。今天全面客观地来叙述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研究其特点和

    指导艺术,总结其经验,从中找出带规律xìng的东西,对军队建设、边防建设

    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乃至

    于对改善中印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和西部边疆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和指导作用。

    说 明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

    青藏高原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反侵略战争,其军事及政治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究。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内部本)是经中央军委同意,由军

    事科学院、成都军区、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合作编写的。其目的,

    是为了全面客观地研究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反映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

    máo zé dōng高超的军事、政治、外jiāo斗争的战略指导以及战区指挥员的战役指挥

    艺术,反映边防部队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总结高原严寒条件下带规律xìng的作战经验,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边防建设和

    未来作战服务,为军委和总部决策提供历史借鉴。

    承担这项任务的单位,在编写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从1991 年下半年

    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同年底开始撰稿。在编写过程中,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印边境斗争和自卫反击作战的全貌,使

    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信史,并求得准确xìng、科学xìng、可读xìng的统一。为

    了提高本书质量,曾多次召开参战老同志座谈会、编写工作会议及会稿和统

    稿会,多方征求意见,最后由编写领导小组会议审定书稿。

    本书前言由张光彩撰写;第一章由温瑞茂、邓礼峰撰写(刘继先提

    供部分史料);第二章东线部分由姜兆鸿、李新撰写,西线部分由刘继先撰

    写,其中第二、第五目由温瑞茂撰写;第三章第一节由杨贵华撰写,第二、

    第三节由杨贵华、乔企尧合写,第四节由杨贵华、赵献德合写,第五节由袁

    国祥撰写;第四、第五章东线部分由赵献德、彭厚德撰写,顾草萍、张志军、

    姜兆鸿、李新参与了修改;西线部分由李光培撰写(袁国祥撰写了部分内容);

    第六章由王今良撰写;基本经验部分由高连升、杨贵华合写。附录由赵献德、

    彭厚德、李国治、邓礼峰、杨贵华及一些参战单位负责。全书通稿前,第一、

    第二章由温瑞茂,第三章由杨贵华,第四章由张光彩,第五章由邓札峰,第

    六章由高连升进行了通章,并改写第一节。吴晨参与了全书的修改工作。全

    书两次通稿,由李惠,张光彩、高连升、温瑞茂负责。

    在编写过程中,有关单位领导及学术界有关专家给予了关怀指导和

    帮助。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及有关部门、成都军区档案馆、新疆军区档案馆、

    第五十四集团军、第一四九师、第十一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等单

    位分别提供资料,照片由袁国祥、第十一师和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提

    供。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韦统泰、贺景福、王贵、党雨川、杨公素、柳升棋、

    恰贝、郭卫平等同志给了很多帮助。袁问学、瞿德燮、陈玉生、王玉辉、周

    祖润等同志为本书做了一些具体工作。此外,还参阅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及各参战部队编写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役战斗总结、战

    史和战例,还吸收了西藏军区及有关单位对进军西藏、平息西藏叛乱等问题

    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紧迫,资料不全,加之水平所限,

    疏漏和不当之处肯定存在,欢迎广大读者和方家指正。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

    1993 年12 月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第一章 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藏、

    新疆,埋下中印边境武装

    冲突的祸根

    (参见附图1)

    第一节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藏、

    新疆,妄图制造分裂

    一.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疆,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120 多万平方公里,

    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近4000 公里,是中国

    安全的西南屏障。

    西藏,古代为羌、戎地,唐、宋称吐蕃。早在公元前,藏族与中国汉族

    和其他民族就有了联系和jiāo往。公元7 世纪初,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即王)

    松赞干布征服了分散在西藏的各个部落,在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奴隶王朝

    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时代,唐朝与吐蕃、汉族与藏族进一步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

    公元641 年,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710 年,唐金城公主嫁给吐蕃

    赞普赤德祖赞。公元821 年,唐蕃在长安举行了“长庆会盟”。自公元634

    年至846 年吐蕃王朝瓦解的200 多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唐蕃间使者往来达

    191 次,其中唐使入藏66 次,蕃使来唐125 次。唐蕃联姻和会盟以及使者往

    来,不仅密切了汉藏的政治关系,也增进和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jiāo流,

    大大促进了藏族社会的发展,从而为西藏后来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奠定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