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冷了场。

    过了片刻,有3个志愿者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志愿者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个志愿者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志愿者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这时,心理学家又打开了房内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志愿者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刚才都没有看出来。心理学家大声地问:“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

    志愿者们没有作声,心理学家问道:“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志愿者心有余悸地反问:“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

    心理学家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环境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

    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与外界的人和物接触,别人不断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所有信息,就象上面的实验中的蛇和网子一样,对我们的心情以及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些影响时时都引发我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会因事事如意而情绪高涨;当我们处于逆境时,又往往因困难重重而情绪低落,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境的转变而起起落落,时而悲伤,时而欢乐。

    所谓“心随境转”,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人的心情,不断地受到别人的声音和信息的影响,很难有一刻的安宁。要快乐,我们就必须要把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佛家说:语言xìng空。意思就是说,任何语言本身都没有绝对不变的意义。符号语言本身没有意义,是通过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而发生作用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如此,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含义。

    在浩淼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叫雅普岛,岛上有许多洁白如玉的石头。

    二战期间,德国人为了奴役当地人,用大把的马克来收买头人,头人却嗤之以鼻。后来一打听,原来在雅普岛居民的心中,只有那些石头才代表金钱,代表财富。

    于是,狡猾的德国人派人把雪白的石头都刷上小黑十字,雅普人顿感财富丧失,一贫如洗,德国人后来把小黑十字洗掉,雅普人立刻为财富的失而复得而欢呼雀跃,并出于感激帮助德国人筑路。

    把自己快乐与否寄托于外物本来就已经是一种悲哀,由于这种寄托而被别人奴役,则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做法。在生活中追求别人所表现出的快乐,和那些雅普人一样,是和自己过不去。

    这样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再说一些最容易理解的。比如年龄,世界上多数地方都是一出生是一岁,越长岁数越大。可是在美洲的一些地方,人一出生就是60岁,越长岁数越少。因此当地随处可见3岁的老翁和59岁的婴儿。

    再比如说美。有的地方以白为美,有的地方则以黑为美,有的地方以高为美,有的地方则以矮为美。

    所以说,我们从任何人那儿得到的信息本身,都没有什么绝对的定义。它们都是随着我们以世界认识的不同程度,随着我们与它的认同和分别,从我们的头脑中获得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一般来说,快乐和烦恼都来自于生命的内因,外部条件只是引导我们找到它们的外因。面对环境是否快乐与烦恼,与人的观念和修养有关。

    对快乐进行一个公认的定义是愚蠢的,因为“快乐”一词的意义太宽泛,也太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得到的满足,或者追求而得不到的境界称作“快乐”,但在不同的人那里,这种满足与追求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

    古往今来,无数人类智慧顶峰的先哲都提出过种种快乐的定义,但事实证明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谓快乐的捷径,如果不是白日说梦,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罢了。

    一个没有占有yù的人,金银不会成为他的牵挂;一个没有恚恨的人,报复的种子不会在他心中发芽。所以,因此我们对苦与乐的控制权,绝对是大于别人和环境的影响的。

    在人际jiāo往中,如果拒绝一切信息,我们会失去很多机会,也会破坏很多重要的关系,甚至影响到前途和家庭生活,当然也就不会快乐。一个永远拒绝别人的人,必然是个极其自私的人,除非傻子,谁也不会与之为伍。

    可是如果我们太容易受到别人语言和信息的干扰,心随境转,而不愿意自己作主,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上当爱骗的“牧羊人,成为别人语言和信息的奴隶,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凡事缺乏主见与自信,一味地任由别人的信息来影响我们。只能把周围所有的人都引诱成魔鬼。善良人心头的恶,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正义本身就是一种以善为基础恶的体现。没有了恶,拿什么来对抗恶?上帝真的会帮助我们吗?康德说:上帝既在天上,也在我们的内心。

    以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我想买一套上衣带小翻领裤子有卷边的休闲装。”

    “好,但现在的都没卷边,小翻领也不时兴了。”

    “是吗,可是我只想知道你这儿有没有我要的那一种。”

    “我去看一下。这套衣服可能合您大小,我们已经卖了十几套了,质量样式都没得说。”

    “这套衣服不错,不过裤子没卷边,再见。”

    只要坚持自己作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决策和心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由售货员之类的人来掌握。

    生活不需要解释

    托比从雅典去叙拉古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发现了一只老虎。进了城以后,他向所有的人说:卡塔尼山上有一只虎。

    城里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卡塔尼山从来就没人见过老虎,不仅这座山没有,就是周围的山上也没有。

    托比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说是一只非常雄壮的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人相信他的话。最后,他说:“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正的虎,你们总该相信罢。”

    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可是转遍山的每一角落,连个虎的毫毛都没发现。托比对天起誓说:“我确实在这棵树下见到了老虎。”

    跟去的人说:“一定是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你还是不要说见到老虎了,不然城邦里的人会说,叙拉古来了一位最会撒谎的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托比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他逢人便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撒谎的人呢?我就是见到了一个老虎。”他没有撒谎,他确实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了他就躲,而且背后还说:“看,那就是从雅典来的一位疯子。”

    托比来叙拉古游学,是想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现在却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这实在让他不能忍受。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是真的,在到达叙拉古的第十天,他买了一支猎qiāng跑进了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叙拉古,让全城的人看看,他托比没有说谎。

    可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3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破碎的衣服和托比的一只脚。城邦的法医经过检验证实,他是被一只重量至少在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

    在这座山上确实有一只老虎,托比真的没有撒谎。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人们提起托比,仍然会摇摇头:“这个发了疯的家伙!”

    上面这段文字,是刻在意大利的卡塔尼山中一块石碑上的。

    那是一块墓碑。因为碑文是用古希腊语写成的,而且卡塔尼山就在柏拉图游历和讲学的城邦叙拉古郊外,于是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托比可能是柏拉图的学生,这篇碑文是柏拉图为他所写的。

    如果这种考证是对的,那么柏拉图不用正常的怀念或颂扬来写,而是把故事写出来,可能就是想向世人所作的一种暗示:世界上有许多不幸,都是因为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正确的时候发生的。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我们仍然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或清白,在寻找过那只能够把我们吃掉的老虎。为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在下一次面对别人的误解与批评时,面对别人的不信任与攻击时,大可淡然一笑,继续前行,而不做任何解释。或者干脆使用下面几招,就可以轻易化解对方的攻击。

    第一招:缴械投降:“亲爱的,你说得很有道理,我是个不长进的坏蛋,应该下地狱。我们就这么说定了,好吧?”

    第二招:打太极拳:“我想对你说,这么多年来我还从未发现你勃然大怒时也这么漂亮。”

    第三招:走为上计:转身永远离开这个人或者这一群人,走自己的路,不再理他们。

    之所以要离开,是因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心情和表现。当我们处于一个与自己志趣不合的环境时,常常会变得好斗、锋芒毕露、心神不安,无法得到开朗的胸怀和美好心情。

    这时,如果我们能离开这个群体,到与自己的志趣比较契合的环境中,我们可能马上从拘谨、羞怯和退缩一变而成为欢乐自信的人,从易怒好斗一变而成为和悦可亲的人;能从以自我为中心一变而成为喜欢jiāo往的人。

    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通过解释获得的。

    ==================================

    ==================================

    ==================================

    ==================================

    第十六章 快乐比内疚更道德(1)

    王卫宾

    美国《独立宣言》中说:“美国人应享有追求快乐的自由。”。

    我们为什么内疚?

    一座寺庙里要举行一个大的法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于是师父就叫徒弟到市集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懊恼得不得了,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场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

    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

    于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这个徒弟就骑着驴子回来,见了师父,师父问他∶“为其么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

    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干干净净了。”

    师父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蛋,一点知识也没有。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

    外在的道德准则就是这样一头驴子,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却从来不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回报,比如比如成功,比如快乐。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外在道德约束着,也被它困扰着。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种深入人心深处的标准,因此其约束远比法律要广泛得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和辩解:

    “我能这么做吗?其它人会说什么呢?”

    “我不能这么干,我向某某人保证过。”

    “我必须放弃,虽然我很乐意接受,因为这是某某人所不允许的。”

    “我全都知道了,但我不能这样做,因为这可能是对某某人的背叛。”

    当我们想做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事情时,这些外在的道德标准就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提醒我们,如果违反了这些标准,就要为此受到惩罚。内疚感像一条狼牙棒敲打着我们脆弱的心灵,让我们片刻不得安宁。

    习以为常的忍耐,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一件事情而产生的内疚感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远比这件事本身来得更为深远和严重。我们服从又服从,在感觉自己违反了外在道德时深感内疚,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道德?谁的道德?

    追根溯源,现存的一切外在道德起源于古代的圣贤。圣贤本着自己的良心行事,己所不yù勿施于人,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良心损害他人。

    随着历史发展,圣贤越来越少,礼崩乐坏的时代出现了,于是就有人企图用推广圣贤的行为标准来拯救众人,开始总结他们的行为准则,制定出形形色色的教条。

    但是同时,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每一个后世的总结者不是圣贤,他们没有圣贤的聪慧与感应,不明白圣贤实际上只是听从自己的良心行事,因此随着整理出的lún纲条款越来越多,道德也开始渐渐脱离了良心,成为许多和良心无关的教条:毕达哥拉斯教派的道学家认为吃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