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百度——如此专注 > 第 8 章
    的领先优势、业已形成的社区气氛、熟练的本土化运作,这都是百度的核心战斗力。李彦宏还称要多招工程师,只要是合适的人,有多少要多少。还要开发新产品,加大对市场的教育等。因为中国只有0.5%的中小企业意识到用竞价排名这种营销手段,还有巨大的市场需要去开发。百度也有可能并购能与自己互补的一些公司。下一步可能收购一些特殊搜索技术领域的先进公司,如地图搜索等,以强化搜索方面的优势。百度也可能加强社区、Blog等外围业务的建设。同时进行市场推广,以持续提升品牌价值,维持股市上的神话。那么,在搜索领域,谁是百度的完美收购对象?

    对百度来说,“百度的发展潜力太大了,例如它现在的一些动作,做第三代、第四代门户,其他网站与百度是没法比的。”计世咨讯分析师刘冰说。

    中国搜索CEO陈沛也认为,百度下一步肯定会收购,但收购谁不好说。“如果他们做第三代搜索,我相信桌面搜索肯定是一个方向,这方面中国搜索有很强的优势。”

    搜狐公司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王建军最近刚刚主持收购了专业地图搜索网站Go2map,对于搜索引擎的业务扩张深有心得。在他看来,国内国外好的收购资源肯定很多,不过收购也要看缘分,看运气,“我们手中还有几千万美金放在那儿,不知道怎么用呢”,他说。王建军也表示地图搜索、桌面搜索都是一种方向,但单纯的搜索技术其实不需要太多钱。搜狐将把资金用于市场推广、销售团队的搭建上。

    百度下一步的收购计划如何,我们无法预知。坚持专注、坚持中文搜索是百度和李彦宏不变的理念,上市后的百度如何维持这样疯狂的股票神话?面对市场的不成熟,百度是要继续开发自己本身的技术,还是扩展渠道?

    第二章 企业文化成功奥秘投资技术是硬道理(1)

    习惯了炒作、泡沫的互联网在2005年夏天领略到了技术导向公司百度带来的震撼,2004年的这个时候,给我们带来同样感受的是Google。2005年网易和新浪发布的季度财报显示,网易不管是在市值、收益、利润、市盈率都全面占据了上风,从而正式确立了自己中国第一门户的地位。恰巧的是网易也是一家注重技术的公司。

    当Google、百度、网易这些技术为王的公司占领了互联网的最高点时,所有人都应该看得出这些公司绝对是和盛大、新浪、搜狐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名技术人员,没什么比你所在的公司具有强劲的技术实力更能给你信心与激情,然而,当我们看着这么多互联网巨头将技术当作公司生存之本时,我们却不得不忍受公司仍旧将技术部作为内部的一个支持部门,始终还有那么多人脑子里认为市场、销售部门才是创收的部门,仍旧没发现只有技术才是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百度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在三个小时内便冲上了150美元,美国人看重的不是百度的其他,而是百度的技术。他们可能从没用过百度,但他们非常清楚一家能在搜索领域与Google对抗的公司,在技术方面绝对是可以令人期待的。百度疯狂的背后是雄厚的中文搜索技术在支撑着,百度的技术才是决定未来的最重要因素 。

    技术决定产品

    与Google等其他搜索引擎相比,百度的搜索更加细化,其提供的“新闻”、“Mp3”、“图片”、“地图”等检索子类别颇得广大网民青睐。

    五年产品历程:

    注重搜索技术和用户体验是百度一再强调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成立五年来,百度在搜索业务的梳理上频频动作。

    2000年,百度成立,同年6月便推出号称全球“最大、最快、最新”的中文搜索引擎,同时宣布全面进入中国互联网技术领域;

    9月,正式推出面向企业级用户的网事通信息检索软件;2001年10月,百度推出全新商业模式搜索引擎竞价排名;

    2002年6月和7月两个月,百度先后推出深受网民喜爱的“IE搜索伴侣”以及业界首例“竞争情报系统”软件;

    2002年11月,发布Mp3搜索;

    2003年7月,推出图片、新闻两大技术化搜索引擎;而同年底,更是陆续推出地区搜索、“贴吧”等功能,将搜索引擎推入社区化时代;

    2004年8月百度推出超级搜霸;11月,推出世界上第一款WAP中文网页搜索引擎;

    2005年2月,百度发布全球首款支持中英文的硬盘搜索工具;

    同年4月1日,推出具备电影搜索功能的“影吧”;

    4月7日,百度携手盛大,将搜索引擎触角正式伸向网络游戏客户端;

    5月伊始,上线天气搜索、列车航班搜索、股票搜索、字典搜索、多文档搜索、计算器功能等六大新功能搜索;

    5月17日,百度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百度黄页搜索测试版,藉此正式进军本地搜索业务领域,同时将黄页数据资源引入百度已有的PDA和WAP移动搜索等服务。

    如果百度不能保持技术创新,尽管渠道建得再好,用户对产品的体验不好,还是会投奔其他搜索网站。李彦宏的独特之处,是几大互联网 公司创始人中最“美国风格”的代表,这就是技术导向、专注、专业,并保持基本的低调,加上市场策略明晰,手段果断。李彦宏和百度有着典型的技术创业者特xìng,这决定了百度的务实风格,和对技术的追求,丰富了中国互联网的景观。上市之后,与一些善于炒作的公司不同,百度的底蕴和李彦宏的潜力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出来,上升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像。这足以让那些欠缺技术的其他门户网站处境尴尬,同时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道路带来了全新的启发,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创业者和前期的互联网公司,让大家更加明白技术的重要xìng。

    “梁冬时代” & “刘建国时代”

    百度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梁冬和COO(首席运营官)朱洪波便成为主持庆功会的两位高层,而面对百度上市后飙升的股价,两人的不同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折shè出百度上市后的两种不同走势重点是放在市场营销上,继续使股价攀升,还是把资金投到技术研发上,重新做扎实公司业务?

    在百度股价达到80美元的消息传来后,主持人出身的梁冬狂喜不已,并主动跟同事和记者拥抱、合影,他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百度员工的情绪,不少员工在现场手舞足蹈,情绪激奋。而负责公司运营的朱洪波则一直微笑不语,在一旁安静地站着,似乎若有所思。

    梁冬的个xìng正如他到百度任职后的营销、市场动作一样,充满活力和激情。在梁冬接任百度的短短半年时间里,百度一改此前低调的作风,在市场、公关方面动作连连。从“百度富人榜”到“百度都市报指数评选”,以及上市前百度陆续推出的“百度知道”、影视搜索等各种新服务,梁冬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出色表现确实为百度上市后股价的攀升做出了不小成绩。

    相比之下,负责公司运营的朱洪波则与其低调的xìng格对应,一直在致力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人才招聘和培养等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百度员工人数从2004年底的300人,而到2005年底员工计划将达到1000人。

    在百度上市前夜,Google请来了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任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曾对记者明确表示,Google对其在华的要求就是集中在人才招聘、培养和技术开拓方面,对市场开拓并没有要求。

    对于百度这样以技术立身的公司,在其高调上市之后,是被资本市场短期的疯涨表现所迷惑而继续把重点放在市场营销和新推产品上,还是用上市所募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渠道开拓,继续踏实做好公司业务,成为百度的两种可供选择的走向。

    对于百度而言,其搜索技术距离“创造中文之美”的公司目标距离还很远,虽然其在关键字搜索和竞价排名方面的渠道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但在搜索收入上却还排在雅虎/3721/一搜网后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用上市所募资金,如何在投资者看好的背景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百度将来是做娱乐的“梁冬时代”还是做技术的“刘建国时代”?市场与技术之间,哪个在投入上会更大一些?

    李彦宏曾表示要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无论是梁冬也好还是刘建国也好,这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全是根据需要,如果技术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话,百度将会投资会更大一些。如果用户都不知道的话,百度则会选择投资市场。

    第二章 企业文化成功奥秘投资技术是硬道理(2)

    未来: 关键的“施密特因素”

    互联网十年,资本市场和股价问题始终高深莫测。百度股价已从曾经的最高点150多美元,跌倒了现在的不到80美元。百度高股价的原因,是由于投资者的期望太高。关于百度的未来,能否达到这种期望,只能看今后的业绩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

    李彦宏也表示,上市之前,投资银行高盛认为股价可能会突破30美元,后来接近jiāo易,消息看好,也就预测可能会达到40美元。也就是说,最初李彦宏们的乐观估计股价是30~40美元,这与业界很多资深人士的预测差不多。一天之内突破100多的确超越了任何人的期望。

    今后一段时间,股价还会调整,当然除非Google股价出现大波动,百度也不至于出现大涨大跌的情况。第二季度财报马上出炉,应该会是不错。但是,要对得起100多美元的价格,只能期望百度高超速的增长,这个增长率显然是远远高于百度原先计划的。因此,百度能否维持住高股价,很大程度在于李彦宏能否寻求战略突破,实现业绩超高速增长的途径。“专注”是百度成功的关键,也是李彦宏自己最自豪的优点。但是,“专注”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下,是需要不同内涵的。

    “专注”于核心业务,这是永远要坚持的。但是,百度的未来已经远非延续过去的“专注”精神所能回答的。李彦宏技术工程师出身,在专注方面的确有先天优势,这一点与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有得一拼。但是,Google神话的成功除了取决于两位创始人的执着和专注之外,资深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更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现在百度最缺的因素了。

    1955年出生的施密特是硅谷最资深的IT老狐狸之一,集互联网战略家、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于一身,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担任过Sun、Novell和Google三大公司的CEO,是他成功地将Google这家以技术主导的创业公司转变为市场力量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2001年3月,他正式加盟Google,既是得到了一份梦幻般的工作,也是一只脚踏入了质疑和寒冷的海水之中。从此,他与Google不再可分了,他的成功也势不可挡,一个“施密特时代”开启了。

    施密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Google的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方面的单纯天真。”当然两人都有着咄咄逼人的精明,但佩奇“力图改变世界”的傲慢言论和布林的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的轻视可能造成策略上的盲区,使“Google战舰”暴露在包括某些尚未进入“Google雷达屏幕”的新生力量的火力之下。大概也只有施密特这样技术和管理兼备的人,才可能让两位非凡的创始人心服口服。施密特一针见血地指出,Google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服务器过载,资源不足,客户要求更加苛刻,Google的问题是个管理的问题。”他说。

    当然,麻烦显然还不止是管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透露,Google每周都可以收到一万封商业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问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公司在Google的搜索引擎的排名上升,付钱买一个高排名可不可以?

    施密特明确表示不行,但是他也承认,维持技术和商业上的平衡确实很困难。2001年公司一下子就有约7000万美元入帐(1/3收入来自授权使用费,其余来自广告)。目前已经连续六个季度赢利,是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奇迹。Google的三名当家人,如同三驾马车,以令人羡慕的和谐推动着公司快速而稳步的前进: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佩奇主攻研发,30岁的布林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众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布林的职责使得他要面对许多关于互联网的矛盾和争论。

    在接受PC World采访时,施密特说,Google从其他同行那里吸取了两个教训,第一个就是不要过早上市,第二个就是要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一些网络搜索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不过,正是他们的‘不务正业’,Google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虽然Google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施密特帮助它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消费者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说,是施密特挖掘出Google的商业潜能,使其钱眼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