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第 4 章
    准给100元,别让孩子在花钱上为难;说要个复读机我连个愣都没打,直接拨电视商场电话,立刻就给送过来了,用了两天嫌不好,马上又从美国给买回一个;长这么大甭说洗碗、洗袜子,连自己吃的饭都没盛过一碗……”他还在喋喋不休地诉说请了多少家教,光家教费每月要花近千元,并反复问:“她为什么就不知道学习呢?”我忍不住打断了这位父亲的话:“她为什么要学习呢?不学习不是照样有这么好的生活吗?”很显然,这个女生不爱学习或者说懒得学习的根源就在于:在爸爸、妈妈、爷爷、nǎinǎi等众多亲人的宠、惯、疼、溺爱中,她过惯了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物质上的满足感使得她怎么可能去干学习这种“苦差事”?这是一个惯坏了的孩子,想改变她要比被管坏了的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不都是孩子的错结束语

    ——你可以为孩子选择学校,孩子却无法选择家长。

    我长期以来密切关注的孩子都是11岁~18岁的初、高中学生,这些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或优秀,或平庸,或顽劣。对于多年来和这些孩子密切接触的我,对他们已经形成了几点认识:一、孩子自身在天资、智力方面本无很大的差异,有的只是习惯、品德、气质、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后天差异。二、孩子的后天差异源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熏陶和学校教育。我之所以这样排序,是因为我认为,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可塑xìng,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教育得当就有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这一阶段的教育又有很强的时效xìng,当他们到了十八九岁,世界观逐步确立后,再进行教育可就难了,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注意到现在有很多教育方面的有识之士,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提出了许多理论、观念或建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天才是管出来的”……等等,意在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怎样帮助孩子成才。专家们谈得很细,指导得很具体,对于初为人父母者可以说开卷有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xìng和随意xìng,与社会进步和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拉开了太大的差距。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只有边学习教育边实施教育,才不至于在若干年后哀叹自己教育的失败,所以向研究教育的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学者学习请教,不但有必要简直就是至关重要。可是对于十二三岁、十五六岁甚至十七八岁,正在青春期当口的孩子们来说,和上一辈人的代沟已经形成,他们从小没有接受多少科学的、理xìng的教育,现在你再跟他说“孩子,你真棒”,他会在心里说“你真虚伪”。用家长的话说:“这孩子怎么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于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家长们只能着手解决外围问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选学校挑老师,不惜重金让孩子上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而孩子一到学校家长就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曾经十分委屈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初一小男孩,从小娇生惯养,不爱学习,妈妈溺爱,爸爸不管,连每天起码的家庭作业都不能完成,学习成绩极差。老师不甘心看着他越差越多,越落越远,于是利用自己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给他辅导数学。考虑到家长不放心,这位老师就给该学生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孩子在他这儿,晚回去一会儿。老师想得周到,做得细致,家长应该心存感激才在情理之中。不久他妈妈赶来,进办公室不用说问候老师或说句感谢的话(老师本也没有这种奢求),连看都不看老师一眼,冲着孩子就说:“你怎么了?”老师赶忙解释说在给孩子补课。家长如释重负:“他爸爸打电话就说去看看你儿子(据说这位父亲经常用“你儿子”三个字)吧,”然后又转过头对着孩子说:“你完事没有?”完全是一付立即把孩子接回家的架式。老师只好无奈地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番好意家长似乎根本不理会,也完全没有配合老师怎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进步的表示,老师说:“我真的很寒心。”你能说这位妈妈不关心孩子吗?她毕竟为孩子选择的是一所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离家不算近,每天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用心也算良苦。但可叹的是家长自身修养不高,不懂教育,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可惜的是她只知道为孩子选择学校,而她的孩子却不能选择一位引导自己健康成长的妈妈。这难道不是孩子的悲哀吗?

    说到选择学校,我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感触和看法。因为自2001年我进入一所民办学校任教以来,接触了许多望子成龙心切却又不得教育要领的家长们。他们深知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关口,要迈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因此给予极大的重视。家长们认为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选择一所理想的中学。于是他们绞尽脑汁,各显神通,托关系找门路,让他们能上公办的好学校当然最为理想,再者现在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可供选择的也不少,不就是花上几万元钱嘛,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在所不惜。经过四处咨询,反复斟酌,左右权衡,精挑细选后,家长们就像二传手一样把孩子传给了学校,jiāo给了老师,让学校和老师肩负了太多太重的责任,家长居高临下地要求和指挥着学校,结果还不见得令家长满意。

    作为在教育一线打拼了多年的我,目睹和感受了家长们的惆怅后,对家长们的同情只有20%,而把80%的同情给了孩子们。哈yào六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广告语是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花钱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老师,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们却是无法选择的。尤其是已经做了十余年不合格的家长,又赶上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两代人之间的碰撞加剧之时,家长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和苛求老师,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思路及教育方法,也许只有您的转变才是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的调和剂。

    最后,我摘录中央电视台《实说实话》节目嘉宾,教育工作者皇甫军伟老师的一段话,供家长们思考:

    “河北一对农民夫fù培养了六个大学生。他们两个几乎不识字,道理也讲不出来,但是他们的每一点行动都能让孩子去理解。我称这种jiāo流是伟大的jiāo流,是第一流的jiāo流;第二个层次的jiāo流是家长说一句孩子能够听一句,这是优秀的家长;第三个层次的jiāo流就是家长说三句,孩子能记住,但不一定立马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第四个就是基本介于合格和不合格边缘(之间),家长说三句,孩子一句也不听,一句也没记住;最糟糕的一种是家长说三句,孩子都记住了,但是反着做。”

    “每一个家长都可以成为解救孩子的老师。”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这是一个残酷的调查,记者在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  6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我们很愿意我们的抽样出了问题。”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也为此发愁,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大人说话?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新京报《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

    “理解万岁”是前几年风靡了一阵子的一句时尚语。在这四个字的启发和影响下,中小学生们,年轻的孩子们时不时发出“老师、家长请理解我们”的呼声;而老师们则在抱怨:“老要求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父母们更是无奈地叹息:“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对他的一片苦心呢?”看看,两代人为了求得对方的理解快打起来了。其实要我说谁都不容易,谁都渴望理解,谁都需要理解。就说学生吧,他们过的是孩子们该过的日子吗?就拿我现在的学生来说,住得离学校最近的每天也得6点半起床,7点半以前必须到校,上午5节课,中午连吃饭带休息应该将近两个小时。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们都要提前50分钟回教室,下午再上2至3节课,课后主科统练,最早4点半放学,晚上连作业带复习,让学生很少在晚上11点以前能睡觉(初三毕业班学生基本都在12点以后上床)。周六、周日不是家教就是补课班、提高班,仅存的那点儿“玩儿”的天xìng使得他们偷着摸着玩会儿电脑,抢点儿时间打会儿篮球,踢会儿足球,趁父母没下班看会儿电视……但哪样也没玩踏实过,因为一旦让老师或家长发现了,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我的一个学生就曾在他的一篇作文中把他“偷看”电视时的情境和心态作了活灵活现的描述:“眼睛盯着电视画面,手里拿着遥控器,手指虚放在开关按钮上,耳朵听着楼道的脚步声,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听到门前似乎有动静了,赶快关掉电视机,迅速坐到书桌前,唉!一场虚惊,脚步声是往楼上去的。”孩子们的种种表现可恼?可气?可恨?我看是可怜!可是没办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不这么“拼搏”,就有可能偏离目前中国“成才”的轨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用很多成年人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今后你没个大学文凭,哪个单位要你,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弄得现在的学生们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增加了两个字:郁闷——这是中学生们目前用得频率很高的两个字。

    要说孩子的父母们也实属不易。“越大越cāo心”是家长们的抱怨。从城市来说,绝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还说得过去,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可是小学毕业升初中,家长的主动权就被大大地削弱了——实行了五六年的“电脑派位”制度今天仍在继续(而且是就近的原则),这样一来孩子上哪一所中学已经不完全是家长能决定得了的。于是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所谓的好初中可真是煞费苦心:首先要舍得把多年的积蓄投资教育(据我了解,上自费初中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够“大款”级别的是少数),学费也好,赞助费也罢,不管是一次jiāo清还是分期付款,3年下来最低也在4万元左右。还有一个问题是家长手里攥着钱仍要为选择学校大伤脑筋。于是每年的3~5月份北京(外省市不太清楚)便出现了一景:各民办、私立初中学校展开了抢生源大战,家长们领着孩子奔波于数个学校之间:考察——咨询——报名——考试——打电话或托人问分数(在这以前一般都是脚踩几只船,赶上两所学校同一天考试学生就像赶场似的)——jiāo钱——焦急等待录取;一旦感觉哪儿不满意或者又有了新的目标还要退费——换学校……不进入6月中旬,拿不到录取通知书就消停不下来。作为现在民办学校任教的我,亲眼目睹了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的艰辛,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的家长容易吗?

    老师们需要理解,我最有切身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首先从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来讲,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普通话水平等等,是现在考查教师资格的硬件,而各种考核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软任务也像一条条小鞭子不停地在老师们的背后抽打着。但这些还都算不了什么,真正对老师的巨大压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思维、心理、行为的不稳定xìng,加大了教育难度;其二,中考、高考毕竟仍然起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其三,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是民办学校、私立学校更为明显。有人称今天的教师为“戴着镣铐的舞者”,我觉得很形象。在教育这个大舞台上,绝大多数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累、cāo心、辛苦、疲劳、担责任……说重了怕学生跳楼,管松了家长不满意;作业留多了学生抱怨负担过重,练习做少了老师又担心学生在成绩上吃亏;组织春游、秋游怕出危险,不组织学生们嫌生活乏味……尤其初三、高三毕业班的老师们,顶着骂名,硬着头皮,牺牲休息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孩子们“增负”、“加压”,用一句“只要你们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累也值了”来宽慰自己。

    我所在的民办学校按道理说应该是按劳取酬,老师上一节课挣一节课的钱,可是每天下午1点10分以后老师们主动加了一节课,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五科老师自觉排了课表,一周五天每天中午上一科,学校不给报酬(理由是老师们自发、自愿的),老师们干得还挺带劲儿。国家法定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而老师们根本不可能把工作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何况晚上还有家访、批改作业、做题、接听学生及家长电话等附加工作。难怪我听到有好几位老教师在为自己的儿子张罗对象时,一提到要介绍一位老师,儿子们就像商量过似的都是同一个口气:“您饶了我吧,咱家有您一个老师就够烦的了。”所以,作为老师当得不到理解时心理能平衡吗?

    总之,孩子们需要家长、老师的理解。

    家长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理解。

    老师们则渴望学生和家长的理解。

    谁的要求也不过分,谁都没有错!

    一   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在各方面都在争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