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红楼之石头新记 > 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二百六十八章 满朝文武吊唁忙
    濯清了解林如海夫妇身体状况后,知道要做些准备了。

    岳父岳母去世虽然不用丁忧,但是七七四十九天总要守孝,有必要把朝堂上的事情安排好。

    萨瓦既然这么“奸诈”,就让他多等几个月,濯清反正也没指望一下就能谈成,涉及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他早有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正如濯清预想的那样,皇上得知马齐受了萨瓦的贿赂,大发雷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扒了他的官袍,摘了乌纱帽。

    皇上还是念他以前的功劳,只是革职查办,并没有一棍子打死。

    武襄因为梅清逸的事情牵连,被贬为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由孙淦接任,吏部尚书一职果然落到了史益智的头上。

    忠顺亲王有心反对,可是这些事都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且看起来不过是只损失了一位马齐,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加上史益智并不是太子党,感觉形势似乎没那么糟糕。

    但是那些文武大臣们就不这么想了,忠顺亲王手下三名核心都被动了,这就是一个信号,皇上要对忠顺亲王下手了。

    原来还有一小部分心存幻想的中间派,都下定决心抛弃忠顺亲王一派了。

    忠顺亲王手下那些人想法就多了,那些处在权力边缘的官员,都在考虑更换门庭。

    而那些清流们则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觉,一个个都神情沮丧。

    因为是濯清策划,太子推动,皇上同意,这朝堂上的重臣职位变更顺利完成。

    由于职位变动,军机处的构成也有了变化,武襄不再担任军机大臣,由史益智接任。

    这样军机处构成就失去了平衡,忠顺亲王只剩了自己和孙淦,而太子这边有濯清、蒋亭锡、王子腾。还有明里暗里支持太子的胤昼和史益智。

    即便濯清因为家孝不能理政,太子党也占据了绝对优势。

    正如濯清分析的,这次职位变动后,武襄和孙淦再也不敢跟忠顺亲王一条道走到黑了,隐隐有了分裂的迹象。

    朝堂上的事情处理完,濯清才放心回到随园,准备岳父岳母的后事。

    濯清当然不会自己去瞎忙,他把工作细分下去,比如寺庙僧侣的事情就让妙玉、惜春、傅秋芳去负责,傅秋芳正好可以和哥哥傅试协商,由鸿胪寺派人,根据规制处理灵柩停放,出殡等事宜。

    像孝衣、灵幡制作之类的事情就由晴雯、香菱、莺儿去办理。

    钱粮的拨付和人员安排由探春牵头,平儿、秦可卿、凤姐负责具体事务。

    朝臣、亲戚的接待,主要是老王爷、老太妃坐镇,李鸿远、李汉时负责外院,内宅接待湘云牵头,尤氏、封氏负责具体的事务,当然姑母和卫老夫人也会来帮忙。

    宝钗是负责全面事务,濯清不在的时候,一切事项由宝钗定夺。

    像棺木、香烛之类的采买自然就交给了薛蟠、薛蝌两兄弟。

    剩下的比如迎春、岫烟等人则去陪着黛玉,替换她多休息,并做安抚工作。

    黛玉当然知道濯清的安排,这几日她终日以泪洗面,心理早已有了准备。只是看到父母日渐消瘦,总是忍不住悲从心来。

    濯清把工作都安排下去,就是不放心黛玉,想整日陪着林妹妹。

    不过“王妃”父母的后事,规格待遇颇高,琐事繁杂,总是很多事情要他亲自拍板。

    终于,清明前后,林如海夫妇先后去世,相隔只有两天。

    尽管有心理准备,黛玉还是哭晕过去了,从今以后就是没了父母的孩子,黛玉心里的苦可想而知。

    皇上得知消息后,准了濯清的长假,他早就从锦衣卫得知这些情况。

    不过濯清一向自己衙门里的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上次大婚休息还不止五十天呢,也没出什么篓子。

    太子和胤昼都亲自登门吊唁,朝臣们只要是在都中的,几乎全部都来了,连那些封疆大吏们,也都差家人来西府吊唁。

    忠顺亲王一派里有些人,正好想利用这个机会,想逃离即将要沉入水里的“大船”。

    即便不能离开那艘破船的,也幻想缓解下关系,期望将来不被清算。

    所以这次来吊唁的朝臣,比参加濯清婚礼时的人数多了几倍。

    濯清才不在意那些墙头草的想法,他现在最担心的是黛玉,所以最近都守在黛玉身边。

    也许是因为濯清守着自己,也许是鸳鸯、紫鹃、茜雪她们悉心照顾,或许是迎春、岫烟的陪伴,包括园里其他姐妹有空就来串门,黛玉终于缓过了这一段艰难时光。

    濯清见黛玉气色好转,终于放下心来,有时候憋着不哭未必是好事,既然感情宣泄掉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就过去了。

    由于林如海夫妇没有子嗣,濯清答应过继次子,所以濯清是以孝子的身份,对前来吊唁的重臣跪拜还礼。

    那些五品以下的官员自然有李汉时去接待,三四品官员由李鸿远招呼,二品以上大员,包括勋贵,濯清需要亲自出面还礼。

    黛玉还没有子嗣,孝孙也不能少,濯清就让贾芃出面磕了几个头。

    探春心里感动,因为这等于濯清明确告诉别人,贾芃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私生子。

    以前都是大家传言,都中百姓是心里有数,谁也不敢公开说。濯清此举等于给贾芃正名了。

    街头巷尾果然议论开了:

    “听说了吗?北静王妃的父母去世,安南世子作的孝孙!”

    “你这是老黄历了,那安南世子这事,都中哪个人不知道?”

    “那不一样,以前都是遮遮掩掩的,现在等于昭告天下了。”

    “那又怎么样?那是北静王爷的本事,没有北静王爷打败安南,你哪来的占城稻米吃,你吃的起吗?”

    “你还别说,这两年清明前后的米价是便宜不少,往年我可要挨饿了!”

    “咱老百姓不就盼个温饱,手里能余两子,以备不时之需。你就知足吧,要是天下都是北静王爷这样的官,那倒太平了!”

    旁边几个百姓都点头赞同。

    “北静王爷即便多生几个儿子,也不会胡作非为,跟那边不一样!”有人用手指指忠顺王府那个方向。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