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戴着一次大战时期的硬边帽,在训练的中国士兵中来回走动。他耐心地卧倒在士兵的身旁,为他们做示范,校正瞄准点。由于语言障碍和缺少翻译人员,训练主要通过示范进行。美国军官担任教练,中国军官执行纪律,管理日常生活、膳食、水电、医yào、运输等事务由英印军官负责,中美英三国合作,使训练顺利进行[注:吴湘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868页。]。
士兵基本训练时间为六周,期满后由中国军官按照美军要求的标准继续训练,美国军官担任督导。在兰姆伽,中国军官接受战术和作战技术训练,士兵学习使用步qiāng、机qiāng、迫击pào、火箭筒、反坦克pào和用于特种作战的其他装备,还要接受丛林作战训练。火pào课程用于学习使用驮载pào、榴弹pào和用于丛林作战的突击pào。作战指挥官和军士要学习战地卫生和医疗救护,属于计划组建的30个师的军官也被空运到兰姆伽,接受为期六周的指挥和参谋训练。
驻印军营养较国内好些,医yào卫生很完善,疾病很少。更重要的是没有逃兵[注:郑洞国、覃异之:《中国驻印军始末》,《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80~81页。]。部队的士气,尤其是新组建的pào兵部队士气非常高。史迪威认为中国士兵学习掌握军事技术非常快,来自农村从未见过qiāngpào的农民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如何使用驮载pào和榴弹pào,许多人还兴致勃勃地学会了cāo作野战电话和无线电台。
史迪威严令禁止美国教官体罚中国士兵和干涉中国军官执行军法,强烈反对中国军队克扣军饷的作法。他坚持采取集体点名的方式,把津贴直接发到士兵手里,从而改变了中国指挥官按人员总数领取津贴的办法,这样就与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罗卓英产生了矛盾。此后,罗卓英又坚决拒绝美国人chā手行政事务,矛盾遂逐渐激化。史迪威呈请蒋介石撤回罗卓英。
蒋介石把罗卓英调回后,撤销副总指挥部,把中国驻印部队改编为一个军。蒋介石原打算派邱清泉为军长,但何应钦认为邱的xìng情粗暴,如与美国人关系不好,影响美援,他向蒋介石建议派郑洞国为军长。1943年春,郑洞国赴印上任,成立了新一军。编制齐全的第一支中国驻印军诞生了。
新一军成立后,整个军部只有四十多人。新一军最初下辖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每师步兵3个团、pào兵2个营、工兵1个营、通讯兵1个营、辎重兵1个营,外加卫生队、特务连。每团3个步兵营,迫击pào和平shèpào连各1个,1个通讯连、1个卫生队、1个特务排,全团约3千人。每营有3个步兵连、1个机qiāng连。每连3个排,每排3个步兵班、1个轻迫击pào班。
总指挥部的直属部队有3个pào兵团,每团重pào36门。1个汽车团,有载重汽车400辆。两个工兵团、两个化学兵团,以后改设为重迫击pào团,每团有重迫击pào48门。骡马辎重兵1个团、1个特务营、1个通讯兵营、1个战车训练处[注:中国驻印军前总指挥办公室编辑:《中国驻印军缅北战役战斗纪要》上册,1945年版第79~80页。]。
史迪威回重庆后,把在兰姆伽训练中心拍摄的照片送给蒋介石。蒋介石从照片上看见了训练过程和pào兵部队的情况,他十分满意,立即批准继续把部队运往印度。
兰姆伽训练营以训练步兵和pào兵为主,史迪威特别关心把pào兵和步兵的比例从9比1提高到3比1,他认为这样中国陆军就具有与日军陆军同等的火力,加上美国空军的威力,就可以压倒日军。由于盟国原定在1942年冬天收复缅甸,所以训练工作进行得很快。士兵完成常规pào使用训练后,要在丛林沼泽地区接受训练。丛林训练是在缅甸山区作战的必修课。
由于盟国反攻缅甸的计划一再推迟,为了修建中印公路,1943年9月,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先后开到列多附近,执行警戒任务。兰姆伽训练基地只剩下当年春从国内空运到印度的新三十师继续训练和接受装备。该师以后归入新一军编制。
为了配合英美军队缅南登陆,中国驻印军制定了缅北作战计划。作战计划规定驻印军以协同友军歼灭敌人为目的,于1943年12月中旬先向缅北进攻,夺取孟拱、密支那要点,然后经八莫向曼德勒前进,将敌压迫于曼德勒附近地区,包围而歼灭之。指导要领规定:军应于攻势开始前集中于利杜附近地区,等利杜至新平洋公路完成后,即向新平洋附近跃进。军应先发动攻势,将敌兵力吸引于缅北方面,使友军于缅南登陆容易。军攻势作战第一目标为孟拱、密支那之线。第二目标为卡萨、八莫之线。第三目标为曼德勒。缅北作战计划还对部队的展开、搜查、防空防dú、jiāo通通信、补给卫生等作了详细规定。
1943年12月19日,蒋介石正式授予史迪威指挥利多部队,并有权罢免所有官员,但警告他不能为英国的利益而做出牺牲[注:《史迪威文件》第126页。]。1944年3月底,史迪威为了充分利用已经开始的第二次缅甸战役的成功,以便占领密支那,飞往重庆要求蒋介石增援。1944年夏,蒋介石为了取得更多的美式装备,空运54军的第14师和第50师到利多接受装备和短期训练。以后,上述两师在缅甸战役中与原驻印军合并,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郑洞国改任副总指挥,原军部改为副总指挥部。新1军军长为孙立人,辖新38师、新30师、50师。新6军军长为廖耀湘,辖新22师、14师。两军总共约3万5千人。
从1942年8月兰姆伽训练中心开训,到1943年10月胡康河谷战斗打响,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中国驻印军已经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队伍。打回祖国去,成为官兵一致的愿望。中国驻印军编练成功后,立即投入保护修筑列多公路的战斗中初试锋芒。以后在解放缅北的战斗中,与中国远征军、英印军配合,连克孟拱、密支那、八莫、畹町等重镇,显示了坚强的战斗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第四章中国驻印军与缅北反攻
第二节胡康河谷战役
一于邦之战
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以后,立刻加固各战略要点,构筑工事,巩固缅北外围边防。但是,日军实际上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在缅甸西部的印缅边境,与从印坊为基地的英军对峙,在缅北的胡康河谷,与从列多为基地的史迪威、郑洞国统率的中国驻印军不断进行小规模战斗,在中国云南,与从保山为基地的中国远征军隔怒江而战。战略态势对日本非常不利。
1943年,中美两国的陆空军力量日渐增强,中美两国构筑列多公路更使日军感到恐惧,日军预测中美军队在列多公路完工后,就会开始反攻。日军在三面临敌的广大战场上,对占绝对优势的中美英印军队的反攻,如从守势应战,势必防不胜防。因此,日军决定在中美英反攻前,应先行攻击中美英的根据地,以攻为守。为此,日军认为英印兵力比较脆弱,决定先行攻打印缅边界的英军。1943年冬,缅甸的第15军司令部确认盟军将以一部兵力攻击阿恰布,主力攻击曼德勒,然后向南,收复整个缅甸。因此,制定了攻击印坊英军的计划。1944年1月7日,该计划得到日本大本营的批准[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月24日,日本大本营命令中国派遣军进攻湘桂、粤汉、平汉铁路线,和缅甸的日军互相呼应,配合作战。
但在日军攻击印坊以前,中国驻印军就已进行胡康河谷,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揭开了中美英印反攻缅甸的序幕。
图4-1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要图1943年10月-1944年8月
胡康河谷地区是大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的总称,共约2.8千平方里,全部是原始森林。除大龙、大奈、大宛、大比四大河流外,小河错综,jiāo布组织,雨季则泛滥成灾,舟楫亦难通航。因此,胡康地区在雨季有绝地之称。旱季可利用小路jiāo通,河流亦可徒涉,但是山陡林密,不见天日,殊难用兵。胡康河谷北方有方圆100多平方公里,海拔7千英尺的野人山。要打通修筑中印公路的新路线就必须肃清胡康河谷中的日军。
驻守胡康河谷的是日军第18师团,辖8个步兵大队、5个pào兵大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5个特种部队中队及若干勤务部队,师团长为田中新一中将。该师团于1925年编成,曾参加过杭州湾、燕湖、广州、南宁战役、马来亚战役及缅甸战役,是日军中的久战劲旅。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初期战斗是攻占大龙河西岸日军的据点,掩护中国驻印军主力进出野人山。
1943年10月,雨季将要停止,有利于作战的旱季即将来临。10月10日,新1军接史迪威总指挥第6号命令,于11月1日前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jiāo点,以迄下老卡之线,掩护新平洋飞机场及中印公路的构筑[注:查尔斯F罗马纳斯、赖利森德兰:《史迪威在华使命》华盛顿1953年版第135~136页。]。新1军新38师奉命为反攻缅甸的前锋,立即派出112团分3路向指定目标挺进。
右路为112团第3营。10月24日,第3营由卡拉卡经奴卢向大洛区前进,担任牵制大洛区日军,以警戒师右侧之安全。31日,该营抵达拉加苏附近。11月1日,经过一昼夜的猛攻,占领拉加苏高地,瞰制大洛。此后,该营为固守阵地,不时派出小股突击队袭击大洛日军,使其无暇与孟关平原防守的日军相呼应。持续半年之久的胡康河谷地作战揭开了序幕。
11月11日,日军第55联队第3中队反扑拉加苏,经过猛烈的战斗,到17日,击毙日中队附田下少尉及士兵72人,击伤100余人,日军被迫撤退。此后,日军因屡次强攻不下,遂改变战术,晚上以迫击pào和小部队袭击我军阵地,拂晓后退入森林。但连续袭击6天之后,我军仅伤亡3人。为了挽回颓势,日军又数次增援,曾一度切断第3营主阵地与外围小据点的jiāo通。我驻印军也派出搜索及埋伏组,乘机反击。总计从11月26日至1.2月26日,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10余次,又击毙和击伤日军50多人,俘获缅籍尼泊尔兵8人,我驻印军仅伤亡10余人。12月27日,日军又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第3营营长陈耐寒,亲临火线指挥,被日军掷弹筒击中,伤重殉职,我第3营官兵果敢反击,翌日将日军击退,由于日军屡攻不下,士气受挫,已无积极行动,而我军有备,沉着坚守,形成对峙状态。
中央纵队为团部及第一营。10月24日,该部由唐卡家进发,经宁干沙坝占领康道后,团长变更部署,命令以1连固守康道及宁于沙坝,1连攻宁便之敌,其余的转向于邦,协助第2营攻击于邦。
左路为第2营。10月24日,该营出发攻击于邦之敌。战前,根据情报判断,于邦之敌为少数日军军官指挥的不足100人的缅兵及当地土民编成的部队,112团团长遂命令第2营第5连单独攻击于邦。10月31日,5连进至于邦西北约2里处,遭遇日军阻击,连长江晓桓、排长刘治率先冲杀,中弹阵亡。后经侦察,才知当面之敌为日军第18师团56联队第3大队。于是,我驻印军集中1、2营主力,实施强攻,于11月5日,进到离渡口500码处。日军退却,凭借于邦既设阵地的坚固工事,顽强死守,等待援军。11月7日拂晓,我驻印军从两翼对日军队进行包围攻击,但由于缺乏山pào或迫击pào支援,无法迅速摧毁日军的坚固阵地。激战一天,毙伤日军70余人,我军伤亡亦达60多。9日,美空军出动,协助我地面部队轰zhà日军阵地,因林密蔽日,无法观测,收效甚微。驻印军即令两翼延伸,以重机qiāng封锁渡口,阻敌增援及补给,以便围困而歼灭之。
11月4日以后,日军先后将第18师团所属第55、56两个步兵联队从滇西方向抽出,星夜增援大龙河西岸据守的日军。日军山pào第18联队及重pào兵独立第21大队也调至胡康区,敌师团司令部也由密支那进到前线附近。11月20日,大龙河对岸车鸣不绝,人声嘈杂,日军增援部队到达。被围之日军,作困兽之斗,被我驻印军击退。日军增援部队利用pào兵掩护,晚上强渡约200公尺宽的大龙河,企图乘我后续部队未到达前,将我先遣部队包围而歼灭之。22日,日军55、56联队全部渡过大龙河。第1营的后路被日军切断,与日军形成相互包围之势。11月24日,驻印军总指挥部调新38师步兵第113、114两团和pào兵第2营增援,陆续赶赴前线,大龙河前线形势方转危为安[注:巴巴拉W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纽约,1970年版第299页。]。11月25日,114团第1营赶到前线,被日军包围,全靠空投补给。该营官兵砍芭蕉、毛竹、葛藤等取水度日,沉着应战,10余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独立作战达月余之久。
12月中旬,38师决心转移攻势,先行肃清大龙河西岸之敌,114团、113团及pào兵第2营也到达前线。孙立人师长重新拟定战斗计划,一面增兵从正面攻击于邦守敌据点,一面派出部队由两翼渡大龙河夹击敌后,将大龙河畔之日军一举歼灭之。
12月21日,孙师长唐副师长亲临前线指挥。24日上午8时,驻印军先以pào火轰击,然后以114团主力从正面攻击,另以第1连从左侧迂回,战斗异常激烈,史迪威总指挥也亲临前线观战。入夜,我驻印军凭借猛烈的火力,奋勇拼杀,摧毁日军全部机qiāng火力点。经过一周的连续攻击,至29日,驻印军完全占领日军阵地。少数残敌,向于邦两侧森林逃窜,经我迂回埋伏部队夹击,狼狈逃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