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到大学,我从来没加入过什么学校的官方社团,而是把大量的课余乃至课上时间用在了看书、写作、练拳等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也从没想过要刻意认识很多人,直到现在我在学院里也只认识我们班的人,有几个名字还记不太清了。
但逐渐地,我开始接触一些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其中有同龄人、有大我几岁的学长学姐、也有年龄是我两三倍的忘年交,有同在读书的本科生、有专攻一隅的博士生、有事业有成的商人、有放浪形骸的艺术家音乐人、有搭手即倒的武功高手、有参加过越战的退伍老兵,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写诗弹琴、指点江山、放浪形骸……而反观我的许多热衷于社团、团委的同学,却还停留在跟系主任握个手能兴奋一整天的水平……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你是狼,你的圈子就是狼群,大家一块儿吃肉。
你是狗,你的圈子就是狗窝,大家争着吃.屎,即使通过须溜拍马摇尾巴勉强挤进狼群,也还是只有吃.屎的份儿。
目测有一波“看样子你觉得你自己很牛逼啊”要袭来,我就提前回答了:如果跟这些阴阳怪气冷嘲热讽的人比的话,是。
连承认自己比他人强的胆量都没有,这活得是有多憋屈多窝囊?嘴上对人“久闻”、“佩服”、“哪里”、“不敢”,肚里暗骂“傻.碧”、“蠢.货”、“尼.玛”、“呵呵”,把乡音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自以为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宇宙真理?别膈应人了。
有朋友问我是怎么认识那些人的,其实也是各种机缘巧合:讲座、读书会、酒馆、剧场、音乐会、还有如**这样的网络工具等等……认识的方式也很简单,因为某些原因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互相觉得对方有料、有水平,就留联系方式,逐渐就成了朋友。
关键是,你有什么资本让人家想和你交结?遇到了优秀的人,靠什么去让人家对你有兴趣?
所以我的回答无非就是想说:提升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把心思专注于“搞好人际关系”,这是把希望寄托在他者身上,是不可靠且危险的。而专注于提升自己,则能够自己把握自己,且随着自己水平的提升,交际圈的整体质量也当然是会提高的,即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这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况且,完善自我与交友本身不应该是功利的。
好好学习不吃亏。那些瞎扯人脉的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自己牛叉自然身边会聚集一群能人。
特别是理工科。
文科一定要学好英语。不过如果能当班长一定要当相当有用的,相当锻炼。
最近找工作,颇有感受,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去面试的时候,大的企业,央企、军工、研究院重视的东西按照重要顺序依次排序,分别为以下几点(本人纯工科学生一枚,对文科方面不太了解,仅以工科为例):1、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研究方向与公司需求是否一致;2、是否有出国留学经历,如果在国内,本硕博是不是都是211、985高校;3、科研能力水平如何,是否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发表(博士更为看中这一块);4、学历水平(基本上以硕士博士为主,这个一般在需求里已经写清楚了);5、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以及表达沟通水平。很明显,你参加过什么组织,举办过什么活动,那些都是浮云,是能给你锦上添花的东西,但都不具备含金量。所以,应该能看得很明白,大学里到底应该做什么,学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包括在天朝的大学排名,从来都不会因为你有些什么关系人脉而显得牛逼,只有真正学术上做到让人值得尊敬,才称得上高等学府。而所谓的人际关系与人脉,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得的附加品,你是普通人,你也结识不了什么大神;你很牛逼,和你所聚在一起的人脉资源自然也是牛碧的人物。
天朝自来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层次,这句话都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因为人类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切属性。
所以,在大学里,还是埋头好好学习吧,这才是你的立身之本,才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里撑起你的尊严、人格、生活、物质等等各方面健全行走的脊梁。
看到底下的评论以及上面有人回答,多做几句解释。
我想提问者问出这个问题,所说的人际交往应该不是正常情况下我们在普通生活情况下的正常人际交流,这里的人际关系所指的应该级别更高一些,需要时间锻炼、培养。
人际关系重要,但与学习比起来也不那么重要,我以自己为例说明一下:
本人本硕专业不一致,本科学习不好,主要做学生工作,在学生组织担任过主要职位,同时大三在校团委给学生干部培训班当辅导员,学员都是各院系各组织主席,包括校学生会主席,算是在人际关系以及组织里混得不错,整个本科生涯,学术水平不咋地,在学生工作这一块我自认为做到了道:“选择一项你爱好的事业作为今后的工作,这样你就不会怕苦、怕累。希望同学们能抵制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不要盲目跟风,应有自己的主见与个性;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社会,多思考问题。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摒弃分数等杂念,切记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真正优秀的学生,要掌握良好的法律思维和解释方法,这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法律所要求的正义感,要把法律的正义变成自己心中的正义,把正义的法理念,变成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每当纠结于期末考试影响的gpa、大学应当做些什么时,我就把张老师的话拿出来读一读,心情便好了很多,义无反顾的沿着自己的足迹继续前行。
别为了一个高的分数而选课。只要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认真备课讲课、能从中有所收获的课都纳入我的选课与听课范围。那些没选上的课只要时间和身体允许,我都会去听一听。有些课(法学中的一些极重要的部门法,比如民法和刑法)一年的时间不可能把它搞明白,头脑中还存在很多逻辑不连贯与矛盾之处。再去听一听别的老师的课也是我的选择。
别为了为了一个高的分数而特意给老师发邮件(来让老师知道我的名字)。如果一个问题思考成熟,经同学讨论无果(对方不能说服我或他也有同样的疑惑),我会选择下课去问,节省时间又能清楚的表达疑问、思考解答、再提出疑问、再思考解答,在一个反复的纯粹的知识的交流中释疑解惑,别去在乎那些纯粹的学问之外的东西。
别为了一个高的分数而疯狂刷夜不顾健康。并不是真的对考试多么胸有成竹,相反我一度怀疑自己应对考试的能力。也不是我多洒脱而做到“视保研为粪土”,而是觉得刷夜去应付考试或许得不偿失。熬夜对身体的损害实在不小,同时又是一个被时间催赶完成任务迅速记忆的过程,我又不喜欢。把脑子里的东西串一串,写在卷子上就好了。我的体会是:当你不那么在意分数的时候,考试时没有那么紧张,不会为考试的后果而担心,反而可能会把你的真实水平反映在成绩上。
谢谢诸位的点赞。知乎这样一个地方让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落成文字,同各位分享。时间过得真快,这半年发生了很多故事。我不知道,当以后重新看自己的文字而诚实地面对自己时,会对我曾经写下的看法抱有一种怎样的心情。时间真的有种魔力,曾以为会永恒不变的东西在生命的洪流中时隐时现终而消失,曾经以为永远不可能发生之事无可逃避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人还是不能太自信、太倔强。我接受上帝为命运所作的安排,我相信上帝造人带着他独特的思考。
(二)读书:了解知识、丰富思想的有效途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永远不过时。看书有两种,一类是不得不读之书,比如需要考试、为专业所需,一类是兴趣所在之书,兴趣因人各异。兴趣所在若能与专业之书重合,那便很幸运了。读什么闲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偏好、品味,看一个人的书架便能大致了解这个人。不建议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专业书上,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兴趣所在的好书去读。
二、感情:它恐怕是世界上最难让人琢磨明白的事了
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免带有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感情更是如此,每个人的经历和体会都千差万别,对感情的理解大不相同,我只能聊聊我的经历与看法,正在读这篇回答的你也许会有同感,也许不赞同我的提法。我觉得都是好事,这正说明我们是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体。我宁愿把我接下来的聊的想法与故事作为对自己心情的打扫与整理,那儿已经很久没人进来过了,满落灰尘。不过这也许已经超出题主的问题了。
关于感情,上帝指使先生的见解比我深刻的多,从《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到《善良.丰富高贵》,总是能读到一些颇让人回味的提法,但那需要安静地、信任地、平等地的心灵交流,善意地去理解作者的提法与人生经历,也许会发现,上帝指使先生对人生的思考还是相当深刻的。在如此热闹的世界中,与周国平先生真正有共鸣的读者似乎不多了。我曾和很多人聊过或者推荐过他的书,得到的回应寥寥无几。我想这没有是非可言,高下之分,每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聊聊我这30年的体会和经历:
情感在我生命中的位置,比前者重要的多的多。
要诚实的面对的自己的情感,但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一直这么觉得。
谢谢各位读者没看我的书,不然一定很有一种想死的感觉。考了些无聊的事,背了些无用的书,还在赶下一场考试。了些无用的书,还在赶下一场考试。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孩,还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再见到她,还不知道人家有没有男朋友。生活悄悄的让人多了些期待。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票的回答大多都说他们大学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而且答案中流露出的一些偏激的意见让人无法认同。先占个楼,有时间待编辑
学习和人际关系一样重要。
先不谈学习,说说人际关系。
先说下我的看法,毫无疑问它是有用的,很有用。请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相对于朋友而言,人际关系对我是一个新的词汇。
我的朋友,我可以在他们面前放开自己的,可以向他们露出自己的脆弱的一面,我们是精神上的伴侣,彼此需要并且相互拥抱着。
在大学中通过各种各样渠道认识的人,是另一种情况。我在他们面前,冷静,寡言,深刻,尽全力的展现我自己的价值,而且我无时无刻不在这样做,我是怎么想的呢?因为我认识的这些人,有些真的非常厉害!我佩服他们,我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我希望在他们毕业之后遇到法律上的问题会想到,大学认识我这样一个人,而且还不错,他们,就是我的财路。我很可能就是他们认识的第一个律师。我是他们的朋友,而且专业知识过硬,人品够好,那有生意可做的时候不找我找谁啊?
不知道我这样想对不对,其实高票的答案我也是赞同的,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对方的价值被你认同,而你也有宝贵的东西可以呈现给对方,你们互相交换你们的价值,获得共利。
可是不能就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可呈现给别人就封闭自己,自己进步和认识新朋友是一点都不矛盾的。
一边勇敢的认识更多厉害的人,一边让自己变得向他们一样厉害吧!
其实回头想想,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很简单,你对人友善一些,不轻易与人产生矛盾或者善于用沟通化解矛盾,对奖学金啊、xx优秀啊、学生干部啊什么的(不可否认,这些玩意儿对你毕业找工作,确切的说,被推荐有份好工作真有些用处,不可做世外高人),不伤感情公平竞争,甚至可以引导有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些都会让你自然而然为将来有牢固的同学圈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大学生时代还是简单的,谁自身能力强谁就牛逼是主流,让同学容易信服,反而那些搞关系的是不容于台面的。
好好珍惜你的大学生活吧。把学习(不仅指专业课)放在首位,合理安排时间,和同学们该乐呵的时候乐呵,该发疯的时候发疯,对人友善或者至少不刻薄,等毕业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有了宝贵的自身价值,有了一两个终生的哥们,说不定你的终生伴侣也是这个时候找到的。
别老把自己放在不存在的鱼与熊掌的选择中。谁说一个学习强,自身价值高的人就一定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与人际关系没矛盾啊,人际关系不也是你需要学习的一部分吗?难道你就那么肉,肉到自己的能力只能二选一?
我觉得这世界上最蠢的问题就是那些教别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这种多样性造就了人类社会。这世界上有些人相信提升自己最重要,这样的人能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胜任各种专业性工作;而有些人相信经营好人脉最重要,这样的人则能够整合资源,借力打力,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同时需要这两种人,并无所谓好与不好。你可以选择成为其中一种人,可以不去跟另一种人交朋友,但是也没必要对另一种人露出不屑的神情。
所以说,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人际关系重要,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衡量好自己的性格和对未来的期望,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好,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办的话,建议你做个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或者mbit才储分析,应该能给你一些参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