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第 14 章
    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看不懂,查查语法书么;如果还是搞不明白(其实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极小),那就问问老师么。可是,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步本质上只是因为懒惰,他们在第一步就已经放弃实践了--我经常遇到问老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连字典都不愿意查(别告诉我查不到,今天的辞典种类很多,另外还有互联网,查不到的概率实在小之又小),更别说去查语法书了。实际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然后再加上一个搞不清楚决不罢休的心态而已。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连这种最基本的实践都不愿意做呢?

    如果真的看懂了这篇文章,那你就应该认真想一下自学能力了--而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不仅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哈,你可以对你自己说“你太有才了!”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xìng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其实这样的特征未必就是100%的缺陷,很多的时候它对我们来说甚至属于“自我保护功能”。然而,无时不刻对于一个挣扎着发展自己心智的人来讲,“选择xìng输入”就是个可怕的敌人了。对抗“选择xìng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有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处理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使我们避免成为“选择xìng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了解学习的进程

    所有的学习过程从进展方式上来看都是类似的,但貌似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了解。有一个并不太蠢但也足够蠢的地幻想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一直持续地进步。实际上,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不是线xìng的(在你确实努力的前提下):

    那个曲线实际上更可能是阶梯状的--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

    事实上,上图的每个阶梯可能没有那么陡峭。如果放大一点,那么阶梯的每一阶可能应该是这样的:

    你看到了,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当然,更多的时候,那个曲线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打个比方,就有点儿像华尔兹那样,先进两步再退一步。

    如果,你把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线xìng关系,那你最终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满意的进展。其实,没有哪个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这样看来,你曾经的放弃,往往并不是因为你没有毅力,而只是对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造成的--在频繁发生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况下你居然坚持了那么久,你其实是多么的有毅力啊!

    4.d 正确对待老师

    我在最初打算写关于时间的系列文章给学生看的时候,就曾仔细思考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写。最重要的一件事儿是:我绝对不应该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因为我不敢高高在上,天堂是死了之后才可能去的。我每天都告诉自己,“别装,千万别装。你也没什么可装。”

    对老师来讲,威信当然非常重要。几乎所有我认识的老师都会格外在意自己的威信,他们希望他们的威信会使他们的每一句话硬邦邦亮闪闪,扔向天空就像晴天霹雳,砸到地上就会地动山摇。但是威严、尊严也好,信誉、荣誉也好,都是靠行动赢取的,而不应该靠伪装或者是恐吓获得。很多老师,其实不配当老师,因为,他们靠伪装获得高高在上的幻觉。偶尔我会遇到真正牛气冲天的老师,但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是那些装到自己都信了的老师。另外一些老师,实在可恶,因为他们那么心虚,乃至于常常靠恐吓的手段赢得“敬畏”,而全然不顾可能对幼小的心灵构成的大面积的、不可修复的损害。这些老师该被打屁股,可惜,没有相应健全的可用来处理他们的制度。

    然而,于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避开另外一个陷阱--不要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这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很多学生,仅仅因为讨厌英语老师,就开始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来看,在某一个阶段里,你必然只能遇到一个最好的老师,以及许多平庸的老师,和那么一两个甚至可能令人生恨的老师--相信我,他们也恨你,如你恨他们的话,每个人在这方面都非常敏感。难道你就应该只认真学那个你认为是最好的老师教的那门课程么?这么做明显是荒谬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还有个几个现象必须提及。很多人在寻找老师的时候,观念过于扭曲。很多人因为看待老师的方法有问题,而导致浪费太多的时间和机会。

    首先,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有些时候,我能看出来有些学生并不是在向老师求助,而是竟然希望老师是童话故事里的神仙,或者武侠小说里的旷世奇人。我不觉得这种想法是故事看多了才造成的--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内心脆弱,无法接受现实却又急于摆脱尴尬的同时竟然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样的学生,甚至本质上并不希望老师给他讲什么道理(就算老师讲,也只能讲出无数个其他老师早就前仆后继地讲过的道理而已),他希望的是得到一个灵丹妙yào,就着一杯凉白开灌下去之后就从此与众不同、焕然一新、重新做人。不要过分依赖老师。老师不是神。要求老师敬业是非常合理的,但要求老师负责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即便是最好的老师,也只不过能做到他能做好的那一部分--尽最大努力去教好。

    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太多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高到过分的地步。他希望自己的老师是顶尖人物,甚至方方面面都是顶尖的。我在新东方教书若干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越是基础差的班级,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到了托福班、GRE班,像我一样发音差得“狠”的老师竟然可以大受欢迎--要知道,用我这样的口音去教新概念或者是四级考试的辅导班,很有可能被学生轰下台。能想象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吗?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教得最好”的老师肯定会做,但往往并不是“做得最好”的那个。“做得最好”的人通常甚至可能都不一定会教,更不用说“教得最好”了。想想吧,帕瓦罗蒂的老师唱得比帕瓦罗蒂更好么?--那老师不见得天生有那么广的音域吧?但,他可以教出帕瓦罗蒂。泰森的教练打得过泰森么?--那教练估计不会有那么快的出拳速度吧?但,他可以训练出拳王泰森。罗纳尔多的教练球技一定比罗纳尔多更好么?--不见得吧?但,他不仅教出了罗纳尔多,还有很多球星都是他的学生。

    最后,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很多人都用自己的学习效果来衡量老师,以及老师讲授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个貌似比较合理。但是,问题在于,老师之于学生,往往正如医生至于患者。有些时候,医生可以手到病除:但是另外一种情况同样非常常见:患者的病是否可以根治,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患者可能得的是绝症,或者患者能够康复的前提条件是他要积极配合治疗。所以,作为患者,也许可以跟大夫说“赶紧给我找点合适的yào,让我的感冒症状马上消失!”但是,患者肯定不会也不该对医生说“你要是三个月内治不好我的胃溃疡,你就得不仅退我医yào费,还要给我补偿精神损失!”

    以上提到的这些误解,绝对不仅限于少数的学生。事实上,大多数的学生就是如此的。说起来有点抽象,但是确是如此:每个个体的存在以及活动都影响引起另外一个或者更多个体的甚至群体的存在和活动。学生的这些误解,直接或者间接引发了教师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回应--有些老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欺骗,让学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学生自己--然而可笑又可悲的是,仔细观察竟然发现原来是周瑜打黄盖。于是,教师们都大公无私品德高尚、都洁身自好坚持原则……但这可能么?教师也是人,尤其作为一个群体,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人xìng体现--但,在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整个社会的“超人标准”之下,扭曲程度便无以复加。很多学者直言不讳地说,这世界最虚伪的群体前三位分别是:神职人员、教师,和政客。

    还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哪一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我跟学生讲,“求你了,不要叫我李老师,听起来怎么像李大师--李X志。” 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实际上,这句话里面实际上包含着一个苦辣酸甜俱备的心愿:你能不能只判断一下我说的这事儿究竟有道理没有?有的话就听,没有的话就算 --当然,我有我自己的职业道德,没道理的事儿我不会讲。如果我讲的竟然不对,相信我,我确实不是故意的--我每天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这种事情。可是,无论我多小心,都会犯错--这是决不会仅因为我的老师身份就会有所不同的事情。

    我读错过单词非常多--我有个笔记本上记录着超过200个的曾经被我读错过的单词,随便说一个作为例子:facade,曾被我读作 [’faekeid](其实是[f3’sa:d]);前两天我还遇到另外一个讲课相当不错的老师把specific读成[’spesifik](其实是 [sp3‘sifik]),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什么,这位老师是我遇见过的最具思想穿透能力的老师之一。

    我在课堂上无数次提到过,之所以现在美国铁轨之间的距离是4英尺8英的原因竟然与两千年前的罗马人的战马的屁股的宽度有关--拿这个做例子告诫学生,今天的错误将必然导致明天的尴尬。可是,今天我为了写文章查资料,偶然发现,这个例子根本就是以讹传讹!

    我永远记得一个场景。那是在几年前,我的第一本书《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刚刚出版不到三个月的时候。一个长相一脸委屈的小女孩拿着我那本书,走到讲台前问我:“老师,这本书里面有错误么?”我一秒钟都没犹豫:“当然!” 我清楚地记得她愣了一下的表情,以及什么都没说就低头转身回去的样子。基于某种复杂的原因,当时我并没有叫住她,只是任凭她离去。

    那么多顶级专家修订过无数遍的字典都会依然错误频频呢(不管是笔误还是印刷错误),我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没有错误呢?所以,我在那本书的再版补记中提到:“写一本书并不太难,真正难的是写一本没有错误的书--实际上基本不可能。然而我的幸运在于拥有热心的读者--让我觉得原本不可能的事情起码有了些许希望。”到今天,那本书每次重印的时候,都需要修订,我估计下次还是需要修订的。

    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的原因,在于那一瞬间我看到了那孩子的失望。我明白在她那个年龄,是多么希望有一个100%正确的方向和指导啊?也许是我在讲台上的强势,使她产生了希望,觉得终于找了什么。然而,后来竟然发现我的书里也有错误!她多少不甘心地走上来问我那个问题,其实都有点是最后的挣扎,而我干脆的那个回答“当然!”不知道会让她失望到什么地步。

    我因此很难过。但又颇有些无能为力--我不能为了不伤害她就撒谎啊?!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一个真实的人是我长久的愿望。我最痛恨的是那些掩盖真相的人。尽管不见得所有的真相都要公开,但是,总是有些应该公开的真相。很多的时候,不明真相,是所有扭曲心理产生的最终根源。

    有一次我看到新闻,说某些家长认为《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