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武士道,不大看得惯非军人出身的军官。他认为大本营把老百姓充斥到军队来是一种失误,尽管他以前也曾经做过老百姓。在围剿温盖特空降兵团的作战中,本多司令官曾严厉训斥过水上少将,原因是少将过分优柔寡断和爱惜自己的马匹。
在本多看来,水上少将不配做一名帝国将军,他只是一个穿军装的老百姓而已。
密支那战役之初,水上频频告急,请求增援。
六月,少将报告:“阵地两面出现敌人坦克,急需一一五重pào及速shèpào支援。”
七月九日,本多司令官电询密支那近况,城防副司令丸山房信大佐答:今后可望坚守两个月。
仅仅两天后,七月十一日,水上少将再次报告:“敌人大规模进攻,阵地设施薄弱,粮、弹均缺。请速增援,否则难以坚持。”
本多司令官大为震怒。两相对照,他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找到水上少将意志不坚定的证据。不管怎么说,军人必须尽忠职守,战至一兵一卒。此时英帕尔日军已败,怒江前线两军对峙,倘若密支那军心动摇,缅甸前线必将出现不可收拾的连锁反应。
本多司令官亲自口述了上述电令。
军部参谋长大佐迟疑地说:“是不是语气缓和一些好?”
一个名叫安信的少佐参谋chā嘴说:“应该把水上少将改为水上部队。”
本多司令官眼睛一瞪,大佐立刻改变主意,连连说:“这样好,这样好。马上发往密支那。”
水上少将的老上级,第五十六师团松山三师团长获悉电令内容后极为愤慨,他在前线通过电话向第三十三军发出强烈抗议。但是本多司令官一意孤行,不予理睬。
一纸命令便决定了水上少将的最后命运。
密支那的夜幕仿佛格外低垂,满天的繁星闪闪烁烁,好像伸手就能抓下一把来。城市里到处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浓烟焦糊的臭味。盟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市区,正在逼近水上少将的司令部。少将仰起脸,习习的夜风迎面拂来,他嗅到伊洛瓦底江水浓重的泥腥味。
密支那被围困已经两个多月了。七月以来,军部没有运进过一颗子弹、一粒粮食,上万名日军士兵浴血奋战,死伤枕藉。现在,守军仅剩三千余人,弹尽粮绝,最终只有靠“玉碎”来完成对这座城市的精神占领了。
本多司令官的命令使水上少将断绝了一切yù念。作为军人,水上其实并不怕死,尤其他自认为对天皇忠心耿耿。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应随便放弃生命,何况军人比老百姓更加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可惜战场军令如山,不容置辩。水上没有把电报内容告诉别人,七月十二日,他以个人名义回电:“谨遵电令,下官定与密城共存亡。”
城防司令走进一座旧仓库改建的大掩蔽部,这里是战地救护所,集中了近千名伤病员。浑浊的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酒精和血腥味,传来伤兵的痛苦呻吟。他向医官问了问情况,知道城里伤员总数已经超过两千人。
也就是说,真正能坚持战斗的士兵还剩下不足一千人。失败的yīn影沉重地笼罩在日本将军心头上。
一个伤兵递给司令官一支纸烟。是树叶卷的。
“能坚持住吗?”他拼命抑制住想要咳嗽的yù望,边吸着苦辣的树叶烟卷边问。
“报告,能坚持住。”伤病很高兴能同司令官说话,他坐起来回答。
“是北九州人吗?”他将一口热辣辣的烟雾狠狠吸进肺腔里,烟头照亮伤兵那张年轻的面孔。
“报告,是福冈县。”
“啊,福冈来的。以前做什么工作?煤矿里干过活吗?”他忽然产生了想同人好好聊一聊煤矿的愿望。
“报告,是福冈一枝煤矿。排水工。”
“排水工?那可是个很危险的活儿,我父亲早先也干过排水工。这里还有多少煤矿来的?都举手看看。”于是许多人纷纷举起手来,黑暗中好像许多摇曳的树枝。原来这里什么工种都有:采煤、掘进、立柱、bào破、通风、溜子、机修、电工,一应俱全。
“真想不到,咱们可以开个煤矿啦。”水上司令官兴致勃勃地说,“我真想念九州的煤矿。我是bào破工程师,在矿上整整干了十五年。”
“想不到司令官还是个工程师,真了不起。”伤兵纷纷说。
“司令官,您的家属也在北九州吗?”一个伤兵怯怯的问。
“在熊本的八代。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听家里来信说,儿子太郎已经当兵了,在南洋的婆罗洲。”
“听说咱们九州天天都被敌人飞机轰zhà,现在不知怎么样了?”一个老兵叹口气说,大家顿时情绪低落,沉默下来。
水上司令官突然扔掉烟卷,大发雷霆。
“混蛋!这是敌人造谣。敌人造谣难道你们也信吗?”司令官当然明白这不是造谣,但是他的职责不允许放任失败情绪蔓延。“今后一律不允许听信谣言,动摇军心要按通敌罪论处。”
然而伤兵的话毕竟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给他以极大震撼。尽管大本营一再封锁本土消息,但是真实情况还是随着日军的溃败在部队里流传开来。他走出救护所,遥望破碎的城市和燃烧的大地,感到有股沉重的苦涩滋味从嘴里和心头蔓延开来。
现在,一个问题渐渐被突出来了:两千丧失战斗力的士兵将何去何从?毫无疑问,士兵将绝对服从命令,如果司令官命令“玉碎”,那么他们就会毫不犹豫重新投入战斗,直至被杀死或者自杀。
然而两千伤兵的xìng命对于这场已经临近的失败战争完全无济于事。也就是说,这些伤兵除了白白送死,几乎不会对战争结局产生任何影响。敌人的坦克甚至可以在一小时内将他们统统碾成ròu酱。
难道白白送死比活下来更加合理吗?
人之将死,其xìng也善;鸟之将死,其音也悲。水上毕竟在欧洲上过学,受过欧洲人本主义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与其他日本将军的不同之处大约就在于多一些人道主义的思想因子。当密支那的失陷已经不可避免时,他没有如上级要求的那样让士兵“玉碎”,而是做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惊人决定。
既然本多司令官有权决定下级的命运,那么水上司令官当然也有权决定自己下级的命运。
既然军部电令“水上少将必须死守密支那”,那么这道命令完全可以理解为针对个人而不是针对密支那守城部队。
水上决定给予士兵们一条生路。
八月一日晚,若明若暗的月光映照着宁静的伊洛瓦底江畔。密支那城防副司令丸山大佐奉命率领八百名士兵掩护两千伤员突围。发布该项命令的是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陆军少将。城内只剩下最后两百名敢死队员和司令官本人。
凌晨三时,丸山大佐向司令官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登上运送伤员的木筏离去。水上少将久久伫立江岸,目送木筏隐没在夜色里,一动不动,宛如一尊塑像。
六时,一抹晨曦映亮天际。前线出奇安静,大地万籁俱寂。一位身着古代武士服的日本将军独自走向江边一片古老的树林。他选中一株华盖如亭的大菩提树,盘腿坐下,闭目沉思,让生命在“玉碎”之前得到片刻的宁静和庄严的抚慰。
半小时后,卫兵找到将军,他已经选择了切腹自杀。一柄御赐长刀帮助日本军人完成了这种从生到死的痛苦转变,而少将本人则在精神上实践了“死守密支那”的钢铁誓言。
一周后,河边总司令在仰光得知水上少将殉职的消息,很受感动。为表彰这位在东南亚阵亡的第一位日本将军,遂命作战参谋不破博中佐乘一架侦察机趁夜色飞临密支那,空投一纸嘉奖令,以慰籍少将的亡魂。
9
公元一九四四年八月三日下午三时,响彻密支那市区将近三个月的qiāngpào声终于平息下来。中美联军经过浴血苦战,一举攻克这座千疮百孔的废墟城市,同时收复孟拱。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密支那孟拱战役中,共毙伤日军两万五千人,中美联军亦伤亡近两万。
密支那的克复,标志盟军缅北会战(“人猿泰山”计划)取得决定xìng胜利,缅甸战场主动权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人来说,密支那的攻克意义更加重大,它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生命运输线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
为表彰史迪威指挥缅北会战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也为了表彰和奖励史迪威中将几年来为中国抗战所做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八月二日,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提升史迪威为陆军四星上将。这一殊荣使史迪威得以跻身于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四星军人的行列。
缅北会战的胜利和上将军衔加强了史迪威和蒋介石讨价还价的地位。八月七日,蒋委员长在重庆复电史迪威,批准中国驻印军扩编为两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中将,下辖新三十师、新三十八师和新五十师。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少将,下辖新十四、新二十二两师。
孙立人的忠诚得到了如愿以偿的回报。
九月二日,中印公路正式修通密支那。第一批三百二十辆军车从印度萨地亚出发,经利多、新背洋、达罗、孟缓、孟拱,浩浩dàngdàng把援华物资运往密支那机场。密支那的通车使“驼峰”航线的航程缩短了将近一半。短短数月,运往中国内地的援华物资成倍上升:六月份为一万八千吨,九月份接近三万吨,到十一月份就创下月空运量四万吨的历史纪录。
九月二日这一天,对于我的穿下士制服的父亲来说,也意味着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他被提升为上士,驾驶一辆运送给养的GMC大卡车单独开往密支那。刚刚通车的公路沿线,到处都能看见战争留下的痕迹:打坏的汽车和坦克,烧毁的树林和村庄,荒芜的田地和不及掩埋的尸体。所有的城镇几乎都变成一片废墟。无家可归的缅甸人用憎恨的眼光注视着外国军队的汽车,还有成群结队的当地孩子爬上汽车来讨食物。
在密支那机场,我父亲又看见了乔大叔。总司令在一大群军官的簇拥下,佩戴四颗闪亮的将星走下吉普车。他要去重庆会晤蒋介石。史迪威看上去气色不坏,胜利使他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并且亲热地叫着部下的名字。
这一天,我父亲还得到一个最坏的消息:他的威廉教官在战场上失踪了。
也就在这一天上午十时,在距离密支那三千英里的太平洋战区海面上,一艘名叫“长须鲸”号的美国潜水艇及时搭救起一名被敌人pào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几小时前,这个落水的年轻人险些被附近岛屿的日军捉住,而战后获得的材料表明,这些守岛的日军竟然灭绝人xìng地吃掉了若干名美军俘虏。一位名叫恩塞?比尔?爱德华的摄影爱好者碰巧用小型摄影机摄下飞行员遇救的动人场面。四十多年后,这段默默无闻的电影胶片突然jiāo了好运,许多美国电视公司争相购买版权。一九八九年初,全美广播公司的电视卫星又将影片变成电磁波发shè到世界各地,让十几亿电视观众重新目睹了那个战争片段并记住了飞行员的名字。
他就是美国第五十一届当选总统乔治?布什。
第十六章 功 过 千 秋
1
一九四四年,昆明。
元旦刚过,美军野战司令官兼Y军参谋长多恩准将就在他的密室里领受了一项来自华盛顿的秘密指令。
指令内容非常简明扼要:必须干净、利落、不留痕迹地除掉蒋介石。为行文方便,我们姑且把这项指令称作“蓝鲸行动”。
弗兰克?多恩将军是一位完全职业化的美国军人,对上司忠心耿耿,不持异议,因此他一点也不为指令内容感到吃惊。相反,越是冒险行动,越是艰巨任务越能激发军人的才华和创造精神,因而也越能给军人带来荣誉和地位。从本质上说,军人是这样一种事业:它的成功在于野心和冒险,而不管冒险的后果。
多恩将军为此感到光荣。
总指挥史迪威将军亲自往昆明密授指令。他没有解释指令的细节,只是再三告诫这位心腹助手:“蓝鲸行动”事关重大,必须万无一失。他还隐约提到:美国总统希望看到中国“出现一位真正具有民主精神和合作态度的新的政治领袖”。
暗杀蒋介石,搬掉中美合作的绊脚石,将中国抗战纳入盟军对日作战乃至全球战略的新轨道,这就是“蓝鲸行动”产生和出台的政治大背景。
该指令被严格保密,不形诸文字,不留下证据,只限军方极少数高级将领知道。指令规定执行期限为三个月,预期自动失效。
当年三月,蒋介石应邀访问印度,并前往兰姆伽视察中国驻印军。“蓝鲸行动”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准备就绪。按照计划,一切都将在委员长夫fù旅行途中发生,顺理成章,不露破绽。首先,当蒋委员长的座机飞越两万英尺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时候,飞机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这时机上所有人都不得不弃机跳伞。慌乱中,委员长夫fù将得到一副失灵的降落伞。为保证计划万无一失,机舱内所有乘客的降落伞都将失灵。这样,在三月里某一天,世界各国的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这一重大不幸的空难事故消息。
史迪威将行动方案呈报白宫,却迟迟未获批准。
不料三月初,日本人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全面进攻,战事吃紧,豫、湘、桂频频告急。委员长临时取消访印。四月,秘密指令期限已满,“蓝鲸行动”无限期搁置起来。
天违人愿,这不知是中国人的不幸还是大幸,史迪威只好仰天长叹,引为终生遗憾。
好几年后,多恩将军再度出任台湾首席军事顾问,与蒋氏父子共事十余年。直到七十年代退休,他才在回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