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华夏圣帝大舜 > 第 17 章
    新时间:2013-02-28 23:22:09.0]

    ----------------------------------------------------

    第二十二回   骡子不下驹

    虞舜死里逃生以后,也不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每日继续问候爹娘,友爱弟妹,和以前没发生过什么事一样。

    这一时期,来历山谋生的人越来越多了,原先垦出的熟田,已经远远不够种了。虞舜便和二妻商议,到北边的丘陵上再多垦一些田来,送给那些没有田种的农人。

    二妻欣然同意。

    因为后面垣上路比较远,舜就打算明早起得早点,趁早赶路。于是,夜间舜就为牛多加了些夜草,做好了次日耕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起来,虞舜告诉娥、英:

    “为了多耕一会儿田,今儿中午我就不回来了,你们把饭做好后给我送到地里来。”

    二帝女满口应允。

    虞舜走后,二帝女便到饭舍洗刷炊具,做些杂事。刚刚忙完,小妹?首过来了。

    二帝女见到小妹,便放下手头的活计,陪着?首聊天。

    闲聊期间,顽皮的?首突然恶作剧道:

    “二位嫂嫂,二哥一下子娶了两个媳fù,可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谁为正?谁为偏?”

    女英?目数落道:“不得胡说,我们姐妹俩还分什么谁偏谁正!”

    ?首道:“嫂子之言错矣!正偏之分是祖上的规矩,岂可私废!”

    女英随口说道:“若要分偏正,当然是姐姐为正,妹妹为偏了,还有什么可分的。”

    ?首道:“不然,姐妹是按年齿长幼所分,偏正则是按嫁入夫家的先后为序。二位嫂子嫁人那天谁先进的家门,谁就应该为正。你们两个那天入洞房时谁先进的洞房门,现在能说清楚吗?”

    “谁还注意那些!”女英道。

    娥皇笑了笑说道:“?妹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只是那天谁先进门,早已弄不清了。记不住先后,也就无法分出偏正。既然这样了,就不要分什么正偏了。”

    ?首的心不死,嘟咙着说道:

    “一定要分清的,我会有办法的。”

    姑嫂三人叽哩咕?扯着闲话,不觉,日头已到中天。娥皇抬头一看太阳,急道:

    “不好,今天中午要往地里送饭,都快午时了,咱们还没生火,岂不是要让重华饿肚子吗!”

    “哎吆!可不是,咱们赶紧做饭吧。”女英也有点急了。

    “有了!嫂子,依小妹看,就借今天做饭,把你俩的正偏分开。”

    娥皇问道:“你这个小妮子!尽想些馊主意,这却如何分得?”

    ?首诡秘的一笑,指着自己的头说道:

    “办法已经从这儿想出来了。我建议,今天的午饭,你二人各做各的。一个人在这边做,一个人在我那边做。如果谁先把饭做好并先送到地里,谁便为正,迟的则为偏。这个办法怎样?二位嫂子意下如何?”

    ?首的建议很有趣,娥、英二人还真的做了这个游戏。

    在娥皇的心里,并没有把此事当真,只想是做做游戏罢了。于是,她淘洗了一些菜蔬,有条不紊地包起了馄饨。女英则把此事当真了,姊妹俩分开以后,女英就立即思考,做什么饭最快呢?

    很快,她想出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做“拌汤糊”,拌汤糊做起来最快。于是,她抓紧时间将水烧开,然后快速拌了些面糊倒在开水锅里,很快饭就做熟了。

    拌汤糊做好以后,女英将饭盛好,装在了驮子里,快步向牲口棚走去。

    女英走到牲口棚后往里一看,驴和骡子都在,她心里一阵窃喜:“姐姐的饭肯定还没做好。”她急忙走到骡子跟前,解下了骡子的缰绳,将骡子牵出来,放在饭驮上,急匆匆径直往塬上走去。

    女英知道,骡子和驴比起走路来,肯定是骡子快,她今天是赢定了!想到这里,心里好不高兴!

    心情愉快,脚下生风!一会儿便上到了塬上。女英站在塬上往下一看,娥皇还没有出村子。她想,这一次姐姐是输定了!她现在就是飞,也赶不上我了。

    女英正在得意,没有料想到,那骡子的前蹄一闪,竟然卧在了地上,拌汤糊顿时倒了一地。女英大吃一惊,急忙拉住骡子的缰绳,喊道:

    “你快起来,为何这般?坏我的事!”

    骡子喘着粗气道:“不行了,我要下驹了,实在没有法子!”

    女英怒道:“你是故意坏我的事,迟不下驹,早不下驹,偏在这个时候下驹,以后不准你再下驹了!”

    骡子问道:“好我的女神哩!以后若不能再下驹,我们的后代从何而来?”

    女英生气地说道:“驴婆马盖!”(也是应了女英的咒语,从此以后,骡子就再也没有生产过。后世的骡子,都是驴马杂jiāo而生。)

    但骡子背上的饭倒了一地,已不能食用了,女英心里很烦躁。但事已至此,一切都已不可挽回,她只好等骡子下驹之后牵着骡子返回家中。若不是娥皇不慌不忙地把饭送到,舜这天还真要饿肚子了!

    (后来,女英倒饭的的这块地方,生出了大片料礓石,人们说:这些料礓石籽是当年女英倒下的拌汤糊生成的。这个村子后来叫了料场村。又有说法:虞舜自安头牧牛时就喜欢给牲口积攒草料,他在历山耕田期间,每天都要割些青草积攒起来,这个地方是他舜存放草料的地方,所以,后世之人给这个村子叫料场村。)

    正当舜夫fù全身心垦耕田地,为历山之农开辟衣食之源的时候,帝尧着人来接二女回都。来人说:

    “帝及帝妃思念二女,想接她们回去小住几天。并希望舜也能同去平阳。”

    按人情礼节,舜早就应去朝见岳父岳母了。但他们还没有顾上去,帝却派人来请了,这哪有不去的道理?于是,舜就带上二妻,到父母那里去禀告,说明了帝尧派人来叫,要到帝都拜见岳父母之事。

    姚婆子心里很不愿意,她不想让舜去平阳,就对舜说道:

    “就让二帝女去见她们的爹娘吧,你就不要去了。你一走,田园里的事谁来管?没有人管不就乱套了吗?”母亲的话不能不听,夫妻三人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站在一旁的?首突然chā嘴道:

    “母亲呀,召二哥到帝都,这是帝的命令,不去是不行的,谁若阻拦,会受到惩罚的。”

    “不去真的不行吗?”姚婆子一个山里的农家女人,对这些当然不懂,当她听了?首的话后竟有些心怯,疑问道。

    “当然不行,你以为这是其他人吗?他是帝,帝是不敢惹的。”?首故意吓唬道。姚婆子不得已,才答应了让舜也去。

    舜安排好农田里的活计,把家里的事务jiāo于下人管理。一切安排妥善,便携二帝女、九帝子一同前往平阳。

    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亲 [本章字数:212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1 08:21:17.0]

    ----------------------------------------------------

    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亲

    舜一干人等,都是年轻力壮之人,没走多久,他们便走到了平阳城外。

    那朝里的百官久闻舜的大名,但大多没有见过其面,都想一睹风采。司衡羿受大家之托,去见了帝尧。取得帝尧同意以后,他带上百官到帝宫门前去迎侯舜及二位帝女和九个帝子。

    百官出了宫门,及远望见舜一行人等走了过来。二女、九子大家都熟悉,就是中间走在前边的那个人不认识。大家猜测,那个人肯定就是帝尧的女婿舜。

    那百官睁眼细观之后,一个个都大失所望。只见那个舜身材不高,因cāo劳谨慎太多,背也有点驼了,体貌非常一般。不知谁说了一句:

    “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有这样的大德,竟负这样的大名,甚为可异!”

    说话间,舜一行已走到近前,大家这才细看清楚,都觉此人确实不凡。面貌虽说黑了点,但太上员首,龙颜、日衡、方庭 、大口,面颔无毛,两个眼里都有一对重瞳仁,举止行为果然一表非凡。

    百官和舜见面以后,少不得相互介绍,道贺、祝福。簇拥着走到帝宫旁边的几间厢房前。

    内待们殷勤地安顿好一行人的行囊后,便让客人们先歇息下来。

    稍歇片刻之后,内侍安排远客们吃了一点便饭,便安排他们休息。。

    走了几天的路,也确实有点累了,舜等与众人告辞后,便回房歇息,当日无话。

    次日,帝尧视朝,着内待把虞舜带进大殿。群臣百官侍立两旁,大殿之上庄严隆重。虞舜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不免有些拘束。

    今日朝堂,帝尧没做其他安排。行礼即毕,即设飨(xiang)礼((古代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飨礼既终,继以燕礼(1.古代天子诸侯与群臣宴饮之礼)。燕礼结束,大家便开始谈论。

    一开始都是一些客套话,后来渐渐谈到治国安邦、济民济世的正题上。帝尧问舜道:

    “我yù使天下之民都来归附,用什么方法最妥?”

    舜答道:“以臣之见,有三种方法。第一是执一无失;第二是行微无怠;第三是忠信无倦。能够做到这三点,天下之人自然会都来归附。夫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与外,行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耶,夫有何足致也。”

    “那么,我们应事什么?”

    “应该事天。”

    “我们应任什么?”

    “应该任地。”

    “我们应该务什么?”

    “应该务人。”

    “那么人情何务?”

    “人情甚不美,问他做甚?”

    帝尧听了舜的这番对答,非常满意!

    下朝以后,帝的二女、九子都去了寝宫,探视自己的父王。帝尧心疼地询问道:

    “你们在乡间生活能习惯吗?受委屈了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能习惯,不受屈。”

    帝又问道:“这一时期,你等通过和舜的一起相处,观察肯定详细,对这个人的看法如何?”

    一提到舜,儿女们的话就多了,你一言,我一语。谈了舜的齐家、处世、品德、才能等等,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舜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的那种惊人之举,都很佩服,甚感那是常人极难做到的。

    向儿女们了解清情况之后,帝尧觉得四方诸侯领袖们没有推荐错人,自己的历山之行没有白去。这个虞舜的内修、外行确实纯美无疵,自己没有选错人。且不说二女终身有靠,就是这万里江山,也有了继承之人了,心里甚感欣慰。

    隔了一日,舜去见帝。这是他们翁婿二人第一次私下的面谈。翁婿二人谈了很长时间,趣味相同,话很投机。尤其谈到治国安民,帝尧觉得虞舜的确很有见地,心里非常满意。jiāo谈快要结束的时候,帝尧突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想让舜来解答。

    “有一年,宗脍、胥、敖三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小国)不尽臣礼,我想起兵伐他。后来,因故没有去伐。每当想起此事,心中总觉不能释然。你说这是何故?”

    舜道:“此事本不应该放在心里。以臣之见,治理天下总应以德为先,武力次之。宗脍、胥、敖三国,譬如蓬艾间的小鸟,你任他去飞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必因为他的不臣而不释然。当帝德日盛,天下之人皆向往朝拜之时,他们自然就会臣服的。”

    帝尧觉得舜之言很有道理,心里愈加欣慰。

    次日,帝尧亲自前往舜的住处去看望。进了屋后,看见舜的炕头上靠着一张琴。便问道:

    “你向来善于鼓琴吗?”

    “只能说是会弹,不敢称善。”舜谦虚的说道。

    帝尧拿起那把琴细细观看,是一张五弦琴。觉得有些眼熟,就问虞舜道:

    “这是你的琴吗?”

    “是的,是师父所赠。”

    “哦!怪道这么眼熟。原来是务成子老仙师的。”

    “是的。”

    “你觉得琴的规定,一定要五根弦么?”

    “不一定。少的一弦、三弦,多的七弦、九弦均可。臣用五弦,是师傅所传授。”

    帝叫舜弹了一曲。觉得弹得还算不错。君臣二人聊了一会儿,帝尧就去处理朝政了。

    次日,帝尧命乐师特制了一张七弦琴,亲自赐于舜。说道:“你琴五弦,我加两弦,赐于你,所以合于君臣之恩。”

    舜稽首拜谢。

    帝又赐给舜雕弓一张,干戈各一件,?(xi.细葛布)衣一袭。舜再拜受赐。

    过了两日,舜备了飨燕,回请帝尧。

    帝尧同了弃、契等人同去。舜为主人,帝尧等人均为宾客。

    自此以后,帝尧又请舜,舜又请帝尧,迭为宾主。往来之间,不像君臣,不像岳丈、女婿。那情谊竟如朋友一般。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月过去了。

    一日,舜牵挂着瞽父,牵挂着田里的庄稼。便与娥皇、女英商量回家。于是,夫妻三人便去向帝尧辞行。

    舜夫fù要回,帝尧也不挽留,设飨筵为舜饯行。

    临行之前,帝又赐了舜许多物件。其中有一块宝玉,名叫昭华之玉。大概是取昭彰重华之意。同时,给舜的父母也赠赐了一些物件。岳父所赠,舜一一拜受。

    等帝尧走了以后,舜便小心地包装好了帝尧所赐的物品,携娥、英夫人和九弟子,带上从人离开了帝都。

    第二十四回   双井逃生 [本章字数:5615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2 08:15:18.0]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