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华夏圣帝大舜 > 第 12 章
    了几条蚯蚓,静静地坐在雷泽岸边钓起鱼来。他一边钓鱼,一边休息一下劳累的身体。

    有了鱼就不怕没饭吃,他在这儿整整钓了两天鱼。才收起鱼竿,背上行李继续往北走去。

    心中烦闷,他只管埋头走路,一直走到了中午分时。

    走累了,心里就不想走了。到那里是目的呢?他不知道。

    前边有一个村子,舜信步向那个村子走去。他边走边想,到村子里去看看,只要能落脚就行了。身上有的是力气,到哪里都是不会饿着的。

    这个村子是个大村,人户很多。多数都是从洪水中逃难来的。家家都住着简易的茅舍,米谷都是靠官厅救济的。而器皿却少的可怜,而且质量很次!在这儿停了几天,他觉得应该去制陶。一可利民,二可获得一点小利。于是他就在这儿择土制陶〔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城北有陶城,即舜制陶遗迹。《蒲州府志》:“陶邑之名,因城乃有,千载无改,迹条远古,永复传之。今郡城北陶邑乡即其处。”《括地志》:“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水经注》:“其水西南流历蒲阪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经陶城西。舜陶河滨。《元和志》载:“在县北四十里。今永济县北有陶邑乡。”“舜陶河滨。”守敬按:《史记?五帝本纪》文。皇甫士安以为定陶,(守敬按:皇甫说详见《瓠子河注》。)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守敬按:详下蒲坂县。)南去历山不远,(守敬按:历山亦详下。)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守敬按:见下卷孟津。)盖从此始之。(守敬按:《魏书?孝庄帝纪》,车驾巡河,西至陶渚。据《北史?尔朱荣传》,陶渚在河yīn西北三里,南北长堤之西,则在孟津之上 勃氏于陶城,谓陶河之称从此始,不诬也。)南对蒲津关〕。

    按舜的想法,只是寻一点活干干,一为糊口,二为给这里的百姓造一些吃饭的器皿。因此,他住下以后,便不慌不忙地做起了陶器。

    舜制陶器,非常精心。他细致地倒胚饰色,认真地烘焙煅烧,一切务求结实耐用。所以,制出来的陶钵、陶罐很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买的人多了,舜实在忙不过来,就请了当地几个人帮忙制做,他给他们出一定的工钱。

    由于舜制的陶器质量好,价钱低,越卖越有名气。许多人远道而来,专为购买他的陶器。但舜始终不肯抬价,始终不肯偷工减料,仍保持着陶器的质量。尽管利薄,还是积攒了一些钱财。

    一日,舜正在制做陶坯。弯腰时间长了,感觉有点困,便直起腰来伸展了一下。当他抬起头时,看见从村外来了一个十几岁的童子,由两个大汉伴随着,三个人径直向这边走来。来到了工棚的时候,那个小童向舜稽首问道:

    “麻烦一下,请问此处离孟门山还有多远?”

    舜放下活计,仔细一看,只见那童子生着虎鼻、河目,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只有十来岁年纪,却昂首挺胸,举止沉稳,谈吐不俗,一付大人气派!便放下手里的活计,与他还礼道:

    “此处离孟门山还有一百多里之遥。请问小兄弟姓甚名谁?去孟门山何事?”

    “小子名文命,字高密。家父是崇伯鲧。受家父影响,自幼喜欢研究天文地理、山川河流,又遇恩师郁华授我治水之策。家父外出未归,家母病逝,我无事可做,便想出来走走,考察一下水势。思谋出一个治水的好方略。将来有机会就去治理这肆虐的洪水。”那童子应道。

    舜听了文命的一番话很是吃惊,这个孩子小小年纪竟有这么大的抱负!于是拱手道:

    “原来是崇伯公子,失敬!失敬!请棚里坐,先喝点水再说。”

    文命便叫了两个随从大汉,随舜走进了工棚。

    落坐以后,舜问道:

    “这二位是何人?”

    “这位叫真窥,这位叫横革,是家师遣来扶助我的朋友。”文命介绍道。接着又反问道:

    “仁兄尊姓大名?”

    “我姓姚、名舜,又名重华。”

    说罢给文命三人倒了两钵开水,便与文命聊了起来。

    闲聊之时,文命将他治水救民的抱负向舜倾吐了一番。舜心里非常佩服,问道:

    “你已观察了许多地方的水势,那么你的治水方略是什么?”

    “多数大水都被包围在群山之间,没有出路。这些年大雨太多,一遇大雨,那些没有出路的水四处漫溢,淹没农田、房屋。只有给它一个出路,才能使它不再成灾。这条出路就是大海。泛滥在平原的洪水,总应有一条渠道排走。要给山中之水出路,就得将山凿开;要让平原之水归渠,就得浚地。这开山浚地之策是否可行,我正在边观察,边思考。不知妥否,敬请施教。”

    舜听了这番话,心里很是佩服,说道:

    “你小小年纪竟有这般雄心大志,所论方略,都是常人所不敢想象。非常大的灾难,就必须有非常的办法去治理,才能取得成功。墨守古时之法,有时亦会弄巧成拙的。”

    二人越谈越投机,竟谈论起了治国平天下的事来,此时,舜总想探探文命的见识,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所问之事,文命竟都能对答如流,政见非凡。舜深感这个文命的才华远在皋陶及八元、八恺之上。

    二人谈得投机,不觉天色已晚。于是舜就留下文命三人吃饭。

    吃罢晚饭,舜挽留文命等人住下,到次日天亮再走。文命亦觉天黑不好走路,便欣然领情,就在舜的工棚里住下了。

    夜间,舜和文命挨着睡觉,两人一谈就是半夜。话题很广,志趣相投,倾心吐胆,两人从此结为至jiāo。

    次日天亮,文命心里有事,不便久留,即起身辞别。舜知道他治水心切,也没有挽留,拿了些食物盘缠,送文命北上。

    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 [本章字数:3271 最新更新时间:2013-02-26 06:59:22.0]

    ----------------------------------------------------

    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

    却说舜在河滨精心制陶,手艺越来越好。制出的陶器不但结实耐用,还漂亮美观,非常受人欢迎。从此以后,这一带的百姓都有了精细结实的器皿,生活方便了许多。消息传出以后,远方的人们都来争相购买。

    舜在河滨制陶不但解决了众民之急需,而且积攒了不少财物。等到当地百姓之需满足之后,他便离开了泽畔。

    他沿雷首山根,一路向东南而行,再次去了历山,去干他那得心应手的农耕之事。

    历山之农见到舜回来了,奔走相告,用箫声和歌声热情地欢迎他们的老朋友。

    这一次返回历山,舜的光景比前一次好多了。他用在河滨制陶时积存的财物,修缮了房屋,添制了农具器皿。一切准备完善,便开始准备垦荒种田。

    一日,舜晨起赴田,那只大象已经不见了,他遍寻了妫水两岸,始终没有找到,舜只好作罢。因为找不到大象了,舜便转身回家,想用剩余财物去换购一头耕牛,代替已经出走的大象。

    这一次回到历山,舜已经是很富有了,他不愁没钱,当日便外出寻找卖主。

    舜跑了几个村落,都没有看好一头可心的耕牛。天快黑的时候,有一个人给他介绍,说这个村子的西头有一个农夫想卖掉自己家的耕牛,那头牛很健壮。他便按照介绍人的指点,去了村西头的那个农户家中。进门以后,看到院子里并无耕牛,径直走进屋里,主人正在吃晚饭。舜笑呵呵地说道:

    “打扰了,你先吃饭吧,我一会儿再来。”

    “客人有事吗?先将无妨。”那人放下手中的陶钵站起身来说道。

    “不忙!不忙!你先吃饭吧。”舜很不好意思地边说边往出就走。

    “客人哪里话!怎能让你到外面去等。进来说话吧。”那人看来是个有教养的好人。舜便返回进了屋子,说道:“我是妫水历山的人,出来寻的买头耕牛,听人说你有一头牛要卖,就找上门来了。”

    “哦!是要卖的,在后院拴着呢!坐下说话。”那人回答道。

    “还是等你吃了饭再说吧。”舜不好意思打扰别人吃饭。

    “你从历山来,这么远的路,肯定没有吃饭,先吃饭再说。”那人说道。

    “不用了,你先吃饭吧。不急,不急!”

    “你这人怎么这样!我敢肯定你还没有吃饭。现在天色已晚,今天你肯定是回不去了,哪能遇到饭不吃。你若不吃饭,我的牛就不卖给你了!”那个人看起来有点生气,转身向老婆喊道:“还不快给客人盛饭!”

    其实此刻的舜的确已经是饥肠辘辘,香喷喷的饭味更加勾起了腹中的饿虫,但他是一个很知足的人,最不愿意打扰别人。但主人那不能推却的盛情让他没有理由再继续推脱。他还没有回过神来,女主人已将饭盛好端到了舜的面前。

    “谢谢!谢谢!不好意思!”

    “什么不好意思!出了门的人遇到饭就吃,不要讲究那么多!”主人爽朗地说道。

    舜接过主人递过来的陶钵,和主人对面坐着,两个人就家长里短地边吃边聊。聊到了买牛,那主人便有点兴奋,夸口说道:“我呢牛方圆村落很少有的,膘肥体壮,是个耕田的好料。去年冬里下了一头幼犊,也很健壮,我用不了两头牛,也喂不起了,就想将它卖掉。你算是

    这时,天色已晚,他便

    自此之后,舜便就一直在历山耕田,兼种些蔬菜,养些鸡豚,或猎些野味山禽。

    舜对他的耕牛非常爱惜,每天都以细草细料喂之,将牛喂得膘肥体壮。

    牛这畜牲是很灵xìng的,耕田的时候,拉了一会儿犁,觉得累了,也知道偷懒,便不好好拉犁。

    一般情况下,农人吆牛都是用鞭子打牛的屁股。可虞舜怎么也舍不得打他的牛。他觉得,牛为自己费力拉犁耕田,已是很辛苦的了,还要用鞭子去抽打它,实在于心不忍!

    可是,怎样才能既不打牛,还能让它不停地拉犁呢?他一时还想不下个好的办法来。

    傍晚回到家里,吃罢饭后,舜便上床休息。他躺在床上还是在不停地想他白天所思的问题。他在想,打牛屁股是为了提醒它好好干活,如何提醒它呢?吆喝是能顶一点事,但起不到多大作用。你要喝一声,它往前走几步。走上几步,又开始偷懒了。吆喝多了,就不顶事了,甚至干脆站在那里不跑了。那么,你就得用鞭子抽打。这一鞭子下去,它会拉好一会儿,这样效果很不错,一般农夫耕田时都要手拿鞭子边吆喝边打。可牛为自己费力拉犁耕田,已是很辛苦的,再用鞭子去抽打它,实在让人心疼。但用一种什么办法能代替鞭笞牛的ròu体呢?舜睡在那里苦思好久却没有结果。

    白天劳累了一天,身体已经很疲劳了,想着想着舜就睡着了。睡梦中,舜将心爱的牛儿套在犁辕里到田间去耕田,开始的时候,那牛轻松地拉着犁往前走,走了一会就不走了,他吆喝了一声,牛往前挪了几步,不吆喝了,那牛又停下来了。再吆喝,那牛连理也不理他。他就想扬起鞭子抽打牛的屁股,鞭子扬起之后,却打不下去。眨眼间,那牛的屁股后面罩着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遮住了牛的ròu身。他用鞭子抽打了一下,牛吃惊后马上拉着犁快步前行。看到这种情景,舜心里非常高兴,吆喝着牛不断地耕地。不一会儿,牛又不走了,他吆喝一声并扬鞭打去,一鞭子下去,牛身上的罩物没有了,打在了牛的屁股上,牛吃了一惊,猛地往前窜去。看到此景,舜非常心疼,“哎呀!”了一声醒过来了。还在心疼的舜清醒后才知道刚才是做了一个梦。“那牛的屁股上吊的是何物呢?”舜在苦思冥想,但却想不出来。哦!如果在它的屁股后边拴上一个簸萁不就行了吗?如果在牛儿偷懒不好好跑的时候,将鞭子打在簸萁上。“啪”的一声,牛一惊吓,肯定会跑的。

    “的确是个好办法!”想到这里,他心满意足,转过身愉快安接着睡觉。

    次日清早,他整了一些秸秆,开始试着用秸杆编簸萁。舜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一边编,一边在牛的屁股上试着大小,不一会儿,一个大小合适的簸箕便编成了。

    完成了一个心愿,舜的心里很满意,吃罢早饭,他将簸萁吊在了牛的屁股后边,便赶着牛下地去了。

    一路上,人们都用奇异的眼光看他,他却不在呼,吆着牛走向自己的田里。

    歇了一个晚上,牛的精力是充沛的,但拉了不到一会儿就开始偷懒了。当牛不好好拉犁的时候,虞舜就用鞭子打在簸箕上。

    “叭!”的一声,牛惊吓一跳,赶紧拉着犁往前走。效果还真不错!整个一个上午,效果竟然都是一样的,舜的心里非常高兴。

    周围田间的农人看到舜的做法都觉得很稀奇,收工以后,巷道里三三两两都在议论:

    “你见过吗?重华在牛屁股后面吊了个簸箕!”

    “这真是千古未有过的稀奇事。”

    “重华真是太善了,他连打牛都心疼!”

    “善人!善人!真是一个大善人!”

    历山农夫的议论和赞语很快就在周围传开了,周围村落有好奇者竟然前来观赏。随着消息的证实,牛屁股后边吊簸萁的事便成了历山周围农夫们饭后茶余的谈资,都说舜的确是个大善人,连牛都不忍心鞭打一下。随着议论的不断扩散,舜在牛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