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报中销量最大的就是《东方日报》了,其创始人为马昔如和马昔珍两兄弟。
马昔如和马昔珍两兄弟为潮汕人,来香港闯荡,自然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兄弟两到香港后很快被香港的繁华迷花了眼,可是只能在香港却只能在码头做做苦力,穷鬼一个,兜里囊中羞涩,花花世界的香港不属于他们。
“哥,咱们每天扛包工资也太少了,昨天我去找阿芳泻火,钱都不够,还是看在老客户的份上打了个折。”马昔珍看着碗里的青菜豆腐,发着牢骚道。
“阿弟,我不是告诉你别去找阿芳了嘛,得病了得要不少钱才能治好,你放心,哥肯定想个办法赚大钱,给你娶亲。”马昔如不耐烦的说道。
每天看着别人吃香的喝辣的,兄弟两眼都红了。一合计,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没前途,累死累活的一天才混个饱。小人物干什么才挣钱,当然是捞偏门了,于是兄弟两决定下海加入社团这种有潜力的组织。
下海之后,兄弟两不愧是混社团的料,那是干的如鱼得水。
后来来港的老乡一见他两混的真么好,那些生计艰难的果断来投奔两兄弟。
兄弟两一开始还挺开心的,啧啧,同乡为什么不去找别人,而来投奔自己,说明自己也是一号人物了,得到同乡的认可,这可是光宗耀祖啊。(咳咳,这是想多了,投奔你的大多是不法之徒,借你的虎皮混吃混喝)
随着小弟越来越多,地盘就这么大,保护费收的虽然多,但要养那么多人,有点入不敷出。兄弟两着急如焚,赶紧寻思着开辟新的财源。
世界上最暴利的三大行业是石油,军火和毒品。
马家两兄弟也知道石油赚钱,但那需要强大的实力才能从中分一杯羹的,他们来香港闯荡混社会,自然是没资本插足的。至于军火,那也太高看他们两了。
早期香港,是世界最大的毒品消费、毒品走私地区。吸毒、贩毒是合法的,当局倚赖所谓“洋药”税,获利甚巨,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时的毒品,基本上是鸦片一种。
1931年,港府下令禁毒,吸毒贩毒转入地下,仍旧十分猖獗。鸦片在众毒品中,仍独占鳌头。
于是一合计,还是卖毒品适合他们目前的情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干出一片新天地。
20世纪50-70年代,香港贪污受贿严重,黑帮势力庞大,整个社会混乱不堪,兄弟两很快把业务发展的如火如荼。
那时香港有三大潮州帮海洛因大亨,分别是绰号“白粉马”的马昔如、他弟弟“金马”马昔珍,以及绰号“跛豪”的吴锡豪。而马家兄弟占其中两席,更是黑帮四大家族之一,其实力可见一斑。
香江六十年代十分黑暗,鱼龙混杂,各种冲突和流血事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百姓过得水深火热,港府压力巨大,不得不动手整治。
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1968年的时候,《五亿探长雷洛》的原型,也就是那位纵横香江黑白两道的总华探长吕乐都决定‘急流勇退’。
看到港府有意整治整个香江的秩序,作为当时香江四大黑色家族之一的马家意识到了危险,马家急需给自己寻找一个保护伞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马家想到了舆论武器—报纸。
1969年,兄弟两创办东方报业集团,旗下主要报纸即是极力亲台的中文《东方日报》,报纸除了用作洗黑钱外,又作毒品消息通传(咳咳,这么早就拍台当局马屁,看来后世出事就潜逃台湾是早有预谋)
《东方日报》是创办后,当时兄弟两自然很开心的,摇身一变,身份从一个社团大佬变成一个文化商人了。
以前出门和不认识的人谈生意,相互介绍时总是支支吾吾,毕竟混社团上不了台面。现在好了,报社老总,社会名流啊。
一次商界晚会,某位愣头青外地友人上有意合作,问起报社销量,全场商人面露不屑,皆是想笑。只是碍于马家的背景,没有发声。
此事沦为马家一笑料,兄弟两出门都抬不起头。于是,发狠意欲整顿报社,把报社发展成为香江第一大报。
如果按照正常手段的话,兄弟两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而偏偏马家又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中国人常说的圈子,圈子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但它就是存在,影视圈啊,体育圈啊等等,如果想要在那个行业发展,却又没融进那个圈子,做事就会事倍功半,很可能无功而返。
外人想要进一个圈子,迅速成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钱砸!金钱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任何圈子,在金钱面前,都是半推半就的风尘女,比如索尼狂砸几十亿美元,好莱坞跪了,比如阿布狂烧几十亿欧元,足球界跪了。
这种方法见效快,效率高,但费钱不是一般的多……马家当然玩的起。
之前马家的报社只是一个小报,现在想要发展,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盘子就这么大,就只能吸别家报社的血——挖人。
挖人也是有讲究的,扑街报社的记者编辑肯定不能要,左派报社的记者编辑肯定不能要。
能挖的选择自然就少了,《星岛日报》和《明报》等报就遭了殃。
在挖人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了马家的黑色背景,一些人不想和他们挨得太近。马家报社,这报社还不得成为毒窝啊。
还有一些比较现实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左右摇摆,在哪儿做不是做啊,工资高这个条件还是颇能打动他们的。只是心中有疑虑,这尼玛销量要是没起色,他们不会砍了自己吧。别钱没赚到,小命倒送了。
所以一开始马家挖人很不顺利,处处碰壁。
这可就惹恼了马家,本来就霸道惯了,也懒得讲规矩了,直接派出小弟去做家访。
当然,对待这些文人,手段也没有过于激烈,只是让小弟给他们科普一下香港虽然治安良好,但像拔牙死,喝水死也是会偶尔发生的。许多人为了家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得不低头服从。
只要锄头挥得好,不愁墙角挖不倒。
搞定了这些人,报社的内容就不用不愁了。
但是,兄弟两还不放心。报纸的销量虽说是内容为王,但还是有一些其他因素可以影响的。
报业分发协会也是香港报届的一大特色,香港所有的报纸都由其负责分发,强制性的,没人你开不起来,不过比起香港社团届大佬,实力就差多了。马老大一发话,负责人立马跪了,硬不起来啊。拍胸脯保证,优先服务《东方日报》。
接下来马家就把枪口对准了销售终端——报刊亭,黑道大佬嘛,对待这些普通人,自然得拿出自己的气势,直接要求这些老板每日必须首推自家的《东方日报》,直接下达任务额,完不成,嘿嘿,后果可想相知,这些报刊亭的老板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每日推销的那是格外卖力,都不用催。
有了各个报纸的精英,再加上摄于马家的威名,而且马家也许下了重利利诱他们,《东方日报》的员工不得不认真地工作,报社销量是一日赛过一日。
也因为这种种原因,《东方日报》才能发展地这么快!短短八年时间就登上了香江报纸第一的宝座!
1974年廉政公署的成立,香江的风气清了许多,马家也收敛很多。之后马家受到了港府的针对,这几年港府加大了对马家的打压,所以《东方日报》行事也越发地低调和规矩,不敢让港府抓到把柄。
《东方日报》走的是市民路线,与《明报》和《星岛日报》完全不同,口味大众化。经常刊发一些八卦消息,还经常连载一些艳文小说,在普通的市民中颇有影响力。
随着报纸销量的增加,马家兄弟两有点膨胀了,觉得在报纸上发表这些低俗文章,显得自己的报纸比较低端,跟《明报》这些报纸相比,报纸的消费群体差距较大,开始慢慢减少这方面的内容。
“贱人多矫情!”张羡水心中想到。
《东方日报》的受众就是普通的港人,平时购买报纸目的就是消遣娱乐。这么做,是什么行为,是自绝于广大消费者啊。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