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人的印象当中,香港名声最响的就是《明报》,其创始人为金镛和沈宝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金镛小说曾经风靡全球。只是金镛过于出名,大家都忽略沈宝新此人。
金镛原名查良镛,“镛”字一分为二,就成了“金庸”。
1924年2月,金镛出生于浙省海宁袁花镇的封建世家。查氏宗词,有一副康熙帝赐的御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自古海宁多才子。近代以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大诗人徐志摩、查良舒(笔名穆旦),都是金镛同乡。其中徐志摩、查良舒,分别是金勇的表兄、堂兄。
金镛祖父查文清,光绪丙戌年进士,曾任丹阳知县,也是清末的一位大学者。父亲查枢卿是个乡绅,家中拥有土地3600亩,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
金镛读小学,来去有长工专门接送。若下雨下雪,长工就背着他。“宁波出商人,海宁出文人”,海宁读书的风气盛,稍有钱的人家都有大量藏书。金镛很小就看了许多古典小说,这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建国初年,一位操江浙口音的香港青年兴冲冲北上进京,欲进外交部做外交官。
(金镛家族属于封建大地主,食利阶级,金勇老爹在1950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咔嚓了,老张不知道金镛是不是准备打算打入我党内部,借机复仇。)
负责的接待的同志想,你小子谁啊,牛逼哄哄,就这么跑来要官了。(吐槽一下,后世金镛日后投身政坛可能在这个时代就有了苗头,只可惜政治智商太低,让别人一搞,就灰溜溜的退隐了)
回去查了查资料,发现这男子的条件根本岂止是不合格啊,压根就是一反动派的子女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收了你,这以后出事了还不得找我背锅啊。这狗日的反动派的小崽子,想害自己,要不是看你是香港同胞,老子让你尝尝人民专政铁拳的滋味。
于是答复青年:出身地主,受过国民党教育,政审不合格。这青年如五雷轰顶,呆若木鸡——他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镛,香港《明报》创始人金镛,如巨人之双臂,擎起两片天地,震惊世界。
金镛在去香港前,是《大公报》的编辑。回港后,《大公报》的个别负责人拒绝他回来工作,几经周折,金镛才回报馆复职,做一名月薪才200港元的小编辑。
金镛于1951年调《大公》另创的《新晚报》。两报虽都是左派报纸,但氛围不大一样。《新晚》面对的是市民读者,力求办得轻松活泼。
金镛在副刊任编辑,并在副刊上写影评文章,月收入有1000港元(相当于现在的白领了)。
金镛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两位好友,一位是报社负责人罗孚,擅长写散文杂文;一位是内地(gx蒙山)来的大学生梁羽生。梁兄长金勇几岁,其时尚未涉足武侠,不过爱看武侠小说。这一嗜好金镛亦有,两人常对白羽、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津津乐道。
1953年,香港两位著名拳师吴公仪、陈克夫在澳门设擂台比武。港澳为之轰动,虽比武不像旧派武侠小说写的那么精彩,但足让人大饱眼福,未临擂台者只有通过耳闻或报章了解详情。
各报均派了记者现场采访,《新晚》别出心裁,出了一期比武号外,瞬间被一抢而空,罗孚灵机一动,何不趁热在报上搞一个武侠小说连载?这不是招徕读者的绝招妙术吗?
罗孚首先想到梁羽生,这个夫子,平时写国际方面的文章也喜欢夹几句“之乎者也”,现在“之乎者也”正好派用场。
梁羽生果然孚望,《龙虎斗京华》一出笼便“斗”得看官如痴如醉。梁羽生开了新派武侠小说先河,《新晚》也一纸风行,成为畅销的晚报。
其他报纸见猎心喜,纷纷向梁羽生“讨货”。梁羽生一连开了几家报纸的连载,声誉日隆,又恨分身无术,他实在应付不了约稿者的穷追猛打。
此刻,未来武侠小说宗师金镛尚在坐冷板凳。
梁羽生和罗孚,同时想到武侠迷金镛,又同样吃不准金镛驾驭武侠的能力。金镛的不少文章洋气扑鼻,还喜欢夹杂几个英文词在里面。这正是他坐了一年多冷板凳的原因。金镛见梁兄一炮窜红,早就心痒难熬,跃跃欲试。
1955年的一天,罗罕找到金勇,说《香港商报》急需武侠连载,我向他们推荐了你,说你精通武道,文笔最最适合写武侠。啊,你可不能把小说写成翻译作品那样的味道哇!
金镛同样不负众望。他把数篇稿子交给罗孚,罗看后拍案叫绝。小说名是《书剑恩仇录》,第一次用“金镛”作笔名。
梁羽生、金镛,双双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这成为本世纪最奇特的文化现象。
金镛偶试身手,不同凡响。自此,一发而不可止,成为本世纪读者最多的华文作家。
1956年,金勇调《大公》,由原来的国际版编辑改做副刊编辑,除此,一切如故。
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既为他带来名气,也给他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收入,加上电影剧本、影评、散文等的犒酬,金镛的经济条件已非常优越。
但是,经济条件的好转、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就,并没有给金镛带来太多的满足感,之后金镛离开了《大公报》,转入一间电影公司。
这是1957年,他进的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是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金勇的职务是编剧,月薪280港元。但他写剧本,即使不采用,也有3000港元稿酬。
金镛以“林欢”为笔名,写了《不要离开我》等多部剧本,有的被拍成电影。平心而论,金镛的剧本没有显出非凡的禀赋,大概与电影是综合艺术有关。
倒是他这时业余写的武侠大放异彩。继《雪山飞狐》之后,他接下写《射雕英雄传》。此箭射出,金镛之名青云直上。
金镛曾经非常自恋的对好友倪框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金镛在长城呆了一年多便又离去。原因有两方面:
金镛暗恋上长城当家花旦夏梦。夏梦曾是金勇编剧的《绝代佳人》女主角,夏梦就是一个绝代佳人。著
名专栏作家哈公曾说:“查先生是一个专于爱情的人,我跟他共事于长城电影公司时,查先生喜爱上一个美丽的女明星,那女明星是一流的大美人,而我们的查先生,那时不过是一个小编剧、小说家,当然得不到那位女星的青睐。”
郎君有情,佳丽无意。查先生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自觉长城不是他呆的地方。若再见佳丽与其他俊男谈笑风生,查先生更会痛苦不堪。
金镛希望多拍一些娱乐性和商业化的电影,提高卖座率;但长城公司的拍摄方针与金勇的主张不能相容,甚至在工作检讨会上,把金镛批评为资产阶级思想浓厚。重重束缚,不仅使金勇的艺术创作意图难以发挥,而且违背了他追求独立、自主的原则;再加上金镛编写的几个剧本不获通过,使他兴趣大减,之后离职。
总之,电影圈里的经历,对金镛来说,总是遗憾多于收获。不过,要是金镛在电影圈里得心应手,顺顺当当,恐怕就没有武侠小说大师金镛、报业大亨查良镛了!对读者们来说,这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1959年,金勇35岁。
离职后的金镛,完全可靠职业写作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但他的鸿鸽之志,又岂能靠武侠小说大师的名声所容纳?
金镛决定在报业闯出一条路来!
稿酬和版税,使金勇有一笔较丰的积蓄。于是他找到他的同乡、中学同学沈宝新,拉他下海。金庸出8万,沈宝新出2 万,合股把10万港元押进前途未卜的事业。
在香港,金镛有“大侠”之称号。以一支秃笔起家而成巨富,在中国确属少有。
香港的报人,商人文人参半。
商人办报,最典型的是胡氏家族,以较雄厚的实力,以经商的方式,鼎立于报林不败。
文人办报,较著名的有《大公报》费彝民、《文汇报》李子诵、《新晚报》罗孚、《晶报》陈霞子,等等。他们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前三位,是高级受薪人员;后一位陈霞子,文笔犀利泼辣,经营却略逊一筹,。
一般来说,文人办报,名气显赫,但财气往往稀薄。老一辈文人,重义轻利。战后一代文人,通常是主义“于我如浮云——更着重自身利益。
谁都知道在商言商,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他们在港岛中环租了一套小小的写字间,作为报馆。金勇任主笔兼总编辑,沈主新任经理包发行。编辑多时有两位,一位是诗人柯达,他未做满一个月即离去;后来潘粤生加盟。
1959年5月20日,《明报》正式创刊。在“发刊词”中,金镛阐明办报宗旨:维护“公平与善良”。
最初的明报,是四开大的小报。一版是时事新闻,二版是娱乐消息,三版是小说连载,四版是社会新闻。当时的大报大部是十多二十版,与其相比,明报连小儿科都算不上。
在香港,创办了若干期又停刊的报纸数不胜数。《明报》幸免夭折,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武侠小说支撑着。《神雕侠侣》每日一篇,每篇2000字。当时许多人并不知“金镛”与“查良镛”是一个人,都甚觉奇怪:查良镛任主编的小小《明报》,凭何种魔法,请来金镛这大手笔为其专写武侠连载?
数月之后,金镛四处招兵买马,觅得雷讳坡、龙国云、韩中旋等人。《明报》改为对开大报。
《明报》创刊的最初两年,招牌菜有:金镛的小说连载、柳鸣莺(雷炜坡)的“伶星专栏”、简老八(简而清)的马经、识途老狗(汪昆)的澳门狗经。
《明报》的副刊阵营较强,其中以武侠这道招牌菜最吃香,读者为追金镛而买《明报》。这在金镛的预料之中,但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希望读者喜爱《明报》的所有内容,尤其是头版的时事新闻。
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镛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镛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
《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镛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咖啡、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而已,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镛的武侠小说。”当时金镛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镛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镛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1960年代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镛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镛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嗡嗡嗡”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嗡嗡嗡”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镛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偶像。
尽管《明报》与查良镛在有关中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到现在《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公信力较高,赢得很高清誉。
人生四大悲剧,炒房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打麻将打成相公,嫖娼嫖成老公
金镛给报社写小说写成报社股东,这可不是悲剧,而是一出令人非常传奇的喜剧,妥妥的人生赢家啊。这类似于后世某作者在网站写书写成大神,之后独立出去自己搞网络站,这尼玛而且不仅搞成功,还把原东家给收购了。其难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老张没那么大的期望,只希望编辑能够给自己一个签约的机会)。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