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香江1977 > 《香江1977》正文 第五章 报业情况(一)
    第二天上午,张母特地在楼下等张羡水,准备带他去香江日报了解情况,顺便也是给儿子站台,防止报社里面的老油条给儿子不配合,找麻烦。

    在去报社的路上,张母交给了张羡水一叠纸。

    “阿水,这是我昨天晚上让人准备的资料,上面详细有香港报届的著名人物生平和香港报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你看一下,到了报社,先别着急做事,多学习一下报业的老前辈的做法。”

    “哦,好的。”

    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看来母亲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够成功的。

    坐在车上闲来无事,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了解一下。

    第一份中文报纸是香港的《中外新报》,它创刊于1858年,到1919年才停刊。中一份中文杂志是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贯珍》月刊,由精通中文的英国传教士主办、编辑,于1856年停刊。

    第一份彩色报纸是1960年改版的《天天日报》,这之前的所谓彩报,仅是报名,广告,标题等套色。《天天日报》才算真正的彩报,它当时的广告词是:“全世界前所未有,中国人争得第一”;“全彩色新闻性日报,世界性创举中国人的骄傲!”这之后,香港报纸进入彩色时代。

    香港素有文化沙漠之称。然而、香港的报摊多似牛毛。摊档上五光十色的报纸杂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初到香港的内地人,莫不叹为观止。

    据1977年香港年报统计,香港有报纸90多份、期刊598种。有90余家国际通讯社、报刊和广播公司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记者站)。

    若以一个城市而论,香港有这么多报刊及外来采访机构,堪称世界第一。

    香港报纸一般由新闻、副刊、广告三大块组成。往往是副刊的篇幅多过新闻。不少时候,广告的篇幅既多过新闻,又多过副刊。

    香港中文报纸的销量,最高为《东方日报》,日销30万份以上;《明报》、《星岛日报》等:其余各报只有几万或几千的销量。

    香港的英文报纸,老牌有英人办的《南华早报》、华人办的《虎报》。日销长期在几万份徘徊。读者都是上流社会人士,故影响很大。新办的英文报纸有《亚洲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进入七十年代,《南华日报》的日销量直逼10万份。

    香港报纸七十年代的日常总销量为120万份。以人均摊,每3个拥有一份当日报纸。以报社摊,每家报纸日销不及2万份,其中数家大报占去大半销量,若这样算,其余各报日销不足1万份。

    香港报纸的发行,不像内地走邮发渠道,而是自办发行,故日销量总是浮动的。

    一家报纸若抓到独家新闻,当日销量必会大增。

    三大报最早办报的是报业女王胡仙的父亲胡文虎,胡文虎为星岛报业的创始人,他办报的动机,仅仅是为万金油做广告。今日报业,大概不会有人为自己的产品宣传而专门办系列日报,此乃怪事一桩。

    胡文虎挺鸡贼的,还是清末1909年时。那时候在星洲(新加坡)卖万金油,销量不行,想着去推销下,属于当时挺开明的一类人。

    当时的卖药的是什么人呢,都是杂耍艺人,江湖骗子,卖一些狗皮膏药,大力丸,得在天桥下冒着生命危险玩玩胸口碎大石之类的现场推销。

    胡文虎一寻思,难道哥我也得向他们一样,被叮的浑身是包现场展示疗效才行,那也太悲催了,还没活够呢。

    于是他想起了贴小广告,就跟后世电线杆子上贴的到处都是的老军医治疗难言之隐,香港少妇重金求子。他把虎标宣传品印好带到星洲,白天不好意思去贴,放不下面子,怕人笑话他。天落黑,他就请一位力大的fj老乡做他帮手。看到好位置,老乡半蹲下,虎腰熊背的虎大哥就踏于他肩头,老乡缓缓站起,虎大哥就把宣传品贴上。几个晚上下来,星洲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张牙舞爪”的虎标。

    稍有资本,胡文虎就打报纸广告。他没什么文化,但广告却别出心裁。如万金油广告,先是一个尽妖尽妍的女郎,众男士见她涎水长垂;女郎不幸被毒蚊叮咬,女郎的俏丽脸蛋长出一个鹅蛋大的疱,众男士见之,吓得逃之夭夭;女郎抹了虎标万金油,大疱消失,容貌嫣丽如故;众男士舌头伸出数尺之长,欲抱着女郎亲吻,高喊:“虎标小姐美煞人!”漫画笔法极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效果自然比文绉绉的广告强烈。

    胡文虎不放弃任何机会做广告宣传,是个不甘寂寞、擅长自我推销之士。一日,他上广州推销虎标药品,傍晚时路过西关,见戏院前热闹非凡。戏院大门上悬着一只巨大的花篮,上面写有“方便医院演戏等款”。胡文虎知是义演,票房收入捐给慈善机构。心想:这样好哇,既做善事,又饱眼福,还可出出风头。

    胡文虎径直进票房,用粤语问道:“你们最贵的位子多少蚊(元)?”票房经理见此人“出言不逊”,想必来头不小,不敢怠慢,先招呼胡文虎用茶,马上差人去请筹款委员的头目来。

    胡文虎以破纪录的500元高价,购了一张特座,在筹委会大员的簇拥下,大摇大摆坐到前排中央的特座。筹委会大员皆是广州名士,胡文虎一下身价百倍,若众星拱月。后排观众皆起身探头观望,筹委会大员便把胡文虎介绍给观众,说这位善长仁翁,就是名震南洋的万金油大王云云。话毕,掌声雷动,连幕后粤剧名伶也掀开一角探看。

    那天演些什么剧目,胡文虎倒没怎么留心,他一则太兴奋,二则忙于回答报馆记者的采访。

    翌日,广州许多报纸都把胡文虎的义举刊登出来。称他是南洋巨富,与陈嘉庚先生是同乡挚友,所创虎标万金油倾倒南洋,名震华夏九州,万金油大王富贵不忘故土列宗,常回祖国来行善捐赠,因出外携巨款不便,昨夜区区500元,乃胡先生九牛一毛耳,湿湿碎(小意思)啦皆是春秋笔法,诸记者自然是胡文虎一夜间快速培训出来的。

    胡文虎常对人提及此事:“我捐了500元,又有戏看,又做善事,更替我的虎标万金油大大宣传一番,抵(值)!”

    胡文虎对那一夜的奇遇终身不忘,讲述时头头是道。可恨的是他列举的剧目析子,总是前言不对后语,每次都有创新,末了,还把闽剧戏名甚至电影片名扯了进去,令听者吃饭时喷饭,饮茶时喷水。

    胡文虎真正起念办报,始于20年代中期。永安堂在sh设立分行,sh规模甚大,采用传统贴宣传品的做法不现实,收效也不大。早在香港、广州设分行时,胡文虎就做过报纸广告,这次在sh更是大手笔。广告效果甚大,耗资也甚大,一贯手头阔绰的胡文虎都觉得心疼。

    严格地讲,胡氏兄弟那时创办的报纸并非正规的新闻纸,而是药品广告的印刷品,形式上有点模仿报纸,在空档处录了几则本地的花边新闻。

    他常想,我若有报纸,就可省去这笔广告费,报纸还可以给我赚钱。胡文虎常去印宣传品,了解印一份报纸的成本;也接触过一些报馆的人,略知大概的开销和运作。胡文虎的设想是:只要报纸不亏,就算赚了——因为省下惊人的广告费用。

    胡文虎回星洲,与豹弟谈他办报的设想。胡文豹颇有顾虑,俗话说“不熟不做”,做生是商界的大忌。胡文虎摆出他的道理,豹弟诚服。

    兄弟俩重新分工,虎兄办报,豹弟卖药。

    1929年,胡文虎办的第一家大报《星洲日报》在星洲诞生。

    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胡文虎自此就对办报干了兴趣,不断投入资金,结果家族的药品行业没得到长足发展,倒是给药品做广告的宣传单发展成了香江三大报之一,得了个报业大王的称号。

    胡文虎死后,由其子胡蛟接管报社,后来由于东南亚的事件(怕被河蟹,有兴趣的可以了解百度一下),《星洲日报》被外人接管。

    胡仙闪亮登场,其少时熟悉报纸,但并不熟悉报业,也无此兴趣。如果不是三兄胡好死于空难,香港星报的重任,大概不会全压在一个少女柔弱的肩膀上。

    胡仙接管报社后,以先父的办报原则为底气。她重修的办报宗旨是:“一份能够赚钱的报纸,就是一份好报纸。”

    她推行“事业部制”,层层负责,层层包干,指标落实,定期考核。实施后的第一年,各部门的利润翻番。员工收益增加,对胡仙刮目相看,众人说:

    “这姑娘比她父亲厉害。”

    她把报纸同时销往台湾,同时也是香港唯一能卖入台湾的报纸,并增发欧美航空版。后来采取比飞机更快速的办法,利用通讯卫星传递,当日在纽约、伦敦、巴黎、堪培拉等地开印。若论在香港的销量,星岛逊于东方、,明报;若论在世界的总销量,星岛日晚两报,销量高达100万份。1962年,胡仙独资创办《快报》。

    星岛的利润逐年上升,1973年,报业税后纯利1500万港元;进入77年,报业年利润逾1亿港元。这样的业绩,连欧美一些大报都自叹弗如。

    1972年5月,星系报业有限公司改名为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胡仙仍任董事长。公司于6月上市,每股面额2港元的股票升水卖6港元,购者如云。胡仙持有公司的867%股权,按高峰期市值计,她的股权值4,3亿港元。

    位于港岛北角的星岛新闻大楼,实用面积1915万平方英尺。胡仙高高在上(办公室在顶层),管理着销量百万份的大报,还大举进军房地产。

    胡仙兑现了她的理想,她身家富有,一度被称为“亚洲最富有的女人”。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