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④。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⑤,此等处最关yīn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注释】
①婉容:和顺的仪容。《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②习以成xìng:养成习惯,即成本xìng。
③格天:感通于天。
④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
⑤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译文】
什么叫敬重尊长?一家的父亲、兄长,一国的君主、长官,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小心服侍。在家里服侍父母,要内本之于深爱,外表和颜悦色,时间久了便成为本xìng,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的根本。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惩罚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要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是古人的格言。而这些方面与人的yīn德最有关联。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绝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点评】
什么叫做敬重尊长?家庭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识见高的人,都应当小心服侍。古代社会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社会的结构是相同的。君、臣、民是古代传统的社会结构,它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结构。“君主”相当于社会中的“家长”,居统治地位,负责发号施令;“臣”为社会里的“家属”,负责执行君主的命令、管理人民;“民”则为社会中的“家奴”,为社会的最底层。“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身修养好了,家政治理好了,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所以服侍好父母才能事奉好君主。在家里服侍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xìng,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方面与人的yīn德关联最为密切。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古代中国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来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lún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xìng和永恒xìng,用“天人感应论”给“三纲五常”披上了神学外衣。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于yīn阳之道。君为阳,臣为yīn;父为阳,子为yīn;夫为阳,妻为yīn。天之道就是阳尊yīn卑,阳贵yīn贱,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yīn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臣侍君、子侍父、妻侍夫是天经地义。因为“君为臣纲”是第一纲,君主秉天意而行事,所以,君主依天意而行事谁也不能违背。事君如事天,否则,上违天意,下抗君主,违背“五常”,必遭惩罚。董仲舒宣布: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三纲五常”依据天意永远也不能改变,这就使“三纲五常”固定化,系统化,神学化了。“三纲五常”学说是儒家宗法等级思想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
※※※
※※※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①;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②。”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ròu,且当从此戒之。
【注释】
①恻隐:怜悯,不忍,同情。
②牝(pìn):雌xìng的兽类,也泛指雌xìng。《史记龟策列传》:“禽兽有牝牡。”
【译文】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罢了。追求仁的人就是要求这个,积累德行的人也是要积这个。《周礼》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是说听到宰杀声音的不吃,看到宰杀场面的不吃,自己喂养的不吃,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人们无法完全断绝吃ròu,就应当先从这几条来戒。
【点评】
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就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就是要求这些,积德的也是要积这些。恻隐之心集中反映了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人xìng论。孟子认为,人生来的本xìng中,就有善的因素。他说:“人xìng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他看来,人xìng本身是善的,这是一种天生的本xìng,恻隐之心人人具有。孟子还进一步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义”的开始,他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叫做“四端”。“四端”如能发展起来,就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四德”是“四端”的发展。有了“四德”人就具有了善心。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仅不善,反而凶狠残暴?他认为那是因为这些人不注意善的方面,不注意培养和扩大善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发扬恻隐之心的结果。
《周礼》上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说的是听到宰杀的声音不食,看到宰杀的场面不食,自己喂养的不食,专门为我而宰杀的不食。后来的人们无法断绝吃ròu,不妨先从这几条开始禁戒做起。
※※※
※※※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①,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②,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注释】
①蠢动含灵:犹指一切众生。
②暴殄(tiǎn):糟踏毁坏。杜甫《又观打鱼》:“吾徒何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译文】
循序渐进,慈悲之心不断增长。不只是应当戒除杀生,那些蠢动的动物其实也都有灵xìng,也都是有生命的。抽取蚕丝时要煮茧,锄地的时候要杀死虫子,想想我们衣食的由来,都是以杀害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所以糟踏浪费衣食的罪孽,应当与杀生等同。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应该想方设法地去防止。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啊!
【点评】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慈悲心不断增长。不只是应当禁戒杀生,包括低等生物等一切众生都是有生命的,都应当爱惜。抽取蚕丝时要煮茧,锄草耕地时要杀死虫子,想想我们衣食的由来,都是以杀害别的生命来存活自己。所以糟踏、毁坏衣食的罪孽,实在是与杀生相等同。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应该想方设法地仔细提防。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啊!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可以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
※※※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①;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注释】
①殚(dān):尽,竭尽。
【译文】
善行是无穷无尽的,无法仔细罗列陈述;由这十件事推而广之,那么各种德行就都可以完备了。
【点评】
善行无穷无尽,一时难以说尽,由这十个方面推衍开来,那么各种德行就都完备了。善事善行难以详述殆尽,即使举例十分完备,仍难将全部都网罗进去。挂一漏万,也就在所难免。惟有提纲挈领地列出几个条目,方免顾此失彼之虞。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①,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②,六爻皆吉③。《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④,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注释】
①流:流布,充实。
②卦:《易经》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由以一长划表示的阳爻和两短划表示的yīn爻配合而成。古时用以占验吉凶。
③爻:构成《易经》之卦的基本卦画,作为符号,爻是指代表阳和yīn的爻画。其哲理内涵,有jiāo错和变易等义。
④寒士:原指出身寒微的读书人,其社会地位低下。《晋书儒林传范弘之》载:“下官轻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在门阀士族制度高度发展的魏晋南北朝,寒士难于担任高官。《南史袁粲传》载:“袁濯儿不逢朕,员外郎未可得也,而敢于寒士遇物。”后泛指贫苦的读书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
《易经》说:“上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谦虚的,地的规律是改变满盈而流向谦下的,鬼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让的,人的心理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虚的。”所以谦卦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尚书》说:“盈满会招来亏损,谦虚会收获益处。”我多次同大家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每次见到有贫寒的士子将要发达,就必定会先有一段谦虚的光彩流露出来。
【点评】
了凡先生征引古书,以说明谦虚之德的重要。《易经》说:“天道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谦虚的,地道的规律是改变盈满而流向谦下的,鬼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让的,人的心理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虚的。”此举“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为例,说明宇宙间的事理无不抑满扶谦。《道德经》将道、天、地、人称之为宇宙的“四大”。并且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yīn符经》也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人同构”,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xìng,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谦卦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尚书》中说:“盈满必定招来亏损,谦虚谨慎就会获益。”也就是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道德经》中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主张柔弱处下,虚己待物,不可利令智昏。越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国演义》中曹cāo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又挥师南下,打算统一全国。曹cāo自以为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根本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但曹军不习水战,且远道而来,长期连续作战,士卒筋疲力尽,如强弩之末。孙刘联军适时抓住战机,根据曹军战船连在一起易受火攻的弱点,火烧曹军战船,一时间“樯橹灰飞烟灭”,大火一直延烧到岸上的军营,曹军被烧死和溺水而亡者甚多。最终曹cāo大败。
另外,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也野心勃勃地向江南扩张,决定渡江攻伐东晋。其臣下纷纷劝谏,苻坚不听,狂傲地认为东晋虽有长江为屏,但难以固守。前秦军队众多,每人将马鞭投入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这也是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于是苻坚率领大军,浩浩dàngdàng地进军东晋。后来双方在淝水边展开大战。苻坚站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误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颇为惊慌。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晋军施计,以摆开战场决一死战为名,让秦军后撤。但是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晋军趁机大举追击,秦兵大败溃逃,沿途也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狼狈逃回洛阳。
※※※
※※※
辛未计偕①,我嘉善同袍凡十人②,惟丁敬宇宾③,年最少,极其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④,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⑤,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⑥。
【注释】
①辛未:指1571年。计偕:举人赴京会试。
②同袍: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唐许浑《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逢秋正多感,万里别同袍。”
③丁敬宇宾:即丁宾(15431633),字敬宇,又字礼原,号改亭,嘉善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句容知县,后任御史,迁南京右佥都御史兼提督cāo江、南京工部尚书,后累加至太子太保,卒谥清惠,著有《丁清惠公遗集》。
④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款款:诚恳忠实的样子。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诚yù效其款款之愚。”
⑤顺承:顺从承受。
⑥中式:科举考试被录取称为中式。《说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