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了凡四训 > 第 15 章
    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的话,为一代贤相。

    ⑤状元:科举考试中文武科殿试第一名之称。唐时有状元之称,指省试的第一名。宋开宝八年(975)后增加殿试,因称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亦称殿元。此后一直至清代均沿用状元之名,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

    ⑥宰辅:辅佐皇帝的大臣,多指宰相或三公。

    ⑦丕:谢丕(14821556):字以中,号汝湖,谢迁的次子。弘治十七年(1504)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弘治十八年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著有《归省录》。

    ⑧探花:南宋至明清指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三名。“探花”之名起于唐代,唐时进士及第后在曲江亭子聚会游宴,称曲江亭宴、曲江会,又称探花宴,以进士中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以宣泄内心的喜悦之情。

    【译文】

    从前在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反上作乱,士人民众跟随作乱的人很多。朝廷起用鄞县的都御史张楷南征剿除,用计来擒贼。后来又委任布政司的谢都事去搜捕斩杀东路的贼人。谢都事拿到了贼人结党的名单,于是凡是不愿意跟从贼人的,他就秘密给他们一个白布做的小旗,约定在大兵抵达的那一天把旗子chā在门前,谢都事严令禁止官兵让他们不要乱杀,这样便救出了上万人的xìng命。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到宰相;孙子谢丕,又考中了探花。

    【点评】

    明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造反,民众跟从的很多。在古代,朝廷对于犯上作乱者蔑称为“贼”。《三国演义》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cāo塑造为觊觎皇权的jiān臣形象,而将刘备视为匡扶刘姓汉室的正义典型。《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聚集水泊梁山,占山为王,被朝廷蔑称为“贼寇”。梁山好汉提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为自己正名。梁山好汉的领袖宋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是将朝廷的“招安”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以立身于庙堂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时的朝廷显然不能容忍反叛自己的力量存在,于是令鄞县的张楷带兵南下征剿。张楷用计谋将邓茂七捉住,后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剿杀东路贼党。谢都事寻求到贼众的名册,凡不附属于匪党的,就暗中发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约定官兵到时,将白旗chā在自家门口,这样一来,官兵没有错杀无辜,保全了一万余人的xìng命。《道德经》中将“兵”视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不以杀人为乐,“战胜以丧礼处之”。但是在古代战争中,大开杀戒的事例不在少数。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白起一次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人。秦末起义,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大败秦军,迫降秦将章邯部二十万人,随即又将他们全部坑杀。谢都事反其道而行之。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至宰相,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

    ※※※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①,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②。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注释】

    ①粉团: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zhà熟,犹今之麻团。

    ②簪(zān)缨:簪和缨。古代官员的冠饰,常借指为官或显贵。唐杜甫《八哀》:“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南史王弘传》:“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译文】

    福建莆田有一个姓林的,他家祖上有一位老fù人乐善好施,经常做了糯米团来施舍给人吃,只要去要她就会给,没有丝毫厌倦之色。有一位神仙变成道人,每天早上索要六七个糯米团。老fù人每天都给,三年如一日,一直如此,神仙于是知道了她的善举是出于诚心。神仙便对她说:“我吃了你家三年的糯米团,用什么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把祖先葬在那里,你家子孙后代得到官爵的人,会有一升麻子的数量那么多。”

    老fù人的儿子便依照他的指点把先人安葬在那里,第一代后人中便有九个人考中科举,后来世世代代成为高官显贵的人更多。福建便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流传。

    【点评】

    福建莆田林家,先前有位老fù人乐善好施,常常做粉团施舍给别人,有求必应,毫不厌倦。有一个仙人化作道长,考验其是否真心行善,于是每天早晨索要六七个粉团,老fù人也天天给他,三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于是仙人知道老fù人行善是出于诚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人的细致考察,心诚与否是对一个人的品格作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圯桥进履”讲的是黄石公考验张良的故事。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因刺杀秦始皇失败,而隐姓埋名,改名为张良。一天,张良来到沂水河圯桥,碰到一个老翁。老翁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坠落桥下,让张良替他捡回,并替他穿上,而张良一一顺从,并不介意。老翁又要张良五天后来此相见,而当张良到时,老翁已在桥上等候多时了。对于张良的迟到,老翁深为不满,再次让他五天后来此相见。如此再三,张良吸取教训,晚上不再睡觉,早早来到桥上等候。于是得到老翁的赞许,并将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时所著的兵书《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得此兵书以后,用心苦读,后来辅佐刘邦灭秦亡楚,成就汉室帝业。诸葛亮也是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感动,乃为其出谋划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仙人知道这位老fù人是真心行善,于是就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么报答你呢?你家屋后有块地,把祖先葬在那里,你的子孙做官的人数就有一升芝麻那么多。

    她的儿子就依照仙人指示的地点将先人安葬,第一代后人中就有九人中进士,后来世代得高官显贵者众多。福建流传“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

    ※※※

    冯琢庵太史之父①,为邑庠生②,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③,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④。”及生琢庵,遂名琦。

    【注释】

    ①冯琢庵:冯琦(15581603),字琢庵,万历年间进士。

    ②庠(xiáng)生: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别称。“庠”为古代学校名称,《三礼义宗》:“有虞氏之学为庠。”西周将“庠”学归于乡学,遂成为地方学校之名。后世又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故府、州、县学生员通称庠生。明清时,童生入学称“在庠”,即指有了秀才的身份。

    ③扪(mén):摸,抚摸。《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伏弩shè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韩琦: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自号赣叟。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登用。他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朝廷倚以为重,时称“韩范”,有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两年后,因范仲淹罢政,韩琦自请外出,知扬州等。嘉年间(10561063),复入为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后,出判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名府等地。王安石变法,他屡次上疏反对。封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卒。著有《安阳集》。

    【译文】

    冯琢庵先生的父亲在当秀才的时候,有一年深冬早晨起来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一摸,身体都已经半僵了,便解开自己的绵裘给他穿上,并把他搀扶回自己家里救醒。后来便梦见有神仙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而且是出于诚心,我就派韩琦来当你的儿子。”等到生了琢庵先生,便取名为冯琦。

    【点评】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作为秀才的时候,勤奋好学,闻鸡起舞,时节虽是寒冬,仍要早起去县学。由此也可看出,寒窗苦读的艰辛。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苦学故事俯拾即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范仲淹断齑划粥,勤学奋进的坚毅精神时时激励着后人。

    在此寒冬的早晨,冯琢庵太史的父亲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卧在雪中,用手摸一下,感觉此人已冻僵了,于是就脱掉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并把他扶到家中,将其救醒。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后来就梦见神仙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诚心,我就派北宋文武全才的韩琦作为你的儿子。于是等到生有琢庵时,便取名“琦”。

    ※※※

    ※※※

    台州应尚书①,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fù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②。明夜当缢死于此③,吾得代矣。”公潜卖田④,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⑤,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fù遂不嫁。其子后归,夫fù相保如初。

    【注释】

    ①应尚书:应大猷,字邦升,号谷庵,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②翁姑:公公和婆婆。

    ③缢(yì)死:俗称“吊死”。以绳索或其他条状物套在颈项部,用自身体重的下坠力拉紧套在颈项部的绳索引起窒息而死亡。

    ④潜:秘密地,偷偷地。

    ⑤类:相似,相像。

    【译文】

    台州的应大猷尚书,年轻时曾在山中学习。夜里往往有鬼聚集起来大叫,很是吓人,但应先生却并不害怕。有一天晚上听到鬼说:“某人的妻子因为丈夫出门时间很久了不回来,公公与婆婆便逼着她嫁人。明天晚上她会在这里上吊而死,我终于可以被人替代而再入轮回了。”应先生便私下把家里的田地卖了,得到四两银子,便伪造了那位丈夫的家信,把银子寄给他家。公公婆婆看到信后,因为笔迹不同,所以有些怀疑。但又觉得:“书信可能有假,但银子一定不假,想来我儿子一定还活在世上。”于是便不再逼儿媳fù改嫁了。后来那位丈夫回了家,夫妻二人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

    【点评】

    浙江台州的一位应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读书。当时的教育机构,如书院,多设立于环境清幽的山林名胜之地,远离车马的喧嚣。山中晚上常有群鬼叫啸,非常吓人,但应尚书并不害怕。有天晚上他听到有鬼说:“某个fù女因为丈夫久出未归,公婆便逼她改嫁,但她不从,明晚将在这里上吊而死。我终于找到替身了。”从后面赠银一事可以看出,这位fù人的丈夫应当是外出谋求生计。而由于古时通讯不便,一走便音讯杳然,生死未卜,公婆只好让儿媳改嫁。古代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无权作出选择。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因为被丈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便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自尽了,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贰。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宣扬忠fù烈女、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少fù女受此风气的浸染,选择以死来捍卫自己贞烈的声誉。应尚书得悉这一情况后,回去悄悄变卖了田产,得到四两银子,又伪造了其丈夫的家书,把银子寄到fù人家里。那家人的父母见了书信,发现笔迹不符,所以心生疑虑。但转而一想:书信可以有假,银子却不会有假,想来儿子应该安然无恙。于是这个fù女也就没有再被逼改嫁。后来这家人的儿子回来了,夫妻得以重续旧好。俗语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况且还能救人一命,何乐而不为?

    ※※※

    ※※※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yīn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①;遇有横逆②,辄反躬自责③,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注释】

    ①委曲:曲从,曲意求全,殷勤周到。梁知微《入朝别张燕公》:“别离他乡酒,委曲故人情。”尹鹗《秋夜月》:“语丁宁,情委曲,论心正切。”

    ②横逆:强暴无理。《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也就是说,假如有人对我蛮横无理,君子一定会反躬自省,是否自己没有以礼待人。

    ③躬:自身。《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指自己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错。宋朱熹《乐记动静说》:“此一节正天理人yù之机间不容息处,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养自固,而外诱不能夺矣。”

    【译文】

    应先生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本来可以被代替了,奈何这个秀才坏了我的事。”旁边有个鬼说:“你为什么不给他生些灾祸呢?”那个鬼回答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