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被发明出来就是一种技击术,所以才有陈长兴、杨露禅等前辈大师的绝世功夫。既为一种技击术,那么能量的产生与传导这二个根基要素,就是太极拳的根基要素。任何技击术都有外形动作,那么从陈长兴、杨露禅先生的绝世功夫来看,是不是太极拳的外形套路动作就要比其他技击术的外形动作高明、厉害呢?显然不是!同样的套路动作,杨露禅先生与一般人打出的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杨露禅先生打的套路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并能够将体内产生的能量从体内发出形成巨大的力量,还能够利用太极拳特有的能量传簇方式将自身与对手之间的能量任意传簇,所以,杨露禅先生打出的套路动作之中有巨大的能量传簇------这就是杨露禅先生的绝世功夫所在!所以,太极功夫完全不在套路动作,而在于其内里巨大的能量传簇------实际上太极拳套路的任何动作都能够在其他技击术中找到。所以,大家认识太极拳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太极拳的本质是一种发力方式,一种能量传簇方式。没有能量传簇,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什么也不是------以套路动作解释太极拳是错误的。目前为止,人类有二种发力方式,即肌肉紧张的发力方式与太极拳(包括所有内家拳)的发力方式,现在我们先从肌肉紧张的发力方式说开来。在内家拳出现以前,以肌肉紧张为发力方式的外家拳一统天下。肌肉紧张的发力方式,就是将人体吃饭、喝水、呼吸获得的能量(这个能量在太极拳中被称为先天一气)作用于肌肉,使肌肉紧张收缩以蓄积出有形的能量,以肌肉的恢复原状释放能量(体内产生的叫能量,能量从体内发出就是力量)。肌肉紧张同样是传导能量的方式,即肌肉紧张产生的能量也要用各部位的肌肉紧张传导。肌肉紧张的发力方式有许多弊端:由于周身肌肉排列顺序不同,各肌肉的紧张收缩的方向不同,所以周身肌肉不可能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发力,就导致了肌肉紧张不可能发出非常巨大的能量,为了获得更大的能量,就需要用腿脚的肌肉紧张发出脚蹬地的下行能量,以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将能量归聚于一线发出,但是上半身却不能发出脚蹬地的下行能量,并且肌肉紧张只能够单向传导能量,即只能将自身能量发出,而不能将对手打来的力量反向传导回自身,所以肌肉紧张发力的技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二人之间能量的硬顶,消耗体力并容易受伤。为了改进肌肉紧张发力方式的弊端以追求更加强大的发力方式,前辈大师经过不断探索,依然放弃了肌肉紧张,代之以在肌肉不紧张状态下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产生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使身体获得地面的反作用力,即太极拳追求的上下贯通之力,这个上下贯通之力就是太极拳的技击能量。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从头顶的百会、玉枕发起,百会旋转、玉枕压缩百会玉枕的压缩旋转催促脊柱三关产生压缩旋转,使脊柱横向旋转,竖向压缩脊柱的压缩旋转催促尾闾压缩、会阴旋转(此压缩旋转生成太极拳的精)尾闾会阴的压缩旋转向丹田翻转,形成腰腹折叠,即腰腹的压缩旋转尾闾会阴的压缩旋转向下催促腿脚的压缩旋转,在脚跟产生压缩,脚踝、脚面产生旋转(此压缩旋转生成太极拳的气,是太极拳的根节能量)--------以上身体各部位的压缩旋转将身体像拧螺丝一样拧入地下,身体就获得地面给与的上下贯通之力,上下贯通之力被脚、腿、腰胯、脊柱、腰腹、头各部位的压缩旋转反向催促上行至百会,形成虚灵顶劲,身体骨骼被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对拉拔长,生成骨涨劲,此为太极拳的巨大能量之所在。以上身体各部位以压缩旋转产生的催促能量传导的方式,就叫能量传簇,能量传簇就是陈长兴先生说的力催三节。(身体总分三节,每个部位又可以细化分出许多三节)由于太极拳下行能量起于百会,上行能量终于百会,所以百会就成为太极拳能量传簇的引领者,被称之为神,这就是太极拳的神领。力由神起!此时,才形成太极拳完整的精气神------即精气神是太极拳体内完整的能量传簇。从太极拳的能量传簇中我们能够看出,下行的压缩旋转产生脚蹬地的能量,而上行的上下贯通之力由压缩旋转传簇上来,即在太极拳上下相随的能量传簇中,同样的压缩旋转即是产生下行能量的方式,又是传簇上行能量的方式-------即能量传簇四个字中,前二个字指下行能量的产生,后二个字指上行能量的传簇。所以能量传簇四个字就是太极拳总体奥妙之所在!向下的压缩旋转产生能量,向上的压缩旋转传簇能量,无论能量的产生与传簇,均是由压缩旋转的正反二个方向的催三节所致。由于太极拳体内同时传簇上下行二股能量,就使得太极拳能够双向传簇能量,这就是太极拳的通的功夫,即不但能够将上下贯通之力发出打击对手,还能够将对手打来的力量用自身下行压缩旋转的能量引进并传簇到脚下,这样身体获得的上下贯通之力就包括了自身与对手二个人的能量总和,这就是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我们能够从以上太极拳产生的能量传簇过程中看出,太极拳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方式将肌肉紧张发力方式的弊端均改进了。太极拳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产生的下行脚蹬地的能量要远远大于腿脚的肌肉紧张产生的下行能量,所以太极拳获得的上下贯通之力就远远大于肌肉紧张发力,并且太极拳能够双向传簇能量,不与对手力量硬顶,而是传簇对手力量,所以就改变了技击方式,开创了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这种传簇对手能量的技击方式,不但自身不易受伤,还极大节省体力。以上为太极拳的能量传簇方式,那么我们怎么样完成这种能量传簇方式呢?由于人体在大脑控制下的正常发力方式就是肌肉紧张,这是与太极拳在肌肉不紧张状态下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相悖的,所以太极拳在发力时是不能够让大脑参与的,而是使身体习练出自己的能量控制机关,就是心脏。人体中只有大脑与心脏是与周身有直接联系的,大脑通过神经,心脏通过血管。经过习练,可以将心脏习练成为身体本身的能量控制机关,心脏能够以抽合的方式将先天一气转换成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这就是前辈大师说的以心行气--------以心行气是所有内家拳共同的能量控制方式!将以心行气习练到一定程度,心脏的抽合与上下贯通之力阴阳转换合一,就使得心脏的抽合直接具备了能量,这就是前辈大师说的拳由心发。力由神起,拳由心发,这时,才形成太极拳完整的以心行气,即心神抽合,心脏与百会是太极拳能量传簇的主宰。(形意拳将心脏对能量的控制称为心,百会对能量的控制称为意,所以形意的以心行气叫心意抽合,形意又被称为心意。心意抽合与心神抽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神抽合是在心意抽合的基础上加入了阴阳转换,使得劲力从形意的一蓄一发一抽合的不连续劲力变成太极拳不断阴阳转换抽合的连绵不绝的劲力。即形意每一次发力的能量传簇到百会止,太极拳则能量传簇到百会后再下行,形成周身循环不断的能量传簇)好,以上就是太极拳的简单原理。以上原理看似简单,可是在冷兵器时代,太极功夫是天大的宝贝,不外传的,这种在体内产生的无形无式的能量传簇,如何能够用肉眼看出来!所以才有了杨露禅先生偷拳十八载的传奇事迹。太极拳具体习练方法:第一步,利用自身体重在两腿之间的重心转换自然生成下行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身体中正站立,开始重心转换,一腿如大厦将倾般卸力,将身体重量全部转换到另一条腿上,此时身体在重心腿一侧由于重力的作用自然产生向下的压缩,同时顺着压缩自然产生向身体外侧的旋转,这个压缩旋转就把静止的体重转换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将身体像拧螺丝一样拧入地下。当压缩旋转到极致后,再将体重转换到另一条腿上,如此反复。重心转换只能获得相对于体重大小的上下贯通之力,不能技击。第二步,用重心转换走桩、打套路。重心转换时向前迈腿,并将胳膊抱圆于胸前,就是走桩,走桩习练的是身体前后的重心转换。走桩一、二个月后就打套路,用重心转换打套路,即在每个重心腿上生成压缩旋转,让重心在四面八方转换,即身体在任何体位都能够生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经过长期的重心转换的习练,心脏能够感觉到慢慢与压缩旋转合拍,进而心脏会控制压缩旋转,这就是习练会了心神抽合以心行气,这才算入了太极拳的门。第三步,放弃重心转换,用心神抽合控制压缩旋转打套路,习练强大的心神抽合,习练出心力。强大的心神抽合能够将先天一气全部转换成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产生巨大的下行脚蹬地的能量。第四步,上下贯通。周身各部位的压缩旋转使得周身通透,能够双向传簇能量,上下贯通之力能够从脚下传簇到百会,完成能量在周身骨骼中的传簇。身体被上下行能量对拉拔长,发出骨涨劲。第五步,心胸开合、腰腹折叠。上下贯通之力在夹脊前透心胸,形成心胸开合在命门、尾闾、会阴向丹田、两仪带脉翻转,形成腰腹折叠。心胸开合、腰腹折叠意味着能量开始在五脏六腑、经脉中传簇,心胸腰腹习练会传簇能量。腰腹折叠的另一个作用是尾闾会阴的能量翻转像涡轮增压一样重复使用上下贯通之力加入下行压缩旋转的能量,使身体获得更加强大的上下贯通之力。第六步,凝神聚气,将周身能量归聚于以心脏、两仪带脉、肾俞、天枢组成的三角区内,这个三角区内的能量传簇驱动周身运行,达到空灵圆活。我们总结一下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无形无式的能量传簇方式,用以心行气心神抽合的方式控制体内先天一气生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以使身体获得上下贯通之力,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将上下贯通之力周身传簇,举手投足就能够发出巨大的技击能量,并且能够以双向传簇能量的方式技击。以上就是太极拳,就是陈长兴、杨露禅先生的绝世功夫。大家如果想验证或者见识、学习太极功夫,请大家来沈阳市的万泉公园,从463医院对面的大门进去后顺道左行150米左右,右侧的场地就是,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四点到九点半。来验证者,可以使用古今中外各种技击术来学习者,我们义务传授太极功夫。想了解太极拳的详细介绍,请看我主页文章或关注知乎专栏传统实战太极拳。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
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