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军统最后的暗杀名单 > 第 34 章
    李楚藩二人带了出去.沈醉整整衣冠,脑中惧死的概念已过了临界点.走到走廊,他暗自思忖,过去冷血杀人,从不手软,如今落到自己,真个是应验了那句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看来是躲不过这一关了.要死索xìng死个痛快,可不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两头受罪.于是,他从口袋中掏出那几两黄金,趁其余人不注意,立即塞进解他的那名卫士手中,求道:

    "兄弟,qiāng打准一点,拜托了."

    那卫士瞅瞅黄金,又瞅瞅一脸怪异的沈醉,最后伸手将黄金挡了回去,然后将他向前推了推.

    沈醉只得尴尬地揣好黄金,跟下了楼.

    上了车,随着五华山卢汉官邸的临近,沈醉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明白,这是将他们几人趁着夜幕转移到此,不会有xìng命之虞.果然,到了五华山卢汉官邸,他们被安置到了卢汉的办公室,而且,早到的李弥、余程万已盘腿坐在了行军床崭新的褥子上.

    次日上午10时,一名叫杨文清的省府委员将一份事先拟好的起义通电摆在了沈醉面前,希望他能认清形势,顺应潮流,jiāo出军统在昆明的人员、电台、图册,拥护卢汉起义.

    对此,沈醉在事后有这样的记述:

    "他们代我拟好的通电,有一些语气与过去军统习惯的行文法有点出入.我考虑了片刻,心想如果照他们代拟的这份文件公布出去特务们一看就知道不是我写的东西,不会按照文件上的要求去自首报到、jiāo出武器和电台.老实说,我这时并没有真正想投靠共产党而死心踏地的随同卢先生起义,只是由于失去了自由,万一不能把自己摆的烂摊子收拢来,到头来自己脱不了责任.为了个人利害打算,我便向杨、宋两人说明这一情况,并表示愿意按照军统的习惯行文法,把一些不同的语句改一下,同时还愿意亲自抄写一份公布出去并在电台进行广播.他们很称赞我这一作法,并劝我拿出全部"本钱"来.我就把徐远举(徐鹏飞)、周养浩(沈养斋)、郭旭、成希超jiāo了出来,把云南站大小二十多部电台和外省迁往云南的十多部电台、武器和所有重要特务、潜伏电台等以及潜伏组织一起jiāo出.杨文清看到我当时的表现,很出他的意外,原来以为我是最顽固、最不好对付的人,结果我能自动拿出那些"本钱",使他很高兴.

    在把一切手续办完之后,杨文清便问我,是要走,还是留下来和他们一道工作?他还说,要走的话,还有飞机去香港.我当即表示愿意留下.因为我很清楚:我如去台湾,他们会认为我既没有能设法保住云南阻止住卢汉的起义,又不能为他们"成仁",还服服帖帖地jiāo出这些人和组织,去了非杀我不可.而我已按照解放军在昆明散发的文件所规定的都做了,至少不会处我死刑.我的家眷都在香港,还没有去台湾,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将来还可以接回来,所以我愿意留下."

    根据沈醉从功德林监狱特赦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时撰写的回忆录,关于其去留详情,此为一说.然而,实际上,以他的军统背景,又是敏感人物,卢汉既然已宣布起义,难道会放走他吗?况两人并无深jiāo,卢汉又一直厌恶军统安chā在身边的这些钉子.

    张群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他和卢汉私jiāo甚厚,又多次在蒋介石面前为卢汉作保.此番再来昆明,一下成了阶下囚,其随从质问卢汉的幕僚,"我们张长官多次在总裁面前为卢长官作保,他才安然到了今天,这样做对得起人吗?"无奈之下,张群托人转告卢汉,以他和蒋介石多年的情谊,不便参加起义,请卢汉务必理解.

    最后,张群表示,今后不再涉足政治,愿去香港和国外做寓公,对于卢汉的起义他能理解,但共产党也不是好惹的,请卢汉多保重.

    卢汉踌躇之下,出于私谊,第三天便放走了张群,中共闻知后,立即向卢汉提出强烈的抗议,指他违背了起义信条,周恩来更是遗憾地说,我们本来可以用张群来jiāo换张学良的.

    被逼无奈之下参加起义的沈醉,解放后辗转囚于重庆、北京,其起义将领身份的确认则是在1978年以后,此时,他已垂垂老矣.

    至于徐远举、周养浩的落网,那是注定的chā翅难逃.

    常言道:"狡兔三窟".当夜徐远举待沈醉一出门,便一骨碌爬起来,又将下午卢汉的副官处长朱子英送来的几张汽车"特别通行证"抓过一张,将沈醉桌上放着的云南保安司令部的证章往口袋里一装,住到了其朋友与军统一向jiāo厚的朱子英家中.

    这时,徐远举的如意算盘拨得哗哗响,他想先让沈醉将当晚的开会情况通报一声,约定第二天由沈醉将他和周养浩、总务处长成希超三人亲自送往机场,提前飞往台湾或海南岛.

    很可能由于连日太疲乏,他到朱子英家中后,朱不在,朱家的佣人都认识他,便把他招待在客房中休息.他很快地睡了一夜,这一夜云南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完全不清楚.第二天一觉醒来,已经9点多钟,他一看朱子英还没有回来,便问朱的副官,朱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位副官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他知道大事不好,连脸都没有洗就跳上停在汽车间外面的一辆小吉普车,从口袋内摸出从沈醉那里拿去的"特别通行证",贴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又把挂于胸前的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的证章摘下,换上云南保安司令部的证章,朱家的司机赶出来,他把手一挥:"我自己驾车去找朱处长,一会儿就回,你们帮我收拾一下行李吧!"

    当他匆匆忙忙把车开出来,准备到二十六军军部去的时候,正遇上赶来逮捕他的人.他们看见徐远举自己坐在驾驶室内,便把汽车一横,拦住了他的去路,这个双手沾满了无数革命先烈们鲜血的大刽子手,到了这时,也只好把车停下,束手就擒.

    周养浩当天上午一看情况不对,马上把军服脱下,穿上一件蓝色的丝棉长袍,混在一大堆等候飞机的人群中,还是被清查了出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几天前,这些魔头cāo纵着数百人的生杀予夺之权,耀武扬威,转瞬间,已经沦落为阶下囚,等待他们的将是历史的审判.

    徐远举等一干人被捕后,关押于昆明陆军监狱.1950年,"镇反"运动开始,沈、徐、周均为"九九整肃"的主凶,人民愤愤不平,纷纷向政府提出处理要求.为有利于这些战犯的改造,1950年5月,西南公安部决定将这些人转往重庆四德村拘留所,后又被转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饶有兴味的是,徐远举、沈醉、周养浩、成希超四人号称军统"四大金刚",他们同一天在昆明落网,关押在监狱后,彼此又见面了.徐远举挖苦沈醉说:"满以为你卖友求荣,必定荣华富贵,不想你也落到这步田地."对于周养浩,他更是挖苦讽刺,"徒有少将的牌子,没有少将的风度".

    周养浩则称他"刻薄少人xìng,五大三粗,不学无术".

    三人闹得不可开jiāo,最后只能分隔开来.

    1973年初,徐远举因突发脑溢血不治,在北京复兴医院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沈醉活到了八十年代末,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其生前撰述的有关军统的专著,引来洛阳纸贵,他本人更是成了一个"出土的"传奇人物.

    暗杀名单上的guó mín dǎng大佬陈仪,因弟子汤恩伯出卖了恩师,被绑架去了台湾,后被公开qiāng杀.白崇禧桂系本钱输光,彷徨海南,蒋介石诳骗他说,"我在军事上离不开健生老弟",远在美国的李宗仁闻讯后,失望地说:"健生自投落网,结局堪忧."

    1949年12月9日夜,成都北较场中正楼.蒋介石围着炉火,望着墙上的耶稣受难像,目光呆痴.毛人凤手捧着电文,战战兢兢地拘立于一旁.良久,一个冰冷的声音如同冰窟里冒了出来:"讲,但讲无妨."

    "总裁,"毛人凤嗫嚅着道:"刚才接到电报,云南的卢汉、川康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四人已公开通电投共,川南的郭汝瑰也步其后尘,叛变投降了共产党."

    "娘希匹!"蒋介石一掌拍在炉案上,霍地立起:"卢汉、刘文辉这些人背叛我,现在连我的学生也背叛我.农夫和蛇的故事,那是哪个讲的?哦!是岳军.怪只怪我们太手慈心软,防患不严,尤其是对这些人不该抱有幻想.就说卢汉,明知他有投共叛国的迹象,我还对他心存幻想,不怪你们,怪我当断不断."

    毛人凤待蒋介石打住话,便试探着问道:"现在我们制裁他几个不稳的异己分子,可以震慑住那些人."

    "晚了."蒋介石失望地叹了口气,"古人云,做事不可在人后.我们处处在人后,民盟那些捣蛋分子,个个都被共产党从香港、上海给弄走了,各地的封疆大吏降的降,跑的跑,就是上了那张制裁名单,又被制裁了几个?"

    毛人凤顿时脸色惨白,惶恐地答道:"总裁,都怪卑职办事不力,有负总裁厚望、党国深恩."

    "不怪你们."蒋介石依旧大度地一挥手,转过头反问道:"那个陈仪被处置得怎么样?"

    "我们已将他转移到台湾,由军统严加看守,绝不会出任何差错.是不是把他立即制裁掉?"

    "现在不用."蒋介石陡地提高声音,双眼满含怒火,"这个陈仪也是我党国元老,关键时候贪生怕死,恋栈荣华富贵,居然策反党国高级将领公开投共.此人虽早上了那张名单,但我一直没让你们执行.为的就是jiāo由军法审理,公开处置,以正告那些异己分子."

    陈仪何许人,怎令蒋介石如此仇视呢?这还得从汤恩伯与他的师生之谊说起.陈仪和杨杰一样,是guó mín dǎng元老,跟随蒋介石征战多年,深得蒋的信任与器重,先后担任军界、政界重要职务.他官至陆军中将时,汤恩伯年少yù觅个人出路,正苦闷无助,得到父亲老友陈仪的指引和资助,从而得以赴日本进军校.汤恩伯回国后投身军旅,无所依靠.经陈仪的提拔与鼎力推荐,始得蒋介石的逐渐重用与信任.汤恩伯为此感激涕零,人前人后直呼陈为"干爸".

    解放战争后期,时任guó mín dǎng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陈仪,不愿打内战.他决心利用自己与汤恩伯的私谊,策动他起义.于是,陈仪遂写密信给担任京沪卫戍总司令的汤恩伯,说大势已去,不必糜烂地方,倒不如开一缺口让共军渡江.汤恩伯为了效忠蒋介石,不惜出卖了自己的老师.他将陈仪的信当即jiāo给蒋介石.蒋介石阅后愤怒无比,认为guó mín dǎng的惨败都是这些不忠的官员造成的.蒋下令汤恩伯逮捕了陈仪.这时,"太子"蒋经国因为陈仪过去对他的不恭,又火上浇油地奏上了一本.

    1948年8月,guó mín dǎng政府发行金圆券以敛收民财之时,蒋经国奉命去上海监督兑换民间白银、黄金、美钞.蒋经国为此特在上海组织了一个"青年救国团"约数千人,分头逼迫百姓兑换,并借故查究商人贩卖奢侈品,拘人、查封店铺;不肖之徒,乘机勒索,使蒋经国的金融整顿行动受到了影响.不到三个月,金圆券的币值已不能维持,人心惶惶,举国鼎沸,舆论尤其有烦言.蒋介石见搜刮民财的目的已达到,为平民愤起见,乃下令撤销蒋经国的兑换机构,并令其率领"青年救国团"赴杭州候命.

    不久,蒋介石即"引退"下野.适此时美国有一批剩余物资(军火)运抵上海.一批黄埔系军官闻讯大喜,群起要求参谋总长顾祝同予以分配.顾向蒋介石请示,蒋坚拒批发.原来蒋经国意yù用这批美械来装备他的"青年救国团".蒋介石自然不便一下就发给蒋经国,只叫顾祝同将该批军械运往浙江衢州,暂jiāo蒋经国保管.蒋经国遂令其副团长负责执行.谁知这副团长是潜伏的共产党员,后来解放军渡过长江向浙、赣路急进,这批美械竟原封不动地转到解放军手中去了.

    "青年救国团"在杭州无所事事.这批青年原本是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在杭州一带横行霸道,居民不堪其扰,纷纷向浙江省政府告状.省主席陈仪收到的人民控诉书不下数百份,正不知如何处理.适蒋经国由上海到杭州来向陈仪讨给养,说请陈伯伯多多帮忙.本来省政府的经费就吃紧,何况这"青年救国团"是私自成立的,并未向政府登记,这突如其来的数千人的给养,一时实不易筹措.陈仪对蒋经国沉痛地说,"我们既救国乏术,也不应尽情蹂躏自己的桑梓,吾人实无面目见浙江的父老."说完,从桌上拿起盈尺的控诉书递给蒋经国,叹道:"你看里面控告"青年救国团"的罪状,较诸土匪有过之而无不及."

    蒋经国接过来略为翻阅了一下,一言不发,转头而去.蒋经国在上海打虎,以失败收场,正苦闷伤神,无处发泄.今番不独有求不遂,反而碰了一个大钉子.原本就恶劣的心态愈加不能自持.他气冲冲地到溪口去向其父告御状,难免添油加醋,说陈伯伯抨击"青年救国团"类似一群土匪,如此说来,经国是土匪的小头目,而爸爸就是土匪的大头目了.

    蒋介石闻言,不假思索,即大发雷霆,立刻打电话给陈仪,把陈仪骂得狗血淋头.未等陈仪答腔,便把电话挂了.次日,汤恩伯便奉召到溪口,随即赶到杭州将陈仪撤职拘押,浙江省主席一职由汤部第七十五军军长周磊接替.

    事有凑巧,那时有个闲散军官是陈仪和汤恩伯的小同乡,到省政府求差事,陈因无法安排,就写了一张便条,介绍给汤恩伯酌予录用.汤即捏造事实,谓便条之外,陈仪并致意汤恩伯说,大势已去,不必糜烂地方,倒不如开一缺口让共军渡江.这名闲散军官被qiāng决以灭口.这段骇人新闻当时曾被上海的各大报纸披露.

    汤恩伯拘押陈仪之事发生于1949年2月底,正是蒋介石1949年元月第三次下野之后.此事的发生令人目瞪口呆,李宗仁身为代总统,对近在咫尺的浙江省主席被撤换拘押,直等报纸刊出才知道.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亦不知此事.

    事后,蒋介石才打电话给孙科,要他在行政院政务会议上提出追认.此事表面上虽为汤恩伯所执行,背后全由蒋介石指使.汤的地位不过是京沪卫戍总司令,居然做出拘捕和撤换省政府主席的事来,由此可见,蒋介石专制体制下个人专断的恶劣.

    陈仪之死是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1950年6月18日晨,曾与陈仪在福建共同推行过"新生活运动"的老相识蒋鼎文出现在陈仪面前,这位号称蒋介石手下的"五虎上将"是接受陈仪死刑命令的招待官.他神色黯然地走向陈仪说:"陈主席,请一路走好."

    陈仪淡然一笑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