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李唐逸事 > 第 80 章
    头。

    看着发丝散乱却无比坚决的儿子,长孙氏觉得自己的病更重了。李治眼见着走了这一步,形象面子通通都抛到了脑后。他一向不是强硬的xìng子,可这回固执起来却又让人无可奈何。堂堂王爷,竟然为了一个女子下跪,执着长孙氏的衣袖涕泗横流,说出去难免让人笑话,可又有哪一个母亲,忍心看到自己儿子这样呢。

    长孙氏到底还是端得住,她先一步将李治遣退。冷清的宫殿中,一个无助的母亲陷入了沉思。

    她看着镜中自己憔悴的容颜,忽然之间奇异地下了某种决心。在此刻,在孩子还在自己羽翼下的时刻,尽可能地给他创造多一些温存,让他今后关于母亲的记忆能够带着一丝温度。

    长孙氏知道自己的想法很自私,甚至会断送掉多年来与卢氏的私jiāo,可一辈子循规蹈矩的女人,走到了这个地步,忽然就生发出疯狂的念头。

    她知道,她可以办到的,皇帝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拒绝她,卢氏也不敢拒绝她,病是最好的借口,贤名是压死人的大山。她想起最初被她抱在怀里,那软软小小的一团,如今都长成情窦初开的少年了。

    乖巧的李治从小到大都没有开口问她要过什么。

    这是唯一的一次。

    许是为了完成儿子的这个心愿,长孙氏的身子以旁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衰弱下去。这一次,连李承乾都察觉到了不对劲儿。

    “殿下,吃点儿东西吧。”称心端着他最爱吃的点心进了屋,可李承乾却兀自想着心事,口中念叨着:“不对啊,怎么会这么快。”

    称心放下手中的物什,转瞬间便明白了他话中所指。

    长孙氏的病,与前世相比的确恶化得很快。上辈子到了这个时候,大约还有两三年的光景,可是如今看这架势,太医都禁不住下了最后通牒。

    “称心,房相近日可有进言?”李承乾捂了捂称心有些发凉的手,轻声问道。

    “今日在朝堂之上,父亲已经向陛下进言了,和殿下预料的一样,魏徵果真反对郑氏入宫,两面各执一词,终究还得看陛下的意思。”

    李承乾轻叹一声,果真如此,上辈子长孙氏虽然力主郑氏入宫,可无奈这郑家的小娘子在入宫前曾定过一桩婚事。虽然还未过门行礼,却被魏徵揪住不放,言辞之间直指皇帝不能横刀夺爱,凡事要讲究个先来后到。

    李世民当然不情愿到手的美人就这么飞掉,无奈魏徵言辞凿凿,李世民又不能拿沙包将他的嘴堵上。即便朝堂之上有房玄龄等一派臣子主张册封程序进行过半,入宫的人选不该再有变数,可最终李世民还是自觉丢了脸面,采纳了魏徵的谏言。

    上一世正在病中的长孙氏听到这个消息,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眉宇间的愁绪却是显而易见的。今生李承乾想替长孙氏将这事儿办成了,于是让称心提前与房玄龄打招呼,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辞,挡住朝堂之上魏徵的伶牙俐齿。如此一来,总算没有让李世民当场松口,只说此事容后再议。

    前朝的消息,总有那么些途径能传到后宫,长孙氏的病情迅速恶化的背后,究竟有没有这则消息的功劳就不得而知了。唯一可知的是,李世民再没有余裕去纠结什么郑氏,一颗心都扑在了立政殿。

    李承乾进门之时,险些就被殿内浓重的yào味熏得倒退三步。

    “母后......母后......”他轻声唤道。

    长孙氏似有所觉地睁开眼睛,看清来人后,唇角勾起一抹浅笑:“承乾,不要哭。”

    李承乾闻言,诧异地摸了摸眼睛,眼睑下方的一块不知何时就湿了。

    自己居然真的哭了。

    李承乾以为,经过上辈子那样彻骨的悲伤,这一生他能很平静地面对长孙氏的离世,可没想到到头来还是在母亲面前湿了眼眶。

    他知道,长孙氏的病更多的是心病,是这些年来cāo心沥血耗出来的病。这病无yào可解,再多的yào灌下去,也挽救不了那具沉疴过重的躯体。

    他衷心感激上天,能再给他一段时间,让他将未尽的孝尽完,让他还能见到最疼爱自己的母后。那一瞬间,李承乾觉得自己释然了。

    他对李世民那点子执着的恨意,从此消散在风中,因为他看见了脚步虚浮却急匆匆赶来的李世民,胡子拉碴,显然已多日没有修理过了。

    李承乾看得心酸,自觉地将空间让给二人,悄然无神地退出了立政殿。

    李世民看着床榻之上因病而形容枯槁的人,眉眼之间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风情,突然就不知该说些什么。

    他不说,长孙氏却有很多话对他说。她唯恐自己时间不够一般,将李世民的手握得死紧。

    从自己的家族开始,告诉皇帝,不要重用外戚,即便是对长孙无忌也不能过分信任。说到功臣,让皇帝势必保住房玄龄等人,即便将来有一天,这些功臣触怒了皇帝,也请李世民看在昔日的情分上从轻发落,否则世人对李世民印象又会蒙上一层yīn翳。说到儿子,李世民看见长孙氏的表情顷刻间柔和下来。

    “陛下......承乾,我们的孩子......”长孙氏每说一个字都十分困难,可她还是坚持着:“如果承乾注定一世无子,我祈求陛下,保他一世平安喜乐。”

    李世民闭了闭眼,滚烫的泪水打在长孙氏的手背上。他想让长孙氏停止说话,可两个人此刻仿佛有一种诡异的默契好像这个时候再不说,便再也没有机会说一般。

    “还有治儿,他的婚事......陛下,我从未求过你什么,只是这一次,治儿不知何时对崔家姑娘生了情愫,我瞧着像是情根深种,陛下......”长孙氏话未说完,眼泪先落了下来。

    李世民眉头紧皱,这事情实在太过复杂。崔氏是房遗直的未婚妻,他李世民即便权柄再大,这事儿也不占理。

    可长孙氏握着他的手垂泪,此刻的李世民,就是长孙氏要天上的月亮,他也总要想办法摘下来。

    “陛下,我知道这事儿没理,可是治儿他还小,又从来没有求过我什么,我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愧......您别怨我说话直,这男女之事,需得你情我愿才好。我瞧着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怕媛儿也动了心思。我就思量着,与其这样拖着误了三人,倒不如趁此时机......”

    长孙氏说不下去了,她一辈子没干过这么荒唐的事情。

    李世民思量良久,望着卧病在床的长孙氏,终究还是点了点头。

    长孙氏轻轻舒了口气:“我这就召卢氏进宫,这事无论如何都得给房家一个jiāo代。”

    李世民似是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他佯怒道:“难道在你心里,就只记挂着旁人么?朕呢?”

    这话问完,李世民想自抽一巴掌。原本长孙氏好不容易有点儿鲜活气,这么一说,倒真像是jiāo代后事。

    “陛下......让郑氏进宫吧。我记得当初我嫁予陛下时,也是花儿一般的年纪......”她伸手抚了抚李世民的额际:“如今陛下还是老样子,我却已经......”

    长孙氏的话没能继续说下去,她看见面前的男人,难以自控地哭得像个孩子。

    第122章

    长孙氏颤抖的指尖缓缓地抚上李世民略显粗糙的侧脸, 削瘦的指节夹杂着无限的眷恋。李世民用尽全力将她的手握住,拼命思索着如何才能将长孙氏留住。可就这么短暂地一思量,李世民却猛地顿住了。

    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长孙氏为他, 为天家, 为大唐江山, 付出了太多。她是最好的皇后,却也太累了。

    “陛下, 我累了,先睡会儿......”他听见长孙氏这样说。李世民预感到了什么, 他拼命想要张嘴说些什么, 末了却发不出一丝声响,只能双目通红地感觉到手心的温度一点点地流逝。

    半晌,李世民强忍着悲痛,将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聚到了长孙氏的房中。长孙氏见到了儿子, 很是高兴,连带着精神都好了许多。李世民心下松了口气,默默地将空间留给母子四人。

    没有人知道, 长孙氏究竟和几位皇子说了什么。唯一确定的是, 八个时辰后, 在夫君和孩子的陪伴下, 长孙氏,这位青史留名的皇后,静静地走完了她人生中最后的时刻。

    李世民看着躺在床上的人, 就连离去的时刻都那么端庄优雅,如同李世民第一次见到她那般。明明是个将门虎女,却知书达理地让人惊叹。除了体温的变化,她似乎还是少女的模样。而李世民却像是一瞬间老了十岁,整个人都被浓重的哀伤笼罩着。

    李承乾率领着一众兄弟与大臣跪在立政殿前,称心透过人群看向那挺得笔直的背影,硬生生读出了几分寂寥。

    他不知道,李承乾双目放空地望着立政殿的檐壁,脑海中回想的却是长孙氏方才的话。她笑得温柔从容,如同一位故人在道别,明明病重,可说出来的话却仿佛酝酿了千百遍。她细致地分析着长孙家的每一位成员,条理清晰得让人惊讶。

    连李承乾都吓了一跳。

    上一辈子,长孙氏临终前,有着某种不妙预感的李承乾便开始找各种理由冲宫人们撒气,提前得到风声的宫人都对这位太子殿下避之不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承乾的恶名渐渐在宫城之内传出来。长孙氏临终前或许的确有和他说过同样的话,只不过彼时的李承乾情绪失控,就连长孙氏的话,他也听不进去。

    到了最后,长孙氏强压着心底的不安安慰着李承乾,无奈收效甚微。长孙氏去世那一日,在李承乾的人生中,是最为灰暗的一天。深爱着他的娘亲,就那样成为了一缕芳魂。

    之后的一段时日,李承乾过得颓废而消极。母亲的丧期,他自是不会有逾矩的举动,只是时常从睡梦中醒来,满目困惑地看着面前的景物,愕然质问自己身在何方。李世民却没有发现李承乾陷入了情绪的困境,长孙氏的死亡,成了一道催化剂。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要求,比以往还要严厉许多,而且再没有轻松嬉皮的玩笑。李承乾渐渐滋生出抵触和逆反心理,甚至将长孙氏死亡的一部分责任,归咎于他的父皇,父子俩的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李世民不明白,儿子何以忽然像换了个人一般,李承乾也觉得父亲xìng情大变。父子俩剑拔弩张的态势,最终让局面演变得不可收拾。

    而这一世,李承乾却用两辈子练就的察言观色的本领,看出了李世民隐藏在平静下的伤痕。他近乎平静地宣布了长孙氏的喜讯,可李承乾却分明留意到,那搁在身侧的手止不住地颤抖着。

    李世民骗过了所有人,却骗不过将一切收入眼底的李承乾。在此之后,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颁布了一条出人意料的敕令:今有郑氏女秉xìng柔嘉,后甚爱之,今后大丧之期,特命郑氏为后守陵。

    为皇后守陵,这个理由自然是无可辩驳的。郑氏原本定下的婚约,因为此事彻底搁置了下来。郑仁基也看明白了,皇帝这是对自己的女儿有意,恐怕丧期一到,郑氏的婚姻就由不得他们了。

    魏徵铁青着一张脸站在朝堂之上,他当然知道李世民抱的是哪门子心思,却又说不出一句辩驳的话。李世民此举,确实合情合理。

    紧接着,宫里传来的一则消息让房家zhà开了锅。说的是崔仁师的嫡女崔少媛身染恶疾,随皇后一同离开了人世。卢氏好不容易在一片乱局中稳住了心绪,亲自询问崔仁师,目之所及却是崔家已经设好的灵堂,全府上下沉浸在一派凄哀的氛围中。

    卢氏像是被晴天霹雳砸中一般,整副身子都软倒下去。儿子一波三折的婚事,真的让她心力jiāo瘁,可就像命定的一般,房家和崔家的亲家缘分,真的到此为止了。

    崔夫人赶紧上前一步搀住神情恍惚的卢氏,如果卢氏此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崔氏脸上并无深重的悲凄之色,哪里像刚刚蒙受丧女之痛的母亲。然而卢氏颇受打击,并没有发现异常。

    长孙氏的离世,让朝堂和后宫都风云变幻。李世民心中大恸,面上虽然不能流露出来,可曾经薄待过长孙氏兄妹的族人,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李世民的报复。李世民还在东宫之内为李承乾筑了崇文馆,十余位当世名臣出任东宫的辅臣。出人意料的是,房遗直年纪轻轻,竟然也有了入崇文馆的资格。

    李承乾坐在书斋里,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张玄素、于志宁......这些人曾经让他恨之入骨,如今再见却倍感亲切。

    他们一点都没变,还是不苟言笑地板着一张脸,讲着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史子集。称心担心李承乾像上辈子一般把人得罪了,便寸步不离地陪在李承乾身边。可很快,他就发现太子和从前不一样了,如今的李承乾不再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他那肆意的坐姿让张玄素止不住皱眉,李承乾却总能适时抛出些恰到好处的问题,显然是有认真听讲的。

    渐渐的,辅臣们对太子的质疑也在一点点地消散。称心发现李承乾当真把每一位教习的脾xìng摸透了,从前太子总是伏低做小,憋出了满心的怨怼,忍无可忍便只能做那下作的偷袭之事,而今却再不屑于用这等手段。若是有不同的见解,李承乾也不客气,当着面儿就敢跟辅臣们叫板呛声。巧的是这样直来直去的做派,正好对了辅臣们的胃口,双方相处起来倒比前世要自在平和许多。

    称心敏感地察觉到李承乾心态的转变,从前李承乾总跟个没长大的毛头小子似的,一心将东宫闹得鸡犬不宁来吸引李世民的注意。重活一世,那个拼命想在父皇面前冒泡的青年不见了。也不知道李承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