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杨昌俊之悲喜人生 > 正文 第六章 难以割舍的亲情
    有一天吃过晚饭,我像往日一样,提着打满开水的热水瓶回宿舍。刚走到宿舍楼门口,就被楼管鲁大叔叫住了。鲁大叔是一位年龄约五十岁光景的和善“老人”。他总是很照顾我们,对学生们很好。我们也经常和他一起聊天,问他一些生活上的经验,或和他下下棋。不过我常常是他的手下败将,不是我的棋艺不行,而是鲁大叔的棋艺太高。

    “小杨,你的信。”鲁大叔边说边把两封信递给我。

    “谢谢。”我乐呵呵地说。

    “是家里来的吧!”鲁大叔关心地问。

    “可能吧。大叔最近不忙的话,咱们一会儿杀几盘?”我说。

    “好啊!”鲁大叔爽快地答应了。

    拿着信,拎着热水瓶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果然是家人的来信。其中一封是大哥杨昌龙写来的。信中告诉我,父母身体很好,让我放心好好读书。昌龙哥是我们兄妹九个中的老大,他不仅字写得很好,而且知识渊博。因为家穷,他从小刻苦读书,一九六二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以后又提升为教授,先后出国到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和法国巴黎讲学。他在国内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在国外讲授汉语言文学。大哥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很有造诣,仅仅专著就有十多部。他现在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大嫂井凤霞在西北大学出版社做编审。哥嫂一直对我学习、工作和生活很关心,在信中对我的学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认为我的文化基础知识底子不是很厚,所以学习要比别人更加地刻苦和用功,更加地努力才行。

    第二封信是堂哥杨昌平写的。堂哥杨昌平一九三一年生,由于家境贫寒,早年丧父,几乎辍学。一九四九年五月西安解放,七月他考入西北军政大学。西北军政大学校长贺龙元帅在学校宣布成立俄文队,昌平哥以首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的身份到这个俄文队学习,以后又随解放军南下蓉渝,还到四川外国语学院俄文系攻读俄语专业。一九五三年六月,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提前毕业。建国初,他先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外文秘书处翻译科做见习翻译,很快调到西南军区办公厅翻译科,后又到昆明军区顾问室任翻译。一九五六年调任炮兵司令部科研和编辑出版处任俄文笔译,曾参与苏军炮兵条例、操作及射击规则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五九年,我军引进苏联导弹技术,他又随苏军防空导弹专家担任翻译。他还翻译了苏联《自动化管理手册》(50万字),主编《新俄汉电子计算技术词汇》(150万字),翻译和出版了《日本第五代计算机》《人脑与电脑》等书籍。他在来信中说:

    吾弟俊:

    近来可好?这两月部队派我到武汉出差,正好顺便去一趟你们学校,看看你的学习情况是否一切安好?好了,不多说了,见面再聊。

    哥:昌平

    1973年 11月5日

    信写得极其简短,只有寥寥数语,却让我激动了大半天。剩下的日子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孩提时代美好的回忆。

    那个时候,我非常崇拜昌平哥,他说话洪亮有力,是村里头的娃娃头。稍大些后,他就到临潼县城华清中学读书去了,见面的机会就少得多了,我经常会想念他。

    记得一九五一年秋的一个周六,昌平、昌龙、昌信几位哥哥赶回村里,高兴地告诉我,晚上演土电影。因为刚刚解放,电影连听说都没听说过,什么叫土电影谁也不知道。傍晚,我记得昌平、昌龙等几位哥哥带着块很大的白布,挂在村子中央,那时我们高兴极了,真新鲜,能看上电影了。昌平哥说:“将来社会主义社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喝不用愁,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不一会儿,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凳子都高高兴兴来看电影了。

    放电影时,昌平、昌龙、昌信三位哥哥站在幕后,用手电筒照着黑白色的文字或动物模具——飞机、兔子、小狗、小老鼠之类,用土喇叭一一介绍着,很逗人。这样搞了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我们热热闹闹地看了一场土电影。尽管土电影相当原始,但非常让人精神振奋。从这以后,我就很少再见到他。他从华清中学毕业,考入西北军政大学,随解放军南下去了。一九六八年,我在北京开会时到炮兵司令部找过他,我们一块聊天、吃饭,他还用照相机给我在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照相,玩得非常开心。

    几天后,昌平哥风尘仆仆赶来武汉。那时正好是中午,把东西放到宿舍,安排好住宿,我俩先去吃饭。一路上我俩说个不停,饭后就在学校里边聊边转悠,任冷风吹着我们的脸,但心情却出奇地好,也许这就是亲情的魅力吧。

    我边说话边打量着昌平哥,四十岁了,但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更加英俊,潇洒。部队生活使他的男子汉气质显露无遗,他一米八个头,身体魁梧,有一种军人身上特有的风度和魅力。

    亲情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虽然多年不见面,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我们天南海北地聊着,从生活到学习,从学校到部队,从我们自己到家人。昌平哥还时不时来个半痛不痒的笑话,幽上一默,我们便开怀大笑。

    “昌俊,你怎么瘦了啊!”他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话。

    我笑了笑,没有作答。我怎么可以向他诉说我学习和生活的艰苦呢,又怎么可以向他说我生活的拮据呢?只有以沉默来作回答。他也沉默了,两个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着。

    “我给你说说我们部队的生活吧!”昌平哥打破僵局说。

    “好啊,我也很怀念部队生活。”我连忙响应着说。

    于是,他就津津有味地说起这几年他在部队里搞翻译工作的生活趣事,包括部队举办的种种活动。

    走在路上,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部队里的军歌与“流行歌曲”。那铿锵有力、充满阳刚的军歌,使我也想起了我的军队生活,我的战友。

    两天后,他说要回老家。纵然我有万般的不舍,也挽留不住他。临走前,他送给我一套新的军装,并给了我10元钱。10元钱在那个时候可不是个小数目,他用钱的地方也很多,我执意不肯收。他生气地说:“你怎么啦,怎么那么不听话啊……”我知道他的脾气,就收下了。他问我:“有没有什么给家人捎的话,有没有要捎的东西?”

    我说:“你告诉家里,我在这里很好,请他们不要担心,不要牵挂。”我拿出早已买好的一条花格子围巾说:“你把这个给你弟妹,告诉她我一切安好,让她放心,我不在家,她辛苦了。”

    他接过东西,收拾好,然后我们赶往武昌火车站。路上,两个人一直都没有言语。我明白彼此的心情,都有太多的不舍,但我什么也没说。当我看见他欲言又止的样子,就故意岔开离别伤感的话题,试图改变这种气氛。这个直肠子的硬汉子只是看了我两眼,就又自顾自地沉默。

    “昌俊,身体要紧,千万别累着自己,亏了自己,学习固然重要,可健康更重要……”快进火车站入口时,他突然关切地、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

    武昌火车站的站台上人永远不会少,我像木头人似的站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昌平哥的话一直回荡在耳边,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你是我们弟兄们的骄傲。”昌平哥握着我的手说。

    “你回去替我向嫂嫂问好。在车上你也要注意安全,祝你一路顺风。”我有点哽咽地说。

    然后两个大男人拥抱在一起。昌平哥拍拍我的肩膀,挥手告别,消失在人山人海中,上了火车,我仍然愣在那里。

    一个人站了许久,蓦地发现,火车已开走了,我也该回去了。

    生活中的我们,正是因为拥有了亲情,才可以走得更远,才能让我们更坚强。就像我,生活很拮据,勉强能填饱肚子,但每当想起远方白发苍苍的父母,辛苦、贤慧的妻子,可爱的儿女,我就心满意足,觉得幸福无比,真的是一起吃苦的幸福。远方的亲人你们还好吗?你们对我的爱,我是永远不能忘掉的。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