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当面谈论过,但是这两位大师都对此不屑一顾,这给他极大打击。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终于迎来成功的时刻。以纳什的名字命名的"纳什均衡"已经成为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纳什的故事被好莱坞拍成电影,这就是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的《美丽心灵》。
乙
甲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2,2
?
甲和乙叫博弈的局中人,坦白和抵赖是局中人的策略。表中,纵向表示甲的选择,横向表示乙的。表格叫"支付矩阵",表格中的数字叫做"支付",就是局中人所获,第一个数字是甲的,第二个是乙的。?
这四个结果,哪个会成为现实呢?答案是都坦白,即每个人都做8年牢。这是最差的结果。?
为什么是这样??
经济学家为了分析的方便,根据信息是否完全,以及博弈是一次还是多次进行,把所有博弈分为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信息就是局中人做游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决策有影响,比如上面这个矩阵就是知识。静态是说同时做出决策,或者虽然不是同时,但是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做了怎样的决策;动态则是行动有先后,有时则指博弈可以多次进行。?
上面这个博弈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谓完全信息,是指局中人对于对方的战略和各自的支付是清楚的。甲和乙都知道上面的支付矩阵。因为是隔离审查,互相不知情,所以是静态。?
先看甲,甲怎么行动,要看乙怎么行动。如果乙选择坦白,甲的最佳策略当然是坦白,因为坦白被判8年,抵赖则是10年;如果乙抵赖,甲的最佳策略是什么?还是坦白,因为坦白就可以放出去,而抵赖则要判2年。所以,对甲来说,不论乙如何选择,他的最佳策略是坦白。?
再看乙,乙和甲是完全对称的,没有区别,所以不管甲怎样选择,乙的最佳策略也是坦白。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都坦白,各判8年。?
各判8年,一共16年,对他们这个集体来说,是最差的结果。?
我们说过,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做事,结果对别人来说是最好的,可是囚徒困境恰好相反。?
记住,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这就是个人理xìng与集体理xìng的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甲乙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或者说是静态,如果是反复博弈,则下一次一定都会选择抵赖。?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结果,就叫"纳什均衡"。〖KH*3/4〗
第二种博弈,叫"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动态就是说,博弈一方的行动在先,另一方可以根据先做出决策者的决策来决定、调整自己的策略。?
比如,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就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寡头,任何一方如何行动,都要看另外两方的反应。?
其中很多故事,都可以用博弈论看得更清楚。《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嘉遗计定辽东"里写道,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在河北战败后,逃往辽东,即今日的锦州一带。?
曹cāo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在后猛追。辽东的太守公孙康问手下怎么办。手下的人说,我们得先观察一下,如果曹cāo追到辽东,就要先与他们弟兄联合,把曹cāo先打跑了,再收拾他们两个;如果曹cāo没有追来,则先下手为强,把二人当即解决掉。?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博弈,因为博弈的各方(现在是三方)都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对方的策略或者支付。?
第16节:经济学的新方法:博弈论(3)
但是这个博弈是动态的,因为曹cāo的行为在先,公孙康的行为在后。?
要紧的是曹cāo应该怎样决策。这是一出好戏,戏的主角不是曹cāo,也不是公孙康,而是曹cāo的四大谋士之一:郭嘉。?
其时,郭嘉因为生病留在易州,即现在的河北易县养病。他在死前给曹cāo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郭嘉说,我们不忙着追,他们双方必然互相残杀,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这是很高明的战略,这封信是郭嘉死后才到曹cāo手里的,所以叫"遗计定辽东"。?
这是智者的歌唱!郭嘉可说是博弈论的高手。〖KH*3/4〗
博弈论的第三种类型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博弈的各方都有一些信息,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
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根据概率行事,这当然有风险,但是不得不如此。?
比如你遇到一个号称武林高手的人,你要不要跟他过招,就要判断自己的功力与对手相比如何。假定对方真是一个高手,比你强,你跟他较量,他将获胜,他的支付是100,你是-100;假如他不是真的高手,你的功力比他强,则如果你们较量,你将获得100,他的支付是-100;假如你们不较量,则双方的支付都是0。?
那么要不要较量?这类问题是海萨尼的主要工作,海萨尼假设博弈各方知道对方的类型有哪些,并且知道这些类型的概率分布,也就是说,虽然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高手,但是我知道对方是高手的概率是多少,对方也知道我知道这一点。这话有点拗口啊。?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计算不同行动的数学期望,也就是不同类型下概率与支付乘积的和。?
比如,如果你决定与对方过招,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高手,但是我们假定你知道对方是真正高手的概率是X,不是高手的概率就是(1-X),则你的数学期望是:X×(-100)+(1-X)×100。?
如果你的决策是不jiāo手,则你的数学期望是0。?
如果jiāo手的数学期望大于0,则你就应该jiāo手,因为jiāo手的预期结果更好些。?
我们只能凭概率行事!?
什么时候数学期望大于0?就是X 小于50%的时候,而这个概率你是知道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问题是这个概率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就是先验的东西啦,凭你的感觉,你的经验。?
不过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一般可以有几个结果,比如上边的例子可以是较量,也可以是退避三舍。〖KH*3/4〗
最后一种博弈的类型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双方都有一些信息对方不知道,而且行动有先后。?
我们再假设博弈双方已经打过多次jiāo道,对于对手的类型已经很清楚,不像静态博弈那样只知道类型的概率分布。这时,做决策的相对容易,并且可以有确定的结果。?
空城计,就是一个著名的案例。?
空城计说的是,诸葛亮错用马谡,丢了街亭,正在西城县准备下一步怎么办。他没有想到司马懿的大军已经神速地到了城外,此时,诸葛亮已经把人马悉数派出,身边没有兵可以调遣,形势乃万分危急。?
这时候,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三国演义中说他"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cāo琴",非常镇定自若。?
司马懿到了城下,看到诸葛亮如此,吓坏了,下令撤军。诸葛亮用一座空城,就把司马懿的大军给击退了,成为千古美谈。?
我们姑且认为这件事是真的,编造故事的人,一定是想通过这个传奇故事来歌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反衬司马懿的无能。?
那么,这个目的达到了吗?好像是达到了,因为老百姓对此津津乐道,对诸葛亮佩服之至,对司马懿嘲笑有加。?
可是仔细想来,却并非如此。我们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诸葛亮与司马懿长期打jiāo道,比如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跟司马懿过招。而实际上,诸葛亮只出了祁山五次,他们两个人只打过一次jiāo道,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两人曾经隔渭水对峙。我们不计较这些,假定两人真的打jiāo道多次。?
两个人在西城的对峙是一场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因为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在城里有重兵,还是像司马昭说的那样,只是空城;诸葛亮也不知道司马懿是否会上当。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司马懿只能凭概率行事。?
他需要判断这是不是一座空城,他们两人既然已经"打过多次jiāo道",司马懿应该已经形成诸葛亮是什么类型的人的结论,这个结论当然就是广为人知的"诸葛一生唯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否则诸葛亮早就走子午谷,直取长安了。?
所以,司马懿作为一个统帅,应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这是一座空城的可能xìng非常小,而有重兵把守的可能xìng却非常大,所以,他应该选择退兵,伺机再动,而不能贸然入城,招致重大损失。?
司马懿做了正确的决策,即退兵。表面上看是上了诸葛亮的当,而实际上,司马懿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风险太大,必须按照一般规律出牌。?
反过来说,这个编造的故事,也反衬了诸葛亮的虑事不周,狼狈至极--他既然能掐会算,为什么就没有算到司马懿的大兵会从天而降呢?既然他平生不敢弄险,聪明到从来不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为什么这一次,就把自己弄到如此凶险的地步??
我们还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司马懿,《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不少军事家和历史学家,都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较低的评价。?
实际上,正是司马懿最后把诸葛亮彻底击垮,诸葛亮的命就丧在司马懿手里。?
我们看到,用博弈论去观照过往的事情,可以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清晰,并有助于匡正长期以来的似是而非。
第17节:供给和需求(1)
第5章供给和需求????
有个笑话说,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这只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其实,这虽然是个笑话,可是却有些道理。因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方法。?
如果你碰到一个问题,苦思冥想也想不清楚,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因为这种方法,把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考虑在内了。而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果从利益角度去看,就立即清晰起来了。?
??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价格!当我们去找工作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工资待遇,而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当一个企业投资时,最关心的是利率和产出的价格,因为利率表示投资的成本,它是货币的价格。?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xìng的,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人们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而在所有关乎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价格是最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说,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核心和主角。?
所以,价格由谁说了算,或者价格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价格是一个商品的货币衡量,大家非常熟悉,司空见惯。为什么价格如此重要?如此难以理解呢??
其实,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是难以理解。比如人很多,但人的本质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看出来了吗?价格也是这样,看似寻常,实则深奥得很。?
人类很早就发现,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每个人擅长生产的东西不一样,而需要的东西却差不多,都需要消费多种东西才能生存。如果不分工,每个人什么都生产,就不如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总产量大。?
比如,在原始野蛮状态下,两个人比邻而居,他们都需要消费两种东西:鱼和ròu。但是一个人只擅于捕鱼,而不擅于狩猎;另一个人则相反。如果他们不分工,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得同时进行这两种生产。?
但是当只擅于捕鱼,而不擅于狩猎的人去狩猎的时候,其实他就放弃了更多的ròu。因为,如果他用狩猎的时间去捕鱼,用捕到的鱼,可以换到比他亲自去狩猎获得的ròu还多的ròu。因为他的邻居擅于狩猎,而不擅于捕鱼,因此他对ròu的评价低,对鱼的评价高,他愿意用较多的ròu换取较少的鱼。?
同样道理,那个只擅于狩猎不擅于捕鱼的人,如果去捕鱼,就会放弃更多的鱼。想吃到更多的鱼,就不捕鱼,想吃到更多的ròu,就不狩猎。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当他们分工,各自做自己拿手的而放弃自己不拿手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整体的产量提高了,鱼也多了,ròu也多了,这就为他们消费更多提供了基础。?
因为,有了分工,就得有jiāo换,否则谁也活不了,不要忘了此时他们只生产一种东西,但是需要消费鱼和ròu两种东西。?
因此,人类都有jiāo换的愿望,就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给我我所要的吧,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
动物也有些本能的分工,比如蜜蜂,但是自愿的jiāo换则不常见。?
问题就来了:jiāo换怎么进行,两种东西按照什么比例进行jiāo换?凭什么两条鱼换一头梅花鹿,而不是相反??
第18节:供给和需求(2)
这个jiāo换的依据就是价格。价格的本质,是一个比例,jiāo换的比例。绝对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100元,你不必害怕,因为一瓶可乐的价格是300元。?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问题。直到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这个问题才算是画上了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