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细节决定成败2 > 第 14 章
    章”的文字:“从做推销员之日起,十余年来,坚持不断地做日记、计划、总结和专题研究,功课不辍,积累和发表了57万字的市场营销与经济管理方面的著作和专题文章。”这是我的一种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工作习惯。

    近三年,尽管平均每月讲学七场(大多一场为一整天七个小时),身兼四家企业的顾问,自己还有一点小投资在两家公司,但还是精读了29本书,写了4本书,发表了18篇文章。虽然精品极少,甚至还有次品,但心得在积累。坚持做功课,写专题文章,做专题研究,天长日久,其功大矣。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事在内心深处回味一遍或梳理一下,会觉得掌握了很多,不仅思路清楚,而且认识深刻,不免一时沾沾自喜起来。但是,当你打开电脑或铺开稿纸,把一个问题按逻辑要求展开来,做成一篇论文的提纲,列出三级目录来,顿时就傻眼了我们懂得太少,我们的认识太浅。

    就在此书已近完稿之时,我的太太无意中看到了这一节的内容,也觉得这节与细节没有关系;于是,我给了她一份以她目前的岗位讨论“促销”的论文提纲,她认真将提纲看过一遍后说:“没做透细节功夫,这篇论文还真的写不了;如果这篇论文写完整了,即使无真知灼见,也会对促销有很深刻的认识。”功底体现在细节上。在此,附上提纲《促销的科学,科学的促销》,以为正在中层管理岗位上的读者借鉴。

    《科学的促销 促销的科学》1促销是营销学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11科特勒的4P理论仍然是营销经典

    12促销包括人员推广、广告、公共关系和卖场活动

    三、布置不等于完成(4)

    13日常所谓的促销多指卖场活动2促销需置于营销各要素之间通盘考虑21广义的促销需要充分考虑产品、价格、渠道等22狭义的促销(卖场活动)也需要与推销、广告、公关相配套23促销需要策划,也需要培训,还需要管理3电信公司促销之成败分析31常用的促销方式32促销带来的正面效益33促销的遗憾和副作用34促销不足的原因4系统的促销41促销的手段411促销手段16种412我公司可采用的手段413各手段的利弊分析42促销的管理421策划前的调研42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寻找促销机会423确定促销手段、促销产品及促销范围424提出策划书425实施中的注意事项426结果评测及促销总结43促销培训431促销中的人员素质要求432促销人员应该知道、应该会的内容433促销问答手册434促销人员语言、行为的训练435促销人员的过程跟踪与考核44促销配套441促销配套工具442广告配合443公共关系与促销活动的配套444促销活动中充分考虑其对品牌的正负影响5附录51文中涉及专有名词的解释52引用语的出处53参考书目54数据来源关键词:电信促销手段管理培训配套 以上几条均属建议,只是自己艰苦创业的体会,并无推广的理由。然而,有一条则固执地认为应该推广,那就是中国企业管理干部(尤其中层)必须要补科学管理这一课。

    9补科学管理的课在我的另一本书《精细化管理》中,我们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中国企业走精细化道路是必要的,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观点,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几乎都是国务院的一个加工车间或一个配送中心。企业不管市场,不理销售,自然也用不着cāo心采购,一律统一配给。就生产而言,人财物一个也没管到位:人是由劳动局、人事局、组织部在管;财的管理形同虚设,利息的概念都没有,连成本也是极少数人考虑的,更不用分析投资回报率、资金使用效率、机会成本等等;物的管理表面上是很不错的,小有物资科,大有物资处,再大有物资局,但都是管一堆静态的、死的东西。“物流”一词是近五六年的新概念。

    连企业的概念都不完整,企业管理更无从谈起。中国是一个劳动力极为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组织效率低下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消费巨大的市场,同时又是一个尚未建立起秩序和规则的市场;中国是一个极为在意人际关系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明显缺乏互信的社会。从企业和经济的角度看,我们认识管理的确是很晚的。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们极大地与全球xìng的工业化汇流了。因此,我们不得不花更大的精力、更高的代价回过头来思考管理问题。虽然,我们的祖先非常伟大,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其中不乏深邃的管理哲学,但毕竟没有落实到方法、步骤、工具上,故而难得要领,更难实施。于是我们转向了西方,转向了更为务实且易于掌握的一些管理科学。

    西方在1910年~1920年间,管理主要是强调规模效率,“做大”是主要的考虑;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人,才让人类进入到一个新时代科学管理时代。这位因为视力差而没有上成哈佛(通过了入学考试)的工程师,一生获得了一百多项专利,但让后人对他敬仰的还是他的著作《科学管理的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comnt)。

    三、布置不等于完成(5)

    泰勒坚定地认为:“几乎没有一个熟练的工人不是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可以如何慢速工作,并且还要使雇主相信他的工作速度恰到好处。”于是,泰勒努力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他找到了如下途径:

    ① 分析某一特定工作,找10个或者15个特别擅长这一工作的人;

    ② 研究每个人精确的一系列基本cāo作或运动,以及每个人使用的工具;

    ③ 用跑表来计算每个基本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选择完成那一工作每一部分的最快方式;

    ④ 去掉所有错误的、缓慢的、无用的动作;

    ⑤ 把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好的工具收集成一个系列。

    泰勒在纽约进行的一次管理演讲,竟然吸引了69000名听众。尽管

    对泰勒一生的描述,参考斯图尔特克雷纳等著的《大师:世界50位管理思想家》一书。今天诘难泰勒成为一种时尚,但无论如何“科学管理”是一大飞跃,不仅仅是从生产力方面,就劳动力的尊严而言都是如此。

    企业发展到了今天,原本很原始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根本就没有人去研究。比如:把每个工人的各项工作内容都转换成简单的基本动作;描述和记录每个基本动作及合理的工作,并且加以整理分类;研究并记录优秀工人实际cāo作时,应该在工作时间上放宽多少百分比的弹xìng,以涵盖工作时不可避免的延误、中断和小的意外;研究并记录为防止工作疲劳,应该允许工人每隔多长时间休息一次,每次休息多久。当然,更为复杂的是对那些非机械cāo作工人、新的白领工人、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如何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调度。

    我们不要一谈到泰勒就是压榨,就是剥削。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然后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这不是倒退,而是补课。

    泰勒之后,才有了人际关系管理、组织功能结构、战略规划等理论,至于全球化、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提出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西方花了百余年走过的路,我们可以更快些,但阶段跨越则十分艰难。何况我们知道的名词多,并不等于我们学到的东西多。就算全社会热得烫手的“学习型组织”,也未必有多少人真正弄明白了;自称“学习型组织”的企业,也未必真的符合当年《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的设计。

    企业管理要一步步做细做实,不可能一下子来个大的飞跃,一口吃个大胖子。

    管理者的成功源于将寻常的事情做得不寻常地好。

    《追求卓越》作者汤姆彼得斯

    四、知道不如做到细节习惯的训练

    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一些习惯的训练,这对于提高人员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很难改变或改造,但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靠强力来扭转的,我们可以通过改造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改造思维的目的。当然,这种行为的改造有时是强制xìng的。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1清单习惯

    以企业为例,企业的使命落实到战略,战略落实到规划,规划分解成计划,计划分解到日程。员工就应该按本系统、本组织的日程要求,做自己的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就是我们提出的清单的一种形式。

    工作日志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当天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列出来,加上序号、标准、用时,一天结束后看看完成了没有、做到位了没有、做好了没有,没有完成或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习惯,想问题就会比较全面,而且有利于跟上下游的工序配合。如果一个人力资源部的全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志都在内网上共享,那么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细节决定成败》的附录三“总经理必须做的事”中,列出了总经理每天、每周、每旬、每月、每半年、每年六个不同的时间段应该做些什么,一共70条。这也是一种清单习惯。有时习惯xìng地为自己整理一下工作内容、大小项目以及工作进度,确实可以既省时又省力。

    日本的汽车出租公司的司机外勤管理方法就既简单又有效。他们在每辆汽车上安装一台针孔打印机,备用的是一种专用的打印纸(如图31所示)。

    图31

    打印纸上有三圈数字用来记数:汽车打火和熄火的时间(以记录车辆做功时间)、行车里程(以记录车速)、单位时间耗油量(以记录运行成本)。每车每天一张记录纸就把该车的全天候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和成本一一记录在案。如有堵车等特殊情况,司机会另做记录和说明,并经用车人证明后,传真回公司备案。因此,评比、考核、计酬的依据就很充分了。这就是一种清单习惯。

    孙中山的这段话出自《建国方略》,“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事向来之不振者,非坐于不能行也,实坐于不能知也。”清单不难设计,也不难执行,关键是我们愿不愿这么做;清单习惯借助自动化、信息化来实现也不难,我们也可以开发出类似的自动化设备,关键是我们是否认为需要。

    2定置习惯

    所谓定置包含两方面:空间的定置和时间的定置。

    空间的定置主要是指所有物品、材料、工具等都需要有一个摆放次序,有一个固定的摆放位置。我们曾对三家企业的176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过一次检测,得出的结果是平均每人每天有87分钟在找文件、重新整理文件、找尺子圆规之类。这是很可怕的,工作时间被无谓地浪费,工作效率大大地降低。而这又不能怪他们工作不努力,完全是因为没有经过定置管理训练的缘故。

    多数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系统都推行过“5S管理”,生产现场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工具、工装、配件、耗材等的放置都很有秩序,即使人员换岗也不存在找不到东西的现象,而绝大多数非制造型企业的白领却很少进行过这种管理训练。

    定置习惯还包括时间的定置。所谓时间的定置就是一些常规的、成周期的事情,应定时进行。

    以各种会议而言,很多董事长、总经理就完全没有时间定置概念。很多员工都不喜欢这种情况:下午四点,突然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五点半开个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拜访客户、接待记者、部门讨论等等,即使在写一份报告被无故中断也很不好。如果随时可以召集开一个不知主题、不明议题的会,只能说明我们手头工作量不满。最终,那个临时召集的会效率也会很低。想要提高会议的效率,就应该制定例会制度,形成时间定置概念。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时,每日起床、写作、讲课以及吃饭和散步,时间都非常准确。早晨,每当邻人看到康德教授携着手杖步出家门,走向两旁栽着菩提树的小路时,此故事见亨利希海涅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就知道是六点半了。如果自家的钟是六点三十五分,那一定是自家的钟快了五分钟,拨回来准没错。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康德那样生活,但在工作中有良好的时间定置习惯,就会使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更默契,整个组织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细节的意义在于效率。做定置习惯的训练,意在培养下属能够有节奏、有次序地做事。尤其在团队合作时代,定置习惯的训练可以使团队整齐划一,减少由于参差不齐而需要等候、调整等浪费时间的麻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例会怎样开管理例会是处理日常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有过管理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管理例会开好了的不多,80%的会议都没有什么效果。一般来讲,务虚的会议好开,务实的会议难开;计划xìng的会议好开,解决问题的会议难开;问题明显,要求整改的会议好开;问题不明显,分析责任源头的会议不好开。另外,例会中,情况汇报多,原因分析少;问题说明多,解决建议少;听得多,说得少;会议记录多,落实到位少。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第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与态度:

    (1)领导不要相信例会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例会可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