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细节决定成败2 > 第 5 章
    节的打磨不够,导致企业经营漏洞百出、危机四伏。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4)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细节的重要,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过去因为细节的原因所带来的教训。我正是因为说出了这些管理者们想说又未曾说出的话,并且经过对这些感xìng的想法和碎片式的意识进行整理、盘点和梳理,最终上升为一种成体系的、对他们的管理实践有指导xìng作用的理论,才赢得了大家的认同,才会有《细节决定成败》一纸风行的盛况。

    (根据《经济导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13:您的书出版之后,图书市场里立马出现了一大批“××决定成败”的书。有些书的封面和标题跟您的书几乎是一模一样,很有迷惑xìng。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您准备起诉他们吗?

    答:你说的是一种跟风现象,也是我们社会的痼疾之一。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人们创新意识的欠缺。因为创新需要很高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而对于别人的成功进行“克隆”,来得又快又轻松,还能牟取暴利,何乐而不为?

    对于跟风者,我不想打官司,因为费时又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有人跟风,也证明了书的成功。启功先生对别人模仿他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持同情和宽容的态度,我也是。

    (根据《三峡商报》的采访整理)问题14:在您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十分畅销之际,我们也听到了一些相反的论调,比如有人说:“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我强烈地感觉到,“细节”正被很多人“误读”。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细节”,一是战略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讨论的,那只是少数决策者的事;二是一个好的战略决策必须是在做好“细节”的情况下,通过周详的分析后才能做出的;三是即使有了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在“细节”上很好地执行,战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更多的人的工作是细节上的执行。如果一个单位里每个人动不动就对战略指手画脚,那谁来做事?谁来执行?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的人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具体、琐碎、单调的事,也许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却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不仅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还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仅要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更要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国人勤劳、智慧,但还要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细作风。

    南辕北辙的道理谁都懂,战略当然很重要,但我不能在书上写: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我只是想强调,对于改变目前中国社会中的浮躁状况而言,细节极其重要。

    (根据徐州jiāo通广播台的采访整理)

    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

    汪中求

    第二章 为什么做不好细节

    一、责任感的普遍缺位(1)

    细节要“用心才能看得见”,即认真。如果缺乏认真的态度,是看不到细节的;有时即便看到了细节,也做不到位。

    先讲一个列宁画纽扣的故事。十月革命成功不久,当时的莫斯科十分缺粮,需要派一批干部到外地采购粮食。有一位被派去征粮的干部给列宁留下的印象很深。此前列宁看见这位干部衣服上有一颗纽扣脱落了,连续三天他都没有把那颗脱落的纽扣钉上。由于这件事,列宁很想改派别的人去采购粮食,但又觉得理由不充分。后来,此人采购粮食运到半路让白匪给烧了,最终没有拉回半粒粮食。事后的总结会上,列宁一言未发,一直在一张白纸上画着什么,会后人们看到纸上画的是一颗纽扣。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但下面的案例就不只是启示了。民警在羁押一位吸dú女时,未通知相关人员照顾被她独自锁在家里的三岁女儿,使其活活饿死。2003年6月4日下午,成都市青白江区fù女李桂芳将三岁的女儿李思怡反锁在家中后,来到成都市金堂县红旗商场行窃,被保安抓获并报案。

    审讯中,民警发现李桂芳是吸dú人员,依法对李实施强制戒dú。

    当晚10点左右,金堂县城郊派出所用警车将李桂芳送往成都市的强制戒dú所。途中,押送民警在李的要求下,用手机联系李的姐姐,想请其姐姐照顾一下李思怡,结果无人接听。于是民警又通知了李桂芳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青白江公安分局团结村派出所,请该所通知李的姐姐将李思怡带回家中,或由派出所直接将李思怡接出jiāo给李的姐姐。

    6月5日上午,城郊派出所曾责成有关人员联系并办理此事,但有关人员在与团结村派出所通话并得到对方“知道了”的回答之后,就再无人过问此事,也未按法律规定给李桂芳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派出所送达《强制戒dú通知书》。就这样,被反锁在家中的李桂芳的三岁女儿李思怡,因无人照管,被活活饿死。我们提倡重视细节,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对结果要有所承担的责任感。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做“岗位责任制的核心就是岗位责任心”。责任感缺位,自然就不在乎细节,也看不到细节,更无法做好细节。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感是一些人的通病。因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总比我们注意到的细节要多。

    我们一直在说,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就是认真的认真,就是自始至终的认真。我曾经在一个小镇的养路段门口看到一副对联,觉得从工作责任感的角度来看没有比这更好的对联了:“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如真能如此,还有养护不好的公路?其实做其他任何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缺乏责任心使我们看不到应该看到的细节,或者看到了也没有认真地去对待。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怀着崇高的责任感用心去做事,就能够看到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商机的细节。有一次,亨利福特把一辆汽车卖给一位医生。一个看热闹的工人对同伴打趣道:“不知哪一年我们才能买得起汽车。”“这很简单!从现在起,你不吃饭,不睡觉,一天干24小时,我想只要五年,你便能拥有一辆汽车。”

    这句话使在场的所有人都哄笑起来。然而,福特听了,却没有笑,他决心研制出一种“连擦皮鞋的人也能买得起的汽车”。四年后,福特的T型汽车问世了,价格比其他汽车公司的产品便宜80%,每辆车只卖575美元,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

    福特感慨道:“即使是玩笑,只要你留心思考,也可能有触发你的经营灵感的东西。”留心思考、认真对待,使福特这位一心要把汽车变为所有人都能够用得上的代步工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从寻常的玩笑中看出了不寻常的商机。

    能否看到细节的差别,就是认真与不认真的差别,就是有无对事情的结果负责的责任感的差别,它们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责任感的普遍缺位(2)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汪中求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1)

    我们说“细中见精”,在生活的层面上,细节代表了一种品质。没有细节,就没有品质。虽然不能绝对地说人们对细节重视的程度完全与社会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厌:满足;脍:细切的ròu。粮食舂得越精越好,ròu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但人们对细节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试想,如果连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都得不到满足,何敢奢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份生活的精致!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论”。马斯洛认为,饥有所食,居有所安,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人们在情感上也向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往安全、爱和自尊,但在人类金字塔式的需求结构中,这些需求只是底层的愿望。他指出:“在没有面包的地方,人类确实只要有面包就可以活下去。但是假如已经有了充足的面包,而且肚子也长期填得饱,那么,人类的yù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其他(高层次的)需求立刻浮现了……当这些需求也得到满足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又出现了,以此类推。”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安吉尔很深刻地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当然,面包都没有,不会先考虑甜还是不甜。

    需求一旦被满足,它就不再是人类行为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利他主义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这个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因而发展出健全的人格。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经济学家茅于轼在80岁高龄时得出如下人生结论:“享受人生,是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的极大化。懂得帮助别人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讲得真好,但仍然是在自己不至于温饱不济的情况下说的,活着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第一快乐。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解释了为什么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得到重视的物质原因:当生活水平还处于生存层面上的时候,人们只满足于有,无能力要求精。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因而对很多事物的要求标准也较低。贫穷是我上的第一所大学。我的家乡在鄱阳湖边,叫湖口,我心中把它叫做“糊口”。我16岁之前,很难吃上一顿饱饭。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每天早上两趟往返于四公里外的乡政府(当时还叫“公社”)挑化肥,挑回160公斤化肥所挣的是六分四厘钱,冬瓜三分钱一斤,只能买两斤多一点。在这种极其贫穷的情况下,我对面包(准确地说是米饭)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少年时代的我从来没想过每天吃什么菜,有饭吃、能填饱肚子就是我最强烈的愿望了。当时,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一日三餐稀饭居多,而稀饭里也多拌有青菜、红薯、南瓜、萝卜之类。直到高中毕业,我回乡务农,学会了用拖拉机耕地,用柴油机抽水(算是技术工种),在兄弟生产队支援吃派饭时(即安排到农户家作客),农户在青菜里多放了几滴油,加了个水蒸蛋,那已经是皇帝般的日子了。

    有一天,由于通宵脱麦,我因疲倦半夜睡着了,而全村的社员夜里收工后都饱饱地吃了一餐油水很足的面条。醒来后,我为此哭了一场。不料,次日多数社员都闹肚子,原来煮面条的老人错把涂刷木头的桐油当炒菜的菜油了。使得16岁的我幸灾乐祸了好一阵。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谈细节,谈精致,就是一种奢望。人们常说,饥饿是治疗厌食的良yào。直到今日,我从未见过上了餐桌而我不吃的食物,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厌食症一类的现代疾病。因此,在回答我女儿“父女两人为什么消费观念差异极大”的问题时,我的答案是“你的父亲比我的父亲强,我的父亲不能保证我有一个温饱的童年,而你的父亲给了你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2)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格局已经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有”,而是力求于“精”。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为精致的生活标准,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开始对细节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使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到2006年,我国仍有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口近2100万人;还有近3500万人没有实现稳定脱贫,遇到天灾人祸很容易重新返贫。当然贫困并不一定与做不好细节有必然联系,但在客观上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精细程度的要求。

    例如,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还是有不少人饭前不洗手、睡前不洗澡。

    这篇文章摘自《读者》2007年第2期,罗声雄的《陈景润的怪癖》。有一篇文章说:“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xìng。”“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以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很少洗澡理发。”

    80后的人看了这篇文章,肯定会觉得一个大数学家,生活这么不讲究,不可思议。但我是理解的,虽然我现在并不这样生活。

    客观地讲,不注重细节反过来也会降低生活效率,大大放慢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步伐。中国消费者往往爱图便宜,因此购买的产品有些小问题,也只是一声叹息了之。例如,我们在大排档吃饭,汤里有一只蚊子、菜里有一根头发,也常常是自己挑出来,不再追究。

    某日,在甘肃天水的一家酒店落脚,酒店经理问我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我说:“你的酒店不应宣传准五星级的概念,这样拉高了顾客的期望值,事实上你的硬件接近五星,配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