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也就是“今年”,姜少波是春风得意,大张旗鼓的筹备之后,终于在今年元旦和梁燕举办了婚礼,成功抱得美人归。
让姜少波遗憾的是,结婚前直到结婚后,一直到后来孩子出生之后坐月子结束之前,将近一年时间里,两人都一直没有再次“做过”。梁燕的主要理由就是自己怀孕不能伤到孩子。
这个理由很强大,好在他也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是还有邱华在,所以他也不急。得不到的总是好的。
只是后来两人相处起来各种不合拍是他没有预料到的。
在重生回来的陈冬看来,现在的四姐在婚后在娘家呆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新家”的时间。或者准确的说,梁燕在六队就没呆几天,开始的时候每周都要回娘家住几天,年后开始基本就长住在娘家“养胎”,几乎不去六队了。
当时这个婚姻是姜少波一力坚持的,姜爸姜妈眼见生米煮成熟饭,小儿子自己实在是坚持和喜欢,更主要的是看梁燕怀孕后的各种“征兆”又像是要生一个个“大孙子”的极大可能性,再说梁燕本人又漂亮的足以夸耀于四邻,于是这桩婚事最终没有什么阻碍的在姜家通过了,开始按照男方应尽的责任给儿子娶媳妇操办。
只是世事难料,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两人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嗯,后来梁燕生的孩子是个女儿,让姜家公婆大失所望,原本的期待落了空。而且这个孩子出生就能看出来不像姜家人,何况又是个不受公公婆婆喜欢的女孩儿,而不是他们极度期盼的男孩。所以,姜家人开始不满,开始闲言碎语,各种嫌弃。结果就是,美玲满月后原本回六队家里住了才三个多月,不耐烦看婆家人脸色的梁燕就带着孩子回娘家了,态度就是爱咋咋地,老娘眼不见心不烦。从此大部分时间都在分场场部娘家住着,很少回六队。而且四姐的工作单位这时候已经拜托陈华帮忙调动回了场部跟前,在机修厂上班。方便工作也成了另一个不回家的借口。心思已经凉下来的姜少波和邱华走得更近关系更密切,对于老婆孩子的长期住娘家竟然也没什么不满,两人算是冷淡僵持下来,原本就不牢靠的夫妻感情更加稀薄。
于是以后注定会爆发的隐患就这么拖延了下来,不断发酵着,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天。
女儿不像自己——或许是有种“报应不爽”的挫败感在姜少波心里扎下根刺,父母的怀疑和猜测让姜少波不用自主的以己度人,既然自己都给田宝福戴上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还让他喜当爹,那么别人会这么干也不是不可能。这下他终于知道田宝福面对他和邱华以及那个便宜儿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了。梁燕办理工作单位调动并带孩子回娘家常驻,让两人暂时将矛盾冷处理。但他觉得自己不是田宝福那个窝囊废,他不想永远忍下去。
于是,事情就一步步的走了下去。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无法挽回。
……
即使是过去了接近三十多年之久,陈冬依然清楚记得,“当年”四姐离婚后,意气用事的他突然爆发,兑现了当初给四姐许下的诺言。
重生回来之后的这一年,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但是陈冬依然难以释怀。
即使对于现在的他以及四姐梁燕而言,那些烦心事其实还没有发生。
要想个稳妥的办法,不能让曾经的糟心事再重复一次。办法总是会有的,特别是现在她知道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好办。暂时还不急。
曾经在上一世,当九零年最热的时候,即将离家去上大学的自己,纠集一帮同伴把姜少波堵在家中暴揍一顿,然后连堵他三天,见一次打一次,连拉架的一起打,谁来都不好使。
特别是姜家那些人,当初苛刻对待小美玲,冷暴力逼着梁燕母女回娘家,后来又闹离婚,短短三年不到就发生这一系列事情,没有他们的纵容认可四下宣扬抹黑造势,姜少波不可能做得那么绝。
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许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但是陈冬不管那个,帮亲不帮理都是一样的道理,自己拳头大就要出口气!何况具体谁有理哪里说得清楚!
如果林大伟一家当时没有离开临河,事情或许还不会弄得这么糟糕。
至少作为姜少波表弟,陈冬的铁哥们,林大伟可以居中调和一下矛盾。
林大伟的父母作为姜少波的姑父姑妈,混体制的,精通为人处事之道,如果他们没有离开临河,一定会将矛盾压制下来。即使最后姜少波为了相好铁了心不回头,和梁燕感情破裂还是离婚分手告终,也可以做到好合好散的,把事情处理的圆滑一些,不至于闹得满城风雨的撕破脸皮不可收拾,谁都讨不了好,还把人得罪死了。
林叔姜婶这两口子才不会傻到往死里得罪人还啥也捞不着,那不明摆着犯傻么。
也就是姜少波一家这种都是习惯耍刁放赖占便宜的底层人家,没啥城府见识小农意识强烈,为了怕别人指责自己的不是,掩盖自己的心虚理亏,于是就抢先泼脏水各种无赖,典型的恶人先告状还能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他家也是脑子发昏才会把事情办的这么“笨”,真当老梁家是好欺负的吗?不知道分场一把手全家和老梁家的关系吗?
可事情没有如果。
比陈华还大几岁的林副场长如果不谋求外调,那么呆在临河是不会太快出头的,至少不会那么容易达到和陈华平级的地位。官场上的某些潜规则是不容易打破的,比如论资排辈。所以他在担任陈华的副手期间,一直通过自己的老婆娘家在管理局那边的关系谋划着调动,最后在八七年秋天如愿以偿,调到了来管理局下属的另一个农场工作,没几年就升到了分场一把手位置,赶上了曾经的领导陈华的升迁步伐。
林家的离开使姜家失去了本地最大的势力依仗,可他们并不自知依然像以前一样自我感觉良好。
……
或许是姜少波一家因为平时“很会过”,即使在大锅饭时代也挺能划拉会占便宜,改革之后姜爸更是精明过人,大胆领先别人一步首先承包了队里一台大型农机,所以生活添件一直不错。家里又习惯了依仗亲戚的力量谋取好处受人“尊重”,所以一向自视甚高。
加上姜少波很会钻营跑关系,从一个技术员提上了副队长职务,算是站进干部队伍。
姜家老少对于周围的人总是有着隐隐的优越感。
一家人打心眼里瞧不起工人家庭出身的梁燕,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对她的排斥和蔑视,认为她配不上姜少波,她是在高攀姜家。
两口子平时闹矛盾口角的时候姜家父母一致嫌弃这个儿媳妇偏帮偏信自己儿子,从没有站在真正公正立场调解纠纷。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梁燕的轻视态度,直接影响了心态日益膨胀的姜少波,让他在女儿出生后就种下的“怀疑心理”自出现后就挥之不去。加上和相好女人的感情越发“紧密”已经下定决心给人承诺要在一起成家过日子,急着和梁燕离婚,所以姜少波一时昏了头,冲动下对于和梁燕之间问题处理的极不理智。最终在父母的推波助澜下闹得不可开交。对于父母,尤其是性子刻薄的母亲,在外面散播各种“说法”打击抹黑梁燕的做法姜少波全都默认了,甚至还配合父母的言行到处散播谣言给梁燕泼脏水,为自己的闹离婚行为辩解。
只是他对于后果考虑不周,没想到流言是会自动“变异”的,变成了把得罪不起的人都牵扯进来的“诋毁某领导家庭”的恶劣谣言。最后捅了马蜂窝。
虽然知道陈家和梁家关系不错,但是想不到陈冬会真的为名义上的姐姐做到那个地步,难道面对散播出去的流言蜚语,陈家长辈不是应该首先要避嫌吗?怎么会纵容孩子任意妄为!?要是知道陈家会是这个反应,他们一家当初才不会自己作死还自鸣得意的认为只要拿住别人话柄,就算是领导也怕惹一身骚所以不会把他家怎样。失算!
在姜少波和她闹离婚前后那段日子里,梁燕始终对丈夫家里的各种闹腾保持沉默,既不为自己辩解,也没有为挽回姜少波做什么努力,就这么冷眼看着。
聪明如她早就察觉姜少波外面有人,也知道姜少波为了那个女人才急着和她闹离婚,她对于公公婆婆的心理和平日的做派一清二楚,对他们也没什么割舍不下的感情,所以一直很淡然。她从来就不是姜家人想象中的那种害怕离开姜家不愿意放弃姜家“好日子”的想法,等他们做好了各种铺垫最终提出办手续时,没有姜家人预想中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戏码,她就痛快的答应了,让倾情表演很久的姜家所有人都有一种“闪了腰”用错力气的错愕感。事实证明姜家老老少少只是枉做了小人而已,梁燕就像是一个欣赏一幕活生生人间闹剧的观众,戏结束了本人就淡然起身离开,没有让“演员们”看到她有一丝异常情绪。
陈冬还记得第一次去找姜少波的时候,当时他让大部队先坐一台中巴去姜少波所在的红旗第六生产队等他,他自己借了一辆拉达开着去到梁家,找到四姐梁燕问了问,确认情况后才离开的。
梁燕的事情梁家一直没有和陈家说过,陈冬作为小辈更没有人会想到主动告诉他。毕竟这种事毕竟好说不好听,平时梁家人也不愿意多说,就是和陈冬经常见面的大葫芦瓶也没有在他面前多说。
主要是事情发展太快太急,对于家里人来说很突然几乎没有心理准备。何况老四梁燕是个心思坚定主意特别正不听劝的,等家里知道她的决定,已经是无可挽回,想要做点什么补救一下都来不及。自己家的父母姐妹都被她弄个措手不及,何况是别人。
至于小美玲,也许在姥姥家里很开心,再说她也不懂什么事,不可能告诉陈冬什么。偶尔说起来奶奶爸爸不好不喜欢,陈冬也没有在意,根本没有往别的方面想,没有意识到小美玲这些话代表着什么意义。只当她童言无忌,最多是在姥姥家习惯了,不喜欢奶奶家。
后知后觉得陈冬这才发现平时微笑面对她的四姐其实一直是有心事不愿意对他说的。他竟然从没注意到那张笑脸后面掩藏的烦恼,他觉得很内疚。
已经习惯被人关心和照顾的他,竟然没有察觉身边人情绪的变化,他觉得自己对姐姐们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自己成了一个只知道索取却没有付出的混账弟弟。所以那时候他因此更加恼怒。
当时梁伯正巧不在家,在修理厂上班没回来。大姐夫乔玉龙在别人家打牌也没回来,就算是他在,平时他也不管事。
在家的简娘和梁薇两人等陈冬走后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急急忙忙带着梁燕母女出门找人找车随后追了上去,等赶到的时候已经打起来了。
当时六队那些旁观的人弄清楚是家庭纠纷小舅子上门闹事,就没人在管闲事了,开始不明情况拉架的人也只好自认吃亏倒霉。
陈冬没有让跟来的二十几个朋友和姜家人动手,就围住了现场把所有人包括姜家的其他人隔绝在外,看他自己亲自教训姜少波。把姜少波这个前四姐夫揍成了猪头。
梁薇和梁燕两姐妹加上简娘三人都快挂在他身上了也拉扯不住他,就像头红了眼的疯牛,力大无穷,不认识的人上来就是下手削,警察来了都不敢上去拦他,只站在远远的劝几句。最后简娘都哭了他才算是冷静下来,带着四个大小女人和朋友们一起离开。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