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口九道脉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yīn阳jiāo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yīn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yīn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yīn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yīn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yīn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yīn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yīn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yīn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yīn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仰,大人癫,小儿痫。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 痹身体强。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yīn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yīn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yīn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ròu痹痒。
从少阳斜至厥yīn者,yīn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ròu痹痒,汗出恶风。 释音
,脚却乔跷四音,举足高也,又捷也。
跗,音肤,足背也。
跟,音根,足踵也。
踝,花上声,足螺蛳骨也。
嗌,音益,喉也。
噤,音禁,口闭也。
龈,音银,齿根ròu也。
,濡嫩二音,软ròu也,
眇,音抄,季肋下也,
,音喘,脚肚也。
,音国,屈膝腕中也。
膻,音,胸中也。
腧,音戍,五脏腧也。
脘,音管,胃脘也。
胛,音甲,背两旁骨也。
膂,音旅,夹脊ròu也。
臀,髀股也。
,音,目动也。
眦,音剂,目角际也。
昧,音妹,目不明也。
,音嗔,怒目张也。
瞑,音眠,寐也。
睑,音检,眼弦也。
,音博,肩胛骨也。
髋,音宽,髀上也,
(骨行),音行,臁骨也。
,虞偶二音,肩前也。
,音干,胫骨也。
骶,音氏,尾脊骨也。
,音寥,骨空处也。
,与同。说文音疱,窖也。
癫,音颠,仆病也。
痫,音闲,惊病也。
痉,音颈,风强病也。
,痴去声,乍前乍后病也。
(疒上君下巾),音顽,痹也。
痿,音委,肢软也。
瘕,音贾,积病也。
疝,山讪二音,寒痛病也。
癃,音隆,小便淋也。
(疒秃页),音颓,yīn肿也。
痖,与哑同。
酸,与酸同。
,音有,针疮也。
瘥,楚懈切,楚嫁切,病除也。
辏,音凑,辐辏也。
侠,古文,侠挟通用。
,音免,俯也。
仆,音赴,颠倒也。
溉,音概,灌也。
泌,音笔,别水也。
溺,音尿,小便也。
溲,音搜,小便也,
涩,音涩,不滑也。
怫,音佛,怫郁也。
悍,音汗,猛也。
,音漂,疾也。
,音闷,同义。又音瞒,惑。
惕,音狄,心动也,
颃,音杭,颈也,
,音求,面颧也
颡,桑上声,额也。
郄,与隙同,孔郄也。
罅,呼讶切,孔罅也。
扩,音郭,引长之意。
隧,音遂,小路也。
篁,初患切,yīn下缝间也。
募,与膜同。
毖,音琵。
椎,音缒,脊之骨节也。
髀厌,音箅掩,股后骨。即环跳也。
,瘛,并音洽从,手足舒缩也。
膏肓,音高荒,心上鬲下也。
卑,音蝶怯,弱也。
漯漯,音踏,汗应时出之貌。
(目)(目),音荒,目不明也。
筑筑,气痛如筑也。
丸丸,脉如珠丸也,
洗洗,音玺,皮毛凄沧恶寒之貌。
洒洒,音洗,同义。
奇经八脉考卷终
旌德王汝谦镜堂参校
脉诀非叔和书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脉非一道,今世惟守寸、关、尺之法,所谓关者多不明,独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乃能直指高骨为关。然世之高医,以其书赝,遂委弃而羞言之跋郭长阳书。
东阳柳贯曰:王叔和撰《脉经》十卷,为医家一经。今脉诀熟在人口,直谓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晋时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伪托,以便习肄尔。朱子取其高骨为关之说, 不知其正出《脉经》也。
庐陵谢缙翁曰:今称叔和脉诀,不知起于何时。宋熙宁初,校正《脉经》,尚未有此,陈孔硕始言《脉诀》出而《脉经》隐,则《脉诀》乃熙宁以后人作耳,惟陈无择《三因方》言高阳生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和之,其说似深知《脉经》者,而有自着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则陈氏亦未尝详读《脉经》矣。
河东王世相曰:诊候之法,不易精也,轩歧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泄其奥。五代高阳生着《脉诀》,假叔和之名,语多抵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藉此求食而已,于诊视何益哉?
云间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着《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
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金陵戴起宗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yīn阳生,但可以yīn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沉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见者,皆为表;因沉而见者,皆为里。何拘于七八九哉?庐山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纲,以教学者,虽似捷径,然必博学反约,然后能入脉妙,若以此自足,亦画矣。
樱宁滑寿曰:脉之yīn阳表里,以对待而为名象也。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凿凿也,求脉之明,为脉之晦。
谢氏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云:中央空,两边实。云芤则为yīn,而《脉诀》以芤为七表属阳,云中间有,两头无。仲景脉法云:浮大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yīn,而《脉诀》以动为yīn,以弦为阳,似此背误颇多。则《脉诀》非叔和书,可推矣。
草庐吴澄曰:俗误以《脉诀》为《脉经》,而王氏《脉经》,知者或鲜。脉书往往混牢、革为一,夫牢为寒实,革为虚寒,安可混乎?脉之浮沉、虚实、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匹配自不容易,况有难辩。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细俱小,而微无力。芤类浮而边有中无,伏类沉,而边无中有,若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若鼓皮而如如不动者,革也,俱对待也。又有促结代,皆有止之脉,促疾结缓,故可为对,代则无对,总之凡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详文集。
濒湖李时珍曰:《脉经》论脉,止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脉诀》歌脉,亦有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散,皆非也。素、难、仲景论脉,只别yīn阳,初无定数,如《素问》之鼓搏喘横,仲景之平荣章纲损纵横逆顺之类是也。后世脉之精微失传,无所依准,因立名而为之归着耳。今之学者,按图索骥,犹若望洋,而况举其全旨乎!此草庐公说,独得要领也。 男女脉位
齐褚澄曰: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右尺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而出,故右关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肾,肾生左关肝,肝生左寸心;女子yīn逆自上生下,故左寸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而出,故左关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肾,肾生右关肝,肝生右尺心详褚氏遗书。
华谷储泳曰:《脉诀》以女人尺脉盛弱,与男子相反为背看。夫男女形体绝异,yīn阳殊途,男生而覆,女生而仰,男则左旋,女则右转,男主施,女主受,男之至命在肾,处脏腑之极下,女之至命在rǔ,处脏腑之极上,形气即异,脉行于形气之间,岂略不少异也?此褚氏之说,为有理也详却疑说。
戴起宗曰:《脉诀》,因男子左肾右命,女子左命右肾之别,遂言反此背看,而褚家以尺脉盛弱解之,褚氏又以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其谬又甚。不知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行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人脉位为反耶?
丹溪朱震亨曰:昔轩辕使伶论截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歧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yīn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yīn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地也。地不满东南,阳北而yīn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医,诵高阳生之妄作,yù以治病,其不杀人也几希!龙丘叶氏曰:脉者,天地之元xìng,故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阳从天生,三yīn从地长,谬之甚也。独丹溪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误,一旦昭然,岂不韪哉。
脏腑部位
绍兴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
慈溪赵继宗曰:脉诀言,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者,非也,心肺居上,为阳为浮;肝肾居下,为yīn为沉;脾居中州,半yīn半阳,半浮半沉。当以左寸为心,右寸为肺,左尺为肝,右尺为肾,两关为脾。关者,yīn阳之界限。前取阳三分,后取yīn三分,所谓土居金木水火之中,寄王于四时,不独右关为脾也,肝既为yīn,岂宜在半yīn半阳,半浮半沉之左关耶?命门即是肾宜以右尺为诊详儒医精要。
吴草庐曰:医者于寸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yīn肺经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气所出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详文集)
李时珍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凡诊察皆以肺心脾肝肾各候一动,五十动不止者,五脏皆足。内有一止,则知一脏之脉不至,据此推之,则以肺经一脉,候五脏六腑之气者,可心解矣。褚、储、赵不知脉随五脏之气,行于经隧之间,yù以男女脏腑颠倒部位,执泥不通。戴同父言:褚氏倒装五脏,丹溪别男女尺寸,草庐明三部皆肺,三说皆有真见,学者所当宗师。若夫赵氏所云,盖本于宋人王宗正《难经图解》,岂知脉分两手,出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而越人推明关脉及一脉十变于《难经》,非始于叔和也。若如其说,则一脉十变,何从推之?可谓凿而任矣。命门即肾之说,乃越人之误也,予尝着《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二说,凡二千余言云。
上元朱铭华藻臣参校。
◆─◆─ ☆ ─ ★ ─ ☆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