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淡于秋】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小暗夜】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齐民要术》
名著通览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xìng农书。后魏贾思勰撰。由于其著作年代久远(距今约有1400 多年),经过辗转传抄和翻刻,演生了不少错字和脱文,因而成了一部难读的书。据现有文献记载,本书以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崇文院刻本为最早的印本。在此之前大抵只是抄写流传的。以后南宋、元、明、清都有续刻。清以后还有石印本和铅印本。崇文院刻本于元、明之际散失,现只有日本还残存此本的第5、8 两卷,原藏京都高山寺,故又称“高山寺本”。1914 年罗振玉在日本,借高山寺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吉石庵丛书》中,院刻残本始得流通。在日本,另有崇文院刻本系统的抄写本9 卷,原为金泽文库藏书,所以通称“金泽文库本”。这两个本子质量较好。南宋有张辚刻本及其复刻本,都早已散失。现存有张辚本复刻本的抄本,即《四部丛刊》所影印的。
这种南宋本质量也较好。元代刻本未见,但从有关文献推知其质量不佳。《农桑辑要》大量引录本书前6 卷的内容,基本上和两宋本的相符。明代有3 种刻本,即湖湘本、竹东书舍刻本和胡震亨《秘册汇函》毛晋《津逮秘书》本。前两种现已不多见;第3 种印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三个刻本都直接或间接沿袭元代刻本而来,质量都不好,又以胡、毛刻本最差。清代乾嘉以来,考据学家开始对《齐民要术》的明代刻本进行勘谬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有吾点,其次是黄廷鉴和黄麓森。后来各自发展成该系统的多种校本。吾校系统就湖湘本进行勘误,得到出版的是“渐西村舍”本;黄校系统就《秘册汇函》《津逮秘书》本进行勘误,得到出版的是《学津探原》本。他们虽都有一定程度的勘正,但离两宋本的水平还很远。另有几种校勘得精细的稿本,质量超过“渐西村舍”本和《学津探原》本,但没有出版。
以后的许多翻刻和续印本也都没有超出“渐西村舍”本和《学津探原》本的。
在日本,德川中期延享元年(1744,相当清乾隆九年)起也据《津逮秘书》本一再翻刻和重印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又综合各本,并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对之作校勘和注释。有西北农学院石声汉著《齐民要术今释》,日本人西山武一、熊代幸雄合译的《齐民要术》。1982 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校释》,是中国农科院农史研究室缪后愉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集大成的著作。《齐民要术校释》以两宋本为底本,并参考了宋以来所有重要刻本、抄本和清代的各种校勘稿本,以及唐以前引用《齐民要术》的文献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整理《齐民要术》的成果。《齐民要术校释》堪称得上校释精审、考订翔实;并基本做到清本正源,去伪存真。
贾思勰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至今没有找到有关他的其他确凿史料记录。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魏书》中有贾思伯、思同兄弟的传,他们是齐郡益都的经学世家,生当后魏末以至东魏时期,《齐民要术》中曾几次提到青州(即益都)的情况,引用古代的经籍又很多,因而推测贾思勰同他们是一家。现有《齐民要术》各种版本,每卷目录前面都有:“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的字样。后魏时,高阳郡有两处,一属青州所领,在今山东省;一属瀛州所领,在今河北省境内。根据《齐民要术》中曾提到杜洛周、葛荣起义失败后老百姓以桑椹充饥之事(杜、葛起义活动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中部),很有可能贾思勰做官之处为河北的高阳。又据中文字,还知道他曾经到过并州(今山西)的井陉、壶关、上党等处,注意观察过这几处地方某些作物的特点;他家里曾养过二百多头羊;他有一位朋友刘仁之,做过衮州刺史。研究者还认为《齐民要术》大致写于永熙二年(533)至武定二年(544)年间。和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贾思勰具有浓厚的“农本”和“不仕则农”,耕读结合的思想。所以,他写作《齐民要术》的宗旨,首先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其次则是为了“晓示家童”。
《齐民要术》总结了公元6 世纪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齐民要术》自序说其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全书10 卷,92 篇,约10 万余字。92 篇外,卷1前面的《杂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非贾书原有。卷1,有总论耕田、收种2篇和种谷1 篇;卷2,为各类、豆、麻、麦、稻、瓜、瓠、芋等13 篇;卷3,包括葵、蔓菁、蒜等蔬菜12 篇,还有苜蓿、杂说各1 篇;卷4、5,总论园篱、栽树2 篇,果树12 篇,伐木1 篇等,共25 篇;卷5,为家畜、家禽和养鱼,共6 篇;卷7 是货殖、涂壅各1 篇,酿酒4 篇;卷8、卷9,主要为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酱、醋、豉及食品的调制和储藏22 篇,还有煮胶,制笔墨各1 篇;卷10 为“五谷果菜菇非中国物产者”1 篇,引载了100 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和60 多种野生可食植物。纵观全书,范围广泛,大大超过先秦、两汉农书的规模。所记述的生产技术以种植业为主,兼及吞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在种植业方面则以粮食为主,兼及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从地区来说,以反映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同时也涉及南方和其他地区的植物品种等。有人称之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一是对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保存了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而且着重总结了《汜胜之书》以后北方旱地农业的新经验、新成就,如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系统和轮作倒茬、种植绿肥、良种选育等项技术,标志着中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成熟。在此后的1000 多年中,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它所总结的方向和范围。对精耕细作的园艺技术,林土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家禽的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外形鉴定,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术等,《齐民要术》也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其次,《齐民要术》的取材布局,为中国后来的许多农书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从题材上看,前6 卷已将广义农业全部包括在内,卷7 和卷8 上半为农产品加工或农家副业,卷9 末两篇,可说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大致符合自序所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的各种有积极意义的“资生之业”。其实质内容和写作方法,以《种谷第三》篇为例来分析:在标题下的小字标题注,系注释篇中主题植物谷,在古代和当时著作中,有些什么异名、良好品种以及“故实”等,并注明出处。正文开始,根据访问所得,或亲身体验,从耕地、整地的特殊要求,播种的适宜条件谈起,接着详细、正确而系统地叙述播种方法、播种量、出苗日数、间苗、定苗标准、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管理,还有保护、收获、保藏等;这部分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记载的原材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往下,就是引用一些经、传材料,以补充这些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知识,并作批判xìng鉴定。这一部分引文也很有使用价值。总之,主体部分有第一手记录,有文献总结,有实践说明,具备了生产技术知识的各个方面。与西汉末的《汜胜之书》相比,范围扩大,记载更加详细,尤为重要的是体裁布局几乎全新;比之东汉的《四民月令》只记cāo作时令而没有技术方面的记载,则显得更丰富,更实用。所以,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300 多种农书,一直是以规模大、范围广、学术水平较高的《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大型综合xìng农书为主干。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所采取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和重视探索第一手资料来源的方法等,也为后世农学家树立了治学的榜样。
第三,由于《齐民要术》的引用,保存了北魏以前的重要农业科学技术资料。《齐民要术》实际征引的古书和当时著作(包括江南宋、齐人的书),共计近160 种。此外,还记有30 多条当时流传的农谚与歌谣。西汉末的《汜胜之书》,大约在南、北宋之际就散失了,由于《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了一部分重要内容。到19 世纪前半期,即有人根据这些资料并参考其他书籍,编成了三种辑佚本。东汉的《四民月令》也主要依靠《齐民要术》所征引的资料,到近代才有了四种辑佚本。又由于《齐民要术》征引古文资料时,采取了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任意加以删改剪裁,一般都较好地保持着原书的模样。因而给其他经书之类的校勘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资料;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家们就曾利用它来考订其他文献中的字句,并有不少新发现。
《齐民要术》有一个缺点,就是贾思勰“自序”所说:“花草之流……盖不足存”,因而在书中没有一句关于花色花香的记述。后来的许多综合xìng农书也接受了这个成规,对于花卉不作记述。花卉庭园布置,是中国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之一,一直到宋末、元时才有人打破这个戒规,把花卉栽培技术收录进农书里,而中国花卉栽培技术史却因此缺少了1000 多年的资料。
《齐民要术》是中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本世纪20 年代末,国内即开始对它开展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民要术》的研究倍受重视,所发表的专著和文章达五六十种之多。近年来,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也开始流行,并称之为“贾学”。
全文
齐民要术序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淮南子》曰:“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汤由苦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黎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故田者不强,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
《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矧夫不为,而尚乎食也哉?”《谯子》曰:“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无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刘陶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
陈思王曰:“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恶者,物时有所急也。”诚哉言乎!
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蔡lún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且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谚曰:“智如禹、汤,不如尝更。”是以樊迟请学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而况于凡庸者乎?
猗顿,鲁穷士,闻陶朱公富,问术焉。告之曰:“yù速富,畜五。”
乃畜牛羊,子息万计。九真、庐江,不知牛耕,每致困乏。任延、王景,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煌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又煌俗,fù女作裙,挛缩如羊肠,用布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