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信曰。阳称精。yīn为义。入在初也。yīn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变为复。故曰致用也。
又曰。男女构精。虞注云。干为精。
中庸曰。致广大而尽精微。
礼记礼器曰。德产之致也精微。郑注。致。致密也。
经解曰。静精微。易教也。案。静。坤也。精微。干也。
周语内史过曰。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故除其心。精也。精。洁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今晋侯以恶。实弃其精也。
公羊庄十年传曰。者曰侵。精者曰伐。何休云。。也。精犹精密也。吕爱士曰。此兵之精者也。高注云。言能用兵胜负死生之本。所由克败。故曰此兵之精妙矣。荀子成相云。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庄子秋水曰。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
管子心术曰。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
精静同义。在干为精。在坤为静。故经解曰。静精微。
董子繁露曰。气之清者为精。白虎通曰。精者。静也。
淮南天文曰。天地之袭精为yīn阳。yīn阳之专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高诱注曰。袭。合精气也。
又曰。二yīn一阳成气二。二阳一yīn成气三。高诱注云。yīn粗确故得气少。阳精微故得气多。
吕大乐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乙。高诱注云。精微又云精微妙也。
又君守曰。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万物以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又博物志曰。孔某墨翟昼日讽诵习业。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夜则梦见文王周公而问其道也。用志如此其精也。精。微密也。何事而不达。何焉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史游曰。积学所致无鬼神。故曰有鬼告之。
三统历曰。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
淮南本经曰。天之精。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也。
管子内业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注云。精神之至灵者得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心术曰。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yù则宣。宣则静矣。宣。通也。静则精。精则独立矣。又曰。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又曰。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
太玄曰。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精。范望注云。精者气之妙也。言微阳始生。气精妙也。
庄子天下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
老子道经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韩诗外传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优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博。博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墨子公孟曰。公孟子曰。实为善人孰不知。譬如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精。公孟子即公明子圣人之徒也。实为善。即诚也。
冯衍德诰曰。沈情幽思。引六精之微。文选注四。
易简
系上曰。干以易知。坤以简能。虞注云。阳见称易。yīn藏为简。简。阅也。干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阳见称易谓初九。干息昭物谓九二。
又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虞注云。干县象着明。故易知。坤yīn阳动辟。故易从。
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虞注云。易为干息。简为坤消。乾坤变通。穷理以尽xìng。故天下之理得矣。
系下曰。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又作退。然示人简矣。虞注云。阳在初弗用。确然无为。潜龙时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退。安。简。阅也。坤以简能。阅内万物。故示人简者也。
又曰。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虞注云。险谓坎也。干二五之坤成坎离。日月丽天。天险不可升。故知险者也。阻。险阻也。坤二五之干。艮为山。险坎为水。巽高兑下。地险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越语。范蠡曰。节事者与地与地。法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为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时也。
坤以简能。yīn藏为简能。包万物以为一。所谓简能也。
干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钥易者以言其德也。系曰。德行恒易。通情无门。藏神无内也。简易无为。故天下之xìng莫不自得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简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天地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八卦错序。律历调列。五纬顺轨。四时和栗孳结。四渎通情。优游信洁。根着浮流。气更相实。此皆言易道无为。故天地万物各得以自通也。虚无感通。清净照哲。移物致耀。至诚专密。不烦不挠。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郑玄易赞曰。即易序。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蕴耶。又曰。易之门户耶。又曰。夫干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简易之法则也。
法言五百曰。或问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由博而约。已简已易焉支焉离。约则简易。
易
系上曰。干以易知。郑注云。易。佼易也。今本干凿度曰。易立节。即佼也。
简缺
xìng命
文言曰。干道变化。各正xìng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说卦曰。穷理尽xìng以至于命。虞注云。干为xìng。
诗丞民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郑笺曰。天之生众民。其xìng情有物象谓五行。仁义礼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谓喜怒哀乐好恶也。然而民所执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正义曰。因经物则异文。故笺分xìng情为二。xìng为五xìng。情为六情以充之。五xìng本于五行。六情本于六气。洪范五行。水火金木土。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人xìng法五行也。昭元年左传曰。六气。yīn阳风雨晦明也。昭二十五年左传。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六情法六气也。五行谓仁义礼智信者郑于礼记之说以为木行则仁。金行则义。火行则礼。水行则智。土行则信是也。六情有所法者。服虔左传之注以为。好生于阳。恶生于yīn。喜生于风。怒生于雨。哀生于晦。乐生于明是也。栋案。翼奉之说。以六情通于十二律。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yīn贼。亥卯主之。二yīn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巳酉主之。二阳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上方之情乐也。乐行jiān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辰未属yīn。戌丑属阳。万物各以其类应。又云。诗之为学。xìng情而已。五xìng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xìng以历。观情以律。张晏曰。xìng谓五行也。历谓日也。晋灼曰。翼氏五xìng。肝xìng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xìng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xìng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xìng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xìng智。智行敬。丁壬主之也。
大戴本命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xìng。春秋元命包曰。yīn阳之xìng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化于yīn阳。象形而发谓之生。
太玄曰。察xìng知命。原始见终。又曰。一生一死。xìng命莹矣。莹。明也。又曰。考终命存乎成。
吕贵当曰。治yù者不于yùyù。贪yù也。于xìng。xìng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
春秋元命包曰。yīn阳之xìng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xìng反之辨
尧舜xìng之也。干元用九。一以贯之也。汤武反之也。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也。尧舜生知安行也。汤武学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一也。孔子xìng之也。颜渊反之也。
三才
系上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陆绩注云。此三才极至之道。
案。极。中也。三极。谓天地人之中也。
系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xìng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yīn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虞注云。谓参天而两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画之数也。
系上曰。大衍之数五十。述曰。大衍之数五十。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日十辰十星二十八合五十。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星主斗合于人统。故曰三才五行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土生数五。成数五。本扬子太玄月令五行举成数。中央土。其数五。与太玄合。五十有五减五。故五十。此五行之数也。系曰。参五以变。汉人解参五皆谓三才五行。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xìng。能尽其xìng则能尽人之xìng。能尽人之xìng则能尽物之xìng。能尽物之xìng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越语范蠡曰。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韦昭曰。参。三也。天地人事三合乃可以成大功。
左传昭十一年。三坟。马融云。三坟。三气。yīn阳始生天地人之气也。左传正义。
易干凿度曰。易始于一。郑注云。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分于二。清浊分于两仪。通于三。yīn阳气jiāo。人生其中。故为三才。
刘歆三统历曰。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十一月干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着为一。万物萌动。锺于太yīn。故黄锺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yīn与阳。六月坤之初六。yīn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之于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干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月干之九二。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为仁。其声商也。为义。故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春秋元命包曰。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效也。道之始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谓矣。是为三统。其于三正也。黄锺子为天正。林锺未之冲丑为地正。太簇寅为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适其始纽于阳。东北丑位。易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答应之道也。论语疏曰。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
又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孟康曰。元气始起于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
又曰。三统合于一元。王元珠密语曰。天地人俱生于太初。
董子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说文曰。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字林曰。王者。天地人一贯三为王。天下所法也。法言君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又曰。唯人道可以参天。
周书小开武曰。周公曰。三极一维天九星。二维地九州岛。三维人四虞。
扬子太玄曰。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注云。天地人三者俱谓之玄。玄。天也。故以天名也。又曰。君臣父子夫妻之道。注云。此三者。人lún之大纲。俱行于天也。
才
孟子论xìng而及才。才者。天之所降。故曰降才。即说卦之三才也。在天曰yīn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孟子论为不善云。非才之罪。因举仁义礼智而云。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继而言天之降才。继又言存乎人者有仁义。而云牿亡之后未尝有才。知才为天之所降明矣。
情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又云。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继又云。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孟子言xìng而及情。情犹xìng也。故文言曰。利贞者。xìng情也。俗本云。利贞者。xìng情也。王弼注。遂有xìng情之语。是xìng善而情恶。非孟子之义也。
彖传曰屡言天地之情。情犹xìng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和而xìng中。故利贞者。xìng情也。利贞故中和。六爻不皆中,故云贞。
积
易中庸皆言积。荀子亦言积。学记。比年入学一段乃学之积也。记蛾子时术之。郑氏以为其功乃复成大垤。此积之效也。
易干初九上经。潜龙勿用。干宝注曰。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干元所始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yīn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虞注云。谓初干为积善。以坤牝阳灭出复震为余庆。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也。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积不善以臣弑君。以干通坤。极生巽为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刚爻为朝。柔爻为夕。由辨之不早辨也。郑云。辨。别也。述云。复小而辨于物则辨之早矣。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谷梁僖十七年传曰。君子恶恶疾其始。
系上曰。鸣鹤在yīn。其子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甲子卦气起中孚互艮为居。巽阳隐室。故居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