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周易述 > 第 61 章
    。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以发愤忘食矣。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饥。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诗已矣。然子已见其表。未见其里。显诸仁。见其表也。藏诸用。故未见其里也。颜渊曰。其表已见。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藏神无内。可谓精微。

    老子德经曰。道者万物之奥。注云。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文选注引苍颉篇曰。。藏也。

    心

    复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荀注云。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

    说卦曰。坎为亟心。

    干凿度曰。易历曰。阳纪天心。阳当作。

    参同契曰。天符有进退诎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

    诗桑柔曰。君子实维。秉心无竞。郑笺云。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其执心不强于善而好以力争。春秋传。师旷曰。臣不心竞而力争。

    大学曰。yù修其身。先正其心。又曰所谓修身云云。

    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赵岐孟子尽心篇章指曰。尽心者。人之有心为精气主思虑可否然后行之。犹人法天。天之执持纲维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论语曰。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xìng。所以事天也。

    仲舒对策曰。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jiān其间者。

    说苑辨物曰。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则圣智之府。

    法言问神曰。或问神。曰心。请闻之。闻当作问。曰。潜天而天。干元。潜地而地。坤元。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lún乎。心之潜即神也。天地神明而不测。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是与天地合德者也。故曰犹将测之。人与事lún不足言矣。伏羲文王孔子其人也。

    庄子庚桑曰。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司马彪注云。心为神灵之台也。

    养心

    大学曰。yù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大学释诚意而归于慎独。故荀子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此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中庸诚则形之义也。荀子所言见不苟篇。七十子之徒所传之大义与宋儒旨趣不同。孟子言存心。故云养心莫善于寡yù。荀子言慎独。故云养心莫善于诚。或据孟子以驳荀子之非。是驳大学也。

    周易述卷二十一 元和栋撰

    易微言下

    道

    系上曰。一yīn一阳之谓道。

    越纽录。范子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故谓之道。道生气。气生yīn。yīn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术者天意也。

    淮南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yīn阳。yīn阳合和而万物生。

    韩非子主道曰。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故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解老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

    郑长者曰。体道无为无见也。汉书艺文志。郑长者二篇在道家。

    管子四时曰。道生天地。

    管子白心曰。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注云。多少皆足者道也。

    正篇曰。yīn阳同度曰道。

    内业曰。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yínyín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注云。虽无形声常依序而成。故谓之道。

    文选注引管子曰。虚而无形谓之道。

    形势解曰。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xìng命者也。韩非子扬权曰。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生斟酌用之。

    又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又曰。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参伍比物。事之形也。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又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cāo。是以生死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光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庄子天地曰。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贾子新书道术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又道德说曰。道□疑而为德。神载于德。德者。道之泽也。道虽神必载于德。

    阮籍通老子论曰。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文选十一。

    远

    虞注易曰。干为远。

    老子德经曰。玄德深矣远矣。

    玄

    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说卦曰。震为玄黄。虞注云。天玄地黄。震。天地之杂物。故为玄黄。

    考工记曰。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广雅曰。干。玄天也。

    月令曰。季冬天子居玄堂右个。蔡邕章句曰。玄。黑也。其堂尚玄。文选注八。

    越语曰。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韦昭注云。谓鲁哀十六年九月。

    尔雅月名曰。九月为玄。干凿度曰。干渐九月。注云。干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渐九月。天谓之玄。故九月为玄。

    夏小正传曰。玄九者。黑也。

    说文曰。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汉书郊祀志。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服虔曰。十月yīn气在外。故外黑。阳气尚伏在地。故内赤也。朱氏震曰。坎。北方也。其色玄者。赤黑也。赤者。干阳也。黑者。坤yīn也。栋谓干御戌亥。戌亥之月。乾坤合居。故赤黑为玄。章怀张衡传注云。玄。深也。

    考工记锺氏曰。三入为。五入为。七入为缁。郑注云。染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今礼俗文作爵。言如爵头色也。又再染以黑乃成缁矣。凡玄色者在缁之间。其六入者与。贾疏云。以入黑汁即为玄。六入为玄。但无正文。故此注与士冠礼注皆云玄。则六入与更以此玄入黑汁则名七入为缁矣。

    文选注引锺会注老子曰。幽冥晦昧故称为玄。王弼曰。玄冥。嘿无有也。文选十一。

    桓谭新论曰。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牺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解嘲曰。知玄知默。守道之极。

    老子道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yù以观其妙。常有yù以观其徼。小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王弼注云。两者谓始与母也。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同也。在首则谓之始。终则谓之母也。训畅令尽也。同谓之玄。玄。天也。玄之又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众妙之门。徼亦妙也。故曰众妙。又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王弼注云。玄德者。皆有德不知其至。出于幽冥者也。王弼注俱见文选注中。

    淮南原道曰。舜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高注云。玄。天也。驰。行也。又览冥曰。夫物类之相感玄妙深微。案。阳在地下称玄。坤上六其血玄黄是。妙。古文眇。眇。小也。犹微也。阳在下。故言深。

    太玄曰。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张衡玄图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原。御览一。

    老子道经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云。玄。天也。言其节志精微与天通也。文选注。精微。今作玄妙。

    神

    系上曰。神无方而易无体。变化故无方。自微及着故无体。又曰yīn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故不测。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虞注云。在阳称变。干五之坤。在yīn称化。坤二之干。yīn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故知神之所为。又曰。易无思也。无为也。虞注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无为谓其静也专。寂然不动。谓隐藏坤初机息矣。专。故不敢动者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动也。以阳变yīn。通天下之故。谓发挥刚柔而生爻者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又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谓易也。谓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从天西转。故不疾而速。是寂然不动。随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又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又曰。鼓之舞之以尽神。虞注云。神。易也。阳息震为鼓。yīn消巽为舞。故鼓之舞之以尽神。

    系下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汉书赞曰。易本隐以之显。张揖曰。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是本隐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以类万物之情。是之显也。

    又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阳称精。yīn为义。入在初也。yīn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变为复。故曰致用也。

    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文神字下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妙万物者。引出万物也。

    孟子曰。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庄子外物曰。圣人之所以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郭注云。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内。

    又曰。所存者神。

    大戴礼哀公问。孔子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xìng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xìng也者。所以理然不取舍者也。

    吕览君守曰。至神逍遥。倏忽而不见其容。至圣变习移俗而莫知其所从。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为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又天论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大戴礼劝学曰。神莫大于化道。

    史记律书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精微故无形。成于有形。正义曰。天地既分。二仪已质。万物之形成于天地之间。神在其中。然后数形而成声。正义曰。数谓天数也。声谓五声也。言天数形则能成其五声也。故曰神使气。气就形。形理如类。有可类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类而可班。班。别也。义与辨同。类而可识。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正义曰。从有。万物形质也。未有。谓天地未形也。以得细若气。微若声。正义曰。气谓大易之气。声谓五声之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因神而存之。故谓之神。虽妙必。妙。微眇。犹见也。情核其华。道者明矣。华。荣华。有色貌也。道心之微。故曰荣道。非其圣心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情核其华道者明。故成形之情。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日用而不知。及其去来。夫微之显。故有去来。故圣人畏而yù存之。诚不可。故畏而yù存之。唯yù存之。神之亦存。神其神。故神存。其yù存之者。故莫贵焉。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故莫贵焉。孟子曰。所存者神。管子曰。神者至贵也。

    诗泛枢曰。卯酉为革政。午亥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宋均注云。神。阳气。君象也。天门戌亥之间。干所据者。郎传。

    墨子公输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法言问神曰。或问神。曰。心请问之。不知神在心。故复问。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如干之初九。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lún乎。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干元用九而天下治。人心其神矣乎。cāo则存。舍则亡。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能常cāo而存者其惟圣人乎。至诚无息。圣人存神索至。注云。存其精神。探幽索微。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而无间者也。

    先知曰。先知其几于神乎。注云。神以知来。先知近于神。

    扬雄解嘲曰。爰清爰静。游神之庭。

    班固宾戏曰。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以年岁。师古曰。豪芒喻纤微也。

    管子心术曰。去yù则宣。宣。通也。宣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