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周易述 > 第 59 章
    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高诱曰。胸犹内。彼亦外也。

    大戴礼保傅曰。易曰。正其本。万物理。本谓初。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yù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虞夏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以贯之之道也。yù治其国者先齐其家。yù齐其家者先修其身。yù修其身者先正其心。yù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yù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郑注云。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致知在格物。仓颉篇曰。格。量度之也。栋案。此谓知所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栋案。此谓知所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子曰。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栋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格物之事也。知所先后致知之事也。此谓知本物格知止之事也。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又曰。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又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仲舒对策曰。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yù正本也。春秋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jiān其闲者。

    吕览孝行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詹何曰。身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故曰必务本。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犹求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众多也。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孝为行之本。故圣人贵之。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纪犹贯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一术。孝术。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所重而后及所轻。所重谓其亲。所轻谓他人。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孝于亲以及人之亲。则是笃谨孝道。厚慎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先王以孝治天下。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加。施也。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此孝经义疏也。圣治章曰。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注。本谓孝也。

    吕览执一曰。楚王问为国于詹子。詹何。隐者。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穷亦极也。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

    老子德经曰。善建者不拔。文言初九曰。确乎其不可拔。屯初九曰。利建侯。虞仲翔引老子为证。又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淮南道应曰。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徐干修本篇曰。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人。故于鲁也小恶必书。于众国也大恶始笔。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弥高而基弥固。胜弥众而爱弥广。易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其斯之谓欤。

    法言吾子曰。请问本。曰。黄锺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以乐喻本坚树在始。故云确乎。

    法言。先知曰。或曰齐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请问大器。曰。大器其犹规矩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吴秘注云。规矩先自方圆。绳先自平直。然后能为器。器出于是。大器者也。管子不知礼。安能以礼正国哉。

    尧舜xìng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治而后治人者也。五霸假之也。故器小。此王霸之辨也。以大学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也。所谓先自治也。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治人也。先诚意正心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以贯之之道也。

    庄子天地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关尹老之学。

    至

    坤文言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晋语曰。民之疾心固皆至矣。韦昭云。至。深也。

    系辞上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又曰。易其至矣乎。

    襄二十九年春秋传曰。季札观乐。见舞韶乐者。曰德至矣哉云云。

    大学曰。在止于至善。

    表记曰。道有至。至道以王。

    孔子闲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顷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贾谊新书修政语曰。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

    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注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曰。子曰。中庸具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荀子君道曰。至道大形。百姓易俗。小人变心。jiān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支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

    司马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

    要

    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老子道经曰。常无yù以观其妙。河上公注云。妙。要也。人常无yù则可以观道之要妙。

    庄子大宗师曰。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司马彪注云。挈。要也。得天地要也。

    约

    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又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安国注云。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云。博。广。详。悉也。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章指。言广寻道意。详说其事。要约至义。还反于朴。说之美者也。

    荀子王霸曰。人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

    韩非子难言曰。总微说约。

    后汉范升曰。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

    极

    列子黄帝曰。机发于踵。注。郭象曰。常在极上起。

    阮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一

    一在易为太极。在爻为初。凡物皆有对。一者至善。不参以恶。参以恶则二矣。又为独。独者。至诚也。不诚则不能独。独者隐也。爱莫助之。故称独。一则贯。二则乱。故云其为物不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并一而不贰。所以为积也。

    恒六五象传曰。fù人贞吉。从一而终也。虞注云。一谓初。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干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曰。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左传襄廿一年。臧武仲曰。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将谓由己壹也。信由己壹而后功可念也。案。兹。此也。壹即一念。释名言允出皆在于此。故云由己壹也。

    诗曹风云。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大戴礼引此诗云。君子其结于一也。

    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fù也。昆弟也。朋友之jiāo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则诚而已矣。

    又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者诚也。

    又曰。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荀子曰。并一而不贰。所以为积也。

    孟子曰。梁襄王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云。孟子谓仁政为一也。又曰。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贪杀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不嗜杀人。仁也。仁即一也。故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礼器曰。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郑注。致之言至也。一谓诚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也。郑注。三百三千皆由诚也。

    正义曰。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诚也。虽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须至诚。故云一也。若损大益小。显大微。皆失至诚也。

    孟子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xìng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干凿度曰。易变而为一。郑注云。一主北方气渐生之始。此即太初之气所生也。

    又曰。易始于一。郑注云。易本无体。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

    春秋元命苞曰。阳数起于一。成于三。又曰。元年者何。元宜为一。谓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文选注。

    扬子太玄曰。生神莫先乎一。注云。玄始于一。玄道生神。故生神无先一也。

    扬子太玄曰。常初一。戴神墨。履灵武。以一耦万。终不稷。测曰。戴神墨。体一形也。案。稷。侧也。一。中也。以一耦万。故不偏侧。

    老子道经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德经曰。道生一。王弼注云。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

    又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淮南注云。一谓道也。三者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yīn阳流通。万物乃生。愚谓一。太一。天也。二。yīn阳也。太一分为两仪。故一生二。二与一为三。故二生三。三合然后生。故三生万物。

    说文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又丙部云。yīn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又甘部曰。从口含一。一。道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后汉书。郅恽曰。含元包一。又曰。始于一而三之。又曰。十一月干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着为一。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

    家语本命解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xìng。

    吕览论人曰。游意于无穷之次。事心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高注云。天。身也。一。道也。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

    淮南原道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达也。际天地。至也。又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yīn阳。yīn阳合和而万物生。又精神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曰。一谓道也。二曰神明。三曰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yīn阳通流。万物乃生。又曰。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一者道也。又诠言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文子敌作适。后人训为主一者无他适。失之。

    春秋元命苞曰。yīn阳之xìng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春秋保干图曰。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

    韩非子扬权曰。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倚。偏倚。故圣人执一而静。又曰。道无双。故曰一。

    荀子劝学曰。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