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莱比锡会战 > 第 2 章
    何参谋人员,甚至参谋长都不敢负责,连一个极不重要的命令都不敢作主。”虽然在1812年,拿破仑在写给贝提尔的信中曾经说:“这种组织的参谋部几乎毫无用处。”可是1813年德·欧德拉本却说:“在这个战役中,似乎贝提尔总部中的参谋人员,在经验上和技巧上远不如过去。”整个说来,在这个战役中的军队,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和不完善的机构。发生了许多困难,是拿破仑的权威也无法克服的。拿破仑对他的元帅们所抱的希望不是指挥,而只是服从,他们都是奴才而不是领袖,有许多升到高位的人,都是由于宫廷、政治和私人关系。其中多数人都出身贫贱,大都不学无术。拿破仑使他们升官发财,他们的收入多到百万法郎以上,被封为王公等爵位。当他失败之后离开法国前往厄尔巴岛时,拿破仑曾经对考兰科特说他很后悔在他晚年,不应该再重用这些元帅们,因为他们都已经太有钱,养尊处优,对战争已经厌倦了。如果他能够提升好的师长,因为这些人刚刚抓到元帅的权杖,那么也许情形就会完全两样。

    对抗法国新军的是俄普两国的联军。前者人数约为110,000万,其中有30,000人是骑兵和哥萨克人。哥萨克人都是没有纪律的骑士,他们仅攻击法军的后勤部队,而日尔曼的农民也饱受其苦。在他们中间还有许多巴斯基尔人和鞑靼人,还是使用弓箭作武器。耶拿会战使普鲁士从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半自由的国度,普鲁士陆军也从此走上了改革途径。1807年10月9日,普鲁士取消了农奴制;军队的半封建组织也改良了,而以爱国心当作兵役制度的精神基础。虽然依照1808年9月8日的巴黎条约,拿破仑曾经限制普鲁士陆军的官兵总数为42,000人,可是沙恩霍斯特却建立了预备役制度,使许多的兵员迅速而秘密的变成了预备役人员。沙恩霍斯特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支真正的民族军队,但实际上直到1814年才成功。

    当约克叛变时,普鲁士境内的兵力不超过38,000人;但是此前为了补充在俄国的损失,拿破仑曾经命令威廉·腓特烈再召募30,000人。其次,在1813年2月9日,普鲁士王曾发布敕令成立国民兵,这是一种征召式的民兵和志愿xìng的轻步兵单位,以及一些所谓“自由连”,大部份是由外国人充当。所以到4月中旬,当拿破仑准备完成时,普鲁士陆军总数也已经增加到了80,000人。

    3月11日,拿破仑曾把他的第一个作战计划解释给尤金听,虽然这个计划始终未实现,但却相当有趣,因为在整个战役中,拿破仑从来没有完全忘记它。这个计划是准备在哈维尔堡渡过易北河,率领300,000人前进到斯特丁,然后解救但泽之围,这样就可以增加30,000人的兵力。但是这个计划的意义却不仅此而已,因为这个北面的战役可以把战争带到普鲁士的心脏地区,使柏林受到拿破仑的宰割,可以使普鲁士的动员完全混乱。此外,再从北面威胁俄军通过波兰的jiāo通线,也足以把普俄两军都向北吸引,使他们远离奥地利,而使奥地利处于孤立地位。

    更进一步,如果拿破仑的行军速度能超过敌军----这是很有可能的----那么他可以绕到敌人后方,从而再创造一次耶拿式的机会,而这一次他的正面是对着法国的。正如约克伯爵所说:“这个计划,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最好的。”

    可是这个计划却始终未能实现,因为到5月间,当拿破仑正想采取这种行动时,他所有的兵力还不敷需要----三十万人的三分之二。所以当他向哈维尔堡和斯特丁前进时,就不可能再有余力来把敌人钉死在德累斯顿。此外,在莱茵邦联诸国中,人心都在骚动,所以也不允许他前进得太远。日尔曼境内的民族主义精神正在高涨之中,开始使他的战略受到限制。

    拿破仑的第二个计划是直接前进到莱比锡,然后再扑向德累斯顿,这样就可迫使他的敌人要么接受会战,要么退到易北河后面。因为他的骑兵力量薄弱,不足以屏障他的机动和给予基地和jiāo通线以适当保护,所以他被迫倚赖设防的河川之线。虽然他并不能确切知道联军的实际位置,但如果联军决定向他前进,尤金就应打击他们的右翼;反之如果联军决定向尤金前进,那么他自己就应打击他们的左翼。照我们看来,第二计划似乎并不是用来代替第一计划的,而只是完成第一计划的初步。拿破仑的主要观念还是想攻占柏林和进行北方作战。但是为了实现这个观念,必须在南方先获得一个决定xìng的胜利来重振他的声威,使日尔曼地区不敢动弹。

    4月15日,拿破仑离开圣克劳德前往马因斯,两天后才到达该地。25日他推进到了艾尔弗特----这是他集中兵力的地方----除了贝特朗的军以外。依照德·欧德拉本的记载,“他似乎非常不安,”很明显,因为他缺乏骑兵,所以使他无法发现敌人正在干什么。28日他前进到艾卡特斯堡,因为路上到处都有敌人轻骑兵搔扰,使他的马夫们迟迟未能到达----这对这个战役可算是个不详之兆。

    在4月30日黄昏时候,易北军团,共62,000人,正留在梅尔西堡附近,而主力军团则在劳姆堡附近和它西面。此时联军共为步兵64,000人,骑兵24,000人,火pào552门,由俄国元帅维特根斯泰因亲王指挥,也正在劳姆堡----莱比锡大路的南面集中(注:库图佐夫已于4月28日逝世)。拿破仑能立即用来对抗他们的兵力,只有145,000人,火pào372门,仅有7,500人的骑兵。他十分需要获得一次迅速而具有决定xìng的胜利,不仅是为了使他这支年轻的部队获得一次经验以激励他们的精神,而且更是为重振他的威望。

    5月1日,他命令易北军团从梅尔西堡前进到舒拉德巴赫,而主力军团的运动则是这样的:(一)第三军(内伊)连同近卫骑兵从威森维尔斯前进到吕岑。第六军(马尔蒙)担负支援。(二)近卫军前进到威森维尔斯。(三)第四军(贝特朗)和第十二军(乌迪诺)前进到劳姆堡。贝西里斯元帅就在这天被一颗流弹击毙。在这一天终了时,拿破仑也进入了吕岑。

    2日,内伊奉命稳固吕岑,并用相当兵力据守吕岑以南的大小戈斯岑、拉纳和加亚等村以掩护易北军团前进到莱比锡和主力军团后续部队向吕岑靠拢。如果敌人进攻,内伊的侧卫就应变成前卫。一旦它钉住敌人,就可以获得充分的时间以便其余兵力实行迂回。

    此时,俄军骑兵已向联军的总司令部报告说:法军正分成行军纵队,从威森维尔斯前往莱比锡,在加亚有一个兵力薄弱的侧卫。这个报告是准确的。因为内伊忽视了他在上午四时所接受的命令,并未向佩高等方向实行侦察。他并未把该军主力集中在加亚地区,反而把他五个师中的三个都留在吕岑。此外,他的前哨也不太活跃,所以对仅仅相隔两英里远的敌人都未曾发觉。当维特根斯泰因获得骑兵报告之后,决定先击毁法军侧卫,把敌军切成两半,并把所有在吕岑以东的敌军,都赶进埃尔斯特沼泽。

    拿破仑并未料到在5月2日会受到敌人攻击,所以他在大约上午九点钟时离开吕岑,骑马前往洛里斯通的部队,后者奉命把克莱斯特逐出利德斯瑙并占领莱比锡。上午十一点钟,他由尤金和内伊陪伴快要达到莱比锡时,突然听到在加亚方面传来猛烈的pào声。内伊马上疾驰回到他的军部。拿破仑立即命令所有在莱比锡大路上行军的部队都转过来向加亚前进,至于仍留在吕岑以西的马尔蒙和贝特朗,也奉命进行同样的运动。此后拿破仑也赶回吕岑。

    此时,在拉纳和大小戈斯岑等地都已发生激烈战斗。下午两点三十分,拿破仑飞马赶到时,第三军已经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可是他的出现对他的部下足以产生魔术般的效力。从各部队一致发出了“皇帝万岁”的呼声。德·欧德拉本的记载说:“任何伤员走过皇帝面前时,也一律向他敬礼并高呼万岁,即使是已经丧失了肢体甚至几小时内就会死去的人也都一样。”

    拿破仑为内伊的部下打气,并率领他们前进。马尔蒙记载说:“在拿破仑的一生中,他在这个战场上所冒的个人危险要算是最大的。他一再暴露自己,率领第三军的败兵反复冲锋。”激战之中,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将军也负了重伤。

    大约下午五点三十分钟,麦克唐纳在右,贝特朗和马尔蒙在左,都已逼近联军了(注:在下午一时,贝特朗的领先部队距离加亚已经不到四英里,可是他却没有立即前进,在那里停留到了下午三时以等候新的命令。这是一个标准的例子,可以证明拿破仑的将领是如何缺乏主动精神)。于是拿破仑命令德雷欧在加亚西南面不远的地方集中八十门火pào。(注:在吕岑法军一共发shèpào弹三万九千颗。)其次他把青年近卫军组成四个纵队,由老年近卫军和近卫骑兵担负支援,于下午六时三十分开始冲锋,一口气把拉纳、大小戈斯岑等村庄攻了下来。直到夜幕低垂会战才结束。联军方面得知克莱斯特已被逐出莱比锡城,害怕退却线会被切断,于是决定撤退。他们在撤退时秩序极为完整,携带着他们的伤兵,并由骑兵担负掩护。

    法军赢得的胜利却不具有决定xìng,如果再有两小时的白昼,那么毫无疑问就可以成为决定xìng的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除非奇迹出现,否则联军必然会被赶入埃尔斯特沼泽并被全部歼灭在那里。法军并未追击,因为他们的骑兵不是俄军的对手。胜利的成本极高:法军损失了18,000人(包括死伤被俘都在内),其中有12,000人可能都属于内伊军。联军方面损失了11,500人。

    5月3日上午三时,拿破仑命令内伊的部队在吕岑休息二十四小时,然后取道维登堡向柏林进发。易北军团则向联军追击,他们现在正向德累斯顿全面退却。布洛率领普军三万余人留守柏林。经过许多争吵和辩论,俄普两军才决定取道德累斯顿撤往包岑,到那里他们可以获得巴克莱率领的13,000名俄军的增强。

    5月8日,拿破仑进入德累斯顿,他决定在那里建立他的主要前进基地。他的jiāo通线从马茵斯到魏玛,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取道耶拿和阿顿堡直达德累斯顿,一路取道劳姆堡通往莱比锡。接着因为增援源源涌到,他又开始改组军队,以便同时向柏林和包岑两方面作战。他把无能的尤金送回意大利,首先把易北和主力两个军团合并,然后再分为两个独立军团,一个由内伊指挥,一个由他自己指挥。前者包括第三军(内伊)、第五军(洛里斯通)、第七军(列依尔)和第二军(维克多),此外再加上一个轻骑兵师和第二骑兵军,共有步兵79,500人,骑兵4,800人。后者包括第四军(贝特朗)、第十一军(麦克唐纳)和第十二军(乌迪诺),此外再加上近卫军、近卫骑兵和第一骑兵军,共有步兵107,000人,骑兵12,000人。

    在进行这个改组工作时,拿破仑又获悉奥地利人已经在与俄普两国谈判,但因为联军在吕岑的失利,所以现在也在拖时间。他认为这是一个达到他的主要目的的开端----获得一个全面的和平,所以在5月17日,他命令考兰科特前往敌军前哨,要求谒见沙皇,同时为了加强这一步骤,认为联军可能会在包岑接受会战。他命令第十一军、第六军和第四军,并以第十二军担负支援,向该镇前进;同时也指示内伊,要他把第三军和第五军取道霍伊-维达向包岑推进,并把第二军和第七军向柏林推进。不久,他又取消了这个命令,改令内伊的全部兵力都向包岑进发。不幸得很,内伊早已命令列依尔停止运动,而第二军(维克多)也早已启程,所以尽管有拿破仑的这个补充命令,第二军甚至还有第七军,都可能赶不上这场会战。柏林最多只是一个次要目标,如果联军在包岑遭受到决定xìng失败,那么柏林的失陷也就是其必然结果。可是当拿破仑在下达第一个命令时却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很奇怪。如果他能够早料到这一点,那么包岑会战就不会成为吕岑第二,而一定能为他赢得他所热望的和平。

    5月19日,拿破仑亲自去侦察在包岑的联军阵地,它位于施普鲁河东岸,由俄军64,000人和普军32,000人据守,名义上的统帅是维特根斯泰因。拿破仑决定在第二天以正面攻击来钉住敌军,而把内伊的兵力从北面倾倒在敌人后方,切断他们的jiāo通线,把他们赶向波希米亚的山地予以击碎。若这个目的达到,那么奥地利因为尚未准备妥善,就不敢妄动,如果没有奥地利协助,这个已经被击碎的俄普联军就会被迫接受他所指定的和平了。

    20日的战斗是完全有利于拿破仑的,因为沙皇完全不听将领的忠告,相信敌军的意图是想迂回联军左翼,而将他们向北驱离奥地利。这种想法无异于自动钻入拿破仑的罗网,他坚持要增强左翼而不惜减弱中央和右翼的兵力。这时,内伊的军团也正用强行军赶来,到黄昏时分,他们已经分别到达下述位置:第三军,斯迪伊尔;第五军,沙尔青;第七军,霍伊-维达;第二军,圣维顿堡。前两个军已经接近施普鲁河,第七军尚距离三十五英里,而第二军则在五十英里以外。

    5月21日上午四时,内伊接到命令,要他向维森堡前进,于上午十一时在普莱提兹暂停,准备当拿破仑发动最后一次总攻击的同时打击敌军的后背。第三和第五两军在上午四时到五时之间,离开了他们的宿营地,在克里克斯渡过施普鲁河,于上午十时达到普莱提兹。于是内伊命令他们暂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