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 第 20 章
    俄中密约。但机密泄漏,引起各列强对清政府的强烈抗议,这个密约不了了之。

    俄国的露骨侵略行为,加之日本的劝告,使日俄战争bào发时,中国从一开始就宣布中立,而没有履行第一次俄中密约。(华盛顿会议时,密约之事才大白于天下)

    二、支那事变bào发后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支那事变bào发后不久,中苏间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下旬,苏联对日军轰zhà南京提出强烈抗议和警告,同时对中国实行道义上的援助。到一九三八年五月为止,共援助飞机五百架,驾驶员和机械师二百名,以及大量的军需器材。后来又派遣军事顾问团,提供贷款,支援guó mín dǎng政府,而对中国共产党却未大力援助。这是因为,与中国共产党相比,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更有力量牵制日本。

    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日苏中立条约》一签定,苏联便削弱对中国的援助,忙于应付德苏战争,它在新疆的势力也衰弱下去。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抓住这个机会改组了亲苏的新疆政府,限制苏联的权益,中苏关系为此恶化。一九四四年,在苏联支持下,新疆发生了bào dòng。从这时起,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德黑兰会议上对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表示敌意。战争末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更加疏远guó mín dǎng政府。

    三、战争末期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在雅尔塔会议的最后一天,罗斯福、邱吉尔为了敦促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斯大林之间签定了秘密协定:

    1. 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2. 由日本一九○四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① 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jiāo还苏联;

    ② 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③ 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 千岛群岛须jiāo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罗斯福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美英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由于雅尔塔协定中这部分内容是秘密的,以及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等原因,这个问题在六月的旧金山联合国大会和七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均未公开,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另一方面,中国由于抗日战争,内战威胁和新疆政治形势等重大问题,深感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于是于六月下旬派宋子文前往莫斯科举行会谈。直到这时中国才从美国大使那里得知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内容。八月十四日,中苏间签定友好同盟条约和另外四个协定。

    如上所述,这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非是中国提出的。但是,中国政府的行政院长发表了“新协定是远东持久和平的基石”的见解,立法院长孙科称中苏条约“开辟了中苏关系的新时代”。不久,苏联占领了中国东北,大肆掠夺那里的工业设备,外蒙古正式独立,中国又一次被苏联欺骗了。

    1. 苏军理应于日军正式投降后三个月以内(至十二月三日)从东北撤离完毕,但是却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

    第一次:签定延期协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

    第二次:签定延期协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

    第三次:以苏军参谋长谈话的方式表示(于长春):“在美军从中国撤离的同时,苏军从东北撤离。”对于中国的反苏yóu xing,宣布(四月三日)“在哈尔滨、长春、大连、今沈阳实施军事演习”,进行牵制。

    第四次:苏联政府答复:“四月末以前,将撤离完毕。”

    2. 苏军直至五月三十一日才从东北撤离完毕,而在旅顺、大连依然驻扎着军队。这个期间,根据斯大林的直接命令,由苏联专家(二百二十六名)负责监督,将东北的工业设备运回了国内。

    《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中国政府表示:“只要蒙古人民希望独立,中国愿承认其独立。”苏联趁此机会,在日本投降还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就策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十月二十五日获得五十万张赞成票(反对票无),终于使外蒙古独立。为此,中国不得不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而放弃过去一贯主张的主权。苏联则于二月二十七日在莫斯科与外蒙古签订了《苏蒙友好互助条约》。此外,苏联还在新疆借口调停哈萨克人和汉族人的纠纷,要求中国与它签定十一项协定。这些协定虽于六月六日在乌鲁木齐正式签定,但中苏之间的互不信任却日益加深了。

    日本投降后,guó mín dǎng政府与共产党之间虽然经过美国调停,但并未达成一致。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占据了东北,力量越来越强大,至一九四九年初已夺取长江以北各省。guó mín dǎng政府则退至广东、重庆、成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终于不得不迁至台湾(台北)。共产党的力量控制了大陆,于同年十月一日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由máo zé dōng担任主席。苏联于第二天便撕去外jiāo上的伪装,承认了新政府,不久又同新政府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仅仅四年,中国guó mín dǎng政府就被苏联抛弃,失掉了大陆。

    四、朝鲜战争bào发前夕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máo zé dōng为参加斯大林七十诞辰庆祝活动而访问了莫斯科,在那里停留了两个月。这个期间,máo zé dōng同斯大林举行了会谈,并于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作为这个条约的附属协定,签定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中国向苏联借款的协定。这一次签定的条约及协定不同于过去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是两个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中国领导人没有忘记向世界炫耀这个条约是“人类史上无以lún比的、坚如磐石的”。将这个条约和过去的条约相比,可看出下列差异,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由此,中国走上了追随苏联的道路。

    1. 同盟所针对的国家扩大到日本及与日本结盟的国家(美国)。

    2. 签定了关于长春铁路归还日期及旅顺的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曾规定苏军从旅顺港撤离期限为三十年,这一次进行了修改,规定为不得超过一九五二年末。(由于朝鲜战争bào发,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才发表共同宣言,付诸实施)

    3. 签定了关于大连的协定和将苏联在东北的财产转让给中国的议定书。一九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全部手续完结。但是苏联从东北掠去的工业设备却一件也未归还。

    4. 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提供三亿美元(每年六千万美元)的信用贷款。 [ 作者注:在这之前,苏联将共产党东北人民政府的高岗召到莫斯科,于一九四九年七月签定了贸易协定(有效朋一年),企图以此笼络中国的地方政府。当然,这遭到了guó mín dǎng政府的严重抗议。 ]

    于一九五○年十月派出大军(以志愿军名义),支援北朝鲜作战。一九五三年七月,战争终于在三八线停下来。众所周知,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那以后,中苏两国在台湾、印度支那问题上继续采取协调一致的态度。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苏联的援助,在军事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弹yào。但是,到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美苏和平共处路线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一九五九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从此,中苏对立公开化,到六十年代双方的争论已变得相当激烈。尽管如此,在越南战争中双方还是继续支持越南。但是,到一九六八年发生捷克事件和一九六九年发生达曼斯基岛(珍宝岛)事件后,两国的对立越来越升级了。那以后的中国,一方面继续同苏联作对,一方面接近美国和日本。而这一切,北京是在“反霸”的名义下进行的。

    结果,中国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向苏联通告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年后的一九八○年四月,中苏同盟名实俱亡了。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如上所述,自日清战争以后,中苏(俄)之间先后缔结过三次同盟,一次互不侵犯条约,每次都未给中苏关系带来好结果,每次都是中国上了苏联的当。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虽然在于日、苏(俄)、中、美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东北的力量对比,但也不能否认同中国国内的形势有很大关系。战后中苏贸易的变化是判断中苏关系变化的一个因素,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1950 160 135 325 1965 225 190 415

    1951 305 445 750 1966 145 175 320

    1952 415 550 965 1967 55 50 105

    1953 475 690 1,165 1968 25 60 95

    1954 550 720 1,270 1969 30 25 55

    1955 645 1,055 1,700 1970 20 25 45

    1956 745 715 1,460 1971 75 80 155

    1957 760 545 1,295 1972 135 120 255

    1958 880 635 1,515 1973 135 135 270

    1959 1,100 955 2,055 1974 140 140 280

    1960 850 815 1,665 1975 149 129 278

    1961 550 365 915 1976 179 239 418

    1962 515 235 750 1977 177 161 338

    1963 415 185 600 1978 254 238 492

    1964 315 135 450

    ① 1969-1971年的贸易正值中苏关系恶化时期。

    ② 1972年以后贸易额增大,可以说是恢复到了五十年代的状态。这同中国总贸易额增加是有关系的。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中苏两国各在它们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着大军,而且两国居住在边境附近的人民在生活、民族、宗教上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纠纷很容易发生。但是这些纠纷不一定就导致战争。倒是由于有下述各种问题存在,这些问题难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加上和国际形势以及中苏的国内问题纠缠在一起,因此最终有可能发展到诉诸于武力。

    一、领土问题(含外蒙古)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苏联自十九世纪以来蚕食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要求归还这些领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中苏对抗的深远原因在于此,因此只要中国不撤回它的要求,中苏对立就将继续下去。中国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苏联玩弄各种手段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了出去,使外蒙古独立并成为它的卫星国,纳入它自己的势力之下,部署大量兵力(三个师),给中国造成威胁。上图表明中苏边界附近领土问题的历史状况。

    图37 中苏边境问题示意图

    二、越南问题

    一九七九年二、三月中越战争时中国之所以加强对苏正面的防备并准备苏军发动进攻,是因为前一年的十一月苏越之间签定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当时在越南既没有苏联的军事人员,也没有苏联的军事基地,只有苏联的一些舰艇停泊在北部湾,对越南进行间接的援助。可是没过多久,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加强了。“熊”式飞机不断地往返于远东至越南之间,或停留在越南的机场上,海军舰艇也停泊在金兰湾;苏联军事顾问已增加至近一万人;河内、岘港、金兰湾的海空军基地极可能在供苏联使用。此外,苏联还在积极地支持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

    另一方面,中国正支持老挝、柬埔寨的抗越力量以游击战争消耗越军。因此,中越对抗实际上也就是中苏对抗。除越南问题外,两国对柬埔寨、老挝、泰国的不同的政策,也将成为导致中苏战争的一个重大原因。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在内政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何应付与年俱增的人口(每年至少增加一千五百万,平均每天增加四、五万)是个重大问题。据说赫鲁晓夫当年曾打算利用中国劳动力开发西伯利亚,但听说máo zé dōng想让大量(二百万)中国人移居那里,便吓得中止了这个计划。中国人口不断增加,这对人口稀疏的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来说,今后也将成为重大威胁(满洲事变时那里的人口不过三千万左右,现在即将增至一亿左右)。

    四、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苏联自革命成功以后,六十余年来,推行世界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确立了领导地位。但是自从斯大林逝世以后,中苏两国的利害关系发生了冲突,中国向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进行了挑战。máo zé dōng逝世后,中国对勃列日涅夫的建议不予理睬,而是在意识形态上继续走自己的路,并接近以苏联为主要假想敌国的美国和日本。因此,今后即使苏联首脑部的阵容发生变化,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应该认为中苏对立将继续存在下去。

    第三节 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如上所述,存在着导致中苏对抗激化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第一,是两国的国内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