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 第 18 章
    战计划,动员庞大的人力和五千万民兵,利用辽阔的国土和熟悉的地形,巧妙部署各地兵力,建立指挥联络系统和jiāo通网,筹措和输送弹yào、油料等各种补给品,设置天然和人工的障碍地带,储备维修器材和粮食,以便阻止和粉碎苏军的进攻。为此,中国似乎正在各边境地区加强自治方式,建立各边境地区长期独立抗战的态势,考虑到作战失利的情况,还在诸如长城一线和东北南部要地构筑着最后抵抗阵地。另一方面,在国家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军队的现代化也正在进行,只是因为受国内问题的影响,似乎面临着各种困难。

    ① 警惕苏联,加强边防

    中国在严密监视苏联在边境地带活动的同时,还为防备苏联进攻而加强着第一线,在各要地构筑工事和阵地,建大保障兵力机动和后勤补给的jiāo通运输网和通信联络系统,修建防空洞。这些是确立国防态势的重要环节。

    ② 维持朝鲜半岛的正常化

    从保卫东北和保卫东部沿海方向(含渤海湾、黄海)考虑,苏联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对中国是不利的。中国之所以向北朝鲜缔结军事同盟,就是为了对抗苏朝同盟,遏制苏联进入朝鲜。中国新领导人第一次外访往往选择北朝鲜,也正是从这点考虑的。(北朝鲜为了从中国得到石油,表现出稍稍倾向中国的态度)今后中国将继续执行这一改策。

    ③ 加强与日美合作以及同台湾的关系

    与日美合作,这是中国在对苏战略态势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原因是:中国海军力量尤其薄弱,沿海方向存在弱点。有一个平静的朝鲜半岛和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这对中国沿海方向的安全和得到美国强大海军的支援是有利的。过去,中国要求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反对日本增强军事力量,而如今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也是从本国的安全上考虑的。目前,中国不可能有余力和台湾冲突。

    ④ 印度支那方向的防御

    中苏战争一旦bào发,中国对越南方向也必须有所戒备。中国不愿意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扩张。中国越是担心中苏战争,就越要排除越南的扩张。考虑到苏军有可能根据苏越同盟进驻越南,这样做就更有必要。但是,中国向越南方向投入大量兵力,是不明智的。

    ⑤ 和“东盟”各国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关系密切,这里居住着许多华侨,中国南海位于其环抱之中。加强和“东盟”各国(尤其是泰国)的合作,对中国防止苏联在这些地区的扩张十分必要。另外,缅甸的地位也不容轻视。

    ⑥ 警惕印度次大陆方向

    中国对印度的动向早有戒备。中国正在警惕这个南方邻国接近苏联,努力维护同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友好关系。为了保卫西藏,中国还时刻注视着尼泊尔尔、不丹、锡金的动向。

    3. 通过和西方各国合作牵制苏联

    苏联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处于必须重视欧洲方向的立场。努力把苏联的力量引至西欧方向,就等于牵制住苏联调往亚洲方向的力量。为此,中国正试图接近西欧。一九七九年十月,中国领导人访问了英、西德、法、意四国,加强了向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

    ① 加强同“北约”各成员国的合作

    采取从东、西两个方向包围苏联的态势,这将使苏联处于困难境地,战时不得不进行两面作战。中国正是着眼这一点,而加强同“北约”各成员国(军队)的合作。另外,同这些国家(军队)密切合作,还有助于得到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援助,并能早期发现苏联的动向和企图。最近中国打算从英国购买“鹞”式战斗机,中国现在被称为“北约”的第十六个成员国,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② 分裂东欧各国,策动苏联国内暴乱

    战时影响苏军的行动,或伺机使东欧各国摆脱苏联阵营,这对“北约”各国和中国都是有利的。幸好有的东欧国家处于苏联的压迫之下,自由被束缚,经济陷于困境。因此,同这些国家密切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对抑制中苏战争也起作用。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出访罗马尼亚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4. 联合第三世界包围苏联

    众所周知,中国正运用máo zé dōng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企图控制 [ 译者注:这是对我国外jiāo政策的歪曲 ] 发展中国家,争取日本、西欧等第二世界,联合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把矛头指向苏联。过去中国一直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积极地进行工作,现在似乎因忙于国内问题而有无暇顾及之感。

    ① 阻止苏联向中东(含波斯湾和红海)扩张

    苏联进入中东产油地区,意味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大,因此,中国正致力于唤起世界舆论加以阻止。尤其是这些地区伊斯兰教徒很多,中国打算联合各伊斯兰国家,进一步加强反苏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伊斯兰教徒很多的新疆地区的安全,而且还能给苏联统治下的中亚(多数为伊斯兰教信奉者)地区带来动dàng。去年末苏军入侵阿富汗,使中国北(外蒙古)、南(越南)、西(阿富汗)三面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苏关系极可能为此而更加严峻。

    ② 对抗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迄今中国对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积极工作,企图通过支援这些国家达到遏制苏联扩张的目的。但近年来这项工作似乎进展不大。

    ③ 和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为防止不结盟国家倒向苏联一边,中国曾努力做南斯拉夫的铁托的工作,使苏联的友邦越来越少。铁托逝世对中国是个打击。

    5. 国防和外jiāo的关系

    中国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全,不能不重视中苏战争。现在中国正在一边抑制战争的发生,一边调整国家的态势,并利用美苏对抗来发展本国实力。中国的外jiāo是在同国防保持密切的关系下展开的。

    ① 同日、美及“北约”组织各国合作

    中国企图接近西欧各国,它甚至被称为“北约”组织的第十六个成员国。中国领导人一九七九年十月至十一月出访了欧洲。毫无疑问,这是为实现自己目的而采取的外jiāo行动。另外,中国还尽一切努力维护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企图拉这两个国家参加亚洲的反苏行列。上述种种作法都是旨在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② 对苏联及越南的外jiāo和中苏谈判

    一九八○年四月三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符其实地作废了。中苏两国处于一种无条约关系的状态,这对中国的国防是不利的。而且中国同越南处于敌对关系,今后的形势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能通过谈判掌握对方国家的动向,进而缔结某种协定,那将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之所以同苏联、越南举行外jiāo谈判,其目的就在于此。某种形势下,中苏之间甚至有可能暂时接近。

    二、苏联的政略和战略

    以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为首的苏联党政要人,一直坚信苏联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袖。这种信念最早产生于斯大林,经赫鲁晓夫,为现在的勃列日涅夫所继承,遭到máo zé dōng的针锋相对的反对,因此中苏之间的对立是根深蒂固的。máo zé dōng逝世后,勃列日涅夫曾试图同中国接近,但未能奏效。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逐步增强它在中苏边境的军事力量,并以此为后盾开展对中国的外jiāo。

    翻开苏联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总是一发现对方的弱点就抓住不放,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和领土扩张。尤其是苏联向南方寻求基地(港湾)的yù望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1. 一八七七年与土耳其之间bào发战争。

    2. 一八九一至一九○二年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一八九八年租借大连和旅顺。

    3. 一九○四至一九○五年与日本之间bào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bào发后,苏联的这种作法并无变化。下列事实说明,苏联一直凭借武力和侵略进行领土扩张。它现在正在大规模地扩军备战和实行军队现代化,为此它的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

    1. 一九三九年和德国签定《德苏协定》,瓜分和进驻波兰领土。

    2. 一九四○年吞并、占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

    3. 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两次侵略芬兰。

    4. 大战末期进攻满洲,租借大连和旅顺。

    5. 一九四五年进攻南库页岛和千岛,至今一直占领我国北方领土。

    6. 一九四五年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7. 一九五○年支持北朝鲜,挑起朝鲜战争。

    8. 一九五六年进驻匈牙利。

    9. 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

    10. 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向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南也门、阿富汗、越南等国派遣军队或军事顾问。

    11.一九七八年一月至五月间在国后岛和择捉岛部署一个师的兵力,一九七九年九月在色丹岛部署三千人的兵力。

    12.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动三个师约五万人武装入侵阿富汗。

    六十年代,苏联的核武器和海军力量不如美国;后来乘美国陷足于越南战争之机逐步加强,现在已大有凌驾美国之势(参见下表)。如果按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据说到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间,美国将被苏联抛在后边。这说明苏联越来越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开展积极的外jiāo活动,梦寐以求地扩大势力范围。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苏联长期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使苏联在下面几个方面陷入了困境。这已经成为苏联的致命弱点。

    第一,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减慢,暴露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缺陷。赫鲁晓夫曾经扬言一九八○年以前在经济上赶超美国,这毕竟成了一场黄粱美梦。苏联民众为此而在生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苏联军费如果仍像过去那样,每年以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八○年美国国防报告)的比率增长,到八十年代末期,共军费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食粮供应尤其是谷物不足。苏联每年需二亿一千万吨。由于气候的影响,大体上每二三年都要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一次谷物。一九七九年从美国进口的谷物达二千五百万吨。可以想象得到,苏联如决心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它将首先着手进口数量相当大的谷物。(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有可能以农业歉收为理由,大量进口谷物,进行储备)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九年美、苏战略核力量对比表

    美国 苏联

    洲际弹道导弹 潜shè弹道导弹 远程轰zhà机 洲际弹道导弹 潜shè弹道导弹 远程轰zhà机

    1962年保有数① 200 100 1,700 50 0 200

    1972年中期保有数 1,054 656(41艘) 455 1,527 500(740) 140

    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的限额(括弧内数字为旧式洲际弹道导弹转换为潜shè弹道导弹的限额) 1,054 656 (710) 1,618 740 (950)

    197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协议规定的限额 2,40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1,320) 2,40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1,320)

    1979年保有数②(括弧内数字为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数) 1,054 666 573 1,398 950 156

    2,283 2,504

    (550) (496) (608) (144)

    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的限额(括弧内数字为1982年以后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 2,250(1,320) 2,250(1,32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 820 380 120(3) 820 380 120(3)

    1980-1983年 1988年美国将另外部署108枚“潘兴-2”导弹和464枚“战斧”核导弹。“潘兴-2”shè程1,600公里;“战斧”导弹shè程2,400公里。 苏联另外在东欧和苏联西部部署了120枚SS-20型导弹和90架图-26(“逆火”式)轰zhà机,对西欧构成了威胁。

    注:1 英国《军事力量对比》的数字。

    2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八日条约签定时“共同声明”中的数字。

    3 发shè巡航导弹的轰zhà机数。

    历年 经济增长率

    50年代 5.8%

    60年代 5.1%

    1970-1975年 3.7%

    80年代(估计) 3%-2.5%

    第三个弱点是,八十年代役龄青年数显著减少,这将给军队的补充带来巨大困难。到九十年代,这种困难将更大。

    第四个弱点是苏联内部及其卫星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苏联内部存在着斯拉夫民族和非斯拉夫民族的感情上的对立;各卫星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容轻视。只要出现苏军压力放松或者苏军败退一类情况,这些国家必然会发生bào dòng和内乱。尤其在亚洲,只要bào发大规模战争,如日俄战争时那样,就很可能引起苏联欧洲部分的动dàng不安。另外,还有必要注意下列各点:

    1. 西伯利亚地区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进入量补给。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一旦被切断,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很容易陷于孤立。

    2. 乌拉尔以东的人口构成中,俄罗斯人虽然居多数,但当地人对俄罗斯人反感;而且亚洲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俄罗斯人的人口增长率。

    3. 广大地区的jiāo通以铁路为主,公路很少,空中航线正在开辟。西部至中苏边境的补给线太长,容易受到破坏 [ 作者注:日俄战争bào发时,以日本人为主的民间西伯利亚铁路破坏队,从北京出发,沿兴安岭北上,专事西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