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 第 10 章
    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泰谢特,经贝阿铁路线(一部已竣工)上的乌斯季库特,沿勒拿河顺流而下,向位于该河河口的提克西进行补给。

    勒拿河的货运量逐年增加,最高时一年内曾达到六百万吨,具体数字如下。

    一九五○年:四十二万吨。

    一九五五年:一百一十万吨。

    一九六○年:约二百万吨。

    一九六八年:二百五十万吨。

    一九七○年:四百万吨。

    3. 叶尼塞河河口以西地区

    主要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进行补给。这是因为从东方进行补给必须通过维利基茨基海峡这个“鬼门关” [ 译者注:维利基茨基海峡东西长约一百三十公里,最宽处五十公里,流速最大时为五节。喀拉海浮冰冬季受西北风和海流的影响,在维利基茨基海峡内形成大冰盖。北冰洋航线夏季通航时,维利基茨基海峡仍不解冻。船队要想通过这里,必须有破冰船作前导。为此,国际上出现了“维利基茨基北冰洋航线的‘鬼门关’”的说法。 ] 。所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二十万劳工修筑了通往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的内陆铁路,为从摩尔曼斯克进行补给创造了条件。

    现在在北冰洋进行航行的船舶每年有一百艘左右,运输量估计为二百万吨左右。

    北冰洋航线向来只是在夏季(约一百到一百一十天的时间)通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估计有可能逐步延长一些时间。从美苏对峙的观点来看,极北地区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第四章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0

    第一节 中国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一、东北三省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二、内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三、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四、新疆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五、西藏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六、印度支那半岛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苏联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一、中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二、西西伯利亚的政略战略价值

    三、东西伯利亚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四、远东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五、欧亚jiāo通线的价值

    六、西太平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七、北冰洋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第三节 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几点结论

    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 [ 译者注:麦金德(一八六一-一九四七) 英国地理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与lún敦经济学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一九○四年他在《历史的地理基础》一文中提出“大陆心脏说”。认为中亚是欧亚太陆的心脏。谁统治这个地区,谁就能控制边线地区,从而便能主宰世界。他的这个论点对当时英帝国主义向中东和远东的扩张,起了鼓动作用。 ] 在一九○四年把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他论断:随着jiāo通的开辟、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这一中心地带将会缓慢地积聚起潜在的力量,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势力,进而向外到处扩张。这就是和美国的马汉海军少将 [ 译者注:马汉(一八四○-一九一四) 美国资产阶级海军理论家和史学家,海军少将。曾任纽波特海军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他曾提出“海军制胜论”,认为海军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谁夺取了制海权,谁就能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他的这个理论反映了美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需要。 ] 的“海上霸权论”针锋相对的麦金德的“陆上霸权论”。关于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之争,我们且不去论述。中苏边境线的两侧地带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正如麦金德所说的,是心脏地带;然而这心脏地带现在却仍然未被开发,它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等尚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将来中苏bào发战争,这些地方或多或少会成为战场,与中苏邻近的日本、朝鲜和台湾 [ 译者注:请读者注意:作者受其立场决定,在书中多处将我国台湾视为“国家”。 ] 也会程度不同地蒙受中苏战争的战祸;反之,握手言和的中苏两国,将会像麦金德所说,作为称霸大陆的势力,向欧亚大陆以外的地方扩张。无论哪一种情况,中苏关系及其动向都会给世界形势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围绕军事问题来探讨这些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

    第一节 中国边境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中国地广人多,其面积为一千一百六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 [ 译者注:原文如此。 ] ,人口将近十亿。与以下十二个国家相邻。

    苏联、北朝鲜、外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 [ 译者注:泰国并不与我国接壤。 ] 、老挝和越南。

    世界上这样的国家独一无二。国境线长达二万一千八百三十公里,海岸线长达六千四百四十公里,特别是与苏联jiāo界的国境线竟长达六千四百四十公里左右。靠近苏联的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区,占中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中国领土由海拔一千五百至六千米的高原地带和山岳地带构成,其他的主要地区有东部平原地带,分为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中国的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集中在这里。工业在中国东部比较发达。中国虽然也在实行现代化,但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是一个农业国。

    图17 中国民航航线一览图

    由于受旱灾、水灾、天候季节的影响,粮食经常不足,每年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几百万吨小麦,以弥补不足。国内jiāo通(公路、铁路)除东北外,不太发达;南部由于水路的关系,乡使用船舶;同边境的jiāo通重视空中航线。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整个中国,除沿海方向外,大部分为陆地边境所围,从外部难以入侵,尤其是因为有海洋、大沙漠和山岳地带,因此过去在国防上是有利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的发展,使这个有利的一面显著地受到了削弱,而且给战时边疆的粮食运输也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不能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在边境要支撑下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有甚者,这些地方反过来有可能为侵略者所利用。也就是说,中国的边疆地区由于远离国家中心地区,补给线过长,难于自给自足,因此很容易成为间接侵略 [ 译者注:根据日本的概念,所谓间接侵略是指国外支持下发生的骚乱,国外有组织地秘密派遣人员和运进武器等类事惑。 ] 的对象。中国的最大忧虑即在于此,可以说这又是国防上的缺陷。

    一、东北三省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就和内蒙古、新疆等地一样,被称为“关外”,主要为满族所占据。从俄国铺设西伯利亚铁路以来,这一地区在亚洲的政略和战略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了。这可以从俄国(苏联)、日本、中国之间频繁地发生以下的争夺得到证明。像这样激烈争夺的地区别处尚不多见。

    1. 一八九○年,俄军利用北清事变之机入侵并驻军满洲。

    2. 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日清两军在南满地区作战。

    战后(一八九七年),俄国租借了辽东半岛,在旅顺、大连修建了要塞。

    3.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俄两军在满洲作战。其后,日本势力进入南满地区。

    4. 从一九一七年开始,日、美、法、英、意等联军出兵西伯利亚。

    5. 一九二九年,苏军和张学良军队作战。

    6.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军在满洲事变后占领了满洲,接着成立满洲国,建立日满两国共同防御态势。

    7. 一九三八年发生张鼓峰事件,一九三九发生诺门坎事件。

    8. 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满洲。

    9. 一九五四年以前,苏军占据旅顺、大连要地。

    另外,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bào发的朝鲜战争也和东北(当时苏军驻扎在旅顺、大连)的形势有密切关系。只要想一想这一点,就能清楚地知道东北政略和战略地位的重要xìng。

    满洲事变后,东北曾一度成立过满洲国。和别处边境的不同之处是,这里建设了铁路、公路,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人口稠密,jiāo通通信发达,气候也不象西伯利亚那样寒冷。因此,现在它对中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产粮地区和重工业地区。当然,也是防备苏联入侵的重要的第一线和后方补给基地。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苏联对东北垂涎三尺,yù罢不能。苏联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的动机也是为了把东北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朝鲜战争之后,苏联曾想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收买东北三省的领导人高岗,但未达到目的。苏联对东北如此迷恋的原因,除了远东地区(西伯利亚)不能自给外,还因为它痛感东北对保卫西伯利业是极为重要的。东北三省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威胁。

    苏联驻远东兵力的变化

    编号 重大事件 陆军 空军 海军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1921年 步兵师3,第一骑兵师(旅2) 几乎没有 很少

    1924年 新编第5军

    第18军(赤塔)第36师,第1骑兵旅

    第19军(哈巴罗夫斯克)步兵第1、第2师,第1骑兵旅

    2 中苏战争 1929年 新成立特别远东军(哈巴罗夫斯克)增加2个师 使用飞机 很少

    3 满洲事变 1931年 编成滨海集团

    1932年 步兵师8-9,骑兵师1,骑兵旅2,坦克250辆 200架 组织远东海军

    1935-1936年 为增强正规军的兵力,把2个民兵师改为正规师 1,200架 改称太平洋舰队

    4 日德防共协定 1936年 步兵师16-20,骑兵师4,坦克1,200辆 潜艇69艘

    5 日德结盟 1940-1941年 滨海边疆区:步兵师11、骑兵师2、坦克旅4 2,800架 潜艇103艘

    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步兵师8、坦克旅2

    后贝加尔地区:步兵师8、骑兵师2、坦克旅4

    6 日苏战争前夕 1945年 准备对日作战

    外蒙古:步兵师3、骑兵旅1、坦克旅6

    7 日苏战争 1945年 步兵师 71、坦克师 2 6,500架 舰艇500艘

    8 朝鲜战争 1950年 后贝加尔以东,步兵师28,坦克师1,空降师1,骑兵师4,坦克旅9 1,000架 增设海军陆战队1个旅,潜艇100艘

    注:① 日苏战争后,苏军第39军进驻旅顺。

    ② 1948年12月25日苏军撤离北朝鲜,1954年苏军撤离旅顺、大连。

    很清楚,如果中国攻下滨海边疆区,苏联在太平洋的势力将明显受到削弱,它在太平洋的发言权也将受到限制。本来这些地区就是中国的领土,现在中国政府又要求归还,因此苏联不能不重视邻近东北地区的防务,更何况中国在东北部署了大军,最近又部署了中远程弹道导弹。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部署在后贝加尔以东的东北当面的兵力变化如上表。很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对东北地区越来越关心。过去,东北地区的形势为日、俄(苏)的力量变化所左右;今后,将基于日、中、苏的力量对比而变化。

    二、内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从公元前四百年起,中国对来自北方的威胁,用建筑城墙的办法来保护城内的居民。秦朝统一中国后,为防备北方匈奴入侵,把各地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后来,随着蒙古族的兴起,内蒙古投在外蒙古的势力之下,多次按着外蒙古的指令进犯中国。昔日建筑的万里长城之所以基本上沿内蒙古南部呈东西走向,是中国为了防备来自内、外蒙古的进犯。万里长城长约二千五百多公里,每隔六十米设一座敌楼,处于保卫东北西部、北京、天津地区和山西各地方的态势(西部规模较小)。

    内蒙古介于中国内地和外蒙古之间,如今是中国的门户。如果一旦内蒙古处于外国势力控制之下,不用说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一带,就连东北和新疆都要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在进入飞机、直升机、坦克和导弹时代的今天,已经不同于过去。过去沙漠地带是天然屏障,现在这些地区对于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来说,已经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地方。中国感到忧虑之处就在这里。中国为牢固地掌握内蒙古,除去把北京-外蒙古之间的宽轨铁路改换成中国式的窄轨铁路外,还鼓励汉族人迁居内蒙古,努力开发内蒙古,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正在进行各方面的准备。除去横贯东西的铁路外.还接通兰州-包头铁路线,并在延长由包头向北的支线,以便加大抵抗苏联的纵深。

    另一方面,对于与内蒙古为邻的外蒙古来说,内蒙古的动向不容忽视。对于苏联来说,也事关重大。一九三八年七月,日本刚在内蒙古成立驻蒙军,苏联马上就在乌兰巴托设立了步兵第五十七军司令部,同时命令驻守乌兰巴托的特别步兵第三十六师进至乌兰巴托至张家口的要道扎门乌德。由此可见,苏联对内蒙古是十分重视的。

    总之,内蒙古是苏联和外蒙古不能掉以轻心的地区,是中国的国防第一线。遗憾的是,内蒙古在军事上无险可守,中国的忧虑正在于此。

    三、外蒙古的政略和战略价值

    外蒙古过去以蒙古族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它的领土是浩瀚的沙漠地带,特点是人口稀少,这说明它本身的经济价值很小。但是,由于有沙漠地区(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和北半部(特别是西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