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 第 7 章
    防第二线的地位。

    这个地区利用沙漠里的绿洲种植棉花,栽培葡萄和瓜类。居民的大多数在沙漠地区从事牧业生产。自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六年开始修建卡拉库姆运河(从克尔基到阿什哈巴德一段八百二十公里),并完成了到捷詹(五百七十公里)的第二期工程以后,农耕、畜牧都因灌溉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外,在涅比特-达格和切列肯半岛开采出了石油,在查尔朱建立了炼油厂。土库曼共和国正在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第二节 西伯利亚地区

    西伯利亚东西长五千公里,南北宽三千公里,其面积约达一千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包括下述三个经济区,约等于日本总面积的三十五倍。据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苏联正式公布的数字,西伯利亚人口约二千六百万,约占苏联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人口密度为日本北海道人口密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1. 西西伯利亚:面积二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二百一十四万。

    2. 东西伯利亚: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五十万。

    3. 远东:面积六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万。

    西伯利亚有十二个州、三个边疆区和三个自治共和国。如下表所示,有的州和边疆区内还包括自治州(共三个)和民族区(共八个)。

    回顾一下苏联把西伯利亚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并开发和发展西伯利亚至今的历史,我们可以窥知苏联(俄国)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本质。

    第一是苏联(俄国)的极积xìng、冒险xìng或叫做侵略xìng。 如前所述,在十七世纪的几十年里,俄国人冒着严寒穿行于杳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之间,将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土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之下,其冒险xìng确实令人惊叹。接着,在十八世纪又攫取了阿拉斯加,渗透到美洲的西海岸。在这个期间,通过同中国谈判扩大了领土。一八八七年,俄国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俄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美国染指亚洲,以便独自向中国大陆扩张。俄国对亚洲扩张的速度之快、占地之广,确无先例。

    1.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通过《瑷珲条约》割取了黑龙江以北、松花江以西的地区。

    2. 一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通过《北京条约》割取了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

    3. 一八七五年,通过日俄两国的外jiāo谈判jiāo换了千岛和库页岛,整个库页岛变成了俄国领土。

    4. 通过三国 [ 译者注:俄国、法国、德国。 ] 干涉,从中国租借到日本通过日清战争获得的辽东半岛,并且趁北清事变之机进至满洲,修筑了南满铁路。

    5. 乘中国bào发革命 [ 译者注: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辛亥革命。 ] 之机,支持外蒙古独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将外蒙古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九四四年),吞并图瓦,成立了图瓦自治共和国。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进驻千岛,占领了包括国后、择捉两岛在内的整个列岛与齿舞、色丹两岛,进而在一九七九年派驻了一个师。

    尤其是在北清事变时,俄国对清朝帝国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其狂妄自大、侵略成xìng,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些要求也通告了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成为日俄战争的起因。

    ① 清朝帝国要允许俄军之一部进驻满洲境内。

    ② 驻满洲俄军视需要支持清朝帝国镇压叛乱。

    ③ 清朝帝国暂时禁止进口武器。

    ④ 当俄国认定满洲的清朝官吏犯有不正当行为时,清朝应调离这些官吏。另外,驻满的清军,其人数无论步兵、骑兵均须与俄国协商决定,并且一律禁止使用大pào。

    ⑤ 除与俄国协商并取得俄国同意外,清朝帝国不得把满洲的有关铁路或矿山的商业利益让与第三国及其臣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军队侵占了日本领土千岛群岛的择捉、国后、齿舞和色丹,最近又派驻了一个师,至今拒不归还,这也决非偶然。

    自治州、民族区名 成立日期 特点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产品 俄语以外的语言 所属州(边疆区)名

    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 1922.6.1   10.9 16.8 畜牧业 阿尔泰语 阿尔泰边疆区

    哈卡斯自治州 1930.10.10   6.0 46.6 工业 哈卡斯语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犹太自治州 1934.5.7   3.6 17.4 农业为主,工业 伊迪什语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

    阿金斯克布里雅特民族区   落后 1.9 6.2 农业 布里雅特语 赤塔州

    楚克齐民族区 1930.12,10   72.5 9.7 黄金   马加丹州

    埃文基民族区     66.8 1.2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汉特-曼西民族区 1930.9.26   51.8 25.0 石油、水材、渔业 汉特-曼西语 秋明州

    科里雅克民族区 1930.12.10   31.1 3.9     堪察加州

    太梅尔民族区 1930.12.10 湖泊极多 80.8 3.7 铁矿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乌斯特-奥尔丁斯基布里雅特民族区 1937.9.26   2.2 15.1 煤炭、农业 布里雅特语 依尔库茨克州

    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区 1930.12.10   75.4 7.4 石油、渔业 涅涅茨语 秋明州

    图11 西伯利亚略图

    第二是苏联(俄国)的yīn暗面。 一八九○年,作家契诃夫(时年三十岁)不顾肺病在身,立意研究库页岛的流放问题,决定到西伯利亚进行考察。他在动身之前,曾写信给这次旅行的发言人,首都有影响的报纸的总编辑苏鲍林,谈了他在准备过程中的心得。他说:“我从阅读各种书籍中了解到,我国将几百万人投入监狱,野蛮地摧残他们。他们足带镣铐,冒着风雪严寒,徒步跋涉几万公里。他们感染上了梅dú,堕落下……。”当时的秋明是犯人的集结地,囚犯们在军队的押送下,从这里徒步穿过西伯利亚的村镇,到达伊尔库茨克、赤塔、雅库茨克、库页岛及其他地方。契诃夫一边考察犯人的遣送情况,一边花两个半月的时间穿过西伯利亚,抵达了库页岛。契诃夫在三年的岁月里埋头于被流放者的调查。他虽末获准与政治犯面谈,却能广泛地会见其他犯人。他的记录里记载的库页岛被流放的犯人多达一万人。报据一八二二年制定的流刑法规定,囚犯的分类如下:

    1. 徒刑犯

    被投入号称“死亡之家”的西伯利亚监狱,课以强制劳动。一定期间(一至八年)受改正犯待遇。如成为模范犯人,可到狱外住宿,与家人同居。

    2. 强制迁居犯

    服刑十年后成为自由犯,获得西伯利亚土地,永远不能返回故乡。

    3. 放遂犯

    流浪者和行政上受放逐处分的人。刑满后可返回故乡。

    为了押送这些犯人,在各地驻扎有正规军队。在每个宿营监狱(“旅店”)分别驻有由一名军官、二三名军士和四十名士兵组成的押送队(每隔三十二至六十四公里设一“旅店”,距离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半旅店’的小宿舍)。囚犯抱着重约二公斤的脚镣,徒步而行。

    美国人凯南(原美联社记者)一八六五年从旧金山启程,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上岸,沿堪察加半岛北上,在北极地区过冬,乘雪橇穿越西伯利亚,总行程约八千公里。一八八五年他再度访问西伯利亚,于一八九一年出版了《西伯利亚及其流刑制度》一书。他写到:“实际情况远比我想像的残酷,远比我叙述的恶劣。”这证明西伯利亚确是黑暗的地方,与前述契诃夫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俄国,流刑这一用语最早起源于伊凡雷帝(一五四三年-一五八四年)的敕令。从这一事实也可看出,流刑是随同西伯利亚的历史一道开始的。在以后的年代,西伯利亚各地发现了矿山,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便被大量地用来从事劳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中,不仅包括政治犯、农奴等,还包括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与一般居民。因此,流放与战争和革命等有着很深的因缘。例如:

    1. 在北方战争 [ 译者注:北方战争(一七○○-一七二一)又称俄瑞(典)战争,以俄军大败瑞(典)军而告终。 ] 中吃了败仗而被俄国俘获的瑞典军队的俘虏。这些人中出现了著名的探险家、研究家,他们对开发西伯利亚做出了贡献。

    2. 一七六○年,地主取得了以“殖民”名义将自己所占有的农奴送往西伯利亚的权利。把在一七七三至一七七五年大规模农民战争中所获得的农奴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3. 把一八二五年叛乱和经过德瓦布列斯特判决的军队官兵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和亦塔。

    4. 把参加过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农民起义的人员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5. 把在苏联入侵波兰时俘获的波兰官兵和一般居民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安德鲁斯在他所著的《被叛卖的军队》一书中写道:“在金山科累马,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二年期间,共有二百万名囚犯在残酷的状况下死去,或被qiāng杀。”

    6. 把在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时的反政府分子和一般居民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7. 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俘获的德军俘虏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8. 把在日苏战争中俘获的关东军官兵(六十万)和一般居民(十万)扣留在西伯利亚,让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

    图12 西伯利亚资源地带及开发计划略图

    实际上不妨这样说:西伯利亚是由这些被流放者和俘虏开拓的。被流放者不仅与西伯利亚的开发有密切关系,而且俄国革命的领袖列宁和斯大林在青年时代也曾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在一六八○年时(日本元禄时代稍前)人口仅五万左右,几乎杳无人烟,但到一八九七年时人口已增至五百万,今天已达二千六百七十万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每年平均增长二十五万人左右。

    苏联在满洲事变bào发后,在苏满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同时企图通过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起独立于苏联欧洲地区的重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重申了这样做的必要xìng。战后,苏联尽管忙于本国欧洲地区的恢复工作,但一到赫鲁晓夫政权时代,就在谋求开发西伯利亚特别是实现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的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把西西伯利亚建设成国防中枢的方针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美苏(中苏)对峙的影响所致。苏联为了对付来自美国的喷气轰zhà机、洲际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潜shè弹道导弹的威胁,指望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区,因此整个苏联的中枢地区,西西伯利亚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恰在这时,西伯利亚发现了很多资源(铁、煤炭、石油),西伯利亚的开发就更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后来苏联公布了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建设计划和秋明油田开发计划等项目,苏联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引人注目。

    一、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从阿尔泰山脉(海拔三、四千米)到喀拉海,南北二千八百公里,从乌拉尔山系到叶尼塞河畔,东西一千五百公里。面积为二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苏联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人口一千二百一十四万,所属各州情况如下表。

    西西伯利亚与东西伯利亚不同,低地甚多。在位于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之间,以及鄂毕河及其支流额尔古纳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排水能力极差,沼泽湖泊比比皆是,夏季因降雨而泛滥,冬季因寒冷而冻结,人和动物皆无,形成了所谓“未开垦的处女地”。西西伯利亚的气候条件与东西伯利亚相比,总地说来前者不像后者那样寒冷。西西伯利亚南部具有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森林地区的积雪量可达六十至八十厘米,但在草原地区,积雪量还不到三十厘米,常常遭受旱灾。

    州名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首府 人口(万人) 备注

    新西伯利亚州 70,991 251.1 新西伯利亚 119.9

    秋明州 1,297,590 137.9 秋明 25.6 包括汉特-曼西、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区在内

    鄂木斯克州 178,062 182.9 鄂木斯克 87.6 新西伯利亚1926年时人口为12万人

    阿尔泰边疆区 261,590 272.3 巴尔瑙尔 41.8 包括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在内

    托木斯克州 316,886 79.5 托木斯克 33.4

    克麦罗沃州 90,391 300.5 克麦罗沃 37.2 1926年克麦罗沃的人口为2万2千人

    总计 2,215,510 1145.3

    注:根据1969年调查统计

    图13 西西伯利亚略图

    包括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在内的南部地区是古代蒙古征服过的地方,自那以后也一直为蒙古系的小汗国所割据。一五八二年悉毕尔汗灭亡。一五八七年西西伯利亚一带地区成为俄国的新领土。后来喀什噶尔的势力一度伸展到中亚和蒙古,但到一六八九年即崩溃瓦解,于是俄国的势力就进一步以主要干线(一七三五年可通行马车)为中心向东方扩张。从一八九一年的福岛安正少校(以后晋升为大将)穿行西伯利亚的记录中可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情况。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对西西伯利亚的开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不去赘言。原来这个地方是以苏联欧洲地区为市场的一大农业中心地区。据一九一三年的统计,西西伯利亚的工业生产只不过相当俄国总生产量的百分之一。到一九三四年(第二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