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海岸天空】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

    ┃                                                                                  ┃

    ┃   ☆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    

    ┃    书        门         【此间青回】整理!              ┃

    ┃       香    第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复仇的绝响---苏里高夜战

    引子:再生的凤凰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浩劫之后,天空笼罩着浓烈的硝烟,海面漂浮着漆黑的重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8艘战列舰无一幸免。在火柱冲天的“亚利桑那 (Arizona, BB-39)”号和倾覆的“俄克拉荷马(Oklahoma, BB-37)”号之间,是港内最强的“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她也是除了上述两艘以外负伤最重的军舰。她的左舷接连被9发鱼雷击中,受损惨重,只是由于舰长默文本尼昂(Mervyn Sharp Bennion)上校的舍身指挥以及里基茨(Claude V. Ricketts)上尉组织在右舷注水及时,才避免了倾覆的厄运。虽然火灾四起的军舰最终还是坐沉港内,海水几乎漫过甲板,然而舰艉的旗杆上,一面星条旗依然不屈地飘扬着。

    “西弗吉尼亚”号舰艉的旗杆上,一面星条旗依然不屈地飘扬着。

    翌年6月,这艘伤痕累累的战舰终于被打捞起,和同样坐沉港内的“加利福尼亚”号、抢摊的“内华达(Nevada, BB-36)”号、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 “马里兰”、“田纳西”以及“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一起,加入了被修复的行列。到了44年7月,这艘从珍珠港的淤泥中再生的不死鸟被整修一新,以崭新的面貌归队。她将要参加解放菲律宾之战,在那里的一个海峡内,“西弗吉尼亚”号与珍珠港的难友们一道,以复仇的烈焰,上演了史上最后一场华丽的战列舰决战而名垂青史。这个海峡的名字,就叫做苏里高。

    苏里高(Surigao)海峡之名来源于同名的菲律宾行省,其语义有很多说法,而起源于西班牙语的Surgir,意思为涌流的说法比较有力。这倒也确切地反映了这个海峡的特征,它长约30,连接着保和海与莱特湾,是莱特湾南面的要道。海峡宽度南口约12,北口约25呈喇叭状。海峡里水流湍急,漩涡翻滚,两岸礁石突兀,险峰高耸。最窄处仅约10。苏里高这个地名对于航海者而言还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1521年,麦哲lún横渡广袤的太平洋后,就在通过这里踏上了最初的陆地,他环球之梦也在这条海峡以西数的一个叫麦克坦的小岛上无奈地破灭了。此后,这条海峡默默地历经了四百多个的春秋,直至太平洋烽火之燃起……

    遮云蔽日的盟军舰队

    美军在1944年7月9日夺取了塞班岛,突破了日军所谓“绝对国防圈”的太平洋内防御圈。不久以后,盟军西南太平洋的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为践“我将归来 (I shall return)”之约,在当月火奴鲁鲁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在罗期福总统面前申述:成千上万的菲律宾游击队员正在敌后进行袭扰,菲律宾的人民几乎均可投入这场解放菲律宾的斗争。如果绕过菲律宾,对友好的民众和岛上美国俘虏见死不救,他们只好在死亡线上挣扎,在暴虐的日军统治下忍受凌辱。这就是美国不信守尽早解放菲律宾的诺言,从而使东方人感到美国又抛弃了菲律宾。由此他说服了罗斯福总统,在尼米兹将军的台湾登陆和他的菲律宾登陆计划中,选择了他的方案。

    为了重返菲律宾,盟军选择了莱特岛作为跳板。而为了实施莱特岛登陆战役,盟军投入了巨大的海上兵力,这个海域可谓樯橹林立,舰队基本上分为两部。

    在吕宋岛以东聚集的是美国海军的精华,“蛮牛”哈尔西(William "Bull" Frederick Halsey)第三舰队中的米切尔中将 (Marc Mitscher)的第38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下辖4个特混大队。为了进攻莱特岛,第三舰队的一部分兵力已经转而配属给第七舰队。所以,这时的第38特混舰队可以说就是第三舰队,所以,第三舰队司令官哈尔西对第38特混舰队直接进行战术指挥。这支舰队中荟集着美国最强的舰队航空母舰以及高速战列舰以下大小舰艇95艘。他奉命“掩护和支援”麦克阿瑟麾下的西南太平洋部队,“以协助进攻和占领菲律宾中部的目标地区”,并负责消灭有碍进攻行动的敌人海空部队;又“若有机会歼灭敌人舰队的主力,则以歼灭行动为首要任务。”

    麦克阿瑟的陆海军主将,克鲁格和金凯德

    配置在莱特湾内的是得到加强的第七舰队算是的大部分兵力西南太平洋部队的一部分,指挥官是扬旗两栖作战指挥舰“瓦沙奇(Wasatch, AGC-9)” 号的第七舰队司令官金凯德(Thomas Cassin Kinkaid)海军中将,而西南太平洋部队总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则坐镇“纳什维尔 (Nashville, CL-43)”号轻巡洋舰。整个舰队分为两栖作战编队和pào火支援编队。前者辖有运输舰、货船和突击上陆用的各种艇只。后者有旧式战列舰6艘,其中5艘便是珍珠港淤泥中复活了的不死鸟,被修缮一新,装备有当时最新电子设备,与珍珠港之时判若两舰的“西弗吉尼亚”号也在这一行列。这支舰队中还有若干巡洋舰和驱逐舰,都由杰西奥登多夫海军少将指挥(详见作战序列表)。在登陆阶段,第七舰队共有738艘舰船,这些舰船中,420艘为登陆以及运输舰艇,并分为北部攻击部队(78特混舰队)以及南部攻击部队(79特混舰队),分别由巴贝海军少将(Daniel Barbey)以及威尔金森海军中将(Theodore Stark Wilkinson)指挥。此外尚有一支主要由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构成的近距支援群 (TG77.3),在莱特湾外稍稍偏东的海面上,配置着第七舰队所属的3个护航航空母舰大队(TG77.4.1-3)。这3个大队由托马斯斯普拉格 (Thomas L. Sprague)海军少将统一指挥,辖有护航航空母舰18艘以及担任警戒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若干艘,其基本任务是实施对潜、对空警戒以及对己方登陆部队进行支援。

    第七舰队的全部战斗舰艇为战列舰6艘、护航航空母舰18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5艘、驱逐舰83艘、护航驱逐舰25艘、护卫舰11艘以及鱼雷快艇44艘。

    莱特湾内训练中的美舰,从“西弗吉尼亚”号看到“康利”号驱逐舰正在散布烟幕

    捷一号计划

    随着马里亚纳海战的惨败,日本的“绝对国防圈”终告崩陷,东条内阁集体辞职,日军大本营也匆忙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在7月21日制定了一个称为“捷号”作战的防御计划。这项作战计划中,他们将美军的反攻方向估计为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可能出现的战区制定了四套作战方案:“捷一号”作战方案用以保卫菲律宾; “捷二号”则踞守九州南部、琉球群岛和台湾;“捷三号”防卫本州、四国、九州以及小笠原方面;“捷四号”则负责北海道的防御。然而这一系列“捷号”作战计划的大意只是“以岸基航空兵为主力,配备于本土、冲绳、台湾、菲律宾方面,机动部队的大部分水面部队配备于西南方面,根据敌情前往菲律宾等方面;一部分则配备于本土作机动作战。这样与岸基航空部队的作战相联络,歼灭敌舰队以及进攻兵力。”充其量只是抽象的战略内容,并没有具体的作战指导。直到8月10日的马尼拉作战会议上,才在联合舰队作战参谋神重德大佐的构想下,制定出了五项具体计划,其中第三项关于水面舰艇的如下:

    以栗田健男中将麾下之第二舰队为主干的第一游击部队驻扎林加锚地,和第二游击部队也就是志摩清英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以及小泽治三郎中将率领的机动部队在濑户内海西部分别待机。如果预期盟军即将登陆,第一游击部队即进驻婆罗州方面,第二游击部队进驻濑户内海西部或者是西南群岛(连接九州岛到台湾岛的岛群)方面前进待机,如果盟军登陆,第一游击部队则策应岸基航空部队的空中打击,突入盟军登陆海域,pào击登陆船队,第二游击部队则与机动部队一道将盟军的特混舰队牵制在北方。

    在文莱的日军舰队,中央和右方可以清晰地看见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左边的远处就是扶桑号

    1944年10月17日,盟军忽然在菲律宾莱特岛开始登陆,日军没有想到反攻会来得如此迅速。由于菲律宾的失守对于日本而言,将意味着通往南方资源地带的jiāo通线彻底被切断,不言而喻,这样除了举手投降以外将别无选择。为了阻止这样的败局,日军在10月18日1732,向全舰队发出了实施“捷一号”作战计划的命令,企图作殊死一搏。20日0813,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海军大将发出决战要领,其基本计划是:

    第一游击部队(栗田舰队)的登陆地点突入时间定为X日,第一游击部队在该日黎明突入塔克洛班(Tacloban)的登陆场,首先击破该地的敌舰队,然后攻击滩头;机动部队本队(小泽部队)预定于X-1乃至X-2日到达吕宋方面,在吕宋海峡东部海面机宜行动,牵制敌军,若有良机,则发动攻击消灭敌人,X日定为10月25日;岸基航空部队和机动部队定于其前日(24日,Y日)对敌方机动部队实施航空总攻击。

    1006,又一封来自联合舰队参谋长的电报被送往第二舰队,文中说:“根据联合舰队司令部经过作战图演之结果,认为兵分南北两路比全部舰队在一个方向行动更为有利。”

    从文莱到莱特湾的航线有四条,北线有三条路,都是进入锡布延海,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在萨马岛东岸南下后直指莱特湾,所不同的是第一条航路是绕过南沙群岛 (日本称新南群岛),经过民都洛岛南岸,这条路长达1400,第二条则闯南沙和巴拉望岛之间的狭窄水路,这样距离缩为1200;第三条通过巴拉望岛东岸,约为1080;南路为横穿苏禄海突破苏里高海峡,距离最短为815。

    21日1700,坐镇文莱的栗田健男在其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上召集各级指挥员以及有关方面科长以上进行会议,制定最终的作战计划。大致计划由第二舰队作战参谋大谷藤之助海军中佐为中心的幕僚做成,他们也得出了和联合舰队司令部类似的结论,认为兵分两路更为合适,至于具体航线,第一条最为安全但是时间不允许,第二条由于航路狭窄,容易收到潜艇的伏击,第三条被美国第三舰队侦察发现的可能xìng比较大,第四条南线航路更由于被摩罗泰岛起飞的大型飞机发现的可能xìng大而更危险。最终决定主力舰队的航路定为第二条,第二战队因为行动迟缓,只能将其编成支队从由路程较短的南路行动。

    不言而喻,最南端的第四航线是一条最为危险的航路,被发现攻击的可能xìng最大。很显然,这支支队的使命只能是尽量吸引对方的pào火,让主力部队得到更多成功机会的诱饵。会议结束以后,一位微笑着的海军中将举着盛满冷酒的酒盅和所有在场者逐一干杯,他就是第二战队的司令官西村祥治。在这种笑容里,有人看出了一种赴死的神情。

    日本第二战队的“扶桑”和“山城”,近处的“扶桑”号正在进行cāopào训练,和远方的“山城”相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塔楼的区别。全舰12门主pào全部指向右舷,威风不小,但是由于航速较慢而很难进行舰队战斗。改装后的美国老式战列舰固然航速也不快,但是由于适当的运用方法给予了她们新的生命,最终也导致了苏里高海峡中双方老式战列舰决战一幕的上演。

    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

    由西村祥治中将率领的第三部队,(也叫第一游击部队支队或者干脆叫西村部队)比主队晚了大约8个半小时,在10月22日1530从文莱出击,踏上南方航线这条险路,不,死路!在文莱,他们接到的新任务是22日下午出击,途径苏禄海,在X-1日,也就是24日日落时分棉兰老海西口,在X日,即25日苏里高海峡,在黎明之时策应主力部队突入莱特锚地。

    西村本人是在9月下旬率领由“扶桑”和“山城”两舰组成的新编第二战队从濑户内海西部到达林加锚地与第一游击部队主队汇合的,因此他自己虽说是员久经战阵的宿将,但是还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其新部队进行战术训练,而西村部队的编成则在出击的前一天21日才匆匆完成,可以说西村对于自己属下的部队根本没有任何实施统一训练的机会。仅仅在出击前临时召集各个舰长在旗舰“山城”开会,进行简单的介绍一下作战要领,据幸存的“时雨”舰长西野繁中佐的战后对美军战史部门供认,此会他根本就没有出席,理由是他对于这样赴死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