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古书奇谭 > 正文 《东观汉记》:古书界的贾宝玉
    苍天饶过谁?跟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同行是冤家”的现象一样,在古书界,同一题材的书肯定也是冤家路窄。大家都吃同一碗饭,那就得看谁有真本事。有的书大卖热销洛阳纸贵,有的则会门庭冷落终至被下架,最后默默无闻地消失在书海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东观汉记》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丰富曲折。曾经红得发紫,忽然躺枪过气,后来不知所踪,最后重出江湖,然而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这经历是否颇像《红楼梦》里贾宝玉那一介纨绔子弟经历富贵繁华后来却不知所往最终却又身穿袈裟飘过读者视野的命运?

    让我们细说从头。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100多年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之所以叫“东观汉记”,是因为它首先是一部官修史书,且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修史的地点是东观,即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图书作者有班固c陈宗c尹敏c孟异c刘珍c李尤c刘騊駼(估计这俩字您都不认识,不重要,念半边吧)等,都是东汉史学界翘楚c文学界泰斗级的人物。班固是领衔主演,大学者贾逵也曾加入其中,大书法家蔡邕也曾很认真地友情客串。如此豪华的创作团队可谓高大上,出身之高贵自不待言。国家开始重视由官方来修史,这与司马迁的《史记》产生的巨大影响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受班固的直接影响。想当初,班固在家私修《汉书》被告发,班固的弟弟班超替兄申冤,一封奏疏直达天听,当时的汉明帝是位爱才的皇帝,看了班超所奏,又拿来《汉书》相对照,就十分欣赏班固之才,不仅不治其罪,还加官进爵赏银子,创造条件让他g一 一n。班固因祸得福。这之后,明帝对班固仍念念不忘,后来他决定让班固领衔,修一修当朝的史书。当朝史当朝写,这类事只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不过那时候是一些散碎的国家的零星记录。大一统后官方修当代史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意义重大。说明政府开始有了官修史书的意识。所以,《东观汉记》一开始就是“敕造”的,血统高贵。

    《东观汉记》大体上经历了初具规模c艰难成书c位列名史c躺枪中招c行尸走肉c魂飞魄散c魂兮归来c重新集结几个阶段。

    初具规模阶段

    汉明帝刘庄命班固先后与前睢阳令陈宗c长陵令尹敏c司隶从事孟异以及杜抚c马严c刘复c贾逵共同编撰本朝史,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c平林c新市c公孙述事迹,作列传c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c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这些人都是蔡伦的同时代人,那时候蔡伦已经成功改进了造纸术,但是否大规模生产尚未可知。我觉得应该还没有。也就是说,大家写书还都继续用竹简木牍。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兰台当时也是国家图书馆,班固等人肯定有一间专属的史志办公室,班固是史志办主任,他分配好写作任务,大家就开始工作。地上桌边竹简木牍一大堆,写完了有人负责搬走,需要查资料有人帮着找。夏天有人在一边扇扇子,冬天有人负责生炉子。皇帝或许还会不时地来慰问一下,嘘寒问暖,有什么需要等等。总之待遇是很高的。

    安帝永宁年间,继续这项光辉的事业,邓太后又诏令谒者仆射刘珍以及谏议大夫李尤c刘騊駼c刘毅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而刘珍等人所撰不止于此,还包括了从建武至永初时期的纪和表,这就使《东观汉记》具备了国史的规模。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于安帝永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随着刘珍等人的去世,侍中伏无忌c谏议大夫黄景继续撰写了诸王c王子c功臣c恩泽侯表和南单于c西羌传以及地理志。

    桓帝元嘉元年,桓帝令太中大夫边韶c大将军司马崔寔c议郎朱穆c曹寿作《孝穆皇传》c《孝崇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又增安思皇后等入《外戚传》,崔篆等人入《儒林传》。崔寔c曹寿又与议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功臣孙程c郭镇以及郑众c蔡伦等人的传。这次续补,主要增加了人物传记,而《百官表》为崔寔c曹寿新创。

    小作保证大家光看人名都看花了,有木没有数星星的赶脚?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当朝的天皇巨星。

    艰难成书阶段

    《东观汉记》的最后一次续修是在东汉灵帝c献帝时期。《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c议郎蔡邕c杨彪c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c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明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蔡邕等人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至今只能通过《后汉书·蔡邕传》知其撰补了《灵帝纪》和列传四十二篇c以及“十志”。

    关于最后这个阶段,大家也能理解,就像一个喜欢写日记的人忙乱得焦头烂额没时间记日记一样,当朝修当朝史,当然是这个王朝都要崩盘了,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更不用说修史这样的闲事了。

    总之,几任领导关注,几波人接力,这部书算是完成了。但当时是叫做《汉记》。而“东观汉记”这个书名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编撰之初,图籍盛于兰台,因此班固等修史主要于此。班固等虽作《世祖本纪》及《列传》二十八篇,但并未汇成一编,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正式的书名。汉章帝c汉和帝时期起,国家藏书之地由兰台徙至南宫东观,《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也从兰台移到了东观,直至东汉末年。但是既便如此,《东观汉记》在当时也未见“东观”命名,只以《汉记》为名,至东汉末年,从应劭《风俗通义》等书的引用来看,依然以《汉记》相称,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包括《三国志》中的记载亦未见《东观》之称。究竟何时开始使用《东观》之名,史籍未见记载,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传篇》中,已经把《东观汉记》简称为《东观》;此外,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于《言语篇》引《东观汉记》马援事做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是三次引征《东观汉记》,一次引征《东观记》。刘勰c刘孝标和郦道元三人处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六纪上半期,所以《东观汉记》的得名当在此之前。《隋书·经籍志》所录《东观汉记》有一百四十三卷,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

    位列名史阶段

    范晔《后汉书》问世前,该书影响较大,与《史记》c《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这是它最辉煌的时期,经历三国两晋数代繁华。抄写它的竹子都是好竹子,后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抄写它的麻纸也都是好麻纸。晚出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作,如三国吴谢承c晋薛莹c华峤c谢沈c袁山松以及南朝宋范晔c梁萧子显的七家《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c张莹的《后汉南记》,无不取材于《东观汉记》,所以《文心雕龙·史传篇》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它们虽优长各有,但撼动不了《东观汉记》“后汉书一哥”的地位。

    躺枪中招阶段

    正所谓“人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书好像也没有几天舒坦的好日子。南朝刘宋时,范晔看了十部后汉书,发现其中有空子可钻。比如,《东观汉记》所记虽然详尽可信,但出于众手,风格不统一,是其硬伤。于是在一段不得志的日子里,他以华峤《后汉书》为蓝本,以《东观汉记》为素材库,吸众家之长,成一人之书。站在巨人肩膀上,当然比巨人要高。加之范晔颇加之早就把十部书读透,胸中有一部东汉史,布局谋篇显得从容自如,结果就把十部书融为一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修成了一部书。加上他出色的论赞,书其更是浑然一体难以匹敌。

    范版《后汉书》大行其道,而原来的十部东汉史书,包括《东观汉记》在内,都像被吸干了血液的空壳,成了行尸走肉,忽忽若亡,飘忽不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过气明星。长江后浪推前浪,《东观汉记》们被《后汉书》结结实实地拍在了沙滩上了。

    魂飞魄散阶段

    正所谓此消彼长,范晔的《后汉书》集诸家之大成,加之屡有人注音释义,遂大行于世,如太阳光芒万丈;《东观汉记》则昔日风光不再,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散佚,逐渐浸微,如白矮星黯然失色黯淡无光。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东观汉志》全书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七卷,可见唐代官方收藏本已减少十六卷。而到了《宋史·艺文志》,则著录为八卷,已散佚殆尽。具体说来。

    唐贞观年间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录得的一百四十三卷是东汉末年杨彪整理的版本。东汉末年,经历董卓之乱,《东观汉记》书稿已经开始散佚。至杨彪在许都续补《汉记》之时,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经无法补齐,而经历魏晋南北朝《东观汉记》未有散佚,这是它最好的一段时期。《旧唐书·经籍志》将《东观汉记》录为一百二十七卷。《旧唐书·经籍志》抄自毋煚的《古今书录》,作成于唐玄宗开元九年以后,为集贤书院官本。由此看来,至唐开元年间,官本《东观汉记》已经散佚了十六卷。

    传至两宋,《东观汉记》散佚更多。《通考·经籍考·杂史类》引罗鄂州序曰:“愿闻之上蔡任《文源》曰:'家旧有《东观汉记》四十三卷,丙子渡江亡去。后得蜀本,错误殆不可读,用秘阁本雠校,删著为八篇。洎见唐诸儒所引,参之以袁弘《后汉纪》c范晔《后汉书》,粗为完具'。”罗愿为南宋初年人,说明到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东观汉记》已亡佚至四十三卷,缺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便是这一版本,不久也便“渡江亡去”,后又有蜀本,但错误很多,经校雠后仅存八篇。

    至元代,《东观汉记》完全散佚。

    魂兮归来阶段

    虽然《东观汉记》逐渐散佚失传,但直至唐宋时期,《东观汉记》仍然流传不绝,人们记述东汉史事仍然经常引用其中文字,因此,在传世文献中,还是保存了《东观汉记》的许多片段。

    不过,清代之前,长期无人进行辑集,直至康熙年间,钱塘姚之骃编成《后汉书补逸》,辑集了有关东汉的八种史书,其中第一种即为《东观汉记》八卷。终于开始了《东观汉记》的招魂之旅。但姚之骃所据之书只限于《续汉书》十志刘昭注c《后汉书》李贤注c《北堂书钞》c《艺文类聚》c《初学记》五书,遗漏很多。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以姚辑本为基础,参以《永乐大典》诸韵所载,又旁考其他各书,补其阙失,所增达十分之六,厘订为二十四卷,其中包括帝纪三卷c年表一卷c志一卷c列传十七卷c载记一卷c佚文一卷,刊入《武英殿聚珍丛书》。该辑本比姚辑本完备,但仍有一些脱漏,如《稽瑞》c《开元占经》c《事类赋》c《记纂渊海》等书所引的某些条目没有采入。由于辑者使用的《北堂书钞》是陈禹谟的窜改本,所以被陈禹谟删去的《东观汉记》条目,该辑本也没有收录。

    由于《四库全书》馆辑本的以上缺陷,因此,到了现代,依然有对《东观汉记》辑本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一九二八年,由吴树平先生与中华书局的赵明先生开始了对《东观汉记》重新辑录的工作。

    由吴树平先生确定需要翻检的古籍,赵明先生负责检索和辑录。此后,检索辑录遗文的工作又由吴树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唐中瑜先生分担。

    辑遗完成后的《东观汉记校注》第一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中华书局2009年再版。

    重新集结阶段

    《东观汉记校注》对《东观汉记》进行了重新的辑录,凡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采用过的各种书籍又都全部做了检查;前书所谓采用的书籍,如《风俗通义》《世说新语》《隋书》《史略》《证类本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事物纪原》《书叙指南》《海录碎事》《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翰苑新书》《急就篇补注》《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一切经音义》《华严经音义》等,也都进行了检索。同时,吴树平先生在对《东观汉记》进行辑遗和校注的过程中,对前人辑遗过程中采用底本版本的问题也进行了特别的注意。例如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参考的《北堂书钞》所用的是陈禹谟刻本,又参用唐类函中所录《北堂书钞》的部分,此本增删篡改比比皆是,因此也导致了《东观汉记》的辑本出现了诸多错误。吴树平先生辑校《东观汉记》采用的是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又参用了明抄本和活字本,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他各书也皆类此,尽量选用善本进行辑录。

    全书共二十二卷,体例遵从了从《史通》c范晔《后汉书》李贤注c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刘昭注c《北堂书钞》等书所载的体例,分为纪c表c志c传几个部分,分为纪三卷c表一卷c志一卷c传十五卷c载记一卷c散句一卷。

    全书纪传的排列多参考了范晔《后汉书》,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但遇到同属一族或者同类型c有关联的人物,则打破时间的界限,前后归在一处。少数人物时代不明,一律记载在传的最后一篇。志的排列主要参考了《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所注的《东观汉记》诸志的次序,同时也参考了《续汉书》八志的次序。纪传中文字的次序,参考《后汉书》,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逐条进行排列,个别条目文字简略,无法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则一律缀于篇末。

    《东观汉记校注》中各篇正文所蔡邕的文字,文末皆注明出处,未被采用的各条文字,一律作为校勘的资助,在校注中做出说明。

    重新辑集之意义

    有范版《后汉书》不就够了么?存在即合理呀!不存在说明被淘汰了,说明无存在之必要了,为毛还要重新吹响集结号?这不是翻来覆去的折腾吗?这不是人力物力的浪费吗?这些疑问相信存在于每位读者心中。好吧,存在即合理。小作勉为其难解答一下。

    作为编撰时间最早的东汉史料,《东观汉记》有着其他资料难以企及的优势,也是其他各家东汉史作最重要的底本。《东观汉记》的逐渐散佚,对东汉历史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之姚之骃c《四库全书》馆馆臣以及吴树平先生对《东观汉记》的辑遗c恢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就芥末简单。还有。

    《东观汉记》与《后汉书》《后汉纪》《八家后汉书》《资治通鉴》一起,作为记载东汉历史最基本c最全面的史料,在东汉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很重要c很必要。所以,《东观汉记校注》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东观汉记》,就千疮百孔,遗憾众多了。

    遗憾n多,兹列如下:

    首先,《东观汉记》作为一个辑遗本,脱漏处很多,且内容很不连贯,在研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读者必须在读过《后汉书》,理清人物事件线索的基础上,方能对《东观汉记》加以使用。

    其次,《东观汉记校注》在辑遗过程中,一些材料在多处都有记载,在选择时不可避免的会和原文产生一定的误差。吴树平先生在《叙例》中也说道:“一条文字往往有几处引征,详略不一,文字正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凡遇到这种情况,则取其详者。如果详略相同,则取其文字无错讹或错讹较少者。如果几处引征的文字有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则把几条文字汇为一条“,这样终究是离原文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总会造成一些史料的损失。

    第三,中国古代学者在引用书籍章句的时候往往只取其义,不在意文字的一致,因此《东观汉记》辑本中的文字大多与原文不同,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文意的理解,所以在使用材料的时候还要与《后汉书》c《后汉纪》等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方能保证文字的准确性。

    因此,在使用《东观汉记》时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在充分掌握《后汉书》c《后汉纪》等保存较为完备的史料的基础上,《东观汉记》是东汉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够用以补充《后汉书》c《后汉纪》等史料中的很多不足,纠正很多错误。

    《东观汉记校注》作为《东观汉记》到目前为止最完善的辑本,将各处零散的资料汇集到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东观汉记》的很多珍贵的史料,也为东汉历史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是东汉时研究必备的资料。

    但是

    但是——相信大家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最好是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东观汉记》的原本,这样就啥遗憾也木有了。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眼集结了众多大腕心血的《东观汉记》,这部度过了自己辉煌的青春岁月后,一路走低,终至消亡,又因考古查证的需要被重新发现价值,于是如哪吒一般“莲体再生”的古书,是否让我们颇多感慨?有人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书犹人也,命运一般坎坷。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