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 第 9 章
    白不但是诗仙,还是酒仙啊!酒自然是他的好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但酒是李白的好友,月也是,陪他踏遍仙山的剑也是……说起来,李白的好友,还真不少啊!

    那么,李白真的成仙了吗?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件异事:有一位商人在海上被风暴刮到了一座遥远的仙山,“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睹。”山上的道人说这里是蓬莱山,随后带他游览。

    走到一所紧闭的院子,从门缝里窥见“众花满庭,堂有褥,焚香阶下”。

    仙人说:“此是白乐天院,乐天在中国未来耳。”

    为此,李白答诗二首:“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龛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又曰:“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仙人在仙山为他盖好了高档别墅等着他来,但李白不屑,他弃道投佛,追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这等胸怀,这等狂傲,岂是世人可以理解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可是诗里依旧透着一股掩不住的寂寥,这份心情,恐怕最了解的,也只有酒先生吧?

    江南内臣朱廷禹,言其所亲,泛海遇风,舟将覆者数矣,海师云,此海神有所求,可即取舟中所载,弃之水中。物将尽,有一黄衣fù人,容色绝世,乘舟而来,四青衣卒刺船,皆朱发豕牙,貌甚可畏。fù人径上船,问有好发可以见与,其人忙怖不复记,但云物已尽矣,fù人云:“在船后挂壁箧中。”如言而得之。船屋上有脯腊,fù人取以食四卒,视其手鸟爪也,持而去,舟乃达。廷禹又言其所亲,自江西如广陵,携一十岁儿,行至马当,泊舟登岸晚望,及还船,失其儿,遍寻之,得于茂林中,已如痴矣。翌日,乃能言,云为人召去,有所教我,乃吹指长啸,有山禽数十百只应声而至,彩毛怪异,人莫能识。自尔东下,时时吹啸,众禽必至。至白沙不敢复入,博访医巫治之,积久愈。

    商人们都知道,当他们的商船驶向了大海,就等于将自己的身家xìng命jiāo给了这片湛蓝而叵测的大海,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神秘。旅程中,会毁灭自己的不止是风暴、疾病、海盗……还有可能是其他的什么,若是驶入异国的海域,出现什么怪事,也是很难说的。

    首先,他们遇上了一场毫无预警的风暴,船只在掀起的巨浪中摇摆得像水潭中的一片小叶子,海水打在脸上,犹如被甩了沙子般地疼。

    “海神来讨东西了,快!把船上的货品丢到海里去!”船家的声音透过咆哮的涛声传来。

    商人别无选择,心里在滴血,但是他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眼看东西就快丢光了,风暴果然缓缓平静下来,不知什么时候,海上漂来了一艘船。

    它简直出现得悄无声息,莫名其妙。

    只见那船头从容立着一个黄衫女子,商人和他的手下们都被那张绝美的脸蛋吸引了,陶醉了,然而紧接着,他们感受到了一阵无助的恐慌

    这女子美得像庙里的白玉观音,然而四个手下却丑得像地狱里的鬼使,一身青衣,红发獠牙。

    船停下,女子自顾自地登上船来,没有人喝止,没有人阻挡,她缓步,身姿曼妙,一举一动,犹如一幅流动的画,所有船上的人都盯着她,包括那些常年在海上生活的鳏夫,他们见过最奇形怪状的鱼,见过最惊心动魄的巨浪,却没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子。

    “有没有好的假发,拿出来看看?”女子一登船,劈头就问他要货物。

    “货……货都丢海里去啦!”商人吓得话都说不利索了,哪里还记得哪儿剩着货?

    “船后挂壁箧中不是还有嘛。”女子微微一笑,缓缓答道,然而这一笑,几乎令商人魂飞魄散。

    她究竟是怎么知道那儿还有货物的?

    船上还有些ròu脯,女子拿来给那四个手下吃了。

    再一看,那四个鬼一般的人,都长着一副鸟爪一般的手!

    然后,这些人拿着剩下的货品离去。风浪渐平,船又能稳稳行驶了。

    这几个神秘人,是海神?海妖?还是乔装打扮的海盗?

    茫茫大海,对无知的人类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xìng。

    这个故事是朱廷禹亲口说的,然后,他又说了另一则奇闻:

    他的另一个亲戚,曾带着十岁小儿出远门,把船靠岸,散了个步,回来孩子就不见了。

    他心急如焚,呼唤四周的村民,举着火把,敲锣打鼓,披着夜雾,终于在大山深处的密林里找到了这个孩子,可是却挂着一脸痴傻的笑容。

    第二天,孩子的眼中总算展露清楚的神志,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个人在岸上跟我招手,带我进山里玩,还教我吹指哨,一吹,就飞来了好多好多山鸟,五彩羽毛真是好看,我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漂亮的鸟儿呢。”

    后来,每当这孩子吹哨的时候,许多雀鸟就会翩翩飞来。

    只是偶尔他还会露出那种恍惚的神态,说些奇怪的话,带他看了许多巫医,过了很久才好起来。

    西南两广至海南一带的山地少数民族,就像是大自然里的精灵族,说不定真有懂鸟语的人,看这孩子可爱,和他玩一会儿也说不定呢?

    说到懂鸟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长,有一回一只鸟儿飞来唤他:“公冶长,公冶长,山后打死了一只野山羊,你吃ròu来我吃肠。”

    他带人前去,果然有只羊,于是美滋滋地吃了顿羊ròu锅,却把报信的鸟给忘了,后来这鸟还报复他来着。

    《走进科学》的一档节目《走近鸟语者》曾介绍两位奇人辽东的闫福兴和苏州的孙海波,他们自小与鸟结缘,此后一直仔细聆听、揣摩、模仿鸟叫,达到了惟妙惟肖,能与几十种鸟类沟通的程度,吹指哨的时候,就会有鸟飞来倾听,与之一应一和。若不是有了这期节目,谁能相信世上真有人能懂鸟语呢?

    传说公冶长的鸟语是在山里问路时跟一个白胡子老头学的,而节目里的中国鸟王则是自学成才,实在是了不起!不真正地聆听自然,又怎么能了解其中的奥秘呢?

    婺源公山二洞,有穴如井。咸通末,有郑道士以绳缒下百余丈,旁有光,往视之,路穷阻水,隔岸有花木,二道士对棋,使一童子刺船而至,问:“yù渡否?”答曰:“当还。”童子回舟而去。郑复缒而出。明日井中有石笋塞其口,自是无入者。

    婺源公山有两个洞,有个洞穴像井一样深不可测。在漆黑的夜晚,可以用来哄骗不乖的孩子上床睡觉。

    咸通末年,有位姓郑的道长首次发起了挑战,他系上绳索降下洞穴,阳光在头顶上渐渐消失,终于陷入一片黑暗,他凝心定气,继续下探,仿佛不达地狱不罢休。

    约莫三百米处,隐隐有光从壁上乍现。探去一看,壁上有洞穴豁然开朗,一条暗河哗哗流淌,对岸鸟语花香,有花有树,树下两个道骨仙风的玄士正在下棋,见了这个陌生人,不慌不忙,只一挥手,一个童子泛舟飘然而来,开口问道:“要过河不?”

    “不,我要回去了。”

    小船掉头离去,郑道士顺原路返还。

    第二天再探,洞穴口竟已被尖锥状的石柱封死,再也没人能进去了,新世界重新隐回黑暗中。

    洞穴、道士、童子……比起《桃花源记》,更像是误入仙境。郑道士是从山上降下的,有可能这个洞穴旁通山谷,见到的不过是在山的另一边隐居的人罢了。但事后洞口又被封死,却增添几分神秘,显然隐居者视这里为禁地,不愿被外人踏足。

    郑道士为何面对秘境裹步不前?文中并没有任何jiāo代,淡定的一句“当还”,他就老老实实回来了,连一句都不多问。是不是不愿打扰另一个世界的人,以免冒犯了神仙呢?

    误入秘境的传说,古代特别盛行,尤其是魏晋时代,但这些文字多为虚构,不过是寄托了人们想要脱离现实的心情。一类如陶渊明的误入与世隔绝的快乐国度;一类如《述异记》中遇到仙人的烂柯故事,后续常常是山中一日人间几十年过去;还有一类是走进鬼怪变幻出来的宅子。而在西方,这样的题材更多地添加了探险和开拓的元素,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鲁滨孙漂流记》《地心游记》等,由此看出,东方人对大自然和未知,似乎更多了几分敬意。

    再看《神仙拾遗》里,有一则故事和此文很像,却更加神妙:晋代有位老翁失足堕入了嵩山北坡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在洞里走了十几天,突然豁然见光明处,一个草屋里,两个仙人在下棋,老翁讨了一杯水喝,一喝不得了,顿时气力十倍,比保力达蛮牛还厉害。

    “你想不想留在这里呀?”

    或许是牵挂家中,老翁摇摇头。

    在仙人的嘱咐下他走进西边的一口大井,井里有许多蛟龙,井里的泥又香又好吃,吃了不饿,等他从井里走出来时,发现自己竟然在青城山,而自己已经在井里走了半年多了。

    后来,张举说:“你喝到的是仙人的玉浆,吃的井泥是龙穴石髓,已经得道成仙了啊!”

    《玄中记》又记载,青城山有个神奇的洞,分三岔,西北能通昆仑山,这个老翁很可能是走了其中一个岔路。

    曾有科学家说,外星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因为厌倦了人类的战争转而建立地下王国,世界各地一直有关于这些地下王国的传说,其中包括北极通往地球中心的路口、石油和煤炭勘探中的发现、俄罗斯超深井钻探、史前遗迹之下的星门……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提出“虫洞”的概念,它是连接两个维度的超时空隧道,如果这些故事里有一部分是真实的,那么这些人会不会就是走进了这样一个隧道呢?

    建康人方食鱼,弃鱼头于地。俄而,壁下地穴中,有人乘马,铠甲分明,大不盈尺,手执长槊,径刺鱼头,驰入穴去。如是数四。即掘地求之,见数大鼠,鱼头在焉。惟有箸一只,了不见甲马之状,无何其人卒。

    京城有个人吃鱼,鱼头丢到地上,准备犒劳家里的阿猫阿狗。

    谁知没过一会儿,阿猫阿狗没来,倒是有个不到三十厘米高的小人从墙角的一个洞里蹿出来了!

    只见小人披甲骑马,手执长槊,叉了鱼头就奔回洞里去了,三番四次。

    见到这一番莫名其妙的表演,吃饭还真是不无聊了,但人总是喜欢探个究竟,于是主人找了几个家丁,把墙角那洞深挖开来,看看是什么东西在作祟。

    只见几只肥大的老鼠吱吱叫着四散逃逸,鱼头孤零零地躺在那儿,唯有一根筷子陪伴,而那披甲骑马的小人则不见踪影。

    原来是老鼠精啊!

    不过是偷个鱼头,还要幻化成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大摇大摆地出来,这和那喜欢夸大其词的黄鼠狼倒是一副德行。可怜的是,既然都精了,还要捡人家的残羹来吃,别的志怪里就从来没写过狐仙扒垃圾堆找东西吃,这老鼠精还真是活得憋屈啊!

    《广古今五行记》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小人:唐高宗永淳初年,老夫人大白天在屋里坐着,“忽见屏外有小人骑小马入来,人长二三尺,马亦相称,衣甲具装,光彩辉日,于庭内巡墙驰走,良久方灭。”后来这老夫人就开始神经错乱了。

    老鼠是百姓居家接触得最多的小动物了,志怪里总喜欢把它们描绘成低等精怪,小鼻子小眼睛,小胳膊小腿儿,没多大能耐。一直到了《西游记》出现了金鼻白毛老鼠精,她妖媚动人,被评为《西游记》里最美丽的女妖,她法力高超,差点就把唐僧搞定,她的出现终于让鼠界扬眉吐气了!

    汀州有林氏,其先尝为郡守,罢任家居。一日,天忽雨钱,充积其家。林氏乃整衣冠,仰天而祝曰:“非常之事,必将为祸于此。速止,林氏之福也。”应声而止。所收已钜万,至今为富人云。

    乌云密布,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袭,汀州某位林姓退休老干部,正在庭院中漫步。

    大雨落下,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

    嗯,这雨声不太对?

    天上下钱雨啦!

    一家老小乐疯了,都忙着捡钱,就算被钱砸在脸上也是痛并快乐着,噼里啪啦地转眼院子里满地都是钱,家里都堆得小山一样高了。

    只有林大人一脸正直地整肃衣冠,缓缓踏过满地金钱,站在院中仰天大声祈祷:“发生这样的怪事,恐怕会招致祸事。快快停下!那就是林家的福气啊!”

    钱雨应声停止,但已经捡到好几万钱了,他家直到现在还很有钱呢。

    天上掉钱啦,对现代人来说,这只是懒汉的一个梦罢了,然而在古代,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明《稗史汇编》记载:“成化丁酉六月九日,京师大雨,雨中往往得钱。”而这样的奇闻,史书中不止一两篇,《续文献通考》载:“明代洪武八年,库钱飞。”结合起来思考,应该是龙卷风一类异常气象造成了大规模的异物坠落。据史书记载,天上不止会下钱雨,还会下青蛙雨、下鱼雨呢!

    历史上有个典故叫“雨钱成礼”,说的是唐昭宗时一位清官熊衮,战后将朝廷资赏分给部下,结果“父丧,贫不能葬,昼夜号泣。天忽雨钱三日,始毕葬事。后人称之曰忠孝雨钱公。”至今熊家后人的祠堂还有“雨钱堂”的牌匾。然而真相呢,据说是百姓被他的清廉和孝心感动,在某个雨夜把钱抛到他家院子里,熊衮早上起来一看,不就跟下了一场钱雨一样么?

    熊氏宗祠联还写了“仲儒家窘,天乃雨金济贫”。指的是《述异记》中写的“汉世翁仲儒家贫,力作,居渭川。一旦天雨金十斛于其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