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梦小轩】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十里丹青】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代序)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闵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当年是根据什么就下了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断语。或许是认为,但凡进入此年龄段的人就理应如此。笔者年岁看长,但着实"心虚",进而怀疑圣人说的兴许是他自己。要不怎么接连跨入两个阶段,大千世界的人与事和解读它的"文本",竟有那么多令鄙人困惑不解的?近读岱远老弟写的《看罢西游不成精》,赞叹之余就生出了无限感慨:《西游记》你真读懂了吗?
首先是对原作者吴承恩(虽有疑义暂且不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想想,别人即便写出传世名著,不也生出诸多是非或带来"阅读禁忌"。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什么"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可你就没听说不让读"西游"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论三教九流、不计层次高低,中国人都在读。甚至"文本"穿越时空漂洋过海,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正宗的一流文化标识与形象符号。据说就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没让孙悟空入选,都引起了几波"愤愤不平"。书写成这样,吴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达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极致,实现了不朽。
不过不朽是需要智慧与平常心的。吴先生当年已步入古稀,写书恐怕无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着再提下职称,当个老博士,争个学部委员,或再想着著作是否等身,字数是否达标,档次够不够"几个一",拿个什么奖之类的,估计他老人家没死,写出来的东西早烂掉了。
其次是对解读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为对读这样一本"大智慧"的书,尤其是再把读后感写给这样一本fans(粉丝)遍天下的读者,需要勇气不说,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这些岱远真的都有。你看,写书的缘由是为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爱子心切,结果一发不可收,一讲就把自己几十年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沉淀的所思所感倾注了进去。说实在话我是有点担心他儿子听走了神,不过我却看得有些"入道",《西游记》,原来可以这样说。在佩服岱远睿智、幽默的解读的同时,又被他引领得越加敬佩起吴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小说竟演绎和诠释了中国古今社会型态,政治、公共关系以及人xìng等复杂问题。隐喻与讲述之高明,是它轻松道出,全无套话、教条;表扬与批评得不动声色;好坏典型、是非曲直让你自己取舍或对号入座或推及他人。
话说回来,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远解读的《西游记》,亮点颇多,时不时地还冒出几句精彩的,耐人寻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语录"。最可贵的是,他从社会生活和人xìng层面为善良的人们提了个醒:简单的文本、简单的关系、简单的人物与事件其实并不简单;"一切远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对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础之上";而不论是"神仙"、"妖魔"还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现实中的人们从唐僧这个"最佳团队"一路取经遭受劫难的历炼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或许终身受用。
"修行无止境"。小富、大富,小才、大才,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向前行走的中国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丢了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炼,好书靠自己读。愚兄被岱远老弟高看了一眼,领得个写序的"活儿"禁不住一时激动,话还是说多了,您和读者原谅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于海淀六道口
-------------------------
藏在纸缝儿里的真经
-------------------------
据说,在中国所有的文学作品里,普及程度最高的就要数《西游记》了。往通俗了说,谁都见过光屁股的小孩子随便拿个棒子,幻想着自己就是正在进行"七十二变"的孙猴子;若是谈论风雅,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大学问家郭沫若老先生和诗可以算得上是风雅之极的千古佳话了吧?但和来和去,不还是没跑出"千刀当剐唐僧ròu"啦,"金猴奋起千钧棒"啦什么的吗?是所谓"大雅近俗"嘛!
下到刚刚会听故事的三岁玩童,上至名声显赫的学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处都市还是乡村,认不认识字都无所谓,几乎90%的中国人对于《西游记》的故事都能说出个大概齐。不仅如此,《西游记》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越了东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中拥有最广阔读者的杰作"。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游记》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传播。有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西游记》创下了再版之最、发行之最、读者人数之最和改编映演的戏曲、电影、电视的观众之最等等一连串"之最",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西游记》是无所不在的。当今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没有跳出金箍棒画出的那个幻想的圈圈儿无论是雷达还是B超都没能超出《西游记》的想像。生物工程的尖端技术所谓"克隆",不就是拔根毫毛吹口气,变出一大堆自己嘛!就连"神舟六号"宇宙飞船上的航天员翻了几个跟头,台湾同胞也立刻联想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甚至还要计算出孙悟空和航天员谁快谁慢!《西游记》渗透在所有中国人的骨子里,大家每每在不经意间就想起了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取经故事。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爱看《西游记》,然而爱看的并不是西游取经的经过,而是前面"孙悟空大闹天宫"那几回:不管什么天王也好、神仙也罢,只要敢欺负俺老孙,就打兔崽子,管他是谁呢!多痛快!可越往后就越看不下去了,先是忽然来了个如来佛祖伸出的一只巨手用张纸条儿把个齐天大圣压在五行大山底下一动也不能动,接下来就是郁闷的漫漫取经路……不识好赖人的唐僧总是在关键时刻念紧箍咒不说,孙悟空费尽心机好不容易抓住几个妖精吧,得!大多数又被不知突然从哪儿冒出来的一位什么神仙给救走了。取经路上打妖精,可真正像白骨精那样能被孙猴子打死的妖精其实并没有几个。
最不能理解的就得数《西游记》的结尾了唐僧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到了灵山,见了如来佛祖,那么虔诚的去取经,可取到手的却是一堆白纸!如来佛祖不但没惩罚敲竹杠的阿傩和迦叶,而且还有袒护他俩的意思。最后,可怜的唐僧不得不jiāo出了自己仅有的财产要饭吃用的金饭碗靠贿赂这两个秘书兼管库的才把经书拿到手。真是太窝囊啦!整部《西游记》,似乎就是孙猴子的勇敢,唐僧的糊涂,猪八戒的小心眼儿,沙和尚的乏味和整天什么也不说只会撅耷撅耷傻走的白龙马。众多的神仙、妖精"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拨儿一拨儿的晃晃悠悠走马灯似的,为了唐僧ròu而打来打去……好玩,热闹,引起无尽遐想,仅此而已。可看来看去,唐僧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到底取到了什么经呢?没弄明白。
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也是个小西游迷。整天不是听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故事,就是看少儿频道的《西游记》动画片,还天天缠着我陪着他听,陪着他看,这还不算,还老让我给他讲。没办法!听吧!看吧!讲吧!……有一天,忽然间,我觉得,这《西游记》远不是小时候所看的那个简单的神仙、妖怪们的故事。在那些写满神仙、妖怪的纸缝儿里竟然真的藏着一部经呢!
什么经?"一堆白本儿"没有一个字。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里就是这么明明白白地写着!
说取经的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经书,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忽然,一阵香风吹过,半空中伸出一只大手来,将那些经卷散落一地。猪八戒和孙猴子赶紧收拾,沙和尚多了个心眼儿,打开一看,猛然发现那经卷上竟然没有字。唐三藏惊愕,立刻让仨徒弟把经卷全都打开来找字。孙猴儿瞪起了火眼金睛,猪八戒眯缝着小猪眼儿一个劲地翻啊,结果卷卷都是白纸。最后,师徒们连纸缝儿都翻遍了,却仍然没找到半点字迹。唐三藏顿时满眼垂泪,长吁短叹道:"这没有字的空本儿,我取回去有什么用?……"
照理说,唐僧师徒跋涉十万八千里,历时十四年,其间多少坎坷!到头来竟然取到的是白本儿,可谓郁闷至极!这个打击对大唐圣僧来说绝不逊色于"九九八十一难"中的任何一场劫难。难怪唐僧满眼垂泪道:"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记录唐三藏劫难的簿子当中惟独就没有取得白本这一难。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全本《西游记》的真意正在于此。如来佛祖不是对唐僧说了嘛:"白本者,乃无字真经也!"无字真经真经原本就没有字。只不过"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大多数人并没有看明白这没有字的才是真经呢!
可以用文字写出来的东西,其实仅仅是文字,大部分人都能够掌握,算不得是真经;只能说出来而写不出来的,可以叫做真传,也算不得是真经;既不能写出来又不能说出来,只能用心去体味的才算是真经。实实在在的道理不是读来的,也不是听来的,而是在真切的行动中体会来的,又怎么可能写在纸上呢?
可是,这没有字的真经能读吗?
能的。"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对唐僧师徒来说,这一路的磨难,一路的经历本身才是他们所要求取的真经!他们已经读过了。
还是在灵山脚下的给孤园,唐僧师徒四人讨论《心经》的时候唐僧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人们常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行万里路的过程也就是求取无字真经的过程。有字的经是写在纸上的,无字的经是写在心里的。没有文字的经,才是真经,这才是《西游记》要对我们说的。
"你已经得到了,还来求什么呢?"在《西游记》里如来佛祖就是这样明示的。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农民企业家,他们没有上过什么学,只认识自己名字三个字的组合,如果有人把这三个字拆开了再写给他看,他又不认识了。有字的书他是没法读的了,但他读无字的书的能力却比一般人强得多,多年来凭直觉管理自己的企业,确实令许多学过企业管理的MBA们难以望其项背。他们读的正是没有字的生意经。
有一句话叫做"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少年人大多不很理解,而越是有过复杂经历的人就越觉得深刻,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不断求取无字真经的过程。工作也罢,人生也罢,其实都是战胜一个个来自外界的困难和克服自己的心魔,经历不只是八十一个磨难不断修炼的过程,也就是在求取那部自己能够读懂的无字真经的过程。
回过头来再说说阿傩、迦叶索要人事的情节。我想,这恐怕不仅仅是贿赂秘书那么肤浅。如来佛不是说了吗:"经不可空传,也不可以空取,你空手来取,所以得了白本。"谁都知道《西游记》的第一主角不是唐僧,而是"悟空"。故事一开始就讲悟空如何从石头里蹦出来,到故事结束还是讲悟空除去紧箍咒。那什么是悟空?在这点破了,只有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驱除一切束缚,才能取到这无字真经,了悟人生的真谛。
要"空"到什么地步呢?"空"到连自己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都舍弃了。没了金饭碗,也就了无牵挂,该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条件优越时没什么建树,一无所有以后却干出了了不起的事业?不就是连饭碗都没了也就放开了吗?yù与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舍弃,才能取得,彻底地舍弃,才能取得真经。
有位西方哲学家说过,哲学巨匠们的中心思想本质上都是非常简单的。可见,古今中外凡是真经都是简单的,简单到没有办法写在纸上。
简单吗?复杂吗?
慢慢地悟吧!真经本来就没有字。
-------------------------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
中国传统的小说和戏剧大多喜欢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让它在浪漫的完美中谢幕。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时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后就是变成蝴蝶也要团聚在一起,多么的完美浪漫!本来没有结尾的《红楼梦》不是也要续上了一个让凡夫俗子们能够接受的圆满结局才得以广为流传的吗?但是讲述取经故事的《西游记》却并不是这样的。取经,取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经,然而,师徒一行千辛万苦带回东土大唐的经书却是残缺不全的。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它的寓意,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当数这丢损了经书的这最后一难了。尽管这场劫难并不在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