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槿苒参考了各个时期的之后自己综合的,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有话说里贴出来 ̄ ̄
别忘了收藏哟!
第5章 慈宁宫叙话下
午时已至,如兰一边应付着太后一边盘算的如何脱身。太后在后宫沉浮多年,自然一眼就看穿了如兰的心思,悠悠地开口:“皇帝昨儿就答应哀家今天中午去纹贵嫔宫中用膳,你不必心急。”如兰心中一空,心想自己的心思果然是逃不过太后法眼的。
太后年老畏寒,殿内门窗紧闭,如兰觉得胸闷头昏,太后却没有让她走的意思。
太后继续说:“哀家差人从南海普陀寺请来了一尊送子观音,供在小佛堂,今天叫你留下实际上是哀家希望你去念经祈福,也好早日给哀家添个皇孙。”如兰总算明白了太后葫芦里卖得什么yào,既然皇上不去清兰宫用膳,那索xìng就在太后的小佛堂里念念经,祈祈福,也没什么不好的。“嫔妾谢太后恩典,一定用心祈福”如兰谢恩。
太后立刻唤了秦嬷嬷进来,让她带如兰去佛堂。孙嬷嬷依言带如兰出殿。太后的宫殿极大,除了大殿,其它地方如兰还没去过。如兰跟在孙嬷嬷身后,孙嬷嬷边带路边jiāo代关于诵经祈福的种种事项,据说这送子观音灵验得很,她告诉如兰进佛堂后要先抄写金刚经三遍,再跪拜诵念两个时辰,之后捡完佛豆就是功德圆满了。如兰向孙嬷嬷一福,多谢她提点。
显而易见,太后这番举动第一是敲打如兰,第二也是故意想折腾一下她,毕竟这抄佛经,诵经不是跪着就是站着,后宫女子本就娇弱,这样一折腾,估计好几天都缓不过气来。最磨人的要数捡佛豆。所谓捡佛豆就是将佛豆撒在地上,祈福者念一句佛号,捡一颗佛豆,直到捡完为止。
佛堂在西边,又鲜少有人踏足,所以比正殿更冷一些。孙嬷嬷将门“呀吱”一声打开,一股潮湿的气味扑面而来。佛堂不大,正中是送子观音像,右侧有一扇窗户,左侧是一张书案,案上笔墨皆已备好。孙嬷嬷从袖中抽出一本金刚经和一打宣纸放在案上,对如兰欠欠身“娘娘请。”如兰打量着这佛堂:佛堂中没有绣墩,甚至连蒲团都没有,而地下是坑坑洼洼的石头地,心下就明白了,昨日从御花园偶遇皇帝到当晚皇帝留宿都被太后看在眼里,而且令太后很不快。但太后为什么要与她这么斤斤计较呢?如兰盘算这些的时候孙嬷嬷又叫了两个姑姑进来,对如兰说:“老奴还有别的事要忙,兰嫔娘娘有什么事吩咐她们便是。”说罢,孙嬷嬷就离开了。如兰知道,这两个人哪是伺候,分明就是监视。
与此同时,兰嫔娘娘给太后请安被太后留下的事情已经在后宫传开了,消息不灵通的宫嫔只是气恼,为什么太后也对如兰青眼有加。而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就知道如兰正被太后关在小佛堂里呢。皇帝此时正在回承明殿的路上。纹贵嫔宫中的午膳很可口,皇帝龙颜大悦,又赏了她不少好东西,其中就包括那对早晨刚被众人议论过的明珠耳环。
夏花在清兰宫摆好了午膳,却不见如兰回来,她本想去慈宁宫寻如兰,但想着清兰宫不能没人守着的告诫,便只能在宫内干着急。满红还在慈宁宫外殿的厢房候着,孙嬷嬷告诉她太后留如兰叙话,她便没多想,安心在这里候着。但过了这么久还不见如兰出来,不禁有些担心。
正午已经过去,日影开始西斜,空气也越来越冰冷。如兰已经抄完了经书,开始诵念了。佛像前的石头地坑洼不平,如兰本就穿得单薄,此时只觉得膝盖上似乎有千万根针穿入,小腿早已没有知觉。一旁两位姑姑目不斜视地盯着如兰,只要如兰停下诵念身后就传来轻微的咳嗽声。好在如兰一向喜静,纵使反复诵念也并不觉得烦闷无趣。两个时辰过去,佛堂内的光线又暗了一些。
一位姑姑把事先准备好的佛豆拿出来,撒在地上。佛豆似黄豆大小,圆滚滚的。这位姑姑告诉如兰这一共有九十九粒豆子,捡齐全了便是功德圆满。看到这位姑姑好像没有为难她的意思,如兰稍稍定心,开始一心一意地捡佛豆。大部分佛豆都在如兰身旁,只需伸个手,欠欠身就可以拿到。不过一盏茶功夫,大半的豆子都被捡了回来。可还有一些顽皮的豆子滚到了佛堂的各个角落。如兰想起开始捡豆前,两位姑姑特别提醒过她,这捡豆的过程必须是跪着捡,若是中途站起身子,就前功尽弃了。如兰只好硬着头皮在佛堂里膝行来去,坚硬的石头磕在膝盖上,疼痛和屈辱一起涌上心头。这样来来去去半个时辰,好歹捡到了九十八粒,但如兰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这第九十九粒豆子怎么也找不着了。天色渐晚,室内的光线越来暗,要找到那一颗豆子简直是难上加难。
皇帝还在承明殿看折子,司寝的公公端着一盘象牙牌进来,请皇帝翻牌子。皇帝放下手中的笔,犹豫颗一会,还是翻了如兰的牌子。司寝的公公从承明殿出来就急忙差人往清兰宫去了。
皇上继续批阅奏折,看着西北团练史的折子上说野外戎狄又开始在玉门关在集结兵力,蠢蠢yù动。又有江南地区的多位知府赏奏说今年天气格外奇怪,八月突然普降暴雨。这种情况百年一遇,所以官府也不知如何应对,民众更是不知所措,大片水稻受灾严重,灾民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灾星出世的流言在民间流传。再往下翻,就是礼部尚书的折子,折子中列出了今天中秋庆典的种种事项,皇帝在他的折子上批下战事吃紧,南方水患,庆典从简。
批完这道折子,皇帝了口茶,看见仅剩的两道折子,想到如兰,扬起嘴角笑了笑,打开其中一道折子。看到折子上的内容,皇帝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这是恩顿将军的致仕折子,将军在折子里说自己年事已高,恐不堪重任,希望皇帝能允许他告老还乡。
恩顿将军也就是如兰的祖父,多年来守土开疆立下赫赫战功,位高权重。皇帝登基以来任用新贵,所以他虽在位,也无实权。皇帝看到这折子,倒有些左右为难。他确实忌惮世家位高权重,所以任用新贵来制衡世家,但不可否认,这些世家也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若此时冒然应允恩顿将军致仕,一来恐怕会引起世家不满,朝野动dàng,二来自己也会因狡兔死走狗烹被后人诟病。想来想去也没有头绪,皇帝决定先去清兰宫看看。
作者有话要说:
太后是个比较矛盾的人物,后文会有转变的。
第6章 同心结(上)
已经到了掌灯的时候,夏花打发有了几位来向如兰问安的答应,独自在宫门口等候如兰。远远地听见:“皇上驾到”,夏花觉得一定是如兰在从慈宁宫出来之后碰到了皇上才耽误这么久,心便落到了肚子里。她急忙叫小宫女把晚膳热好摆上桌,自己则走出宫门迎驾。谁知等御驾渐近,夏花才发现,只有皇帝来了,并不见兰嫔的踪影,不由得又担心起来。皇帝到了宫门前,发现在宫门口迎接他的居然不是如兰,这个人,好像…好像是那天跟着如兰去风波亭的宫女,叫夏……雨?
夏花见到皇帝走近了,慌忙向皇上行礼,有急着想问如兰去哪了,就语无lún次地说了一通,把皇上也弄糊涂了。这时林业站出来,问了一句:“夏花,兰嫔娘娘呢?”
一听这话,夏花倒豆子似地说起来:“我家娘娘早上去给太后请安,直到现在也没回来,也没有人来知会一声。娘娘早上急着要给太后请安,只匆匆吃了几口粥就出门了,午膳也没回来用…”林业见她说个没完,就打断了她。皇帝微微皱眉,转头说:“去慈宁宫。”
皇上到慈宁宫是天已经全黑,太后正在用晚膳,见皇上大步流星地进殿,太后早料到似的,笑着说:“哎哟,这大晚上的是哪阵风把皇帝吹来了?皇帝怕是没用晚膳吧。孙嬷嬷,快加副碗筷来,伺候皇上用膳。”孙嬷嬷是太后的陪嫁丫鬟,伺候太后好几十年了,皇上也要给她几分薄面。眼下皇上虽然惦记如兰,但也不好拂了太后的面子,就依言坐下来吃了两口。皇帝吃完了碗中的菜,就问:“儿臣今早召兰嫔侍寝,可这兰嫔却不见踪影,母后可知道她在何处?”太后见皇上明知故问,也不拆穿他,笑着应:“皇帝真是问对人了,她就在哀家的小佛堂里呢,哀家前几日刚请来了自尊送子观音,今天便让她去念念经。既然皇帝找她,那传她来便是。”
如兰依旧在佛堂里,她知道问题就出在那两位姑姑上,但那两位姑姑面若冰霜地站在那里,根本没有要搭理她的意思。突然,佛堂的门呀吱一声开了,外面的灯光一下照进来,如兰觉得一阵炫目,待到眼睛适应了光线,如兰看见孙嬷嬷站在门口依然面无表情地对她说:“兰嫔娘娘,太后传您去伺候晚膳。”如兰挣扎着站起来,跟着孙嬷嬷出了佛堂。孙嬷嬷大步流星地在前面走,如兰强忍着疼痛在后面跟着,终于到了正殿。进殿之前,如兰往厢房瞟了一眼,看见满红还在里面候着,林业也在。如兰定下心来,就算太后再有心为难她,有皇上坐镇,太后也不能再有动作。
如兰走进殿中,皇上果然在殿里,太后满面笑容地对她说:“兰嫔祈福幸苦,坐吧。”如兰依言坐下,便一言不发。皇上用完膳,跟太后寒暄了几句,就和如兰一起离开了。满红看到如兰毫发未损地出现,激动地眼泪都要出来了,连忙去搀扶如兰。走出慈宁宫,如兰终于坚持不住了,退一软,倒在满红的身上。满红到底也只是个弱女子,如兰倒得也突然,几番挣扎之后满红还是摔在地上。
听到动静,皇上回头一看只见如兰面色苍白如纸,气若游丝,满红护着如兰,自己脸上却被道边的灌木划伤。皇上抱起了如兰上了车驾,林业上前扶起满红。几个力庄的太监抬着轿子,抄近路到了清兰宫。夏花看见满红被林业搀着跟着御驾回来,满心狐疑。
御撵停在宫门口,夏花上前扶住满红,林业则掀开轿帘,皇帝抱着如兰下轿,一边吩咐林业叫太医,一面快步走进宫殿。满红回厢房休息去了,夏花则跟进去伺候。不一会,林业带着太医进来,太医喘着气准备行礼,就被皇上拦下了。太医喘了几口气,上前为兰嫔诊脉。这位太医看起来极为面生,也对,太医院是一个拜高踩低的地方,通常那些被主子们重用的太医在太医院才有地位。而这些地位通常取决于主子们的地位。后宫有些地位的主子在太医院都有自己比较信任太医,要知道自古医dú不分家,太医又可以随时进宫,自然成了各宫娘娘的刽子手的不二人选。如兰虽然进宫三年了,由于一直盛宠不衰,后宫众人知道她在皇帝心中的分量,都不敢轻举妄动。如兰本身善良,所以从不打点这些事,家族再宫中的人脉也从未动过。夏花打量着这个太医,虽然年轻,但诊脉是显得十分熟练笃定,医术应该是精湛的,再加上是林业请过来的,背后应该没有主子。想到这些,夏花就放下心来,眼下店内有林业伺候着,她就悄悄退了出去在外殿候着,想等这位太医出来时问问他的尊姓大名,顺面给满红讨点yào膏来涂。
殿内,太医诊完脉,向皇上回话:“兰嫔娘娘并无大碍,只是由于过度劳累,气血两虚,微臣开两剂补气血的yào,再休息两日,就无碍了。”皇上听了太医说没事,也放松了紧绷的脸,和颜悦色地叫林业赏了太医一些银子。
太医收下银子,犹豫了一会,继续说:“微臣刚刚诊脉时察觉娘娘身上还有皮外伤,微臣判断应该是再腿上,但恕微臣学艺不精,不能判断具体位置,能否请皇上代为查看。”光靠诊脉可以看出皮外伤,可见这位太医的医术足够高超,刚刚那翻话进退得体,可见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皇上听到这话,心里疑惑不已,气血两虚很正常,任谁一天就喝几口白粥也支撑不住呀,但皮外伤是怎么回事?
如兰是去祈福,又不是练武。再说慈宁宫又不是荒郊野外,走到哪都有人伺候着,怎么会有皮外伤?太医见皇上不信,又郑重地顺:“皇帝明察”皇帝虽然有些不相信太医的话,但保险起见还是让林业放下了纱帘,自己卷起如兰的裤腿一探究竟。如兰的腿本是纤细的但此时皇帝卷起她的裤子竟然有些吃力。纵使皇上不通医术,但多年习武的经验告诉皇上这是血液不流通造成的浮肿。在往上看,皇上便看到了如兰双腿膝盖上的大片淤青。这样一看,谁都猜得到着皮外伤是久跪造成的。
皇上叹了一口气,心里想:“这么多年了,母后折腾人的办法自然没变呀。”在先皇在世时宫中曾有一位贵人十分得宠,先皇后也就是现在的太后在佛堂里撒下九百九十九颗佛豆,把这位贵人关进佛堂命她捡佛豆。这位贵人捡了一宿也没捡完,第二天被送回宫之后大病一场,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先皇,最终孤老一生。
如兰还没醒来,皇上替她理好裤子,撩起纱帘,向太医描述了一下情况,太医飞快地写出一贴yào方,便起身告退。
夏花见太医走出殿内,便上前对他做了个福,问:“大人,我家娘娘可好?”太医客气地回答:“娘娘并无大碍,按微臣写好的yào方服用,两日便可大好了”夏花又问:“大人贵姓?最近娘娘的身子可要劳烦您照顾了。”太医说:“姑姑折煞小的了,小的姓刘,若娘娘有需要随时去太医院找小的便是。”夏花又对刘太医一福:“满红是清兰宫的大宫女,方才回来的路上为了保护娘娘摔了一跤,身上没什么大碍只是脸被灌木丛划伤了,希望刘太医能给点膏yào她涂抹。”
林业跟刘太医说了事情的经过,刘太医知道兰嫔是跟着皇上回来的,满红是兰嫔的宫女,自然是跟着皇上回来的,那么此事皇上一定知晓。于是刘太医就从yào箱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