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讲,“观察”是极为简单寻常的事情。寻常到“只需要坐在沙发上考虑问题的哲学家”也少有人讨论到它。倒是在“观察”中获得感悟的科学家对“观察”推崇有加。巴甫洛夫几乎是在呼吁,号召人们:“观察,观察,再观察。”史迈尔则特别强调:”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c艺术c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角度强调“观察”的重要,他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c空气c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有人从哲学的视角这样描述“观察”,说它“是一种生物(例如:人类)的感知或智慧累积的活动,以不同的感官(如眼睛)感觉特定的现象从而归纳出知识到某个先前的知识与观念架构内以作出判断”。
如此说来,人们每天所看到c所听到的难道都是脑的“观察”活动吗?从脑工作原理的角度讲,应当是这样。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是人们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观察是人类感知世界c认识事物最基本最古老的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分钟。
但我们也不必把所有的用脑行为都视为具有“观察”性质。虽然光线通过眼睛起作用,每一个人都是观察者。但我们在此只对具有实在意义的或有目的性的“观察”进行讨论。如科学考察。上述心理学所说的观察与本文之前的相关表达是相通的。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我们在前面已有过阐述,即“观察”是脑的重要功能。它借助生物感应器(五大感官)建立人脑与外界的关联。使深藏在头颅里的大脑感知自身在怎样的信息环境之内。生命离不开“阳光c空气c水分”,思维则离不开 “观察”。因为对思维来说,“观察”就像“阳光c空气c水分”一样重要。所以才有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但人的观察不会像记录仪那样工作。也不等同于拍照片。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所谓观察,不仅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一切观察都含有两个因素:(1)感官知觉因素,通常是视觉;(2)思维因素。” (《科学研究的艺术》第105页)
一般来说,“看”的多,而思考的少,倾向于感知;看的多,而思考的也多,则倾向于“观察”。把“观察”的素材分析c整理c归纳c推理,就是“思想”了,就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贝弗里奇所说的思维因素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依据前面所说,可以归纳出“考察”的两个特点:
1,“它是人们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目的是发现更新的事实,更新的知识。它构成人类揭示自然奥秘最基本c最直接的方式。
2,发现更新的事实之外,对新事实的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不是观察的重复,而是要有更新的发现。这一切将依赖并基于大脑的“思考”。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观察被表述出来时,“自然存在”是你所见的那个状态吗 大脑在观察的状态下,往往要靠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获得的材料,即归纳c分析c比较c判断,随后形成观察的状况加以介绍。在许多研究领域,这被称为是“科学发现”。由于感官c“观察饱和度”等条件的制约以及思维加工时的疏漏,可否保证“观察”的忠实可靠?这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有的科学家说“科学不可靠”。例如燃素问题。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构成较为可靠的观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