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来自实验的奥秘 > 正文 15 思想力学
    15 思想力学

    电脑的出现应该是当代人类进化的一个节点性的大事件,由此而来的人工智能c互联网c新的商业模式等等,正带来世界的巨变。但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源代码上面的。那些编程工程师大多都躲在幕后,虽然并非功名显赫,可是却是他们运用那些专业的近乎神奇的语言技术,构建了这样非同以往的人类当代文明。

    人类的三大活动是精彩的。它涉猎了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电脑的被创造以及它所衍生出的一切成果,只不过是它文明拼图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人类经历的所有,是宇宙间演变的最为壮阔的史诗,是物质以一种奇异方式的奇异存在。在此过程中,是否也有一套被封装的源代码呢?人类的一切精彩的演绎,实际上都源于这样一套源代码程序。对这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但我们躲不过“dna”,这个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已经知道却还不能解读的“遗传代码”。前面,笔者提到创造大脑的基因组(遗传代码)仅仅包含大约3千万一1亿字节的独特信息,而仅靠这些少量的基因信息,成熟的大脑具有的信息量可以扩大到数千万倍。并指出“基因是形成大脑意识潜在能力的自然源代码,旨在构建大脑的思想力。”在这里,之所以以这种方式再次提及该话题,是因为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皆属于外延的性质,而dna作为源代码,才是内涵所属,根本之所在。它构成人类社会运动的内在力量,决定了人类独有的三大活动。其中,思想力与生产斗争相结合,叫经济;与阶级斗争相结合,叫政治;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叫技术。虽然三大活动自有不同的指向,但是它们都拥有共同的“代码”起源。而解释这些源代码如何起作用的学问,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力学”。

    猴子可以跟着妈妈学会在丛林里生活的经验。这与猴子的认知能力有关。这种能力是较为初级的一种能力。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群体之中。这是打开易拉罐的那样一个级别的能力。即一个人从来未使用罐装饮料,不知如何打开它,这时有人在他面前打开了易拉罐,它就会无师自通学会如何喝到饮料。在养殖场都有饮水机,猪和牛经过体验都知道如何触动开关喝到水。这一初级思想力可实现维持动物的基本生存状态。也普遍在人类基本活动中发挥作用。相比学习陌生的东西,人们更喜欢触及熟知的事物。这时,充分发育的神经元决定了一个人做事情的倾向。我们可以专注地阅读小说c倾听音乐,或者欣赏美食以取悦味觉等,你在做的事情可能是神经元网络优势来支撑的。这时你会发现,做这些事情要比动脑思考问题容易很多。因为对每个人来说,开动脑筋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困难。这时大脑实际上是懒惰的,它有回避抽象事物,回归到自己擅长的事情上来的趋向。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触。我本人也是,往往看几页书,就会跑到电视屏幕前。现在我们知道做随手可做的事情,是因为脑地图有足够的神经元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而该范畴以外的脑活动,可能因为要调动更多的神经元资源和能量,或者要寻求新的技术支持,因此大脑会因为加重负担而感到厌倦。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第二种思想力,即大脑的解析力。本书第八小节智力遗传基因中,将大脑的智力基因概括为感知力c记忆力c悟性等多个方面。而解析力则是在悟性方面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概括。这种能力显然是更高级别的能力,是人以外动物所不具有或极为匮乏的,造就了人类的独有智慧。只有这种能力加入到认知过程中,认知实验才会成为专属人类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在人类智慧中,直线被视为是由无数点构成的,这就是大脑解析力的一个体现。这种能力目前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也就是说思想力的前一个级别是普惠众生的,那么解析力作为更高一级的思想力,并非隶属的特权可以任人滥用的。试问有几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把高等数学的演算作为歇息时的一种消遣?又有谁会像牛顿一样因为要计算天体的轨道而发明了微积分?之所以称之为稀缺资源,是因为这种能力不是存在于每个大脑中的。或者是难以激活,需要艰苦挖掘的。这可能是一个智力密码的解码过程,但在释放与运行中因为衰减而终滞于某个节点上。我们不妨把这个节点距离称为“解析点距离”。智商的分值可以较为贴切地表达这段距离。“一叶知秋”,“比我们多看五十年”涉及到的潜在问题就是“解析点距离”的问题。正因为如是,人类被记载且崇仰的伟大人物寥若星辰,可能仅仅是曾经生活在世界上人类群体的亿分之一。但这种情景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如果众多人等,都能像马克思那样把数学演算作为消遣,成为日常的快乐,人类存在的级别就会大幅度提升。换言之,在人的形体c脑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人类智慧要比当前高出许多。世界因此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将是令人神往的。

    在思想力学这里,我们看中个体头脑在人类群体中的作用。这与历史英雄主义是有区别的。追溯历史节点上的重要事件,往往最终都会指向某个伟大的头脑。眼前的例子令人记忆犹新。例如中国的毛 泽东c邓 小平等,历史是不能绕开他们的。毛 泽东日常的消遣就是读书。《二十四史》c《资治通鉴》等古卷是必读的书籍。他即是伟大的思想家c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邓 小平善桥牌,据说牌技甚高。毛 泽东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出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邓 小平一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建出了一个跑起来c强起来的超级中国。两人不但改变了神州大地而且影响了世界。纵观历史大都如此。

    个人的思想力如何化为群体行为呢?如何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研究历史可知,人类的集体行为来自集体的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只有转化为集体的认知,个人认知才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作用。一个人的认知如果不能对集体认知产生影响,这一认知或许就会被埋没。回顾历史确实有许多卓越见解被埋没的事例。当个人的认知形成集体认知时,新的认知突破它产生新的集体认知也会出现困难。我们不妨把集体确认的观念称之为“背景意识”。“地心说”曾是被普遍接受的观念。这个观念当它被集体接受,成为流行的c大众的观念时,它就形成了“背景意识”。它像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的力量,往往会与对立的有分歧的观念产生阻力。因此思想力学确认个体头脑只有转化为背景意识后才会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个体头脑的认知将如何转化为背景意识呢?

    有一种军蚁是几乎全盲的,它们的军团出行时,至少也会达到数十c数百万众。既然是全盲的,军蚁靠什么组织和协调自身的团队?靠气味。据说在军蚁的集群中,400余种气味指挥着庞大蚁群的行动。不同的气味有不同的含义,指示蚂蚁完成觅食c迁徙c防卫等事务。多种气味信息构成了蚁群的背景意识。每一蚂蚁都在这一背景意识下完成相对的操作。例如,前方侦查的小股军蚁发现食物,会释放一定的气味告知后续蚁队,而后面的军蚁就会跟进且进一步释放这种气味以便引导更多的军蚁过来。严格来讲,小的群体影响到大的群体,在军蚁军团中是无障碍的。反观人类,由个体到团队,这个媒介过程要复杂许多。

    前面我们提到了对人类思想进程有着极大影响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同时代及之后的众多知识分子所做的思考都只能追随其后。这种情况达成了一种共识:由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他做出的任何判断几乎无人质疑。这种学术思想被统治而不能突破的情况,连绵不绝达1800余年之久。

    马云创造了另一种思想力学一一一一一技术的应用设计。正是这种设计凸显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卓越的解析过程,它实现了技术相关的另一层面的开发,赋予了比技术本身更大的生命力。

    (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