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件与感觉,但这样却也错过了许多生命深处更珍贵的经历。没有想到在这次毫无防备的状况下,埋藏在生命里数十年的恐惧情感却复苏了,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内在是那么一个害怕、无助、需要照顾、需要支持、需要更多人来爱。

    从这个事件后,我更能经常地触动到和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无助感、孤单、害怕和恐惧,而当接触的时候,也更能够在周围的环境里寻求保护和支持。

    烦恼即是菩提,如果我未能经历过自己内在的恐惧,就无法发现生命的智慧,无法看到自己过去一直避开的那个孤单、无助、需要被支持和谅解的自己。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我需要照顾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自我,为它寻找更多的爱、更多的支持与谅解;我也可能永远无法同理和了解身边的人害怕和担心时候的心情。如此,我便无法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帮助和谅解,我只能用头脑告诉他们:“只要你去做就好了,不用害怕,拿出勇气来。”

    在这次的经验里,我很高兴自己因烦恼而学习到许多智慧,得到许多菩提,同时也想到佛陀所谓的“慈悲”二字。“慈悲”二字中有一个“悲”字,也就是“悲伤”。换句话说,我真正地领悟到:一个未曾经历过生命大悲伤的人,他是无法具有慈悲心的,因为他无法了解别人的悲伤。

    ☆、烦恼即菩提(5)

    在生命潜能的旅途上,不是要你去断烦恼、修菩提;不是要你无视于自己的软弱、害怕、伤害、苦恼,而只是一味地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去走。因为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会成功!”,而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无奈、无助、孤单,将只会造成自我的疏离以及自我的分裂,让自己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部分略……)

    生命里所有的伤害和烦恼就如同黑夜,我们生命潜能里的真善美、菩提、智慧,就犹如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在白天时仍旧存在于天空,只是白天我们看不到它们罢了。要看到它们就得等到黑夜来临,夜越深、越黑,天上的星星就越加闪亮。

    (部分略……)

    生命潜能研修中心创办八年多来,有一万多人在我们研修中心里走向生命之旅,而这之中,更有数百人已达到了“烦恼即菩提”的境界,他们正在勇敢地面对着生命里每一种实相,用生命去理解“闻过则喜”,“烦恼即菩提”早已成为他们生命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智慧。

    ☆、原罪(1)

    执著于自己世界里的是非对错,你将沉沦于人生的苦海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尚处于混沌初始的阶段,只有一男一女——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生活得非常快乐,没有烦恼,整个世界就像天堂般自由,充满欢笑。

    直到有一天,夏娃遇见蛇,它诱惑夏娃,告诉她在伊甸园里有一棵“善恶树”,吃了树上果子的人会变得非常聪明。于是,夏娃便摘下了那个果子,与亚当一同分享。当他们吃下果子的那一刹那,他们的智慧开了,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开始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于是他们再也无法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园,只能出来受苦。

    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因违背神的旨意,所以会吃了那颗禁果,带着原罪继续繁衍生命。可是,我在《圣经》的《创世记》里却看到另一层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类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那个果子带来了所谓的聪明才智,而人类受苦和烦恼的根源,则来自于我们的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的观念。

    在中国也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后来有人称他为“老子”。老子一辈子生活在自然当中,是个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有一天当他出关,正要走出关口时,被守卫认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于是希望他能留下一些话。

    老子向来执著“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认为“道”是不可说的,世界的真相只要一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可是,最后这位守卫的诚心打动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个字,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的来源。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那就是“大道废,有仁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子宫里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的资源而存在,并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亲子宫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和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我们却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开始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讯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世界是分开的,而且认为“我是个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和“存在”两个名词便进入了意识层面,分别心、差异心、我执也在这一刹那在这个意识里开始萌芽。从此,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不论是基督教里所谓的“原罪”,或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执”、“分别心”、“差异心”,以及心理学上的“意识”、“存在”和“我”等等,都是相同的。意识是如此宽广,它和宇宙一样无垠。通过五感,我们的意识也不停地滋长、扩散着。大量的意识逐渐累积,有些在日后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

    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经历到他独特不同的经验,就如同在这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没有两个相同纹路的贝壳、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一样,我们每个人学会了不同的仁义礼智,不同的是非善恶,于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开始了,就像是《创世记》中所言,我们开始了受苦的一生。

    ☆、原罪(2)

    当我们和身边的人相处时,如果对方所学得的仁义礼智和我们相同,我们和他就能相处愉快,成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换言之,当我们所学的观念和对方完全不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抛开对“我”的执著,于是,我们会试着想去改变环境或改变他人,让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时候他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得开始受苦,和环境、他人之间也开始有了许多冲突与对立。

    在自己的内在深处,我们另外又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是非对错的选择。“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是对的;除非不去觉察,浑浑噩噩过日子,否则当我们意识发挥功能,看到自己所为所行,和生命深处的“我执”不同时,便开始自责。

    至此,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难道一个人懂得是非善恶、好坏对错是不对的吗?我也曾经一直依存在好坏对错、是非善恶里;我也曾经非常害怕脱离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自己”;我担忧如果人类的生活没有一个准绳,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曾经非常不相信人xìng是善良的,也曾以为人xìng是需要被许多教条规范,人们才能活得相安无事,否则天下就要大乱。因为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地看这世界的真相时,我们将会发现,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那些生命相比,自认为文明的人类竟是最残忍的。人称万兽之王的狮子,看来兽xìng极强,极为残暴,但它除非饥饿至极,否则绝不会残害同类。但是人呢?天下大概只有人类不是为了自己需要,有时甚至只为想法理念的不同,或是享乐而去杀害其他生物或同类。可是,就因此而认定人xìng的丑陋吗?不!相反地,我坚信人类的本质是神xìng的,是佛xìng的,是充满着慈悲与善良的。

    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原罪”。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观念,而人类最悲惨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害怕离开自己的“我执”,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这个“我执”之上。所以,当面临要抛弃“我执”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某种恐惧,且更进一步希望能巩固那个“我执”,给予自己肯定的感觉。就因为这样,在人与人接触时,我们很难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抛开了,也仅限于很浅的层面。大多数时候,要我们抛开“我执”,我们宁可去改变别人,试图去扭转他人的“我执”来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这样开始了。

    相信许多已婚的fù女都曾有这样的经验:在踏上红地毯的那一端之后,渐渐地才发现丈夫竟有许多行为实在很难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想改变对方。在古代,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在现代,就是用温柔或其他各种技巧,总之,无非就是希望对方做到自己的期望。同样地,在丈夫的心中也有一个完美妻子的模型,而他时时刻刻期待妻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父母而言,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对上司而言,有个模范员工的标准。而这一切一切的标准,我们总是等待着对方来符合,当对方做到时,我们眉开眼笑;倘若对方做不到,则所有的愤怒、埋怨、指责就此聚集,使我们痛苦不堪。

    ☆、原罪(3)

    (部分略……)

    ☆、真 爱(1)

    爱他,如他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

    一九九二年,台北市健康幼儿园的孩子出外郊游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整辆车燃烧起来,当场夺去二十几位幼童的生命。一位幼儿园教师林靖娟为了抢救小朋友,因而烧死于车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这件惨剧发生时,众人震惊,在电视报道的画面中看见那些幼童的父母因幼儿的夭亡而发出一片号啕。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皆深爱自己的孩子,在痛失自己的子女之后,那种悲恸、那种眼见自己深爱的人从眼前消失的哀痛,令我心有凄凄而不忍目睹。同时,林靖娟老师的壮举也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每个人都被她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事后当地教育系统也举行了对林老师的颂扬和颁奖仪式,甚至决定为她塑立铜像,并将她的事迹收录于教科书中,作为学习的榜样。

    可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幅画面也许被众人忽略,然而却深深击中我的心,远远超过那些父母的悲恸和社会上对林靖娟老师的歌功颂德。这幅画面是林靖娟的母亲和她三位姐姐悲恸yù绝的情景,尤其是她母亲所说的话,到现在仍在我心中久久无法忘怀,她说:“女儿,你只有想到那些孩子,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这些深爱你的亲人?为什么你只有想到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呢?”这话深深刺痛我的心。林靖娟的母亲抚养女儿十几年,十月怀胎,三年哺rǔ,含辛茹苦地看着她长大;当她第一次会叫“妈妈”、第一次会走路时那种兴奋的情形;当她还在襁褓中,母亲却必须因孩子的哭声,要在寒冷的夜晚离开温暖被窝,起来哺喂哭泣中的女儿。十几年的点点滴滴,这个女儿的存在已经在母亲的生命中种下了无法抹去的深浓爱意。曾经用无数的爱灌注长大的女儿,为了别人家的子女,刹那之间消失无形,母亲的确难以承受!

    我真的可以理解林靖娟的母亲和她姐姐心中的悲伤和难过,甚至对她的愤怒,因为她们是真的爱她!然而我的心中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由社会所建立的无形价值,紧紧捆绑着我们,远远超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重视?不仅超越那些爱她的人所付出的爱,甚至超越了这个人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认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生命被强迫选择、催眠、灌输,依附在那些并不存在的价值观上?而那些价值观对他们的重要xìng已经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本身的存在。这个问题令我不解,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那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会比他的存在、他的悲伤、他的欢笑、他的愤怒、他的眼泪、他的一点一滴来得更重要。

    在我的研修课程中,我也经常告诉学员:有许多训练课程是依照这个社会上的价值而建立了一些成功的模式,然后训练你成为那些成功的模样,来迎合这个社会上所赋予的好坏价值观。然而在那些深爱你的人眼中,即使一百个卡内基、一百个比尔·盖茨、一百个社会上那些成功的人士,也都不如你更为重要。为什么你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而不让自己成为自己?当你努力地成为自己,以自己的存在为荣,你才会得到真正爱你的人。如果你努力想成为别人的样子,即使有人来爱你,那种爱对你来说也是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知道,他们所爱的只是你的某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你。

    ☆、真 爱(2)

    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真爱,尤其是在热恋中的情侣。如果你曾经真正爱过,你会发现在恋爱时最动人的一句话是:“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不管你将来是什么样子,变老了、变丑了、变穷了,甚至少了一只手、一只眼,我都一样的爱你。”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命中能拥有这样的真爱、一份能完完全全接纳我们的人的爱。我很喜欢基督教仪式的婚礼,牧师宣布二人结为夫妻的那个时刻,牧师会问双方:“你愿意爱这个人吗,无论他(她)将来是富裕或贫穷,是健康或生病?”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誓约,而我在生命里一直都在寻找像这样的真爱。

    是的,在真爱中没有牺牲与负担,真爱中也没有“应该”。所有的“应该”、“负担”、“牺牲”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一天、某一时刻、某一层面要求代价与偿。我喜欢:“我爱你,是因为你值得,所以我选择要去爱你。”我也喜欢爱你时候的我,那个我充满了爱和温柔。这种觉知的爱不是为了别人而牺牲、委曲自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