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三生石第一季长恨花 > 正文 2、错杀
    消息传至长安,群臣无言,都看着杨国忠,杨国忠此时是臊的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嘴巴让安禄山扇的啪啪作响。

    玄宗看群臣无人说话,气得大吼道:“朕在皇帝位快五十年了,懒于处理政事,去年秋天就想传位给太子,又逢水灾蝗灾不断,朕不想把这些灾祸留给子孙去承担,想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传位。不料逆胡安禄山举兵谋反,朕一定要亲自去征讨,让太子监国。侍叛乱平定后,朕将高枕无忧地退位。”

    说罢,玄宗甩袖离去,留下了满朝大眼瞪小眼的文武大臣。

    退朝后的杨国忠真是慌了,回到府中对正聚在府中听消息的三位夫人道:“太子早就恨我们杨家专权,如果让他当皇帝得天下,我与姊妹们的生命将会危在旦夕!所以,千万不能让陛下御驾亲征。此时战乱已起,我们只有待在玄宗身边才能安全,如战事稍微平息,我杨家人最好全部入蜀,才是上策。权宜之计你们快进宫,让玉环劝住玄宗。”

    三位夫人此时哪还有主意,听杨国忠一说,连忙奔后宫而来。

    玉环听到三个姐姐的哭诉,忙连声安慰,她此时也不想玄宗出宫征战,她当然知道青龙的厉害,即刻就答应去劝玄宗。

    玄宗想出去征战吗?当然不,他已垂垂老矣,早就没了当日雄姿英发的气概,朝堂之上不过是气不过的话而已。玉环到来一番劝阻,玄宗只是长吁短叹,全然没了主意。

    这厢,安禄山的大军一刻也没闲着,他坐镇洛阳,兵峰直指陕城。高仙芝这个羽林大将军正好在长安,此时危难之际,他不去谁去,玄宗想起他后,高仙芝奉命披挂带兵抵抗。

    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c彍骑及朔方c河西c陇右等近地驰援来的援兵五千人,又由宫中出钱召募了关辅新兵,共计5万人。出发前,玄宗亲自在勤政务本楼为拜为元帅的荣王李婉c副元帅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进军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陕城,历史上函谷关所在,虽说三国时修了潼关,它的重要地位已经丧失,可也是扼守关中的第一个咽喉。

    元帅荣王李婉只是名义上的,宴会上玄宗就说了,军事大事副元帅高仙芝为主,高仙芝这个副元帅是真正的大军统帅。不过元帅荣王李婉也是命短,宴会散后即染了风寒,可大军出征在即,玄宗的践行宴都吃了,也不能不走,刚到了陕城,竟病重的一命呜呼,把个玄宗心疼坏了。

    至于这些临时拼凑的五万兵马,高仙芝也是大为挠头。飞骑c彍骑的两千人,都是从禁军中选拔来的,这些兵士平时也就是守守宫门,玄宗出巡当个护卫,最大不了的就是在宫廷政变中出任主力护卫宫廷。玄宗这么多年宫中太平,他们也没用武之地,已然成了朝中官宦子弟汇聚的场所,现在要拿着刀枪上战场厮杀,他们哪里能行。

    只有朔方c河西c陇右等近地驰援来的援兵三千人算是见过大阵仗,可惜兵马只有三千,实在太少了。其他新招募的,多是农人或乡下闲汉,从没经过正归训练,看着这帮人,再想想以前自己在安西时手下常年征战之兵士,高仙芝也是无奈。

    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不是农民,就是市井之徒,怎能与叛军先锋精锐抗争,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城时,陕城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

    败到陕城,他正不知道怎么办时,高仙芝率领的大队人马赶到。封常青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自己的老上级,进到府衙跪倒参拜。高仙芝听说他已与安禄山的部队交过手,当然要听他说说前线情况。

    封常青道:“常清惭愧,无奈兵不习战,连日血战,贼兵却锋锐不可阻当,我现在能活着都是奇迹。眼下最紧要的事,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关陕之地就无法防守,一马平川,不如引大军前往潼关与叛军对抗。”封常青虽打了败仗,可也将眼下局面看的清楚。

    高仙芝统兵多年,可由于大战初起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前线情况他一直不太清楚,今天是见到封常青才略知一二。路过潼关时还没想那么透彻,听他说潼关空虚才是此战的急所时,已是吓出一身冷汗,潼关要是失手,陕城先不说已变得毫无紧要,他的五万大军可能立马陷入叛军重围。听完封常青对战局的分析,他急忙命人打开陕城仓,把库中的布帛全部分赠给将士,带不走的索性放火焚烧了仓库,准备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

    监军边令诚本来和高仙芝c封常青都是老相识,连云堡一战还结下了一些交情。可自己长途来到陕城刚安顿好,就有兵士来催自己马上启程回潼关,边令诚听傻了,问来人谁的命令,兵士报是高元帅的命令。边令诚急忙赶往府衙要问个究竟,可出门时,城中仓库大火已起,边令诚只好又回去收拾东西,拉着荣王李婉的尸体跟着高仙芝大队人马奔往潼关。

    路上追上高仙芝就没好气的问道:“为什么弃守陕城?”

    高仙芝急于赶路,马上也说不清楚,只是让边令诚到了潼关再说。边令诚心里这个不高兴。

    途中,高仙芝的部队遇上了也往潼关奔袭的安禄山先头部队,对方兵马并不多,但双方一动手,本就无心恋战的高仙芝部队,一触即溃,纷纷夺命往潼关城跑。

    由于还得护着荣王李婉的灵柩,跑的慢的边令诚险些被叛军抓了俘虏,要不是身边一帮死士力保,小命就已扔在了路上。

    唐军退进潼关后,经验丰富的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升起吊桥,抓紧修缮守城武备。叛军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领的大队兵马来的好快,高仙芝这边也不慢,守城官军城楼上拼死抗击,接连打退了叛军好几波攻击,兵将的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

    崔乾佑一见官军已站稳脚跟,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回已经空虚的陕城,然后以此为据点,接连攻下了临汝c弘农,济阴c濮阳c云中等郡见事不妙都投降了崔乾佑。

    当时,朝廷所征的朔方c河西c陇右诸道大部队,尚未抵达长安,陕城丢失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整修兵马,派出的都是小股兵马,并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c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迅速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叛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高仙芝的战报报进长安,玄宗听说封常青现在潼关,立即下了一道旨意,免了封常青的官爵,命其就在潼关助高仙芝。高仙芝知道封常青的能力,就让他管理自己潼关的左右边军,希望他能以军功赎先前东京战败之罪。

    高仙芝退守潼关后,关中战事暂时平静下来。安禄山滞留洛阳,他可没想到陕城竟然如此容易被唐军弃守,又听部将崔乾佑说镇守潼关的大将是高仙芝,安禄山竟乐的哈哈大笑道:“他一败军之将,也敢言勇。我们不用着急了,上一次怛罗斯战败,玄宗虽没有追究他,可心中已是对他另有看法,这一次他轻易放弃陕城,潼关路上又送他一小败,再加上荣王李婉命丧陕城,几件事凑一块已经足够了,不出半个月,潼关必然换帅,搞不好,他高仙芝的命都得扔在潼关。”

    部将崔乾佑听完甚是不解,他和高仙芝刚交过手。这人可与前面诸多城池守将不同,败进城中居然能迅速组织起兵士守城,搁着前面的守将,不是接着败逃就是投降,他不单迅速稳住军心,自己凌厉的攻击居然也被打败好几波,把个潼关守得固若金汤,不能不说是个硬茬子。安禄山刚才说的他是似信非信。

    由于进了潼关守城的事纷乱,高仙芝c封常清竟然谁也没抽出时间和边令诚说说弃了陕城的事,觉得受到侮辱的边令诚待潼关稳定,立马护送荣王李婉的灵柩回京并入朝奏事。

    心中羞恼的他这回可没说高仙芝好话,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c封常清败退之事时,对他们拼力守住潼关反而轻描淡写,添油加醋的道:“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还未交战即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更可气的是还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玄宗本来即对高仙芝轻易弃守陕城非常不解,况荣王李婉刚去就把命丢了,他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立马命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以镇其他将帅。至于谁接替二人,震怒之下的他当时都没想好。

    边令诚得了尚方宝剑,得意洋洋回到潼关,他才不管今后谁带兵守城,先出了自己心中这口气再说。看到高仙芝不在,就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读了玄宗诏书,不待封常清分辨,立即命刀斧手推出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可怜的封常青绝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忠心,即使协助高大元帅守住潼关,还是换来这么个下场。

    高仙芝巡视完潼关守备回到官署时,边令诚早已带着100名陌刀手高坐府衙正中,见到高仙芝也不离坐道:“陛下已赐死败军之将封常青,御史大夫您也有诏命处死。”

    刚进府衙的高仙芝急忙道:“我有何罪?陕城退兵是有罪,我不敢否认,但我是为了守住潼关,难道你看不到眼下稳定的局面吗?”

    边令诚听他这么说,也未答话,怀中拿出诏书宣读,诏书中竟有高仙芝克扣军饷一词,高仙芝更是急了。

    “认为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上有天c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您难道不能问问这些将士?”他对边令诚说。

    急了眼的高仙芝又回头对部下道:“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替我喊喊冤枉。”

    府衙内外的将士听他一说都高喊:“冤枉!”喊声震天动地。

    边令诚不为所动,挥挥手,他身边的陌刀手冲上前去,绳捆索绑拿下了高仙芝,推到封常青的尸首旁。

    高仙芝看着封常清血淋淋身首异处的尸体,顿时周身气力全无,饶是潼关全军替他喊冤,震天动地的喊声玄宗陛下此时哪听得到。他知道,今日就是自己戎马生涯的最后一天,只可惜没有战死在两军阵前,倒死在自己拼力守下的潼关城中。

    万念俱灰神情落寞的他,对着身边尸体早已冰凉的封常清道:“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安西节度使,我现和你死在一起,这难道就是命吗?”刀下头落,高仙芝被杀死,并排倒在了封常清身边。

    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当时名将,他们被冤杀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大唐丧失了两员最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禄山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倒真是没表现出什么,但谁接替二人他还真没考虑好。安禄山也得到了信,这在他意料之中,可是没想到这天大的好消息来的如此之快。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