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正文 第五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吭(五)
    为什么想北进?

    面对世子的问话,宋振宗为难地挠挠头皮,手指却挠在了铁盔上。想到古佛寺那根竹签上的判语,宋振宗鼓起勇气讲了实话:

    “世子,将士们说……其实怨不得将士们,末将早就清楚……末将是秦人,一路上走过来的,怎么会不清楚……

    不是将士们想北进,而是不得不北进!

    巴山看着高大,实则不高……秦岭那才叫高呢!太白山上终年积雪不化……

    因为巴山大而不高,长而不险,所以巴山防线上到处都是漏洞!

    将士们说,巴山防线一千多里,土暴子在山沟里钻来钻去,到处乱窜,把住隘口关卡也防不住……

    防不住怎么办?只好用增加兵力,加厚纵深的办法……可这一来,驻军愈多,百姓愈少,粮食愈发困难……

    按照您的说法,这叫做恶性循环。

    占了汉中府多好!那里山清水秀,田多地肥。人说的话全是川音,吃的食全是大米……”

    或许是思想准备不足,宋振宗开始说话结巴,后来便顺畅了。

    不过这倒合了朱平槿之意。

    朱平槿最担心的,便是他手下这员掌兵的大将与其他人搞在一起,搞小圈子自立山头。宋振宗的表现,至少说明他并没有就此事与其他人共谋,是他本人的真实思想。

    宋振宗所说的巴山道多难守,确是实情。

    大巴山从西到东千余里,沟深林密地形复杂,唯独平均海拔只有一千至两千多米,相对高度只有几百米到千余米,并非人马难以逾越的天堑。

    入蜀三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仅是众多巴山小道中的三条大道。若要守住漫长的巴山防线,势必处处分兵,处处薄弱。

    见到世子微微点头,宋振宗说话越发流畅:

    “粮饷一项更为要紧!世子您想,大军驻在巴山深处,粮食却产在蜀中腹地。军队所需粮饷,大部皆需沿嘉陵江、渠江、巴河等江河逆流前送,费人费力不说,光是这一路上的消耗,便是一大笔支出……”

    宋振宗说的驻军粮饷难筹,也是实情。

    自从战线从广安一线推进到巴山骑线岭,邱家商船队的运输量便增加了四至五倍,船只和纤夫的支出上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从卸粮码头到军队驻地,往往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

    龙文光和刘镇藩为了保证前方的将士们有饭吃,组织了一支由两千多流民组成的背粮队。

    虽然龙文光这位老文人颇有诗意地为这支背粮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巴山铁肩队”。但铁肩队毕竟还是血肉之躯,而且也要吃饭。一石粮食运到深山里的哨卡,剩下的还有多少,可想而知。

    见着世子频频点头,宋振宗这位亲兵出生的护国军大将逐渐恢复了自信,声音愈发大了:

    “……要知道秦贼入川,大都是从北方过来。要守住北边防线,唯一的办法,便是依托秦岭!

    自古以来,蜀道之险在陕不在蜀!

    秦岭好啊,从西到东,翻越秦岭只有六条险道: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

    前四条道通向汉中府。傥骆道早废了,没人敢走;褒斜道烧了,想走也走不了;子午道奇险,高迎祥引颈受戮之地。卡住午口,纵有万军也不能偷过,末将不相信流贼有胆再走一次。如今只剩了陈仓故道依旧畅通无阻。

    至于后两条道路,库谷道通兴安州,连接荔枝道;武关道直通河南。

    所以一旦夺取汉中,我等要守的道路只剩两条:西边的陈仓道和东面的库谷道。

    末将敢与世子立下军令状:若是世子给末将精兵两万,步骑各半,大炮火铳粮食充足,就算闯贼驱百万之众前来,末将也能坚守汉中一年!”

    一比五十的兵力对比,还要守住一年,莫非宋振宗是孙武在世、白起重生?

    哦?

    朱平槿故意拉长声音,表示自己的不相信。

    “世子,闯贼若是恃多争胜,那是自取灭亡!”

    宋振宗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

    “步炮兵利守。末将以精锐西守阳平关,控制陈仓道和嘉陵江水道;东守洵阳县,控制库谷道。

    其余步炮兵编练乡兵,

    分驻汉中、沔县、宁羌、洋县、兴安、石泉诸城,坚守不出,以待援兵从蜀地赶来。

    骑兵利攻,驻扎汉中,东西策应……

    流贼远道而来,所携粮食路上便会消耗殆尽。只要末将坚壁清野,死守不战,流贼抢粮不成,必然自溃。

    世子,崇祯七年流贼由郧阳入汉中。陈奇瑜调五省军队四面合围。流贼夺路而逃,褒城知县易道粹火烧褒斜栈道,将流贼困于洋县。流贼无衣无食,四五天没吃饭,眼看就要饿死。可恨陈奇瑜那个傻儿,竟然要去招安流贼……”

    坚壁清野?

    农民可不会为了天家贵人的宏图大业去毁家纾难!

    宋振宗的坚壁清野,说白了就是把整个汉中盆地变成与巴山一样的无人区!

    “宋将军最近读了不少书,也动了不少脑筋,实在可喜可贺!”宋振宗一番的高谈阔论,被朱平槿冷冷打断了。

    朱平槿的嘴角露出一丝嘲讽:“可汉中乃瑞王封藩,汉中之得失,与本世子何干?莫非宋将军欲替瑞王效力乎?”

    “世子,末将为世子亲兵,岂会为瑞王效力!末将之意,只是想说明汉中与蜀地……”

    宋振宗急于辨白,却在仓促间忘了词。好在郑安民及时出头,替他解了围:

    “世子,陕南与蜀地,乃是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啊!

    臣以为,陕南乃蜀王府必夺之地。至于何时夺取,臣等自然听从世子吩咐。不过臣以为,宜早不宜迟!

    臣久在秦地为官,对陕南略知一二:

    陕南精华,全在汉中;汉中精华,又全在汉中小平原。

    此平原东西长,南北窄,中夹汉江,外立高山,如峡中之平谷尔。南北山溪顺势流淌,滋养汉江两岸田地,是故盛产稻米而非小麦。有此宝地,便可以大军屯垦。将来砥定关中,汉中之粮不可或缺……”

    朱平槿不是好忽悠的,他习惯数字说话。

    “汉中府田土几何?粮额几何?”

    “粮额三万石。田土之数臣倒是记不得了。不过依臣推算,这万顷之总数当是有的。以蜀地粮食强制收购之策概算,年入粮食当有百万……”

    “三万?只有这么一点?”朱平槿眯着眼睛打断道。

    “这只是崇祯初年之数。”郑安民解释道:“万历年间瑞王就藩,朝廷便益地两万顷与瑞王。汉中田土不足,四川等省也被迫折银协办宗禄,是故汉中粮额偏少……”

    “此事本世子知道。”朱平槿再次打断道,“我蜀地去年便一文未付,今年也不会交。瑞王府曾来函质问,藩司那里找了个理由推了,说是将来有了银子再补上……”

    世子屡次打断插话,渐渐让郑安民心生疑窦。

    难道世子于北、东、南三策已有定论,今日只是用定论来强加于我等?

    可这不符合常理啊!

    汉中之地于四川,那是非取不可。以世子聪慧,岂能恍若不知?以世子脾性,又岂会因为汉中乃瑞王藩封而裹足不前?

    难道……世子之所谓北进,并非单指北取汉中之地,而是指……

    郑安民想到了这一层,嘴皮立即跟进。他的心思灵动,也非宋振宗这等武人所能比:

    “世子,取汉中,非为取汉中,而是取陇右!取陇右,亦非为取陇右,而是取关中!

    光武有云:得陇而望蜀!

    以此观之,凡雄踞陇右者,必觊觎我蜀地!

    昔者,晋伐蜀汉,钟会明走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结果刘禅出降,汉祚终结;

    柴荣取凤、秦、成、阶四州,结果蜀地虚实尽窥知,终成王全斌灭孟昶之功;

    本朝征明夏,傅有德连下阶、文,直取绵、汉,明升遂为阶下之囚。

    是故北取汉中,亦要西取陇右……

    世子,陇右之广大,方圆数千里也,远胜于蜀地!南有青海,北抵河套;东扼雄关,西近大漠。

    因为地瘠民贫,故而此地民风剽悍,人不畏死,是上好的兵源。又因草场肥美,出产良马,故而流贼多从陇右取马。

    陇右对关中,有居高临下之势,无雄关险隘之阻。以强兵铁骑入关中,如卷席耳!

    关中,有八百里秦川,自古帝王之基,汉、唐之所以兴也,得之必成帝王之业……是故诸葛丞相七伐

    祁山,均向陇右用兵,心思不出于臣之外也!”

    “郑长史说的好!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做得蜀望陇!”

    大嗓门忍不住怒吼一声,借此抒发情感。

    “陇右虽大,但有朝廷边卫。只要朝廷边军投了我们,用不了多少兵便可全取秦陇!

    末将以为,首要夺取之地,便是陇南之阶州!

    阶州地处西秦岭之中,白水上游,控扼川陕边界,素有秦陇锁匙、巴蜀咽喉之称。阶州距离成县五天脚程,距离秦州十天脚程。若是轻骑,两日便至!成县与徽州产粮,既有稻米,也有小麦,是巩昌府的粮仓……

    崇祯七年,末将随军自秦州南下,与流贼大队战于西河。西河大败,臣与振嗣亡命南奔,逃至徽州地界这才歇了脚,买到几块馍吃。那馍烤的真是香啊……

    后来听说那些该死的文官把败战之罪归结到我们兄弟头上,我们兄弟才弃了秦军入奔四川……

    当时,末将便是从徽州到阶州,沿白水下溯,过白水关入四川……

    其实陇右之地,最像四川的便是阶州。到处青山绿水,天气也热……”

    “阶州、文县、岷州卫西固所等地,皆是茶马对榷之所。朝廷的巡茶御史衙门,亦设在徽州!”郑安民补充道。

    “正是!秦军所用军马,半出于甘、肃、西宁;半出于陇南!末将原来那匹战马,马贩子便说是在岷州卫换来的……”

    “既然宋将军熟知此道,那日后吾等便省了向导!”

    “川北镇熟知此道之人,何止末将!崇祯七年,川北镇增援陇南,便驻守在阶州、文县……他们熟门熟路,哪里能轮到末将领路!”

    “看来取阶州,已是水到渠成!哈哈!”

    郑安民和宋振宗打着哈哈,在朱平槿面前一唱一和起来。

    注一:金牛、米仓、荔枝三道,都是翻越巴山入蜀之道,分别经广元、南江和万源入川。

    注二:引自王士性。

    注三: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都是翻越秦岭之道。书友感兴趣者,可自行度娘。

    这里重点讲一讲子午道与高迎祥之败。子午谷奇谋,是三国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

    农民领袖高迎祥或许是听了说书人讲三国,对诸葛亮的鼠胆很是不屑,便决定仿照魏大人的奇谋干一票大的——奇袭西安。可惜他忘了,魏大人说带精兵五千,而他带的是十几万无组织无纪律的农民军。

    子午谷全长六百余里,史载最快可以十日通过。然而高迎祥走了整整十五天,只走到了黑河口,即子午谷仅仅走了一半。大明朝没有wifi,军中没有女人,粮食更是宝贵,这让等在黑河口打伏击的孙传庭急得抓耳挠腮。

    人马自行携带粮食补给,十五日绝对是极限。

    可想而知,若高迎祥和他的农民军不搞人吃草、人吃马、人吃人那一套,即便孙传庭没有在黑河口堵截,高迎祥和他的农民军也走不出子午谷;即便走出去了,也是一群饿瘪的幽灵。

    另:清代重修提了一个问题,黑河是否是沔水?有考证癖好的书友可以考一考。

    注四:崇祯七年,陕西起义军在官军重兵围攻之下,进入汉中。

    褒城知县易道粹火烧褒斜栈道,并扼守褒谷口的鸡头关。此举直接毁灭了农民军经褒斜道入关中的企图。农民军被迫调整行军路线,仓促之中误入附近的车厢峡。这就是明末历史中著名的“车厢峡之困”。

    顾先生根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接否认了吴伟业所称车厢峡在兴安州的传统说法,认为车厢峡就在汉中府周边。

    响木按当年瑞王朱常浩给朝廷的奏报分析,车厢峡应在洋县附近。欢迎书友们指正。

    注五:崇祯时期汉中府的粮额数,出自。成书于天顺年间的所载相同。响木没有时间考证勘误,直接拿来一用。

    注六:阶州,今陇南市;岷州卫西固所,后改为西固县,今宕昌县。明代徽州,不是南直隶的徽州府,而是今天甘肃徽成盆地中的徽县。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