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风中舞风的人 > 正文 第18章 寻风0017
    鲍姓主要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采邑(即封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c《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仕齐,食邑于鲍牙(原为夏朝的诸候国,故城在今天sd省历城东北30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由此可知,鲍叔牙是鲍姓姓氏的始祖,但中国人从古至今有喜欢追忆父母的传统,鲍叔牙为了体现对父亲的尊重,把鲍姓之始追封给了父亲敬叔,也就是人们长说的鲍敬叔。

    历史上,记载的真实的鲍叔牙是这样的:

    鲍叔牙(~公元前644年),颖上(今属ah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c鲍叔牙并颍上人”)。亦称“鲍叔”c“鲍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官至宰相,以知人善交著称。

    年青时,鲍叔牙在南阳经商,认识了管仲。通过接触了解,他知道管仲虽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顿,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闲之辈。他很看重管仲,于是两人就合在一起做起了买卖。管仲每逢赚了钱总想多分一点,鲍叔牙知道后也不以为意。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有人对鲍叔牙说:“你这么做不是吃亏了吗”但鲍叔牙回答说:“管仲并不是贪财之人,只是家中贫穷急需钱财而已,是应该多拿些钱的。”。有时候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还安慰管仲说:“这是时机不利的缘故,请不要放在心上。”,管仲听了,十分感动。这就是被后世盛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

    人在朋友贫贱窘困之时,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坚定的信任,方为难能可贵。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弃商从政,在齐国做了大夫。

    当时正是齐僖公在位,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诸儿,被立为太子;次子名纠,任命大夫召忽c管仲为其师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鲍叔牙为其师傅。

    管鲍两人都是尽心尽力地各为其主。

    齐襄公在位时(公元前697—前686),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为此,公子纠由管仲c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十二年)大臣连称c管至父,联合公孙无知发动政变,杀死齐襄公。公孙无知被拥立为国君。但第二年,公孙无知在出游雍林时,被雍林的蕖丘大夫杀死,齐国陷入混乱之中。

    齐国政变,国内无君。逃往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率兵回国争位。两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这时,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lz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国君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管仲成了阶下囚。

    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

    一日,齐桓公论功行赏,准备任命鲍叔牙当齐国宰相。岂知鲍叔牙却偏偏提出:“我虽然对您是忠心耿耿,但只是一个庸臣,不会有大的作为。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c治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

    鲍叔牙说:“以我与管仲相比,我有五点是不如他:宽厚仁慈,安抚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国家,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于诸侯,我不如他;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将士勇气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强项,所以要是他当宰相的话,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齐桓公说:“可是他阻挡我回来当国君,在交战时又射中了我的带钩,几乎置我于死地。他是我的仇人,我不杀他就是给足你面子了,怎么还能用他做宰相呢”

    鲍叔牙不慌不忙地说:“当时两军对峙,他忠于其主。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射。换了我,也会为您去射公子纠的。”

    桓公沉吟了一会儿,说道:“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之人,须以非常之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桓公听后,恍然大喜,随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

    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言听计从,专任不疑,常嘱左右:“国家大政,先禀仲父;有所裁决,任凭仲父。”

    从此,在鲍叔牙的协助下,管仲出谋划策,桓公对内政c经济c军事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桓公和管仲依据中原形势制订了切合时宜的霸业方针--尊王攘夷,即尊奉周朝王室,以此挟持天子命令诸侯;攘除夷狄侵扰,是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可以团结诸侯,可以立德树威。

    对内,实行一系列整顿改革,使百姓仓廪充实,而后进行教化,让百姓明礼仪c知荣辱。

    对外,在处理周王室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上,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力戒恃强而骄,处处表现出:讲信义c重礼让c有节制的大国风度。这样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从公元前681年开始,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治国安邦靠贤才,古往今来,概莫能外。然而,贤才难得,荐贤c让贤更属不易。常言道“荐贤者贤”。后人说叔牙之“贤”有三:

    一是举贤不避亲,重大节,不重表象。鲍叔牙与管仲自好,可以说情同手足,但面对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大业,他考虑的却是管仲的“治国才能”,即“内能安百姓,外可抚四夷,功勋加于王室,恩泽布于诸侯,使国有泰山之安,使君享无疆之福”。

    当有人说“管鲍分金”时鲍叔牙吃了亏,他解释说:管仲“不是贪这点小钱,而是家贫不给”;当有人讽刺管仲战场上胆怯后退,他辩解道:“这是因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养侍奉,故不能轻生。”

    二是贵有自知之明。当齐桓公看到鲍叔牙连立大功c却不思己得,而于心不忍时,鲍叔牙说:“主公不必顾虑微臣,如若不嫌,臣还是作我的将军,边疆有事,为主公冲杀陷阵,万死不辞。至于相位,还是授予管夷吾(管仲)吧。对于治理国家,微臣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不如;治国不失权柄,不如;忠信以交好诸侯,不如;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不如;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卒百姓勇气百增,不如。”如此肝胆相照的一番话,说得齐柜公心悦诚服。

    三是不为小人所惑。管仲病重后,齐桓公考虑他将不久于人世,问他是否可以让鲍叔牙接替他为相。管仲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恶对恶谁能忍受得了?“他是位君子,但不可以委以国政。”

    当有人将管仲这些话告诉了奸臣易牙,易牙以为这正是离间管仲与鲍叔牙的好机会,遂到鲍叔牙面前挑拨离间。没想到鲍叔牙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昏“这正是我推荐仲父(管仲)为相的原因。仲父忠于国家,没有私心。若让我为相,哪里还有你们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一番话说得易牙面红耳赤,连忙狼狈而退。

    后人对鲍叔牙评介颇高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c宾须无c隰朋以为辅佐;有莒c卫以为外主,有国c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情愿地在他的领导下为官做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俸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有封邑c任大夫之职。天下人不但赞美管仲的贤能,而更赞叔牙能够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

    宋代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茅戟,山前哪得叔牙城”。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c“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此等大德之人,亦是热爱生活之人。再让我们看看这鲍叔牙是如何热爱生活的吧?

    鲍叔牙曾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管仲拜相后,为报答知遇之恩,专门为鲍叔牙建造了玲珑园,供其一生享用这两大美味之一。还在园以东开马壕运河,以防海盗;以西凿吉利河,以保吉利;以南疏夏河以避暑;以北引胶河,以志两人如胶之情。这还不够,几年后,又沿河修筑了城墙,使玲珑园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休闲园林,莱西人周清称其为“天一园画廊”。

    据后人考证:盾鱼,因鲍叔牙爱吃,而被称为鲍鱼;玲珑,是一种茶,也因此被称为鲍叔芽。是现在胶南玉观音茶厂的十大品牌之一——玉玲珑。玲珑园,即胶南玉观音茶园。城墙,即齐长城,其遗址在青岛保税区北侧就有一处。园南的夏河上,有一座夏河城,是琅琊镇政府所在地。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