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朱明 > 正文 第31章农事
    李体明从城步回来后,大感震惊。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一个汉人稀少c山民众多的小县城,活力竟然胜过府城。

    城步县城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展现出笑意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当下大多数平民那种麻木求生的死气。

    一个小小的县城,衣物产量大到车载船运,农具精美却价格低廉,稀有毛皮随便摆在大街上叫卖。

    看城外的茅坪镇码头,车来船往,络绎不绝,均是负重前行。每天得进出多少货物呀。

    好一片繁华盛世!

    回到武冈,李体明心甘情愿的朝朱顺明鞠躬道歉:“公有大才,吾远不及矣。吾愿拜公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望公赐教。”

    对于折服李体明,朱顺明也很高兴。随着他地盘的扩大,高端行政人才急缺。李体明有学识c有理想c识时务,再加上他知州的身份,对朱顺明来说太及时了。

    李体明仔细研究朱顺明发布的几份通告,琢磨出了朱顺明的施政特点。

    一是平等。规章律法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没有特例,清贵如岷王也必须遵循律法。

    二是依法行事。律法没有禁止的事情全都可行。譬如商人罢市,换做其他手握重兵之人,说不定就是抓人封店货物充公,严重者人头落地。但朱顺明没有。

    朱顺明亲口说过“罢市合法囤货合法高价合法,市场竞争而已。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调节”。

    颇有点无为而治的感觉。

    武冈州交给李体明,朱顺明回到了玖安镇。

    玖安镇是他的大本营,是他事业的发动机,是他最后的底线。因此,玖安镇的重要性一点不因为地盘的扩大而降低,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u qi研发c技术研发c农业拓展c政策制定c军事行动策划凡是朱顺明认为的黑科技c绝密文件都放在玖安镇。这个得天独厚的高地是朱顺明横行的底气所在。

    他赶回玖安镇,是因为农时到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个天大的问题。隐忍的汉人只要有饭吃,就会安贫乐道甘受统治;一旦没得口粮,汉人爆发出来的破坏力也是惊人的。

    崇祯四年,朱老爷子开垦的农庄产量很低,朱顺明放出大话,要将农庄变成江南模式。

    朱顺明对农事确实很在行,尤其是种植水稻和循环种养殖。

    毕竟他在城步这个地方待过好几年,一步步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对当地农事农时很熟悉。

    朱老爷子开垦的荒地在玖安镇城外,沿着溪水开垦,全都插上了沙棘,围城农庄。

    朱顺明早在冬荒时就因地制宜,在半山腰上盖了几栋标准猪圈,用来养猪;山顶种满桃树李树之类的果树,果树下打算养鸡;靠近河边有几个棚子,是让鸭子休息产蛋的地方;挨近猪圈还挖了一口大池塘,池塘用来养鱼,同时方便养猪用水。

    农田边上还有一排暖房,朱顺明特意盖的育秧室,建有夹层,可以生火加热。

    育秧室建得很大,不仅能满足农庄自己的秧苗需求,还能对外chu sh一u。

    看着朱顺明将自己的农庄弄得大变样,朱老爷子有些傻眼。农田还能这样弄?想想确实有道理,种植养殖弄一起,是可以互补。牲畜吃草,不用养殖成本,拉的屎尿可以肥田,增产增收,多妙。

    只是那个育秧室朱老爷子看不懂。庄稼还要住房子?把种子往地里一撒不就完了吗?

    待到朱顺明知道朱老爷子种田只是将稻谷种子撒在地里,如同种麦子一样种时,有些啼笑皆非。

    “你招募的农技员没跟你说过要育秧插秧吗?”

    “好像说过,”朱老爷子回忆道:“那个老周说过一次,被我骂了一顿。我想拔出来再插回去,岂不是多此一举?好好的禾苗不被拔死了?”

    朱老爷子有些不好意思。亏他自诩种地老把式,一到南方,就闹出这么大个笑话。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积肥是增产高产的最直接的方法。

    为了获得充足合适的肥料,朱顺明建了两个积肥建筑,一个化粪池,一个积肥塔。

    化粪池建在猪圈下方,同猪圈排泄物有管道连通。化粪池产生的沼液用来追肥和杀虫。

    积肥塔是沤肥用的。直径一丈c高三丈的空心塔,三面堆土成坡,方便上下。下方开一小门,用于取肥。

    将河泥c枯枝败叶c绿草c人畜粪尿等从上方倒入,等待自然发酵沤熟,从下方小门取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沤肥的肥料用来充当底肥,能极大增加农作物的抵抗力和产量。

    “儿呀,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朱老爷子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农庄还没有产出,但看朱顺明的布置c建设,产出不会少。

    只是这样的农庄建设,投入实在太大,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了。

    朱顺明笑笑,道:“江南早就有这种循环种养殖的桑基鱼塘模式,只是北方不常见而已。咱们宝庆府没有养蚕的习惯,不然丝绸可是挣钱的好买卖,关键能让不shǎ一 fu人就业。”

    待到四月初,育秧室的禾苗有近尺高,气温回暖,可以插秧了。

    朱顺明全家亲自种了五亩地,男女老幼齐齐出动,投入到农业大生产中。

    农耕文化深入汉人骨髓中。再位高权重的人,都要参与到农耕中去,以示不忘本。

    朱老爷子等人是陕西人,家里几个丫头是河南人,都是北方小麦种植区出身,对插秧一窍不通。

    秧苗插得歪歪扭扭不成排列就不说,插的深度也是深浅不一。插得深的没入泥中大半截,插得浅的很快就浮在水面上。

    其余田地请的当地雇工,不到三天就插完,秧苗插得整整齐齐。一大片农田披上绿装,煞是好看。

    雇工们对朱家的秧苗艳羡不已。朱顺明育的秧苗粗壮高大,一看就容易成活,想来产量不会低。

    在这个生存艰难的时代,每亩多收斗说不定就能多养活一口人。

    朱顺明特意建造这个超大的育秧室,就是要对外chu sh一u秧苗。

    他不会无偿将这些秧苗分发给农民,太容易得来的东西不会珍惜。当然,他也不会禁止雇工们学习他的育秧c沤肥c杀虫等种植技术。

    这种偷学来的c实实在在看得到效果的技术,农民们会自发的推广。

    每亩能够多收斗,这也是朱顺明希望看到的。

    听说可以购买朱家的秧苗,而且可以用做工代替银两,很多雇工都心动了。

    朱家的秧苗近尺高,自己家的秧苗不到两寸,光季节方面就差得好远。每亩能多收斗,干上几天活有什么关系?朱家还管饭呢。

    有心眼的雇工将朱顺明育秧的技巧c设备记在心里,打算自己偷偷尝试。要是能育出这种秧苗,岂不是发财了?

    眼光长远的雇工看中了朱顺明这种循环种养殖模式。只要等到朱顺明大丰收,就一定会有人尝试这种增产增收的农业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小农庄模式是朱顺明打算推广的农业模式。

    朱顺明认为后世推崇的大农场模式和分产到户土地四分五裂的模式并不适合这片土地。

    土地四分五裂不集中,就无法精耕细作循环利用,只能单纯种植,无法彻底发挥土地的功效,农民最多也就混个温饱。

    搞大农场,大明有那么多土地吗?如此多平民无以为继,天下还能太平?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到了末期,都是土地高度集中,没事干没饭吃的农民不得不起来造反。

    明朝有多少耕地?万历年间,张居正丈量全国耕地,给出的数据是七亿亩。崇祯年间大明有多少人?至少两亿。

    平均三亩地养活一个人,说来勉勉强强。但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平均”就是个笑话。

    插秧完毕,养殖场开始大规模养殖。从各处购买的猪仔c母猪c雏鸡c雏鸭健康迅速生长,给农场增添了无限生机。

    小鸡嬉闹,小鸭戏水,活力无限。

    专业建造的猪圈比起传统养猪效率高很多,加上朱顺明配制的增添了中草药c骨粉等添加剂的饲料,小猪们吃得好,睡得香,长得快,乐得朱老爷子成天笑呵呵。

    一头肥猪半年粮。在缺少粮食的时代,一头大肥猪的价值不亚于三石粮食。

    万历年间,大米一石(188斤)合银5钱,猪肉2分银子一斤,一斤猪肉合到8斤大米。一头两百来斤的肥猪,折合大米近十石,四五亩田地的产出。

    到崇祯年间,物价暴涨,猪肉的价格更是高不可攀,可见养猪是完全有利可图之事。

    但当时平民能够吃饱就不错了,哪有余钱去养猪。猪仔要钱买,猪也要吃粮食,猪还会生病发瘟这些风险对生存都艰难的人们来说,有些难以承受。

    朱顺明财大气粗,一口气养了上千头猪仔,两百多头母猪,都是hu一 d一ng的银钱呀。

    要是有玉米和红薯就好了。朱顺明不无遗憾的感叹着。给猪吃大米大豆有点奢侈,但在没有玉米为主饲料的年代,用什么给猪催肥呢?

    来年种点紫花苜蓿之类的高蛋白牧草吧。南山牧场也该开发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