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 > 潜龙在渊 第六十五章 根源(下)
    在忽必烈的所有竞争者中,阿里不哥在蒙哥死后准备继承大位,其实一点也不让忽必烈意外。甚至在他看来,和他原本关系相当好的旭烈兀,同样有这个心思。

    旭烈兀于收到蒙哥去世的消息后,立刻结束西征,率大军返回,就像当初的贵由那样,难道就一点没有想争夺大汗之位的意思?

    在忽必烈了解的人当中,也只有术赤家的拔都才算真的是没有这个心思。他在窝阔台去世后,安安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连忽里台大会也懒得来参加,摆明了置身事外、最好谁也不要来烦我的姿态。

    忽必烈当然知道,觊觎汗位的人中间还有蒙哥的儿子昔里吉,因为他和自己、阿里不哥、以及旭烈兀一样,是拖雷的嫡系子孙,本就有资格来坐这个大汗之位。

    只不过在这件事情上,的确像他的汉臣们所说的那样,“先发制人,后发人制,逆顺安危,间不容发,宜早定大计,”所以他抢先下了手。如此,既使得阿里不哥、昔里吉等人成为了“叛乱”的一方,又迫使旭烈兀不得不退出了对汗位的角逐。

    忽必烈是不会对此有任何愧疚之意的,因为他已经不是过去的“小忽”,至少在经历了钩考局一事之后,他已摆脱了曾经的“幼稚”。

    面对大汗之位,有时亲情也会变的淡漠。

    他的眼睛早就在盯着所有可能的竞争者,何况他本就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坐到大汗的位子上。

    但是,忽必烈仍然没有想到,除了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的人之外,除了阿里不哥和昔里吉,草原上还有那么多的人会反对他。在这些人中间,甚至还包括过去他待之极好的旭烈兀儿子和拔都家的老太太。他们都因忽必烈对草原传统的某种“背叛”和“汉化”而反对他。

    忽必烈其实是知道这其中真正原因的,因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正是始自于他在自己邢州封地改革。当时刘秉忠和他的另一个潜邸汉臣张文谦告诉他:“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万余户,今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耳,宜选良吏抚循之。……”

    仅仅数年的时间,一个地方的居民跑得只剩下不到一成,不要说老忽了,任谁也知道,这是要完完的迹象。

    问题的根源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件事:赋税权。

    因为在窝阔台汗当政时期,蒙古帝国开始在中原大肆封地给每一个王公大臣,比如太原路下属于察合台的封户就有四万八千户。

    以后的伯颜平定南宋有功,忽必烈也给了他陵州、藤州户六千为食邑,

    这些所谓的“封户”,除了每年要交纳蒙古帝国的各种税收外,还要每五户出丝一斤,叫“五户丝”,输于“本位”,也就是交给所谓的“领主”。

    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五户丝”本已经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可他们还要面临着盘剥无度。“五户丝”原先是由各领主派人前来征收的。这些贪婪、喜欢中饱私囊的家伙只要再一盘剥,百姓一旦承受不了,要么扯旗造反,要么举家逃亡。而跑了的人所应摊派的赋税,又会再转嫁到没跑的人头上。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盘剥重,逃亡的百姓就多,逃亡的百姓越多,赋税、盘剥随后就变得更重,最终百姓只能跑光了。

    当初忽必烈封地里的百姓从一万多户,最后变成了几百户,原因就在这里。

    假如不知道这些情况也就算了,可经历了自己封地之事、且又“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肯定不能对此熟视无睹,他必然要进行整治。这也是他在开始的时候大肆起用许多儒生、汉臣的原因之一,因为好些蒙古官吏太贪婪。

    忽必烈所做出的整治,除了启用汉臣之外,主要就是一条:封地的赋税,由过去各领主自行收缴、改为北元朝廷统一来征收,然后再由朝廷拨付给各个领主。

    一句话,就是他收了草原上王公贵族们的赋税权。

    这个事情其实于他即位之前,仍在掌管漠南、汉地军政事务的时候,就已经在他的汉臣们建议下开始做了。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忽必烈的做法,既保证了草原上各王公贵族的利益,又加强了朝廷对赋税的控制。

    但是,当时保守的草原王公贵族却并不这么看,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把中原的百姓当人看,而是当作了“奴隶”。做主人的拿走那些奴隶多少东西还不是应该的?就是自己的手下借机弄点好处也是理所应当,没什么大不了。现在你老忽代咱们收,谁知道你有没有将多收的钱财揣到自己的兜里?否则你哪来的那么多钱财建造开平城和大都城?

    再说你用了那么多的汉人为官吏,难道蒙古人就作不得这些官?以前所有的大汗可都不是这样。

    这就是许多草原贵族、包括他们下面的人,会起来反对忽必烈、支持阿里不哥等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这也是那个所谓钩考局事件真正的背景。

    忽必烈即位后,之所以每次只要有人挑个头,草原上总会有一大批人跟着造反,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客观地说,这也的确是忽必烈自己给他的对手们、所提供的另一个叛乱借口,可恰恰又是这些人的叛乱,忽必烈愈发不会向他们妥协,因为他从中已经看出了哪些“叛逆者”虚弱的本质。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之争,从他即位开始,一直持续了五年。期间双方多次交战,却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战。事实上,从一开始,阿里不哥就落到了下风,而这与支持者的多寡不完全相关。因为相对他的哥哥忽必烈,阿里不哥并不缺乏草原上的支持者,但其它的因素则完全不利于他。

    蒙古军既是强大的,蒙古军又是虚弱的。不事生产、不事耕种的游牧民族,本就没有多少物资来源。相反,在那个时代,有很多生活、乃至于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只能从中原汉地得到。一旦失去来源,不仅是个人、甚至是整个族群都要受到很大影响。更不用说一个更严酷点的寒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就会让草原上的许多人面临灭顶之灾。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种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停的征战,去掠夺财富、抢占更大的生存空间。

    控制了中原汉地的忽必烈,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控制了许多草原部族的生存资源,他当然不会把赋税等等之类的东西交给哪些反叛者。尽管他们是他的族人,甚至已经陷入生存的困境。

    而“叛乱者”一旦处于困境,为了各自的生存,往往最后陷入相互倾轧。因为没有了来自中原供奉的阿里不哥,既无法给他的追随者们提供军械,也无法给予粮草、饷银之类的军资。反之,他还不得不从其他人哪里征集这些东西,以此来补充自己,这就导致了他和拥护者之间的不满和冲突。

    比如察合台家族的阿鲁忽,原先依附于阿里不哥,但当阿里不哥向他要兵马钱粮时,他就不干了,转而投靠了忽必烈。

    与此相对的是,对于投靠自己的人,掌握着中原财富的忽必烈则不吝于提供资助。所以,在这场长达五年的争斗中,忽必烈的实力相对越来越强,而阿里不哥的实力只会变得越来越弱。

    对此了然于胸的忽必烈,肯定不可能将赋税之权交出,只会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他知道,这就是抓住了“叛乱者”的命脉。

    至元元年(1265年)正月,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阿里不哥终于彻底向忽必烈认输,忽必烈派人救济了他的那些已经处于饥寒交迫的部属。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七月,阿里不哥和其他人来到了大都。忽必烈见了他,先是无言,然后大哭。见他如此,阿里不哥也哭了。然后忽必烈向他问道:“凭道理来讲,你我兄弟二人究竟谁应继承大位?”

    阿里不哥还是太实在了点,比不得刘阿斗会装傻,来了个实话实说:“以前应当是我,现在自然只能是哥哥你了。”

    两年后,至元三年,阿里不哥卒于大都。

    蒙哥的儿子玉龙答失、阿速台和昔里吉,这次也随着阿里不哥来到了京师,向忽必烈称臣。但昔里吉显然没有就此死心,或许在他的心目中,他比阿里不哥还要有资格继承大汗之位,因为他是蒙哥的儿子。十一年后,就在忽必烈南伐灭宋的关键时刻,他在蒙哥的其他子孙支持下,趁机又掀起了叛乱,草原上顿时狼烟四起,差点就让忽必烈的灭宋大计泡汤。

    然而,尽管昔里吉又给忽必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可事实上,不仅是他,乃至于以后的乃颜、海都等人,都已再难撼动忽必烈的大汗之位。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